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作者:趙海均 頁數:32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部《30年1978-2007年中國大陸改革的個人觀察》,我沒有重墨于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因為這不是我所要做的。也沒有逐個討論各個行業(yè)改革開放的歷史。實際上,我們對此力不從心。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對中國改革開放所走的路子——即我國是如何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進行回顧。對于中國的改革開放,盡管至今還有人認為,要想正確評價它的真正意義應該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考量。但是,毋庸質疑,我們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回頭看看,可以說中國這么多年的改革,其目標就是建立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和市場經濟體制。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經濟改革的正式開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志著中國改革總體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從批判“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論”到肯定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標志著中國改革從局部試點開始轉向以市場為取向的全面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最終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通過對改革開放歷史的回顧,可以認為,從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來看,30年的改革開放可以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一是目標的確立階段:也就是從改革開放開始到1992年,是改革開放的試點、探索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二是目標建立階段: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階段,這個階段是從1992年至今。在此之前,由于改革還沒有明確的目標,究竟采取什么樣的體制,以及改革的方法、路徑都處在探索過程中,隨意性很大。一旦目標確立,改革就有了明確的方向,盡管在后來的推進中,遇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國有企業(yè)的大面積坍塌,但是改革最終還是走上了目標的路徑。金融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外貿體制改革、國有企業(yè)改革,以及最近幾年的教育體制、住房制度、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完善和深化改革等。 如果從改革開放的進程來看,可以認為,改革開放主要經歷了以下階段,即:計劃為主、市場調節(ji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放權讓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建立;戰(zhàn)略發(fā)展、樹立科學發(fā)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社會保障體制建立、構建“和諧社會”等階段。
作者簡介
趙海均:工商管理碩士,在經貿學院、大型企業(yè)集團任職20余年。曾研讀于世界著名的美國沃頓商學院,是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專家。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yōu)秀教師“和國務院授予的”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2000年以來連續(xù)出版了多本關于中國經濟問題的專著。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部分 歷史的轉折 1.1 十字路口的中國 1.2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1.3 解放思想,沖破禁區(qū) 1.4 震動全國的“真理標準”大討論 1.5 歷史的轉折 1.6 1979年開展的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討論第二部分 里程碑 2.1 歷史的坐標—袁庚引爆改革開入第一炮 2.2 小崗村—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 2.3 “紅色資本家”與中國的對外開入第三部分 中國民營經濟從哪里來? 3.1 1979:街邊創(chuàng)業(yè)第一代 3.2 家庭工業(yè)在野火中燎原 3.3 歷史的檔案 3.4 歷史的記憶第四部分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演進和漸進性 4.1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動因 4.2 為什么要“摸著石頭過河”? 4.3 改革的最初思路:放權讓利 4.4 從“市場調節(jié)”到“計劃經濟” 4.5 改革在實踐中率先突破 4.6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第五部分 中國經濟改革在1984 5.1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5.2 改革從農村轉向城市 5.3 歷史留下的記憶 5.4 留給記憶的風云人物第六部分 中國經濟改革在轉彎處 6.1 價格雙軌制 6.2 實施“第三條道路”的背后 6.3 “巴山”輪會議 6.4 價格雙軌制與激進改革 6.5 1988:價格闖關第七部分 從擴權到制度改革的演進 7.1 從擴權到制度改革的演進 7.2 承包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受挫 7.3 從“價格闖關”到“治理整頓” 7.4 關于市場化改革的第二次爭論 7.5 公司法對法人財產權的確立第八部分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8.1 皇甫平系列改革文章 8.2 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 ……第九部分 治理整頓與集權式改革第十部分 國人企業(yè)改革第十一部分 中國戰(zhàn)略發(fā)展第十二部分 中國改革開放誰享其利?第十三部分 改革開放歷史人物與人物歷史第十四部分 經濟學家、經濟學與中國改革第十五部分 構建和諧社會結束語:未來流行色參考資料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作者前言改革開放30 年來中國社會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可謂萬眾矚目。但中國是如何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此路是何等崎嶇,卻鮮有人關注。中國改革的風風雨雨以及伴隨在其中的一幕幕“悲歡離合”讓人們目不暇接!“歷史是一面鏡子”,“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正本必先清源”,推進改革開放,我們不能不回頭審視:來時的路是多么的艱難、曲折和險峻!這部《30 年:1978-2007 年中國大陸改革的個人觀察》,我沒有重墨于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因為這不是我所要做的。也沒有逐個討論各個行業(yè)改革開放的歷史。實際上,我們對此力不從心。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對中國改革開放所走過的路子——即我國是如何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進行回顧。對于中國的改革開放,盡管至今還有人認為,要想正確評價它的真正意義應該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考量。但是,毋庸質疑,我們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回頭看看,可以說中國這么多年的改革,其目標就是建立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和市場經濟體制。1978 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經濟改革的正式開始;1984 年10 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志著中國改革總體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從批判“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論”到肯定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標志著中國改革從局部試點開始轉向以市場為取向的全面改革;1992 年中共十四大最終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對改革開放歷史的回顧,可以認為,從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來看,30 年的改革開放可以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一是目標的確立階段:也就是從改革開放開始到1992 年,是改革開放的試點、探索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二是目標建立階段: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階段,這個階段是從1992 年至今。在此之前,由于改革還沒有明確的目標,究竟采取什么樣的體制,以及改革的方法、路徑都處在探索過程中,隨意性很大。一旦目標確立,改革就有了明確的方向,盡管在后來的推進中,遇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國有企業(yè)的大面積坍塌,但是改革最終還是走上了目標的路徑。金融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外貿體制改革、國有企業(yè)改革,以及最近幾年的教育體制、住房制度、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完善和深化改革等。如果從改革開放的進程來看,可以認為,改革開放主要經歷了以下階段,即:計劃為主、市場調節(ji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放權讓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建立;戰(zhàn)略發(fā)展、樹立科學發(fā)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社會保障體制建立、構建“和諧社會”等階段。綜觀中國的歷史,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改革都是虎頭蛇尾,甚至是不得善終。這是因為改革實質上是對社會不同的利益集團的利益進行重組和調整,是對不同的利益群體對社會資源的占有和享有社會發(fā)展成果的調整。改革總會傷及一些群體的利益,或著說只要利益的占有不公超過了社會容忍程度,改革就會出現阻力,就會發(fā)生沖突,甚至造成改革的夭折。否定改革的呼聲從未在改革的進程中中斷過。這種呼聲既是改革的推動力,也是改革進程中最不穩(wěn)定的因素。由此,還可以認為,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是在不同的利益群體的抗爭與不斷平衡中漸進的。回顧改革開放的歷程,“公”與“私”、“姓資還是姓社”的斗爭一直爭論到20世紀90 年代中期,事到如今仍然有許多人呼吁改革要回到“社會主義”的軌道上來。那么,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嗎?!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是誰拯救了資本主義這個問題。那么,是誰拯救了資本主義?我想答案是:革命導師馬克思、列寧。一百多年前,馬克思科學地論述了資本主義產生消亡的歷史規(guī)律,進而列寧指出了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一百多年過去了,資本主義不但沒有垂死,反而更加生機勃勃,難道是革命導師們的分析錯了嗎?實際上,正是因為馬列的科學分析使得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者深刻明白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嚴重缺陷,進而,資本主義制度在不斷戰(zhàn)勝自我的過程中生機勃勃地發(fā)展。對此,筆者曾經指出:任何一個經濟的成熟都是一個歷史過程,是一個不斷進行制度、體制、結構性變遷和優(yōu)化升級的過程。中國經濟難道不是同樣如此嗎?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人類的價值觀正在趨同,任何保守和閉關都可能導致國家經濟和民族的邊緣化。人們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認識都在用新的價值觀考量,計劃和市場早已不是衡量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筆者認為,是否能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來解決社會和發(fā)展中的不平衡問題,將會成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qū)別。世界上沒有一種制度是完美無缺的,一種好的制度要在也只能在發(fā)展中得到不斷完善。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傳統(tǒng)文化決定了中國只能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的社會制度既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確立,但是適應全球化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市場體系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fā)展,但是存在和出現的問題也很突出。解決這些矛盾將是未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不過,就其中國內部本身來說,現實為解決這些矛盾提供了機遇和出路。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重要的變化就是經濟發(fā)展重心的下移。從而,這個變化實際上也是中國未來發(fā)展的機遇。30 年前,面對中國的許多社會問題,中國的最高決策者充分認識到,只有發(fā)展經濟才是唯一出路。發(fā)展經濟,既缺乏人才、技術,又缺乏資金,中央和省一級(黨政)扮演了改革的決策者、推動者的角色,市級(黨政)扮演了具體落實者的角色。當時省一級政府實施百億級項目也不多,像寶鋼100 多億的投資需要中央來定。如今,中小城市以及縣級(政府)和許多企業(yè)也都可以實施百億數量級的建設項目,經濟發(fā)展的重心由中央、省級逐步下移到市縣甚至鄉(xiāng)級和企業(yè)。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一變化要求中央和省級(政府)要把工作的重點由發(fā)展變?yōu)閰f(xié)調和平衡。另一方面,中國自古至今仍然是一個三農大國,中國的社會經濟問題或著說中國社會經濟中存在的嚴重不平衡問題根本上說是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基礎上的不平衡,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抓住經濟發(fā)展中心下移這個機會,中央和省級政府利用更多的社會資源來解決和不斷消除社會發(fā)展中的嚴重不公,以期達到真正實現社會“和諧”。另外,解決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必須和中國行政區(qū)劃的調整結合起來同步進行。1978 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面對中國社會的嚴峻問題,中央提出了“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30 年來,圍繞著這個中心,中國經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然而,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甚至是尖銳的問題,貧富差距加大、官場腐敗加重、社會道德下滑、資源嚴重浪費、環(huán)境惡化等。顯然僅用發(fā)展經濟是無法解釋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筆者曾經指出:如果在30 年前看不清中國的改革和發(fā)展完全情有可原,十幾年前還看不清楚可以原諒一半,直到如今還看不明白那就完全不可原諒!改革開放已經30 年,計劃與市場的實踐和經濟全球化已經讓我們有了足夠的經驗、教訓和參照!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的發(fā)展?;仡櫢母镩_放的過程,有利于更好的認清面對的機遇與挑戰(zhàn)。當這本《30 年:1978-2007 年中國大陸改革的個人觀察》與讀者見面時,中共十七大已經召開,十七大以后中國需要從“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轉入到真正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三年前,以胡錦濤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施政綱領及治國方針,這些觀點方針完全符合當前中國的實際和未來發(fā)展。只是這些施政綱領及治國方針尚需具體化。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決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同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筆者認為,構建“和諧社會”不僅要科學發(fā)展,還要“文化重建”。構建“和諧社會”要正確處理好發(fā)展與穩(wěn)定、人與人、人與自然等各種關系,要科學發(fā)展??茖W發(fā)展,要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當前與長遠等關系,科學發(fā)展必須擯棄片面追求GDP的政績觀??茖W發(fā)展要科學利用經濟發(fā)展重心下移、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轉換、人民幣升值等有利的機遇。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加認清“大國崛起”之路和中華民族的未來“復興之路”。中共十七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將會由世界大國走向世界強國的新的歷史時期,全世界的華人都期待著這個時代的到來!作 者趙海均2008 年1 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