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與美國

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作者:范鴻達  頁數(shù):231  字數(shù):233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來,伊美關系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1979年11月德黑蘭學生占領美國駐伊大使館并扣押人質(zhì),爆發(fā)“美國人質(zhì)危機”;在兩伊戰(zhàn)爭中,美國伊朗在波斯灣爆發(fā)海戰(zhàn);在伊朗核問題曝光特別是“核危機”形成后,伊美關系更是隔空怒視、劍拔弩張。三十多年來,沒有任何國家比伊朗受到的美國制裁更嚴重;在伊朗每周五禮拜演講時也沒有任何國家比美國受到的抨擊更猛烈。
  伊朗與美國關系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難道美國和伊朗根本就是不能相容的兩個國家?
  “伊朗核危機”又將如何發(fā)展?

作者簡介

范鴻達,山東聊城人,廈門大學博士后?,F(xiàn)任職于廈門大學。主要從事國際關系、中東政治和伊斯蘭問題的研究與教學,已發(fā)表相關學術論文20余篇。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美國的伊朗政策研究”。

書籍目錄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伊美友好關系的建立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的伊美交往
 二 美國涉入伊朗
 三 伊美友好關系的建立
第二章 伊朗與美國的蜜月期
 一 艾森豪威爾主義與美國對伊朗的援助
 二 肯尼迪政府與伊朗的改革
 三 美國與伊朗的軍事建設
第三章 伊美友好關系的終結(jié)
 一 巴列維國王的統(tǒng)治危機
 二 “人權外交”對伊朗的影響
 三 卡特政府初期的伊美交往
 四 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fā)和美國的初始反應
 五 卡特政府拋棄巴列維國王
 六 “誰丟掉了伊朗”
第四章 “美國人質(zhì)危機”
 一 美國人質(zhì)危機爆發(fā)
 二 美國對人質(zhì)危機的初期應對
 三 人質(zhì)危機的最終解決
 四 伊美交惡
第五章 兩伊戰(zhàn)爭中的伊朗和美國
 一 兩伊戰(zhàn)爭的爆發(fā)
 二 兩伊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美國立場
 三 “伊朗門事件”
 四 美國與伊朗的軍事沖突
第六章 伊美關系的僵持
 一 拉夫桑賈尼時期的伊美關系
 二 哈塔米、克林頓改善伊美關系的嘗試
第七章 反恐視野下的美國伊朗關系
 一 美國的反恐戰(zhàn)爭和伊朗的反應
 二 “伊朗核危機”的爆發(fā)
 三 以色列推動美國攻打伊朗
 四 伊朗核發(fā)展的動力及其對核危機的看法
 五 奧巴馬的伊朗政策
 六 伊朗會是美國下一個戰(zhàn)爭目標嗎?
第八章 伊朗美國關系縱論
 一 冷戰(zhàn)是塑造伊美友好關系的關鍵因素
 二 伊美對雙邊關系的認知不同
 三 伊朗上層和普通民眾對美國的態(tài)度不一
 四 在“反恐”問題上美國與伊朗等穆斯林國家分歧嚴重
 五 伊美關系劇變的啟示
 六 伊朗美國關系走向何方?
第九章 中國、伊朗和美國
 一 中國和伊朗(波斯)關系簡史
 二 美國對中伊關系發(fā)展的影響
 三 目前中國希望與伊朗合作的主要動力
 四 影響中國對伊朗政策的潛在因素
 五 伊朗核危機下的中國對伊政策選擇
 參考文獻
附錄1:巴列維國王時期伊美首腦互訪簡表
附錄2:巴列維國王時期美國國務卿訪問伊朗簡表
附錄3:美國任命駐伊朗的最高使節(jié)及其任期(1883-1980)
附錄4:美國制裁伊朗的行政命令簡表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 兩伊戰(zhàn)爭的爆發(fā)  伊朗和伊拉克在1980-1988年展開了一場非常慘烈的戰(zhàn)爭,雙方動用了幾乎除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戰(zhàn)爭手段,包括伊拉克對化學武器的使用。兩伊此時兵戎相見,雙方的教派、民族沖突、地區(qū)霸權之爭以及領土爭奪等舊有矛盾自然起了很大作用,但最直接的導火線則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引發(fā)的地區(qū)動蕩。如同世界上其他大的宗教,伊斯蘭教也由于內(nèi)部分歧而發(fā)生分裂,從而派生出許多教派,其中最主要的兩大派別就是什葉派和遜尼派。伊朗和伊拉克均是什葉派穆斯林占據(jù)人口多數(shù)的國家,但是伊拉克掌握政權的卻是占人口比例較低的遜尼派穆斯林。伊斯蘭革命成功后,伊朗大肆鼓吹以什葉派共和國取代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當政的伊拉克現(xiàn)政權,企圖在什葉派人口占多數(shù)的伊拉克建立神權國家。革命后德黑蘭給伊拉克什葉派反對力量大力支持,伊朗的努力在1979年6月得到了回報:伊拉克納賈夫和卡爾巴拉兩個什葉派穆斯林圣地發(fā)生了嚴重騷亂,騷亂是伊拉克什葉派領袖穆罕默德·巴貝爾·薩德爾企圖領導一次慶祝伊朗革命成功的游行所致。薩達姆對這次游行的強力鎮(zhèn)壓激怒了霍梅尼,此后雙方的語言攻擊日益尖銳,霍梅尼在薩德爾被處決后公然號召伊拉克民眾“像伊朗那樣的”推翻薩達姆政權,企圖從內(nèi)部瓦解伊拉克,這給兩伊關系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阿拉伯民族主義和霍梅尼推崇的泛伊斯蘭主義之間的沖突是造成兩伊關系緊張的又一個重要因素。阿拉伯民族主義主張在“民族”的旗幟下實現(xiàn)所有阿拉伯人的統(tǒng)一,他們不僅要統(tǒng)一現(xiàn)存的阿拉伯各國,而且還要解放他們認為應該屬于阿拉伯人的領土,這其中就包括伊朗胡其斯坦省。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還試圖使海灣阿拉伯化,舍其舊名“波斯灣”而改稱為“阿拉伯灣”即是例證。胡其斯坦省生產(chǎn)伊朗絕大部分的石油,波斯灣則是伊朗通向海外的最重要的水上航道,若它們落人阿拉伯人之手,伊朗必將受制于人,這是伊朗所不能允許的。繼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之后,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擔當了阿拉伯民族主義是一個民族主義性質(zhì)的政黨,它認為民族主義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持久存在,是一個強有力的紐帶,它使個人依附于其民族,他認為復興社會黨號召的民族主義思想正是阿拉伯人民自由、統(tǒng)一意志的表達。①薩達姆在1979年出任伊拉克總統(tǒng)后,儼然以阿拉伯世界的領袖自居,而且他還把阿拉伯人與伊拉克的命運連在一起,發(fā)出豪言說:“阿拉伯人的榮耀來自伊拉克;在整個歷史上,當伊拉克繁榮強大時,阿拉伯民族也繁榮強大。這就是我們要盡力使伊拉克強大、難以對付、有能力且發(fā)達的原因,也是我們不惜任何代價增強伊拉克安全、光大伊拉克榮耀的原因?!雹谝驗橐晾怂_達姆有這樣的思想認識,并且他還有稱霸海灣的野心,所以在阿拉伯世界面臨霍梅尼的泛伊斯蘭主義的威脅時他才會與之針鋒相對,站在了與伊朗對抗的最前沿。  ……

編輯推薦

《伊朗與美國(從朋友到仇敵)》(作者范鴻達)是關于研究美國和伊朗國際關系的專著,全書分為伊美友好關系的建立;伊朗與美國的蜜月期;伊美友好關系的終結(jié);“美國人質(zhì)危機”;兩伊戰(zhàn)爭中的伊朗和美國;伊朗美國關系縱論等數(shù)章內(nèi)容。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伊朗與美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倆國家,現(xiàn)在罵的不亦樂乎,這世界,美國人消停了,可能世界會安靜很多。
  •   這本書寫得很詳細,按照時間順序把兩國之間的關系梳理了一下,比較全面,值得一看
  •   筆者美國與伊朗的親密關系的擴展版,增添1979年革命后,從人質(zhì)危機開始的內(nèi)容,一直延續(xù)至今?;瞬糠终鹿?jié)講述美伊關系的矛盾??傮w而言沒有太多新意,資料也不充足,可能因為我對這部分歷史了解比較多的緣故。總體還行吧,筆者也很久沒有出他這個研究方向的東西了,終于出了。
  •   不太喜歡這種學術性的東西,還是更愛通俗歷史讀物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