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新華 作者: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是國內最早從事互聯網輿情監(jiān)測、研究的專業(yè)機構之一,在輿情監(jiān)測和分析研究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人民日報社于2008年正式組建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人民日報社網絡中心輿情監(jiān)測室)。目前,輿情監(jiān)測室有具備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數理統計學等專業(yè)背景的輿情分析研究人員50多名,在人民日報社、人民網的領導和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的指導下,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網絡輿情監(jiān)測理論體系、工作方法、作業(yè)流程和應用技術,可以對傳統媒體網絡版(含中央媒體、地方媒體、市場化媒體、部分海外媒體)、網站新聞跟帖、網絡社區(qū)/論壇/BBS、微博客、SNS社交網站、網絡“意見領袖”個人博客、網站等網絡輿情主要載體進行24小時監(jiān)測,并進行專業(yè)的統計和分析,形成監(jiān)測分析研究報告等成果。
輿情監(jiān)測室創(chuàng)辦了國家重點新聞網站首家輿情專業(yè)頻道——人民網輿情頻道,主辦了國內唯一一份有刊號《網絡輿情》內刊,并承擔了很多網絡輿論和危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科技輿情監(jiān)測與形象傳播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0年中國社會思想動態(tài)”、中國社科院年度《社會藍皮書》網絡輿情部分(2007年起)等。2009年開始,輿情監(jiān)測室對外發(fā)布了“地方應對網絡輿情能力推薦榜”、“網絡文化熱點排行榜”、“央企網絡輿情應對能力排行榜”、“企業(yè)網絡輿情應對能力與聲譽管理研究報告”等定期發(fā)布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國已進入‘大眾麥克風時代’”、突發(fā)事件處置“黃金4小時”、地方網絡論壇是民意表達的最短路徑、培養(yǎng)“體制內”意見領袖等新理念,編寫了實用性強的輿情案例庫、輿情分析師手冊等工具書。此外,輿情監(jiān)測室還長期為眾多中央和地方黨政機構、企業(yè)、社會團體提供網絡輿情監(jiān)測分析、熱點輿情事件應對顧問、網絡媒體危機公關等方面的顧問服務。
書籍目錄
前言
幫領導干部讀網——序《如何應對網絡輿情》
緒論 網絡輿情研究的興起
第一章 網絡輿情信息源
第一節(jié) 互聯網言論
第二節(jié) 傳統媒體網絡版
第三節(jié) 無線/即時通訊
第四節(jié) 新興社交型媒體
第二章 網絡輿情選題
第一節(jié) 輿情選題類型
第二節(jié) 輿情選題標準
第三節(jié) 輿情選題定位
第四節(jié) 網絡輿情選題途徑
第三章 網絡輿情抽樣
第一節(jié) 輿情抽樣搜索工具
第二節(jié) 輿情樣本內涵標準
第三節(jié) 輿情抽樣外延標準
第四章 網絡輿情分析報告
第一節(jié) 輿情樣本分析工具
第二節(jié) 輿情抽樣分類統計
第三節(jié) 輿情圖表分析模型
第四節(jié) 輿情分析偏差校正
第五節(jié) 網絡輿情報告文案
第五章 網絡輿情研判與應對
第一節(jié) 網絡輿情周期
第二節(jié) 網絡輿情宏觀研判
第三節(jié) 政務輿情應對指標
第四節(jié) 企業(yè)輿情應對指標
第五節(jié) 網絡輿情應對點評
第六章 網絡輿情工作體系
第一節(jié) 網絡輿情分析師
附錄:2010年網絡流行語基本能力測試題
第二節(jié) 輿情工作機制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第四節(jié)輿情分析偏差校正進入大眾麥克風時代,社會輿論瞬息萬變。如果不在整體輿論結構上有準確的把握,僅僅依靠媒體評論抽樣分析和網友言論抽樣分析,往往難以確切反映社會的真實意見構成。而不準確的輿情監(jiān)測分析報告,將直接影響輿情研判,進而嚴重誤導政府、企業(yè)或個人的輿情危機應對,帶來嚴重的現實后果。因此,如何減小輿情分析誤差,從整體上準確地把握社會的真實意見構成,及時校正輿情分析偏差,就成為輿情分析工作的重點之一,偏差校正滲透于輿情分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輿情分析師應從紀律性高度來認識輿情分析偏差校正,以此構成完整的輿情分析工程流程。那么,輿情分析師如何才能及時、有效地減少輿情分析偏差呢?一、社會輿論構成偏差為什么要提出社會輿論構成的概念?什么是社會輿論的真實構成狀態(tài)?如何從全局準確把握中國當前社會輿論格局的真實構成?傳統媒體輿論場的輿論影響力、公信力是具有主導性的。從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發(fā)展狀況來看,傳統媒體也逐漸依靠信息科技的進步,不斷推陳出新,在形式和內容上升級。而以新媒體為依托的網絡社區(qū)輿論場則是促使傳統媒體不斷升級的外在因素,兩者雙線并行,共同構成中國社會輿論形態(tài)。根據“兩個輿論場”的理論,在開放的信息環(huán)境中,實際上存在著兩個輿論平臺。一是以傳統媒體為依托的政策性新聞宣傳輿論場;一是以新媒體為依托的網絡社區(qū)輿論場。網絡輿情監(jiān)測要深入和全面考察社會輿論的真實構成,防止出現輿論構成分析的偏差。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已有4.57億。
媒體關注與評論
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大眾麥克風”時代,社會輿論格局發(fā)生明顯改變,每一位網民和手機用戶都可能成為“公民報道者”,互聯網正在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在一些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經常成為第一信源。面對如此龐大的輿論場,職業(yè)化的網絡輿情分析師開始從傳統的新聞工作隊伍中脫穎而出。輿情分析師要從海量龐雜信息中采擷精粹,幫領導干部讀網,還原社會真實的矛盾構成,已經成為網絡時代官民良性溝通、改善社會治理的重要橋梁?! 嗣窬W總裁兼總編輯廖玨
編輯推薦
《如何應對網絡輿情:網絡輿情分析師手冊》是網絡輿情檢測與分析實務,大眾麥克風時代的輿情觀察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