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8-1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作者:葉維麗,馬笑冬 頁數(shù):253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是一部兩人口述的成長史。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和馬笑冬決定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們均在海外,彼此僅是初交。相識未久即共同來做這件頗為個人的事情,似乎是唐突的。然而,初次見面時幾個回合的問答,就使我們明白對方的“來歷”,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識”。打量一下對方看來年齡相仿,聽口音都是北京的,最關(guān)鍵的還是這樣幾句像接頭暗號似的問話:“哪一屆的?”“插過隊嗎?”一旦“接通”了,兩個住在美國波士頓的中國女人幾乎異口同聲:“咱們都是老三屆的?!薄 〔痪弥螅覀兙蜎Q定每個星期碰一次面,或晚上,或周末,坐下來,對著一部小錄音機,“話說從前”。人到中年,想回過頭去看看自己是從哪兒來的,這幾乎是人“存在”的本能需要,我們也不例外。我們的回首,從記事時講起,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我們相繼出國時為止。事情是中國的,而“語境”在很大程度上卻是美國的。這不但因為我們的眼光和視野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在美國學(xué)習(xí)、生活多年的影響,也因為我們身處的環(huán)境是90年代中期的美國。恰恰由于那樣的時間、那樣的地點,使我們的“憶舊”少了一點中年人的閑在,而多了一些困惑。 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冷戰(zhàn)”結(jié)束,世界進入資本全球化的時期。于是在美國有人宣告“歷史的終結(jié)”和資本主義制度全面、徹底的勝利。在這樣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框架下,西方公眾眼中的中國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基本上成為政治迫害史,在美國出版的若干部由中國人撰寫的個人傳記將這個主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中有幾本在西方造成極大轟動,有些讀書人如果只看一本關(guān)于中國的書籍,往往看的就是這里面的一本。一般來說,這些書的作者要么是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受害者,要么是受害者的親屬,他們寫的主要是政治運動的慘無人道。我因為有親友被打成右派的遭遇和自己在“文革”中的經(jīng)歷,對這些內(nèi)容有相當(dāng)?shù)捏w會,對作者們十分同情。我理解他們想把長期壓抑在心中的悲憤一吐為快的心情。說實在的,他們所描寫的不過是當(dāng)年殘酷政治迫害的一角而已,無論對個人還是對歷史,寫下來都是交代和見證。 但我仍然感到對那個復(fù)雜時代單一的敘述是有問題的。這不僅因為它不符合我個人觀察世界的多元、分析、開放的基本態(tài)度,也因為它太貼近冷戰(zhàn)勝方的歷史觀(cold war victors version 0fhistory)。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大行其道的今天,這種一面倒的歷史觀是頗含深意的,其中的潛臺詞是:人類到了今天,除了走西方式的資本主義道路,以往其他的經(jīng)驗和探索都是徹底失敗的、毫無價值的。這個世界似乎已經(jīng)不存在任何真正意義上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另類”思想和實踐資源,人類真的走到了歷史的終結(jié)?! ⊥瑫r,我也發(fā)現(xiàn),如果用這類書籍的說法去套我個人的歷史,我就得丟掉很多令人珍視的、對我至今仍然有意義的東西。那樣我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自我,講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了。我和馬笑冬最初做個人成長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對抗冷戰(zhàn)后西方話語不容分說的霸權(quán),守住自己不愿失去的歷史?! ∥沂菍W(xué)歷史的。對百年來在中國幾次出現(xiàn)的對自己歷史的全盤否定,我深感惶惑。“五四”時期曾高呼打倒象征傳統(tǒng)文化的“孔家店”;1949年以后、特別是“極左”思潮肆虐時期,又一筆抹殺了大批非共產(chǎn)黨人對民族和國家的貢獻,以至于近年來中國史學(xué)界的一個重要任務(wù)就是對過去的偏頗進行艱難的反正。在今天,我們中國人似乎又面臨著新一輪歷史失語的尷尬。海外不去說了,即使在國內(nèi),由于中國近年來的令人目眩的飛速變化,使得有些年輕人覺得他們出生前的歷史都是“前歷史”,失去了參照的價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胡風(fēng)曾經(jīng)歡呼“時間開始了”,仿佛此前的歷史不算“時間”。后來所發(fā)生的事情令人心酸地、也富于諷刺地證明了胡風(fēng)歷史觀的失誤。難道今天我們中國人又要第三次和自己的歷史決絕嗎?一個無法從自身經(jīng)驗中汲取精神資源的民族是可悲的。但同時,我也明白雖然不能扔掉一切,也不是什么都該守護的。我們需要認真地清理自己的歷史,包括我們做過的錯事、走過的彎路;我們需要理性地審視過去的時代留在我們身上的印記。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和馬笑冬面臨著雙重的挑戰(zhàn):一方面我們反對全盤抹殺,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深刻地自省。這使得我們做的事情有了某種“緊張”和難度?! ≡谥袊F(xiàn)代史上,沒有哪一代人像我們一樣,從一出生就得到新成立的共和國的悉心塑造,也沒有哪一代人的生命軌跡像我們的一樣,和這個國家的命運、狀態(tài)如此重合。清理這代人的歷史,涉及如何評價共和國的歷史。要講這代人,就不能不講“毛澤東時代”,不能不講五六十年代的中國社會,不能不講“革命”的意識形態(tài),更不能不講“文化大革命”。在海外,以暴力為特征的紅衛(wèi)兵運動決定了這一代人在西方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形成對照的是,在國內(nèi),我們的同齡人更加偏愛上山下鄉(xiāng)的崢嶸歲月,而對“文革”往往語焉不詳。但我們這代人是無法回避j‘文革”的?! ≡陂_始做這個口述史時,我?guī)е粋€困惑,就是如何解釋我們這代人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所作所為。由于那一段經(jīng)歷,海內(nèi)外對這代人眾說紛紜。有人堅持“文革”前受的是“凈化靈魂的教育”,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長大,“文革”的發(fā)生突如其來、莫名其妙。但若果真如此,該如何解釋“文革”初期我們中間很多人兇神惡煞、傷天害理的行徑?又有人說這代人從小就喝狼奶長大,只知道仇恨和階級斗爭,和“世界優(yōu)秀文化”隔絕,成為“打砸搶”式的紅衛(wèi)兵順理成章。但如果這代人生命的底色是黑暗的,從小靈魂就是扭曲的,又該如何解釋他們在“新時期”伊始,即在各個領(lǐng)域為改革開放搖旗吶喊、沖鋒陷陣?這個“后勁兒”是從哪里來的?插隊的經(jīng)歷固然使我們這代人意識到中國社會不變不行,早年的教育有沒有起作用? 對這代人成長過程截然不同的看法,體現(xiàn)出如何看待五六十年代中國社會的困惑。正因為如此,認真的清理才更加必要。也許這件事應(yīng)該從每一個人做起?集腋成裘,我們這代人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一部故事,大家的故事湊在一起,就編織成一幅斑斕的歷史畫面。從個人來講,從頭梳理是追溯自己生命的紋路;從宏觀上講,也許能反映出中國近幾十年來翻天覆地變化內(nèi)在的邏輯、矛盾、沖突和動力?! ≡谶@個意義上,我們這部口述史,既是個人的,也可以看做是關(guān)于一代人成長過程的兩個個案。我們無意也無法代表任何他人,但我們自覺地把自己看做這一代人中的兩個成員。不同于很多同代人僅關(guān)注“文革”前后的做法,我們從幼時講起,時間跨度30多年,涉及了若干歷史階段。這樣做,是想從頭看看自己是從哪里來的,也試圖對那個頗有爭議的、關(guān)于我們這代人成長歷程的問題梳理出自己的答案?! ≡跀⑹鲋校覀兇罅康厣婕鞍l(fā)生在家庭、學(xué)校、大院里的日常生活:少先隊的隊會干什么,一家人在周末去哪里,大院里是什么樣的氛圍;也回憶平時唱什么歌,讀什么書,看什么電影,等等。這些生活的細節(jié)對我們絕非次要的點綴,而是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構(gòu)成了我們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培養(yǎng)和塑造了我們的志趣和性格。作為一個歷史學(xué)者,我相信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是有史料價值的,能為當(dāng)時的社會和時代提供具體的、有質(zhì)感的說明。我們是怎樣長大成人的,當(dāng)然要涉及我們所經(jīng)歷的政治運動,“文革”時期的政治沖突無疑是最富于戲劇性的,但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對理解那個時代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這樣做,也是為了對應(yīng)一般歷史回憶中重視政治史,而輕視社會史、生活史的傾向;在西方出版的中國人寫的回憶錄中,這個傾向尤為明顯。他們那樣做從個人遭遇角度講可以理解,但卻無法涵蓋豐富多面的大干世界,不符合大多數(shù)中國人復(fù)雜的歷史經(jīng)驗,也容易落人本質(zhì)主義和意識形態(tài)化的窠臼?! ∥覀兌际桥裕砷L在中國社會大力宣傳男女平等的年代,又在性別意識敏感的美國生活了多年。在今天的中國,女性的形象和我們當(dāng)年有天壤之別。如何看待我們那一代女性走過的道路,是個眾說不一、見仁見智的話題,也是我們當(dāng)初決定做這部口述史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帶著“性別意識”的眼光,我們來審視自己作為女性成長的過程:怎么在十四五歲的“花季”、在不知不覺中脫下花裙子、穿上藍布衣,成為“不愛紅裝愛武裝”的一代;在愛情和婚姻的問題上,我們情感和經(jīng)驗的參照物是什么;作為“過來人”,我們對毛澤東時代的“婦女解放”懷著什么樣的心情,等等。今天來探討這些問題,不但對我們那一代人,也對當(dāng)代中國年輕女性仍然有意義?! ≡谖覀兊纳钪?,母親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對這一點,葉維麗多年前即有所感悟,馬笑冬則在近年來一點一滴地追尋回味。西方的婦女研究很注意母女之間在性別意識和角色上的傳承。我們的母親均已去世,她們那一代人也大抵離開了這個世界,但她們是我們最重要的人生教師,她們的生命在我們的身上延續(xù)。通過這部口述史,我們寄托對母親深深的思念?! ∪?,是一代一代繁衍的。我們成長史的敘述,從未曾謀面的祖輩開始。由于1949年以后片面的歷史觀,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自己的祖輩一無所知。在這里將他們的故事放在前面,有認祖歸宗的意思,也想通過個人的家庭史,包括父母輩的革命史,溝通20世紀的中國歷史,將自己這一輩的骨肉生命與前輩們的接續(xù)上。這樣做,也算是一種反抗歷史遺忘的姿態(tài)吧。說到“革命”,這個在我們年輕時使用率極高的詞,在“告別革命”的今天,已不時髦。革命是否已經(jīng)過時,還要拭目以待,但以往革命的“遺產(chǎn)”確實有待清理。這個任務(wù),對我們兩個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成長在“革命時代”的人來說,有著多重含義和一言難盡的感慨。清理的對象不僅是外部的意識形態(tài)及父母輩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有在我們身上的烙印。 歷史從來就不是“自然”和“純客觀”的。我們不是在“記錄歷史”,而是在今天的語境中,用新的眼光,帶著新的問題,來重新審視自以為爛熟于胸的過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視野不斷在開拓,我們的認識不斷在深化,我們對自己更加了解。這個不斷審視的過程,并沒有因為我們口述史的結(jié)束而告終結(jié),它使我們用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不斷地與過去對話,更加清醒地在今天生活?! ∥覀儍扇酥?,馬笑冬在拿到美國東北大學(xué)社會學(xué)的博士學(xué)位后,于1999年秋返回國內(nèi),在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任教,目前已退休;我在耶魯大學(xué)獲得博士學(xué)位,目前在美國馬塞諸塞州州立大學(xué)波士頓分校任歷史教員。本書材料一部分來自我們兩人90年代中期的錄音記錄,一部分來自此后我們做的文字補充,以及我作為原始材料整理和貫通者所做的編輯、補充和潤色。在每章前我都添加了簡短的前言。原始錄音是對話的形式,目前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對話的色彩,但大部分篇章都將兩人的故事分開敘述。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每人的故事相對完整,而不致過于細碎?! ∵@本書已出英文版,內(nèi)容和中文版大同小異,又有所不同,因為讀者對象完全不一樣。英文版的對象是不了解中國現(xiàn)代史,又受到“冷戰(zhàn)思維”嚴重影響的西方人;中文版的對象是國人,特別是我們的同代人?! ≡谧鲞@個成長史的過程中,貫穿始終的是這樣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身在海外,立足于今天,我們回首過去。它喚醒我們久違的童真的歡悅,也觸及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傷痛。我們訴說著,傾聽著,有時互相補充,有時互相質(zhì)疑。兩人的故事穿插進行,揭示不同角度的思考,表現(xiàn)不同看法的撞擊。雖然從地域、家庭背景和生活經(jīng)歷而言,我們是“一塊布上裁下來的”(cut from the same cloth),這確實是我們這部成長史的局限所在,但一塊布也能做出樣式不同的衣服,同中有異,也許比完全不同更加有趣。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部兩人口述的成長史??谑稣邘е匦聦徱暁v史、反思既往的目光,向讀者展現(xiàn)了形形色色革命下的社會圖景和青年人的激情與迷茫。因其摒棄非黑即白的刻板模式而生動感人,令讀者感慨和深思。這部書對于“文革”及其前后中國歷史和社會的研究,是難得的口述歷史資料亦是研究成果。 這本書以兩個生長于毛澤東時代紅色大院女性對話的方式展現(xiàn)一段歷史。這段歷史中的“文化大革命”成為作者葉維麗(及合作者馬笑冬)“長大成人”過程中的重要歷練。此書視角新穎,內(nèi)容十分吸引人,具有別具一格的原創(chuàng)性。是一本非常坦誠、深入探究問題的、十分有見地的作品。
作者簡介
葉維麗和馬笑冬在1966年“文革”爆發(fā)時均為北京的中學(xué)生。1968年她們分別赴山西和云南插隊。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二人先后赴美留學(xué),并均獲得博士學(xué)位。目前葉維麗在美國馬塞諸塞州州立大學(xué)波士頓分校任教;馬笑冬1999年回國,在復(fù)旦大學(xué)任教,現(xiàn)已退休。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剪不斷 天津一北平一延安:葉維麗的家庭 “人總要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馬笑冬的家庭第二章:“祖國的花朵” “整托” 飯桌旁的家庭 “革命的賢妻良母”:馬笑冬的回憶 “做女人,要爭氣”:葉維麗的回憶 馬阿姨和仇大娘 大院 新華社大院 商業(yè)部宿舍大院 “平民學(xué)?!焙汀皩毸狻薄 袄щy時期” 政治陰影第三章:從“公主”到紅衛(wèi)兵 “革命化運動” “文化大革命” “這么解放” “死了就死了” “破四舊” 文革中的家庭 大串聯(lián) “天橋打場子的”第四章:上山下鄉(xiāng) “上山下鄉(xiāng)再次激起了我的熱情”:馬笑冬的經(jīng)歷 “我要有一個新的開始” 思茅 “兩個世界”的交叉:葉維麗的經(jīng)歷 當(dāng)農(nóng)民不用政審 “吃了嗎?” “女兒,女人,老人” “七尺灰” 無形的墻 “歌唱動蕩的青春”第五章:工農(nóng)兵學(xué)員 “畫皮”:葉維麗的大學(xué)生活 “新集體”一被削弱的神圣感一再次插隊:馬笑冬的大學(xué)生活第六章:新時期 葉維麗:“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 馬笑冬:催生“潘曉”后語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剪不斷 天津—北平——延安:葉維麗的家庭 葉:1998年我去了一趟延安,我爸爸媽媽40年代在那兒生活了六七年,從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就開始在新華社工作,一直到他們退休。我參觀了在清涼山上的新華社和解放日報社的舊址和建在舊址旁的紀念館。在紀念館里我看到了一些我父母同事的照片。他們穿著灰布軍裝,都很年輕,才二三十歲吧?我和他們的孩子們從小一起長大。看著照片上我很熟悉的叫叔叔伯伯的人們,腦子里就浮現(xiàn)出他們孩子們的模樣,心想兒子和老子長得可真像。這時我突然意識到,雖然我自己的父母沒有在照片上,可這些人都是我的父輩啊。我們的身上帶著他們的印記,血脈相連。通過他們,我們和當(dāng)年在中國的土地上發(fā)生的那場革命有了骨血的聯(lián)系?! 募o念館走出來,陽光高照。清涼山的對面就是寶塔山,而寶塔山一直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這時從遠處飄來哀怨的嗩吶聲,有一家人正按照傳統(tǒng)方式出殯。60多年過去了,這場革命到底留下了些什么?我看著寶塔山發(fā)愣。這時候走過來一個算命的先生,他以為我這個中年婦女有什么心事想不開,問我要不要算一卦。現(xiàn)在上清涼山的人大都是去山頂?shù)乃聫R燒香拜佛的,很少有人來參觀革命遺址。算命先生絕對想不到我是在發(fā)革命之幽思?! ●R:我和你一樣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革命情結(jié)。80年代我到美國之前在國內(nèi)當(dāng)記者。在我當(dāng)記者的9年里,到延安,要去參觀棗園和楊家?guī)X;到重慶,要去看白公館和渣滓洞;到南京,要在雨花臺前靜默一會兒??墒呛髞韺埠蛧鴼v史的反思,使我常常忍不住當(dāng)著我的父輩們激烈地批評共產(chǎn)黨,批評它在60年代初大饑荒和稍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對老百姓、包括對自己的同志欠下的一大筆債,以及改革開放后對治理腐敗的無力和推進民主進程的緩慢。我的激烈多少使我的父輩們傷心,因為他們曾為平等和民主的理想奮斗過,為此他們付出了很多,他們希望自己的付出是有價值的。我理解他們,從心底想為中國革命發(fā)生的必然性、正當(dāng)性找根據(jù),想為我的父母和他們的同代人奮斗一生的價值作辯護?! ∪~:我更多的不是想去辯護,而是想把那場革命放到當(dāng)時的歷史場景中去理解。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段重要歷史,它復(fù)雜的遺產(chǎn)總得由我們自己來清理。再說我也想知道當(dāng)年“革命”對像我父母這樣的人意味著什么,為什么他們一個出身資本家家庭,一個出身地主家庭,會拋棄安逸的生活,去投身革命?! ∥野职衷?jīng)給我講過他小時候經(jīng)歷的兩件事,我常想它們或許可以說明一點問題。我父親家在天津,小時候常見到要飯的。有一天他和哥哥在他們家大門口外玩,走過來祖孫兩個討飯的人,說話帶著濃重的外地口音,不知是什么地方鬧災(zāi)荒背井離鄉(xiāng)出來的。祖父低聲下氣地磕著頭,沒想到那個看來只有六七歲的小女孩卻說:“甭磕頭,磕響頭他們也不給?!边@句話,當(dāng)年的那兩個“小少爺”——我父親和我七伯伯——都記住了,很多年后他們倆分別回憶起來,居然脫口就能一字不差地學(xué)女孩子的話,對她的骨氣仍然贊嘆不已。還有一次我爸爸在街上見到一個乞丐,他為了求得別人的憐憫,故意用磚頭把自己砸得鮮血淋漓。后來我看書,知道這種乞丐叫“苦乞”,專門用傷害自己來求得別人的同情。要飯的女孩和苦乞讓我父親從小就感到社會的不公。這樣的感受,我父母那一代很多“進步青年”都有過。比起那一代人,今天我們對社會底層貧病交加的人要冷漠得多,往往視而不見。每想到這一點,我就感到我們不如父輩。 雖然我父親家里很有錢,光傭人就雇著二十幾個,可其實在家里就有很不公平的事情。我爺爺在清末是個中等官僚,做過直隸的“巡警道”,就是當(dāng)時的省警察廳長。中國原來沒有警察,“巡警道”是清末“新政”搞改革的產(chǎn)物。民國以后他棄官從商。當(dāng)時棄官從商搞實業(yè),在南方最有名的是清末狀元張謇,在北方是周學(xué)熙。我爺爺屬于周學(xué)熙這個圈子。周家,就是周一良他們家,和我們家是安徽同鄉(xiāng)。有篇文章,講安徽人在近代對天津的貢獻,我爺爺也應(yīng)包括在內(nèi)吧。他在銀行做總經(jīng)理,還在幾家現(xiàn)代化的產(chǎn)業(yè)中兼著職,其中包括擔(dān)任啟新洋灰公司(在唐山,曾是全國首屈一指的水泥廠)的常務(wù)董事。我想我爺爺應(yīng)該算是一個從舊式官僚轉(zhuǎn)化成新式資產(chǎn)階級的典型吧?! ∥覡敔旊m然成了“資產(chǎn)階級”,可是家里的生活方式,用我一個伯父的話說,還是“封建主義的”。家里最年長的是我爺爺?shù)哪赣H,我的祖奶奶。她的地位至高無上,有點兒像“紅樓夢”里的“賈母”。我爺爺是孝子,給祖奶奶過70歲生日的時候,光是一出堂會花的銀元如流水,從北京請余叔巖、楊小樓等名角來唱戲?! ∥覡敔斢腥环蛉?,大太太沒子女,孩子們都是姨太太生的。我自己的奶奶是二姨太,據(jù)說在三位夫人中她最受我爺爺?shù)膶檺?。我爺爺下班回家后,常躺在一張?zhí)僖紊?,讓我奶奶給他讀鴛鴦蝴蝶派小說作為消遣,可見我奶奶是識字的。他們倆讀小說的情景讓我覺得有點兒滑稽。據(jù)說我爺爺和大太太的關(guān)系并不好,連話都不怎么說??墒沁@個家卻是由大太太掌管的,因為她是明媒正娶的太太。家里在稱呼上有嚴格的規(guī)矩,孩子們管大太太叫“媽”,管他們自己的母親叫“姨”。兩個姨太太的地位比家里的傭人高不了多少,大太太對她們?nèi)我馄蹓?,不合意的時候還要罵上幾句。她們得給大太太梳頭捶腿,鋪床疊被,直到她們的兒子大了一些,母以子貴,才不用那么做了。姨太太們吃飯不能跟老爺太太在一張桌子上,甚至也不能跟她們自己年齡稍長的兒子們在一起,得和幼小的孩子們一起吃,兩邊的伙食是不一樣的。說起來,就是當(dāng)“主子”的,也分三六九等。 我奶奶在去世前的彌留之際,為了能夠在死后穿紅裙子,在病床上哀求大太太恩準——這時我爺爺已經(jīng)過世。大太太同意了以后,我奶奶掙扎著起來給她磕頭,說:“謝謝太太?!钡诙煳夷棠叹退懒恕4┘t裙子是地位的象征,正室夫人才能穿。我奶奶對死后的裝裹如此看重,是為了在“來世”爭得一點尊嚴吧?她的喪事辦得很簡單,埋在我爺爺?shù)膲炆院蟮奈恢?,仍然居妾位。后來和爺爺合葬的是大太太。 三位夫人中最后去世的是“大姨太”,那已?jīng)是60年代了。她說她絕不愿意和“葉家人”葬在一起。這位奶奶身世非???,她是河南農(nóng)村的孩子,黃河泛濫時她家把她放在一只木盆里,任其漂流,被救上來后賣給了一個官宦人家做丫鬟,后來又被這家當(dāng)“禮品”送給我爺爺。成親的時候她只有十四五歲,當(dāng)天晚上嚇得鉆到方桌底下不敢出來。 可惜的是我對自己奶奶的身世,除了知道她是唱戲的,別的就都不知道了。聽一位長輩說,她是唱京劇須生的。藝人的社會地位低下,尤其是女藝人,可見奶奶的家境一定很寒微。她的兄弟來看她時,只能跟她在門房會面。我父親他們從來沒有稱呼過自己的舅舅,也沒有見過母親其他的“娘家人”。我見過爺爺和奶奶的照片,爺爺顯得很威嚴,正襟危坐,一派“老爺”模樣;奶奶長得很端莊,沒有脂粉氣。聽說大太太只許兩個姨太太穿質(zhì)料和式樣一模一樣的衣服,我奶奶的“時髦”表現(xiàn)在她腳上穿的黑皮鞋上,這大概是大太太管不了的。這個細節(jié)讓我對奶奶更加好奇?,F(xiàn)在沒有一家親戚保留有爺爺奶奶的照片了,可見“文革”中銷毀照片的不只我們一家,但是我至今仍然記得照片上爺爺奶奶的面孔,這就是血緣的力量吧?! ∮捎谀赣H們在家中的地位,我父親和他的兄弟姐妹們雖然是少爺小姐,也感受到了壓抑和不平等。我的一位伯父,在老年時說起我奶奶臨終前的哀求,仍止不住痛哭失聲。后來我父親的兄弟中有三個人在“紅軍時期’’(1937年“七七事變”前)就參加了革命工作。我的一個伯父說,像他們這樣的富裕家庭,會冒出這么多跟著共產(chǎn)黨走的孩子,是和他們母親們的境遇大有關(guān)系的?! ∥腋赣H和他的兄弟們政治上左傾,也和他們后來的教育經(jīng)歷有關(guān)系。他們都是上的南開中學(xué)。南開當(dāng)年是天津最好的學(xué)校,辦得很有特色,真正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我爺爺是個新舊參半的人物,他讓兒子們受的教育也是中西結(jié)合。小時候讓他們在家里讀私塾,到了上中學(xué)的年齡才出去上學(xué)。我爺爺希望兒子們將來搞科學(xué)技術(shù),當(dāng)工程師。他經(jīng)營的工廠里技術(shù)人員是德國人,他希望兒子們能取代這些外國人。我?guī)讉€伯伯中學(xué)畢業(yè)后上的不是清華就是燕京。我爺爺死得早,他不會想到后來他只有一個兒子從事科學(xué)研究(我七伯伯葉篤正,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其他的兒子日后生涯都多少和政治沾了邊兒,其中有兩個在1957年被劃成右派。 現(xiàn)在回頭看,南開對我父親他們后來走的道路影響非常大。我的一個伯伯說,上南開前他只知道有家,上了南開才知道有國。而那個時候,中國已經(jīng)國將不國了。我爸爸上中學(xué)的時候,日本人已經(jīng)占了東三省,正在一步步向華北進逼。南開中學(xué)離日本兵營很近,在課堂里就能聽見日本人演習(xí)打炮的動靜。用當(dāng)時的話講,真是“華北之大,已經(jīng)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很多青年學(xué)生都認為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對日本人太軟弱,只顧打內(nèi)戰(zhàn)消滅共產(chǎn)黨,是個腐敗無能的政府。我爸爸在南開開始接觸左傾學(xué)生,看左翼書籍,有一次在電車上看華崗的《中國大革命史》還被憲兵盯上了,被抓進憲兵隊,保釋后才放出來?!耙欢胚\動”波及天津,他也參加了。后來他到北平(今北京)上大學(xué),又加入了共產(chǎn)黨的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先)??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他跟著共產(chǎn)黨抗戰(zhàn),我想這對他是個自然的選擇。很多知識青年都是在那個時候參加的共產(chǎn)黨?! 」伯a(chǎn)黨里管抗戰(zhàn)初期參加中共的一代人叫“三八式”,我母親也是這代人。對我媽媽的家庭我知道的太少了,到我想知道的時候,我媽媽因為老年癡呆癥已經(jīng)糊涂,沒法告訴我了?! ●R:咱們都有這個遺憾,到咱們想知道的時候已經(jīng)太遲了?! ∪~:真是遺憾。我媽媽家鄉(xiāng)在河北薊縣,現(xiàn)在屬天津管轄。我隱約知道她的祖上是跟著清朝入關(guān)的旗人,在京東一帶跑馬圈地,占了不少出產(chǎn)水果的山林。她的家庭在當(dāng)?shù)貞?yīng)該算個大地主了。我媽媽提起“老家”總是充滿感情,常跟我們講過年時在老家吃什么,穿什么,我對中國民間習(xí)俗有一點兒溫馨的感覺是媽媽給的。直到現(xiàn)在大年初一我一定得穿紅衣服,因為這是從小過年媽媽就讓穿的。我媽媽從來沒跟我們講過階級剝削什么的,弄得我沒有“階級觀念”,上小學(xué)時寫作文還把我姥爺寫成勞動模范。我小時候姥爺還活著,和我三舅住在一起,我只記得他穿著長棉袍,不愛說話。他是我唯一見過的祖輩。 我媽媽很小就離開家鄉(xiāng)去城里念書,先是在薊縣縣城讀小學(xué),后來又到北京讀中學(xué)。我姥姥做主讓家里的女孩子出去念書。我小時候常聽我媽媽說起我姥姥,總說她“開明”。我姥姥信佛,心地善良,愛幫助人。她去世的時候是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我大舅二舅都已經(jīng)死在日本人手里了,我三舅和我母親不在家鄉(xiāng),當(dāng)?shù)睾芏嗬习傩罩鲃觼斫o她出殯。這又不符合后來的階級分析思路了?! ∽屌⒆邮芙逃?,這在當(dāng)時即使不算驚世駭俗,也是需要膽魄的。你看我爺爺,雖然他給兒子們提供了最好的教育,可是不讓我的姑姑們出去讀書,只給她們在家里請人教識字和繡花,讀的是《女兒經(jīng)》,學(xué)的是“三從四德”。我姑姑們小的時候爺爺還強迫她們裹腳、梳辮子,那時已經(jīng)是20世紀20年代了。我三姑最有反抗精神,她當(dāng)著父母的面把辮子剪掉,然后放足。天津是個西化的大城市,我爺爺是個“資產(chǎn)階級”,可是在女兒教育的問題上還這么守舊,就更顯出我姥姥有見識了。其實要是看我姥姥的照片,她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北方農(nóng)村老太太,自己也裹著小腳。我媽媽卻沒有纏足,而那個時候在河北農(nóng)村纏足還十分普遍。有意思的是我姥爺由著我姥姥在這些事情上做主?! ∥覌寢屧诒逼缴蠈W(xué)的這一段我知道得很少,只知道她上的女二中很難考取。“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次我媽媽跟我說,如果不是因為抗戰(zhàn)她會去學(xué)醫(yī)。當(dāng)時我正在農(nóng)村插隊,把這話理解成我媽媽希望我能繼續(xù)上學(xué),學(xué)得一技之長。后來我再琢磨,就想媽媽是遺憾她沒去學(xué)醫(yī)嗎?她對自己一生走的道路到底怎么看?可惜我永遠無法知道了?! ∥覌寢屧诒逼絽⒓恿恕耙欢胚\動”,據(jù)說表現(xiàn)得很勇敢,還挨了軍警的刀砍。之后她也參加了“民先”?!捌咂呤伦儭北l(fā)后,我媽媽對和她一起在北平念書的侄女說:“你去結(jié)婚,我去抗戰(zhàn)。”這倒很像我媽媽的語言,簡潔、明快。我媽媽這個侄女是我大舅的女兒,年齡比我媽媽還大一點兒。她管我媽媽叫“老姑”,我管她叫“大表姐”。大表姐后來果然去結(jié)婚,嫁給了一個國民黨軍官,1949年去了臺灣。我80年代在美國見到她的時候,她看起來至少比我媽媽年輕十幾歲,保養(yǎng)得很好,給我看她們一家人去歐洲旅游的照片。提起當(dāng)年,她說:“老姑是優(yōu)秀青年?!苯Y(jié)果我媽媽這個“優(yōu)秀青年”在抗戰(zhàn)中幾乎把身體毀掉,瘸了一條腿,成了“殘廢”。比較我媽媽和大表姐不同的人生道路,我有說不清楚的感慨。 馬:你媽媽在戰(zhàn)場上負傷了? 葉:不是,是因為生孩子。我過去確實對人說過我媽媽腿瘸是因為打仗,覺得說“生孩子”不那么光彩?,F(xiàn)在我開始明白女人在戰(zhàn)爭中有多么不易?! ∥掖蠼憬愠錾?941年初,是抗戰(zhàn)最艱苦的時候。當(dāng)時我爸爸媽媽在山西晉西北興縣的抗戰(zhàn)學(xué)院工作。我媽媽快臨產(chǎn)的時候,正趕上日本鬼子最殘酷的大掃蕩。后來我看到一個材料,說那次掃蕩光在興縣縣城日本人就殺死了1000多人,牲口損失、房屋燒毀無數(shù)。我媽媽不能留在興縣,得撤到后方去。所謂后方,就是和興縣隔著一道黃河的陜西神木,那邊就是陜甘寧邊區(qū)了,有賀龍120師的部隊。我爸爸不可能陪著老婆去生孩子,他得留下來參加反掃蕩。我媽媽帶著九個月的身孕,一個人上路?! ?0多天后反掃蕩結(jié)束,我爸爸過黃河去找我媽媽。當(dāng)時他心里就有不好的預(yù)感。見到我媽時,她躺在一間窯洞的涼炕上,數(shù)九嚴寒,炕洞都結(jié)了冰。人還活著,但神志已經(jīng)不清醒了,說著胡話。因為嚴重的產(chǎn)褥熱,她已經(jīng)連續(xù)發(fā)了很多天高燒,頭發(fā)上的虱子都結(jié)成了蛋蛋。我姐姐人瘦得像只小貓,沒有母奶,就喝老鄉(xiāng)送來的用黑豆磨成的豆?jié){,我爸爸到了以后沒過幾天她就死了。我姐姐叫“黑豆”,這名字是出生以前就取好的,因為我媽媽懷孕的時候吃了很多黑豆。光吃黑豆不消化,總放屁。我在山西插過隊,知道黑豆是喂牲口的,人不吃。
編輯推薦
史景遷[著名歷史學(xué)家、耶魯大學(xué)教授] 這本書以兩個生長于毛澤東時代紅色大院女性對話的方式展現(xiàn)一段歷史。這段歷史中的“文化大革命”成為作者葉維麗(及合作者馬笑冬)“長大成人”過程中的重要歷練。此書視角新穎,內(nèi)容十分吸引人,具有別具一格的原創(chuàng)性?! 撬糩著名歷史學(xué)家、《炎黃春秋》雜志常務(wù)社長、總編輯] 我和作者大體算是一代人。這是一本幫助我們這代人了解自已的書。作者“我是誰”的追問也引發(fā)了我的反躬自問,我的答案也在作者的啟發(fā)下浮現(xiàn)。真實的答案,隱藏在我們成毀變遷的軌跡之中?! 】挛腫著名歷史學(xué)家、哈佛大學(xué)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此書與先期出版的關(guān)于毛時代的回憶錄的一個重要的不同,在于它與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有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距離。時間以及空間的距離使本書作者得以進行不同與其他作者的反思,提出他們當(dāng)時沒有提出來的問題。這樣所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本非常坦誠、深入探究問題的、十分有見地的作品。 印紅標[紅衛(wèi)兵研究學(xué)者,北京大學(xué)副教授] 這是兩位女性“老三屆”人的口述歷史??谑稣邘е匦聦徱暁v史、反思既往的目光,向讀者展現(xiàn)了形形色色革命下的社會圖景和青年人的激情與迷茫。因其摒棄非黑即白的刻板模式而生動感人,令讀者感慨和深思。這部書對于“文革”及其前后中國歷史和社會的研究,是難得的口述歷史資料亦是研究成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