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悅如風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作者:邱紫華  頁數(shù):26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生活處處皆禪意。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禪既在柴米油鹽醬醋茶里,又在琴棋書畫詩歌賦中。    禪是心地法門。    禪教會我們如何覺悟,從而獲得絕對自由和生命真正的解脫。禪宗六祖慧能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狈鹁褪怯X悟。    禪是最好的心理醫(yī)生。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倍U培養(yǎng)我們積極快樂、從容淡定的心態(tài)。    禪是藝術的子宮。    元好問詩:“詩為禪客添華錦,禪是詩家切玉刀?!?/pre>

作者簡介

邱紫華,男,重慶市人,1945年生。1983年十蘭州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1983年起在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任教,現(xiàn)為華中師范大學文藝學、南京大學文藝學博士生導師。曾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中文系副主任、《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主編。1997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書籍目錄

緒論什么是禪?第一章 禪宗人物傳奇  第一節(jié) 先行者的悲劇——達摩  第二節(jié) 慧可與僧粲的慘淡經營  第三節(jié) 奠基者的功績——道信  第四節(jié) 衣缽之爭  第五節(jié) 曹溪風月——慧能的頓悟禪法  第六節(jié) 從玉泉寺到長安城——神秀的漸悟禪法  第七節(jié) 北禪南禪的較量第二章 禪的智慧  第一節(jié) 教外別傳與不立文字  第二節(jié) 萬法皆空:“無常”與“無我”  第三節(jié) 不二法門第三章 禪的人生境界  第一節(jié) 禪與金錢  第二節(jié) 禪與情愛  第三節(jié) 禪與職責和道義  第四節(jié) 禪與“無凡無圣”  第五節(jié) 禪的人生境界  第六節(jié) 禪的人生態(tài)度第四章 禪與藝術  第一節(jié) 禪與詩歌  第二節(jié) 禪與武學  第三節(jié) 禪與園林  第四節(jié) 禪與繪畫  第五節(jié) 禪與茶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禪宗人物傳奇  第一節(jié) 先行者的悲劇——達摩  簡單地說,我們所講的“禪的智慧”,它來源于中國佛教禪宗,但它不是宗教?!岸U”是佛教禪宗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但“禪的智慧”不是出家人的專利。準確地說,禪宗是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思想,以及魏晉時期的玄學和佛家、儒家學說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種新的思想形態(tài)。禪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平淡而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生活中一種機智的處事方法?! 《U宗是中華傳統(tǒng)思維的產物。但是禪學是印度的佛陀(釋迦牟尼)和他的大弟子迦葉所創(chuàng)造的。大迦葉之后傳到二十八代——菩提達摩。菩提達摩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禪宗初祖。達摩是什么人呢?他有哪些傳奇經歷呢?  傳說,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普通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有一位從南印度的大和尚菩提達摩乘船從海上到達中國廣州。據(jù)說,當時的海關官員見到這個印度和尚時感到很驚訝、很奇怪。為什么感到驚訝和奇怪呢?  原因有兩點:  首先,他聲稱他是和尚,但他卻蓄著滿臉濃密的胳腮胡子,長發(fā)飄散在肩頭。中國的和尚都是光頭,他哪里是和尚的打扮呢?再看他深陷的眼窩中射出來的電光火石的目光,更透露出看破世相的靈光!  其次,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居然除了一根錫杖和一個僧缽之外,兩手空空,既沒有帶行李,更沒有帶一部經卷。海關的官員知道,凡是從印度來華的人,沒有準不是帶著大量的貨物而來,尤其是和尚,從來沒有不帶大量經卷的?! 倪@兩點看,此人的打扮和舉動,是違背常理的,稀奇古怪的。海關官員暫時扣留了這個“和尚”,并把這人的情況在第一時間內,給當時的廣州刺史蕭昂做了匯報。刺史蕭昂知道當今武皇帝(蕭衍)一向對外國和尚都另眼相看。蕭昂立即把這個印度和尚送進“招待所”,命令人們在限制他自由行動的同時,又好好款待他,并連忙十萬火急地派人把這個古怪的“印度和尚”的報告送到位于金陵的梁武帝手中。梁武帝聽說有印度高僧來中國,馬上命令蕭昂用很高規(guī)格的禮儀接待菩提達摩,并立即派遣官員到廣州迎接菩提達摩去金陵?! 槭裁戳何涞廴绱酥匾曔@個印度來的和尚呢?原來,梁武帝是信佛,是個“想當和尚當不成,當了皇帝當不好”的著名人物。據(jù)說,他曾經披著袈裟給大眾講《放光般若經》,他也曾經三度拋棄了皇位而在金陵同泰寺出家,后來又被大臣們硬“請”回來當皇帝。  在位期間,他花了國家大量的金錢修建了許許多多寺廟,唐代著名的詩人杜牧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寸‘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指的這個皇帝做的事。他還組織僧人大規(guī)模翻譯佛經,刻印和出版了許許多多的經卷?! ×何涞墼谥袊鸾痰膫鞑ズ屯茝V上,確實建立了豐功偉業(yè)。他在歷史上有名,原因就在這里?! ∑刑徇_摩到達金陵后,梁武帝立即接見了他。梁武帝看見這位從佛國圣土到來的和尚,就大肆吹捧自己對佛教所做的功德?!  半藜次灰詠?,大量建造寺廟、刻印佛經,還收養(yǎng)了大批僧人,大力宣揚佛教。你看,我的功德無量吧!”  達摩說:“沒有功德?!薄 ∵@樣的回答是梁武帝做夢也沒想到的。真是“熱臉貼上了冰疙瘩”——情不投、意不合!梁武帝頓時感覺很不爽。就問道:“你為什么說我‘沒有功德’?”  達摩說:“您所做的這些事情,就像一個人和蒼天比較一樣,人只是一粒小小的果實。因為,您做的事不能從根本上解除民眾的煩惱和苦難。您做的這些事情,就像人的影子一樣,雖然是實實在在的,其實是虛無的,沒有什么意義的。”  梁武帝聽了達摩的這番話,心里很不痛快,就斜著眼反問達摩:“你說說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功德呀?”  達摩說:“萬物的本性是空性,所以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有功德即是無功德。佛法的功德,不是你在人世間所做的那一點點事業(yè)就可以追求到的?!薄 ×何涞蹖_摩的新見解,真是一頭霧水,一點也聽不懂。梁武帝感到同達摩的談話,句句不投機,談不到一起。我們通常說話不投機半句多。所以,梁武帝就改變了話題?! ×何涞蹎栠_摩:“什么是佛教‘圣諦’第一義?”  “圣諦”就是由釋迦牟尼首創(chuàng)的原始佛教的“四圣諦”,就是“苦、集、滅、道”。其中的“苦諦”是佛教對于人生的基本觀點。佛教認為,人生的本質就是苦,這“苦”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人有了身體就有了影子一樣。比如,人的一生就有生、老、病、死等苦。所以“圣諦”第一義,就是“苦諦”。這是佛學的A、B、C,達摩當然懂得。然而達摩的回答卻是令入意想不到的!  達摩說:“哈哈!天底下哪有什么神圣的東西!”  達摩的這句話很具有顛覆性。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信仰“神圣”。天、地、人和自然萬物都是神圣的;偉大的人物,偉大的皇帝都是神圣的。怎么這個印度和尚說“天底下沒有神圣的東西”呢?  談話至此,梁武帝的每一句話都被達摩堵截、反駁,他覺得這個洋和尚太無理、太張狂了!這分明是抬杠嘛!梁武帝有些惱怒,就問達摩:“那么,現(xiàn)在正在回答我問話的人是誰呢?”  達摩回答說:“我不認識他(自我)?!薄 ∷麄兊牡谝淮?,也是唯一的一次談話結束了。這次談話,既無結果,彼此也沒有好感。為什么他們的談話令彼此都不愉快呢?原因在于兩點:  首先,粱武帝手握大權,威嚴無比,希望得到外國和尚的贊揚。達摩心中卻是佛教的“沙門不敬王者”的平等思想,所以,不愿意給俗界的皇帝以廉價的贊美。  其次,達摩的觀點是大乘佛教的“空觀”,一切皆空。他到中國來,所要宣揚的,正是這種新的、頗有異端色彩的禪學。達摩的觀點是具有顛覆性的、反叛性的、異端的思想。他們是兩條道上跑的車,走不到一起。  此后,梁武帝再也沒有召見過菩提達摩。皇帝對他進行“冷處理”,把他一個人晾在了招待所?! ∑刑徇_摩知道自己深深得罪了皇帝,又知道皇帝缺乏悟性,他們之間話不投機,情不投緣,他再待在金陵就是自討沒趣了。所以,不久之后,菩提達摩就悄悄離開金陵,渡過長江到達了北魏。為什么達摩要悄悄離去呢?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此前的談話中,與梁武帝關系弄得很僵,梁武帝沒有殺他,就很開明大度了,很夠意思了;其次,達摩將要去的地方,是當時與南梁王朝敵對的、隔江而治的北魏王朝的地盤。一個外國人穿行在敵對的兩個國家之間,很容易沾上間諜的嫌疑,何況梁武帝對他一肚子的不滿,這不正好送給皇帝一個殺死自己的借口嗎?如果達摩公開說明他要去北魏王朝,難免有殺身之禍?! ∮袀€傳說是關于達摩“一葦渡江”的神奇故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秋夜,達摩悄悄離開金陵城,來到了長江邊。江邊沒有一只渡船。這時,守城的軍官發(fā)現(xiàn)有人翻越城墻出城了,就率軍隊出來追趕搜尋?;鸸夂腿寺曉絹碓浇榧敝?,達摩只好折斷一桿蘆葦,拋在江水中,憑借自己的神力,站在蘆葦上隨風飄向北岸。追趕的官兵遠遠望著似乎行走在江上的達摩,而無可奈何……  若干天后,達摩到達了北魏的京城洛陽。奇怪的是,達摩專程來中國傳播新的佛法,但他卻沒有在京城滯留,直接去了嵩山的少林寺。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當時北魏的皇帝孝明帝在幾個月前剛死去,朝廷中正醞釀著新的陰謀和殘殺。達摩無法借用皇室的力量來宣教,只好獨自在少林寺“掛單”,以等待機會?! ∪欢谏倭炙?,菩提達摩也沒有講經說法,也不做學術交流,不知是因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呢,還是語言不通,有交流上的障礙??傊?,他形影孤單,獨來獨往。他每天只是在少林寺西北的一個山洞里面壁坐禪,沉默無語。少林寺的其他和尚都感覺這個老外神秘莫測,神經兮兮的,和尚們叫他“壁觀婆羅門”。  為什么達摩的禪法與當時的中國佛學觀念格格不入呢?這是因為他的禪法有五個新奇怪異的地方:  第一,漢代以來,凡是西方來中國的和尚,大多以翻譯佛經為主要的事業(yè),而達摩從不翻譯一字,這是他與眾不同的怪異之一?! 〉诙_摩不樹立宗派,也不講經說法,只秘密傳授“調心”之法,只教人如何認識“自我”的“心性”,如何通過坐禪來達到“明心見性”。這是他又一個怪異之處。  第三,歷來印度來華的和尚,都是把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不加以區(qū)分,同時傾銷給中土民眾。達摩卻只推崇大乘佛教,閉口不談小乘佛教。這又是他的一大怪異之舉?! 〉谒?,達摩否定念經誦佛、否定造塔建寺,他把刻印經卷、講經說法等等,都看作是形式主義的花架子,沒有任何意義。這一見解,對于當時的佛教規(guī)范來說,是具有反叛性和顛覆性的異端邪說。  第五,達摩宣揚,學佛的根本,在于認識自我。他在教學中,從來不談理論、道理,而只啟發(fā)學者去認識“自我”。這就是“不立文字”。  作為一個外來的洋和尚,達摩的思想和行為又有這么多稀奇古怪的地方,他不可能融入當時的佛教群體中,不可能得到有權有勢的“土和尚”的認可和接納。菩提達摩永遠也不會懂得,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如果一個人獨走偏鋒,獨持偏見而一意孤行,與時尚流行的東西顯得不合拍,不融洽,那么,他很快就將被“邊緣化”,必然遭到冷落和排擠。所以,在少林寺,達摩禪師是孤獨的,而孤獨的人覺得到處都是沙漠?! ∵_摩的佛性清凈,禪境高妙,與當時中土的和尚們不在同一個思維高度上。所以,無法與人對話,更難以與人交流。在人類思想史上,只有惺惺憐惜惺惺,智慧映照智慧,才能做到兩心相吸、心心相印。表面上看,達摩每日面壁,借壁觀心,其實,他在期盼著有識之士,等待著有智慧的人,來達到心心相印,傳授禪法妙理。過了一年又一年,人們對這個印度和尚再也不感興趣了,很少有人想到他,也很少有人見到他?! ∵_摩仍然孤獨地在山洞中坐禪……  終于有一天,一位智者風塵仆仆來到了少林寺。他的目的明確——拜達摩為師;他信心堅定——要參透禪法。這位中年和尚名叫神光。原本在洛陽龍門香山永穆寺出家。為什么稱他是智者呢?因為他博覽群書,善于思辯,善談玄學道理,而且性情曠達,視野開闊,追求新思想。他聽說有一位奇特的外國和尚在少林寺面壁靜修,少林寺離他居住的伊洛只有幾百里地。神光心里想,我為什么不跟隨這位外國和尚學習新的禪理,讓自己登上更高的佛學境界呢?于是,他就來到了少林寺,拜達摩為師。  神光一見達摩,就激動地說,自己如何崇拜達摩的思想,將如何勤勉學習,如何侍奉達摩,等等。但是,達摩根本不理睬他,就像一座雕像似的坐在那里“面壁”。神光就靜立在旁邊侍候著,期待著達摩的認可和接納?! ∫惶爝^去了,達摩不理睬神光……  幾天過去了,達摩沒理睬神光……  十幾天過去了,達摩似乎完全沒有覺察到神光的存在……  一個在洞外站立,一個在洞中靜坐;一個要求法,一個要傳法。然而,兩人日久天長地僵持在那里,又像賭氣,又像在叫勁。誰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禪悅如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正如書名,如一縷清風吹來,有很多感悟從書中得來。從禪宗的起源到發(fā)展,配合公案深入淺出的帶出現(xiàn)實生活的種種感悟,一本受益匪淺的好書!值得多反復閱讀
  •   正好找這方面的資料,看完以后很是有收獲,但是新書拿到手和舊的一樣,但是不影響閱讀
  •   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樣!內容不是很生動!看著想睡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