中國外交

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guī)劃司 編  頁數:464  

前言

  2008年是中國發(fā)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國際國內多方面嚴峻挑戰(zhàn),中國政府和人民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發(fā)憤圖強,銳意進取,化挑戰(zhàn)為機遇,各項事業(yè)取得了新的顯著成就?! ?008年也是中國外交事業(yè)得到大發(fā)展的一年。中國繼續(xù)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大力推進全方位、寬領域外交,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覀內ψ龊蒙鎶W運外交和救災涉外工作,成功舉辦亞歐首腦會議;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金融危機,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不斷加強與主要大國的戰(zhàn)略對話,深化與周邊和發(fā)展中國家友好合作;積極開展豐富活躍的多邊外交,在全球和地區(qū)熱點問題上繼續(xù)發(fā)揮建設性作用;大力開展經濟外交、安全外交和人文外交,努力為國內發(fā)展營造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秉持和踐行以人為本、外交為民的理念,全力維護中國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權益。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進一步提高,與世界各國友好合作關系深入發(fā)展。  一年來,中國外交得到海內外各界友好人士的鼎力支持和幫助,我們對此深表感謝。身為外交工作者,能夠為祖國的繁榮強大、為世界的和平繁榮貢獻力量,我們深感欣慰和自豪?!  吨袊饨弧?009年版,真實記錄了中國外交在國際風云變幻中走過的非凡歷程,為國內外公眾全面了解中國外交提供了有益參考。

內容概要

  《中國外交》由外交部各地區(qū)業(yè)務司撰稿、外交部政策規(guī)劃司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自1987年以來每年出版一卷,向國內外公開發(fā)行。該書旨在比較準確地闡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中國對國際形勢的最新看法,較為系統(tǒng)、完整地介紹中國上一年度外交關系狀況,增進國內外人士對中國外交工作的了解。

書籍目錄

外交部長序第一章 2008年的國際形勢1. 概述(1)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國際社會加強應對(2)地緣戰(zhàn)略競爭激烈,大國合作大勢所趨(3)多極化趨勢深入發(fā)展,新興大國嶄露頭角(4)亞太合作蓄勢推進,新問題新挑戰(zhàn)不時涌現(5)熱點問題一波三折,全球性問題牽動各方(6)國際體系加速調整,理念與秩序之爭激烈2. 全球各地區(qū)形勢(1)亞洲地區(qū)形勢(2)西亞北非地區(qū)形勢(3)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形勢(4)獨聯體地區(qū)形勢(5)歐洲地區(qū)形勢(6)北美大洋洲地區(qū)形勢(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形勢 3. 專題評述(1)國際金融局勢劇烈動蕩(2)美國舉行總統(tǒng)大選(3)南奧塞梯;中突激烈(4)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進程繼續(xù)推進(5)伊朗核問題曲折難行(6)巴以和談艱難前行,加沙地區(qū)重燃戰(zhàn)火(7)氣候變化“巴厘路線圖”談判全面展開第二章 2008年的中國外交1. 概述(1)全力配合抗震救災和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成功主辦亞歐首腦會議(2)大力開展經濟外交,應對國際金融危機(3)發(fā)展同世界主要大國關系(4)深化與周邊和發(fā)展中國家友好合作(5)在全球性和地區(qū)熱點問題上發(fā)揮建設性作用 (6)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利益(7)營造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8)維護中國海外公民權益及財產安全2. 中國和各地區(qū)國家關系(1)中國與亞洲地區(qū)+國家關系(2)中國與西亞北非地區(qū)國家關系(3)中國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國家關系(4)中國與獨聯體地區(qū)國家關系 (5)中國與歐洲地區(qū)國家關系(6)中國與北美大洋洲地區(qū)國家關系(7)中國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國家關系3. 專題評述(1)胡錦濤主席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2)胡錦濤主席出席八國集團同發(fā)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3)胡錦濤主席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 (4)胡錦濤主席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16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5)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分別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元首會議和總理會議(6)溫家寶總理出席大湄公河次區(qū)域經濟合作第三次領導人會議 (7)溫家寶總理出席聯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高級別會議和第63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 (8)溫家寶總理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9)中國成功舉辦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第13屆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10)中國主辦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11)中國政府發(fā)布《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又件》 (12)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國家主權 (13)大力開展涉藏外交,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14)服務抗震救災大局,展現開放自信形象(15)預防與處置并重,全力做好領事保護工作(16)中國公布施行外國記者采訪新條例 (17)中國積極開展國際反恐合作第三章 中國與各建交國家的關系阿富汗(Afghanistan) 阿爾巴尼亞(Albania)阿爾及利亞(Algeria)安道爾(Andorra)安哥拉(Angola) 安提瓜和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 阿根廷(Argentina) 亞美尼亞(Armenia)澳大利亞(Australia) 奧地利(Austria)阿塞拜疆(Azerbaijan)巴哈馬(Bahamas) 巴林(Bahrain)孟加拉國(Bangladesh) 巴巴多斯(Barbados) 白俄羅斯(Belarus)比利時(Belgium)貝寧(Benin)玻利維亞(Bolivia)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 博茨瓦納(Botswana) 巴西(Brazil)文萊(Brunei Darussalam) 保加利亞(Bulgaria)布隆迪(Burundi)柬埔寨(Cambodia)喀麥?。–ameroon)加拿大(Canada)佛得角(Cape Verde) 中非(Central African Republic)乍得(Chad)智利(Chile)哥倫比亞(Colombia) 科摩羅(Comoros)剛果共和國(Congo) 庫克群島(Cook Islands)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科特迪瓦(Cote d’Ivoire) 克羅地亞(Croatia) 古巴(Cuba)塞浦路斯(Cyprus)捷克共和國(Czech) 丹麥(Denmark) 吉布提(Djibouti)多米尼克(Dominica)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PRK)剛果民主共和國(D. R. Congo)厄瓜多爾(Ecuador)埃及(Egypt)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 厄立特里亞(Eritrea)愛沙尼亞(Estonia) 埃塞俄比亞(Ethiopia) 斐濟(Fiji)芬蘭(Finland) 法國(France)加蓬(Gabon)格魯吉亞(Georgia) 德國(Germany)加納(Ghana)希臘(Greece)格林納達(Grenada)幾內亞(Guinea)幾內亞比紹(Guinea. Bissau)圭亞那(Guyana) 匈牙利(Hungary)冰島(Iceland) 印度(India)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伊朗(Iran)伊拉克(Iraq)愛爾蘭(Ireland)以色列(Israel) 意大利(Italy)牙買加(Jamaica) 日本(Japan) 約旦(Jordan)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肯尼亞(Kenya)科威特(Kuwait)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 老撾(Laos)拉脫維亞(Latvia)黎巴嫩(Lebanon) 萊索托(Lesotho) 利比里亞(Liberia)利比亞(Libya) 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 立陶宛(Lithuania)盧森堡(Luxembourg)馬其頓(Macedonia) 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馬拉維(Malawi)馬來西亞(Malaysia)馬爾代夫(Maldives)馬里(Mali)馬耳他(Malta) 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 毛里求斯(Mauritius)墨西哥(Mexico)密克羅尼西亞聯邦(Micronesia. F. S. )摩爾多瓦(Moldova) 摩納哥(Monaco) 蒙古(Mongolia)黑山(Montenegro)摩洛哥(Morocco) 奠桑比克(Mozambique) 緬甸(Myanmar)納米比亞(Namibia) 尼泊爾(Nepal)荷蘭(Netherlands)新西蘭(New Zealand) 尼日爾(Niger) 尼日利亞(Nigeria)紐埃(Niue) 挪威(Norway) 阿曼(Oman) 巴基斯坦(Pakistan) 巴勒斯坦(Palestine)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秘魯(Peru)菲律賓(Philippines)波蘭(Poland)葡萄牙(Portugal) 卡塔爾(Qatar) 大韓民國(ROK) 羅馬尼亞(Romania)俄羅斯(Russia)盧旺達(Rwanda) 薩摩亞(Samoa)圣馬力諾(San Marino)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 塞內加爾(Senegal) 塞爾維亞(Serbia)塞舌爾(Seychelles) 塞拉利昂(Sierra Leone) 新加坡(Singapore)斯洛伐克(Slovakia)斯洛文尼亞(Slovenia) 索馬里(Somalia) 南非(South Africa) 西班牙(Spain) 斯里蘭卡(Sri Lanka) 蘇丹(Sudan)蘇里南(Suriname)瑞典(Sweden) 瑞士(Switzerland)敘利亞(Syria) 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 坦桑尼亞(Tanzania)泰國(Thailand)東帝汶(Timor-Leste)多哥(Togo) 湯加(Tonga)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突尼斯(Tunisia) 土耳其(Turkey)土庫曼斯坦(Turkmenistan)烏干達(Uganda) 烏克蘭(Ukraine)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nited Arab Emirates)英國(United Kingdom)美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烏拉圭(Uruguay)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 瓦努阿圖(Vanuatu) 委內瑞拉(Venezuela) 越南(Vietnam) 也門(Yemen)贊比亞(Zambia) 津巴布韋(Zimbabwe) 第四章 中國與國際和地區(qū)組織的關系第五章 中國外交中的軍控、裁軍與防擴散工作第六章 中國外交中的條約法律工作第七章 中國外交中的新聞工作第八章 中國外交中的領事工作附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2008年的國際形勢  2008年是近年來國際形勢變化最為劇烈的一年。國際形勢總體穩(wěn)定,但挑戰(zhàn)日益增多。世界加速進入經濟動蕩、格局調整、體系變革的新階段?! ?.概述  (1)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國際社會加強應對  美國次貸危機最終演變?yōu)椤  鞍倌暌挥觥钡娜蛐越鹑谖C,嚴重沖擊世界經濟金融體系,挫傷了各國對世界經濟增長前景的信心。危機由虛擬經濟加速向實體經濟蔓延。發(fā)達經濟體普遍陷入衰退,美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環(huán)比下降0.5 %,為七年來的最大降幅。歐洲和日本成為金融危機連鎖影響的重災區(qū)。新興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不同程度受到殃及,亞洲、拉美、非洲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國際油價糧價大幅波動,原油價格跌破每桶40美元。在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背景下,國際貿易和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明顯下滑,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危機也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政治社會問題突出,失業(yè)率普遍上升。美、歐、日、中、俄等多國政府紛紛出臺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并在華盛頓舉行首次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國際社會表達出加強政策協(xié)調、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強烈意愿,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呼聲日益升高。但危機尚未見底,其對國際體系及格局演變的影響值得高度重視?! 。?)地緣戰(zhàn)略競爭激烈,大國合作大勢所趨  俄羅斯與格魯吉亞圍繞南奧塞梯問題爆發(fā)武裝沖突,表明國際關系中的傳統(tǒng)地緣政治和軍事安全因素依然突出。俄與美歐關系一度趨于緊張,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出現一些困難。此外,大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安全乃至軟實力方面的較量依然存在,圍繞深海、極地和太空的爭奪正在逐步展開,戰(zhàn)略利益競爭日益突出。但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客觀上緩和了大國關系。面對嚴峻的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各大國普遍認識到加強合作、共度時艱是唯一的共同選擇。美、歐等傳統(tǒng)發(fā)達國家加強彼此協(xié)調,并加大對新興發(fā)展中大國的借重。大國關系的合作面回升。奧巴馬順應時勢,以“變革”為口號當選美首位黑人總統(tǒng),將著手調整美內外政策,可望重視大國合作和多邊主義。美俄相互釋放改善關系的信號,雙方領導人在俄格沖突后首次聚首金融峰會。歐俄重啟新伙伴關系計劃,并將探討建立新的歐洲安全機制。大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總體框架得以維持?! 。?)多極化趨勢深入發(fā)展,新興大國嶄露頭角  世界各主要力量實力此消彼長,推動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深入調整演變。美對外戰(zhàn)略受到伊拉克、阿富汗局勢影響,不斷加大對盟國和多邊機制的借重。歐洲一體化推進遇到困難,日本政府更迭,內顧傾向加大。新興發(fā)展中大國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格局演變的重要推手。俄羅斯戰(zhàn)略進取態(tài)勢明顯,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在國際舞臺上日益活躍。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妥善應對一系列困難和挑戰(zhàn),備受矚目?!敖鸫u四國”、“展望五國”和“新鉆十一國”發(fā)展?jié)摿薮?,彼此加強協(xié)調,在全球事務和國際體系調整變革中的影響迅速上升。新興大國  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作用凸顯,在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上首次以平等姿態(tài)與傳統(tǒng)發(fā)達國家共同討論國際經濟金融的核心問題。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為國際關系注入新的活力,世界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 ?。?)亞太合作蓄勢推進,新問題新挑戰(zhàn)不時涌現  亞太地區(qū)國家加強經濟金融合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緊迫感增強,合作步伐加快。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在加強宏觀經濟對話、開展能源、交通等務實合作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以“10+3”合作為主渠道的東亞合作續(xù)有推進,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首次在10+3框架外舉行,并實現機制化,開啟了三國合作的新階段。以《東盟憲章》的簽署為標志,東盟一體化進程邁出實質性步伐。各主要力量繼續(xù)深入參與地區(qū)事務,擴大影響力。但另一方面,亞太地區(qū)形勢復雜多變,動蕩和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部分地區(qū)恐怖活動威脅上升,安全形勢惡化。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導致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趨緊。東南亞、南亞等一些國家政局出現不穩(wěn),面臨的經濟風險和挑戰(zhàn)增加,地區(qū)國家間圍繞領土主權等矛盾和沖突時有發(fā)生?! 。?)熱點問題一波三折,全球性問題牽動各方  中東局勢再度惡化,哈馬斯宣布同以色列?;鸾Y束,以對加沙地帶發(fā)動大規(guī)??找u,以巴沖突升級。朝核問題曲折發(fā)展。朝宣布重啟寧邊核設施去功能化,美宣布終止對朝適用《敵國貿易法》并最終將朝從“支恐”國家名單中除名。但雙方在驗證等問題上分歧未解,成為進一步推進六方會談進程的障礙。伊朗核問題僵持不下。歐盟向伊遞交復談方案,歐伊間進行了一些接觸,但雙方未就復談達成妥協(xié)。津巴布韋各派在權力分配問題上矛盾突出,美、歐等繼續(xù)加大對津制裁。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起訴蘇丹總統(tǒng),使蘇丹達爾富爾問題更趨復雜化。剛果(金)、幾內亞等國政局動蕩不安。索馬里海盜問題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各方紛紛采取聯合打擊行動。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發(fā)展援助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影響國際局勢的重要因素。糧食危機引發(fā)多國騷亂,發(fā)展問題更顯緊迫。落實“巴厘路線圖”新一輪氣候變化談判啟動。全球化發(fā)展進入新階段,負面影響進一步顯現。面對日益增多的全球化挑戰(zhàn),國際社會有效治理機制明顯不足?! 。?)國際體系加速調整,理念與秩序之爭激烈  美金融危機、南奧塞梯問題、新興大國加快崛起等影響持續(xù)擴大,引發(fā)國際力量結構發(fā)生新的變化和重組。一些國家紛紛要求增加現行國際體系的代表性,加速推進現行多邊機制等的改革進程,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和高效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如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更加受到廣泛關注。“二十國集團”、“八國集團與發(fā)展中國家領導人會議”等涵蓋發(fā)達與新興大國的對話合作機制,日益成為未來全球治理機制建設的發(fā)展方向。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問題再度突出。美歐等對現行國際體系的反思不斷深化,提出“無極世界”、“相對大國論”等新理念和新倡議?!白鹬刂鳈嗪皖I土完整”、“不干涉內政”等傳統(tǒng)國際關系準則仍然受到國際廣泛關注,但也面臨“人道主義干預”等理念的嚴峻挑戰(zhàn)。不同文明、理念間的對話交流日趨活躍?! ?.全球各地區(qū)形勢  (1)亞洲地區(qū)形勢  2008年,亞洲形勢總體保持穩(wěn)定,局部出現波動?! 〈髧P系互動活躍。國家主席胡錦濤成功訪問日本,中日關系改善勢頭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印度總理辛格訪華,中印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發(fā)展。印度總理辛格訪日,日印簽署安保共同宣言。大國保持密切溝通與協(xié)調,對話合作增多,對保持地區(qū)和平與穩(wěn)定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恍﹪艺植▌印喼抟恍﹪姨幱谡{整和轉型期,國內矛盾突出,加之經濟困難等因素疊加,政局不穩(wěn)定因素增多。但其影響基本限于局部,未對亞洲和平穩(wěn)定造成沖擊?! 狳c問題基本得到控制。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波折不斷,總體沿和平對話軌道前行。緬甸妥善應對風災,加快推進“民主路線圖”。南亞恐怖活動猖獗,孟買恐怖襲擊后,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一度趨緊,但雙方仍堅持合作反恐?! 〉貐^(qū)經濟發(fā)展勢頭減緩。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地區(qū)國家經濟增長普遍下滑,出口減少,一些國家處境艱難。亞洲經濟基本面良好,仍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地區(qū),中國印度對亞洲經濟增長貢獻率繼續(xù)上升?! ^(qū)域合作深化發(fā)展。面對全球金融形勢動蕩及糧食、能源安全、自然災害、環(huán)境保護等突出問題,亞洲國家推動區(qū)域合作的意愿增強,維護經濟安全和應對非傳統(tǒng)安全挑戰(zhàn)成為區(qū)域合作優(yōu)先內容。中國、日本與韓國合作取得重要進展,三國通過《三國伙伴關系聯合聲明》?! 。?)西亞北非地區(qū)形勢  2008年,西亞北非地區(qū)形勢有起有伏、錯綜復雜。熱點問題和地區(qū)格局醞釀新變化,不確定性增大。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地區(qū)經濟形勢產生復雜影響?! ∫晾诵蝿萦兴棉D,在安全、和解、重建等方面均取得積極進展。1月12日,議會通過“問責與公正法”,修改引起遜尼派強烈不滿的去復興黨化政策。7月19日,遜尼派“共識陣線”在退出一年后重返民族聯合政府。9月24日,議會通過“省級選舉法”配套法案,確定在2009年1月底前舉行省級議會選舉。該地區(qū)國家和國際社會繼續(xù)為解決伊拉克問題做出努力。4月22日,伊拉克周邊國家外長會議第三次擴大會議在科威特舉行。5月29日,“伊拉克國際契約”第一次年度評審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12月12日,美國與伊拉克就《美伊友好合作戰(zhàn)略框架協(xié)議》和《駐伊美軍地位協(xié)議》完成換文,兩協(xié)議于2009年1月1日起生效?! ∫晾屎藛栴}反復拉鋸,呈僵持狀態(tài)。3月3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通過1803號決議,決定進一步加大對伊朗核計劃及其相關領域的制裁,但同時表示將繼續(xù)加大外交解決的努力。5月14日,伊朗提交解決伊核問題的一攬子建議。6月14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向伊朗遞交了美、英、法、德、俄、中六國外長致伊朗外長的信函和復談方案,該方案增加了諸多鼓勵性措施,同時明確要求伊朗暫停鈾濃縮活動。當天,伊朗表示不會考慮任何暫停其核計劃的要求。9月27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1835號決議,重申安理會此前通過的有關伊朗核問題的決議,要求伊朗立即全面執(zhí)行,但決議并未包含新的制裁措施。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外交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