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與世界政治

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第1版 (2006年1月1日)  作者:哈利迪  頁數:362  字數:280000  譯者:張帆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探討了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起的兩百多年里革命運動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作者在研究了革命者的言行、國際因素對革命國際及革命自身命運的影響后,對現在仍在流行的種種解釋革命的理論一一進行了評說。    作者認為,革命者胸懷理想主義抱負,為掃除人間不平事,建立起不同于以住“舊秩序”的新體制。他們一方面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和鞏固新體制,需要支持其他落后國家的革命運動,另一方面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又有必要與其他發(fā)達國家發(fā)展經貿往來。這就導致了革命政權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性。隨著革命激情的淡化,發(fā)展經濟水平的呼聲的高漲,外交政策重點由追求理想向注重現實轉化,不再號召“輸出革命”,而是爭取在現行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作者斷言,在全球化時代,雖然有利于大規(guī)模革命發(fā)生的國際因素大大減少了,但是只要人類仍然面臨不平等和處于被支配地位,對既有現狀的激進抵制就不可避免。

作者簡介

弗雷德·哈利迪:倫敦經濟學院國際關系學教授。研究范圍包括阿拉伯半島、伊朗和埃塞俄比亞的革命運動、冷戰(zhàn)及國際關系理論等。著有多部有關國際關系理論、中東問題的專著和論文,如《沒有蘇丹的阿拉伯》、《伊朗:獨裁制與發(fā)民展》、《埃塞俄比亞革命》、《第二次冷戰(zhàn)的形成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導言:革命與國際環(huán)境  和平世界的不和平起源  革命的中心地位  大動蕩中的結構  規(guī)范性爭論:對主權的挑戰(zhàn)  分析重點:理解和解釋  追溯社會革命 第一部分  從國際層面研究革命  第二章  另一種現代化:“革命”的興衰    1989年:歷史的又一次作弄    概念的演變    隨著歷史變化的概念    與眾不同的事件    共產主義變體    明晰的標準:社會科學的反應    暗含的標準:歷史的挑戰(zhàn)     歐洲共產主義崩潰  第三章  理論上的國際主義:一種世界一歷史觀    革命與“世界歷史”    革命世界主義的興起    馬克思的重新闡述:“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資本主義和革命:《共產黨宣言》    來自第三世界的挑戰(zhàn)    矛盾的設想  第四章  實踐中的國際主義:革命輸出    違背外交原則:革命輸出    法國:“大民族”    俄國:共產國際    中國:“反對霸權主義”的辯證法    古巴:三大洲    伊朗:穆斯林團結,伊斯蘭共同體和受壓迫者    團結及其局限  第五章  革命外交政策的自相矛盾    革命和外文:“雙重政策”    連續(xù)性和決裂    革命和反革命:關于首要責任的錯覺    國家與社會:一種國際化沖突    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    異質性和同質性    偏離國際主義的估算第二部分  革命與國際體系  第六章  革命的國際原因    概念的重新評定:國家、意識形態(tài)、國際    革命的原因:(1)社會科學中的理論    革命的原因:(2)爭論的軸線    ……  第七章  革命與國際體系史  第八章  反革命   第九章  戰(zhàn)爭與革命  第十章  體系的制約:“轉型”和閉關自守第三部分  結論:理論及歷史方面  第十一章  對理論的挑戰(zhàn)  第十二章  世界政治中的革命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革命與世界政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我是個從來不裝逼的好青年。
      
      如果翻譯文只是讀起來晦澀,還沒有什么,整段整段的反復讀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但是如果翻譯文的選詞出錯,與其他學科領域的術語重復,這就會把讀翻譯文的輕松事,變成了校對工作。于是就果斷有些麻煩了,還不如讀原文。
      
      比如本書第二十六頁的翻譯文選詞是:“詞源簡化法”。
      讀過之后首先覺得很晦澀,苦于手上沒有原文,就又看了看上下文,再停下閱讀進度細細揣摩,想了想之后終于懂了。翻譯文選詞的意思就是說,在理解術語意義時,不能把一種概念詞的最早的起源意義當成是其所擁有的關乎討論所涉及時空的當前社會意義。
      若是這樣,個人認為大致翻譯為這樣的辭句,可能會比較好:理解術語(概念)時完全追求詞義的溯源。
      
      因為“詞源"是一個語言學、語義學、語文學概念,手上沒有原文說不清楚,但是翻譯文這么選詞,誤導性很嚴重,讀一讀,停一停,想一想,再做個校對,還不如讀原文了。
      
      從之前的作者的論述中可以明確感覺到,作者多次站在結構主義與反結構主義的對話語境中思考政治哲學問題。作者的知識儲備應該比較明顯了,有很多語言轉向的知識內容。作者的很多行文詞匯都具有結構主義的語境色彩。
      
      此書是作者Fred Halliday1999年寫的書,里面提到了要明確一些哲學的術語。查了一下他的著述歷史,他翻譯過Marxism and Philosophy by Karl Korsch, NLB 1970,可見這哥們不是一個純粹的只學一科目的家伙。當看到這位愛爾蘭學者寫到了一些語言學相關的內容時,就猜到了他可能也是語言學方面的學者,看了介紹,Fred Halliday果然是一名語言學學者,精通(英文介紹是”was competent in“)十二門語言:拉丁語、希臘語、加泰羅尼亞語、波斯語、法語、德語、卡斯蒂利亞語、意大利語、俄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英語。
      
      我開始理解翻譯者的苦楚了,但是,只想飽含著歉意地說一句:求原文。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