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作者:夏雨禾 頁數:285 字數:233000
內容概要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三農”議程設置研究》,有如下鮮明特色—— 第一,關注現(xiàn)實的重大社會問題,對此從學理上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思考。 博士學位論文涉足現(xiàn)實的重大社會問題而缺失學術的應有品格,無疑是不可取的?! 〉诙?,充分體現(xiàn)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努力?! ∠挠旰痰膭?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努力,其一體現(xiàn)在另辟蹊徑地選取獨特的研究視角上?! 〉谌瑢嵭卸垦芯颗c定性研究的結合?! ∠挠旰淘趯Α度嗣袢請蟆贰叭r”報道的議程設置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以該報總體議程為參照變量,通過樣本的外部形式特征如“三農”相關報道的報道頻數、所在版面、報道篇幅等,與樣本所在報紙的相應變量進行對比分析。 第四,個案研究和附錄為本著增加了分量?! ≡诒局校瑐€案研究不是附庸,不是可有可無的文字。它不僅可以幫助讀者加深對著作中所作的理論闡述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印證和深化作者作出的理論闡述,本身就頗有學理色彩。
作者簡介
夏雨禾,1972年出生,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7屆博士畢業(yè)生,現(xiàn)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傳播社會學、新聞傳播學。
書籍目錄
總序體現(xiàn)了獨特性的學理探討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3 研究的主要內容 1.4 研究方法第二章 中西方議程設置研究的進路 2.1 西方議程設置研究:歷史和現(xiàn)實 2.1.1 議程設置理論研究的起源與動力 2.1.2 議程設置研究的重大轉型 2.2 議程設置理論在我國內地的“本土化”進程 2.2.1 10年來內地學界對議程設置理論的研究回顧 2.2.2 議程設置理論的應用性研究第三章 內容分析程序及研究設計 3.1 相關問題的說明及抽樣設計 3.1.1 關于調查對象的說明 3.1.2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的版面沿革 3.1.3 抽樣設計及分析單位的選定 3.1.4 關于“三農”相關報道的界定 3.2 內容分析的框架及類目建構 3.2.1 研究方法及分析框架的確立 3.2.2 分析類目的建立及編碼 3.2.3 研究思路第四章 《人民日報》“三農”議程及議題分布的總體分析 4.1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三農”議程的發(fā)展演變 4.1.1 報道頻數分析 4.1.2 報道的版面位置分析 4.1.3 報道篇幅分析 4.1.4 研究小結 4.2 《人民日報》“三農”議題的分布與變化 4.2.1 議題對象分析 4.2.2 議題范疇分析 4.2.3 樣本中議題內容的構成及變化——基于議題對象與議題范疇的交叉分析 4.2.4 研究小結第五章 “三農”相關報道的主題構成與變遷分析 5.1 主題構成分析:對“三農”相關報道主題構成的考察 5.1.1 各議題內容單元的主題構成情況 5.1.2 研究小結 5.2 “三農”相關報道重要主題的變遷分析 5.2.1 “三農”相關報道重要主題的變遷及原因分析 5.2.2 研究小結 第六章 “三農”議程偏頗:對屬性特征的系統(tǒng)分析及個案研究 6.1 “三農”議程偏頗:對議程屬性特征的系統(tǒng)性分析 6.1.1 新聞來源和消息來源的特征 6.1.2 新聞材料的地域特征 6.1.3 新聞報道的傾向特征 6.1.4 新聞報道的模式特征 6.1.5 研究小結 6.2 農村人物形象的建構——“三農”議題偏頗的個案研究 6.2.1 樣本分布情況 6.2.2 農村人物的生理形象 6.2.3 農村人物的階層形象 6.2.4 農村人物的政治形象 6.2.5 農村人物的地域形象 6.2.6 農村人物的事跡形象 6.2.7 研究小結第七章 結語 7.1 媒介議程:結構互動的產物 7.1.1 相對性的媒介議程 7.1.2 媒介議程變化的內部影響結構 7.1.3 媒介議程和議題變化的外部影響結構 7.1.4 多重影響結構中媒介現(xiàn)實的建構策略 7.2 體制偏頗:“三農”問題的一個解析路徑 7.2.1 改革開放以來“三農”政策取向及演變軌跡 7.2.2 經濟發(fā)展背景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負面作用的倍增效應 7.3 大眾媒介與“三農”:議程設置研究的一個特殊視角 7.3.1 主流媒介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議程設置 7.3.2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附錄1 內容分析示例附錄2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農村改革主要政策一覽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978年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此后,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拉開了序幕。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格局在農村初步形成,這對于長期以來被體制枷鎖緊緊束縛的農業(yè)和農村經濟來說,無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解放。不久后,以家庭聯(lián)產、統(tǒng)分結合為特征的經營制度也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實施,點燃了廣大農民積蓄已久的生產激情。在這兩方面積極因素的推動下,農業(yè)和農村面臨千載難逢的發(fā)展良機,農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良好的發(fā)展形勢在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便出現(xiàn)了“拐點”,農產品買難賣難、打白條、農民負擔加重等現(xiàn)象開始在農村出現(xiàn),那些曾經制約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因素,如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城鄉(xiāng)分割、以農促工的制度安排,運轉失調的政治體制,根深蒂固的小農思想等等,又紛紛卷土重來。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戰(zhàn)略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農業(yè)和農村經濟賴以成長的制度基礎也趨于弱化。歷史和現(xiàn)實的因素相互疊加,使得農村發(fā)展再次陷于舉步維艱的境地?! ≈袊F(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三農”問題猶如古西臘西西弗斯神話中的那塊巨石,每被推進一步,最終又落回原點。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那些曾在改革開放之初發(fā)揮過巨大作用、被公認為行之有效的制度,都不同程度地開始運轉“失靈”。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黨和政府以更直接的方式加大“三農”問題的解決力度,但城鄉(xiāng)差距、貧富差距仍然不可遏止地繼續(xù)拉大,難以破解的“三農”之謎成為中國跨世紀發(fā)展最沉重的“包袱”。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個統(tǒng)籌”為核心的科學發(fā)展觀,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希望。2005年底,十六屆五中全會在科學發(fā)展觀的基礎上,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更是標志著黨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時機已趨于成熟。但是,由于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的社會結構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轉型,利益主體多元化已成現(xiàn)實,20多年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所處的歷史情境已經不能再現(xiàn)。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通過調整國民經濟收入的分配格局來實現(xiàn)以工促農、以城帶鄉(xiāng)的發(fā)展戰(zhàn)略,必然要觸及利益結構的調整,這對于中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在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必須借助于良主政治的手段,將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轉化為全社會的共識,才能順利實現(xiàn)構建和諧社會、解決“三農”問題的雙贏局面?! ∪绾螌崿F(xiàn)政府決策和公眾輿論之間的對接,這是民主政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民主社會中政府決策成功與否的前提所在。在過去,政黨是溝通、連接政策制定者和社會公眾的主渠道,政府決策可以通過政黨的渠道作用來對公眾輿論發(fā)揮重大影響。然而,隨著大眾媒介的日益發(fā)達,上述局面已經或多或少地發(fā)生了變化,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已經使大眾媒介深深地嵌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背景之中,并影響了政黨渠道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就此而言,我國政府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必然要經由大眾媒介的渠道來影響公眾輿論,進而達成社會共識。因此,在“三農”問題與大眾媒介之間,就有了許多新鮮的話題。其中,關于政策議程、媒介議程和公眾議程的話題更是不可不談?! 』厥酌裰髡蔚陌l(fā)展歷程,大眾媒介的出現(xiàn)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在媒介的中介作用下,民主政治開始轉向由公眾、政策制定者和媒介的“議程”互動來實現(xiàn)。而所謂的議程,就是把問題或事件按當時看來的重要性等級加以排列的順序。盡管由于主體的不同,議程可以區(qū)分為公眾議程、媒介議程和政策議程,但這三者卻并非是各自獨立、互不相干,而是彼此聯(lián)系,時刻處于密切的互動狀態(tài)。大眾媒介時代的民主政治,正是在這種互動之中得以醞釀和發(fā)展。顯然,對于當前中國政府的政策議程來說,解決“三農”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是重中之重。但是,如何將政策議程的重心轉化為媒介議程和公眾議程的重心,進而形成三者的積極互動,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事關“三農”問題能否得到有效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诖?,探討大眾媒介“三農”議程設置及相關問題,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議程設置(agenda-setting)理論,是當前傳播學效果研究領域的主流理論,其最初的理論假設來源于美國政論家李普曼的著作《輿論學》中提出的“新聞媒介影響我們頭腦中的世界”,在經過半個世紀的醞釀發(fā)展后,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肖正式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所謂議程設置,其主要含義是:大眾媒介之注意某些問題、忽略另一些問題的做法本身可以影響公眾輿論;受眾將傾向于了解大眾媒介注意的那些問題,并采用大眾媒介為各種問題所確定的先后順序來安排自己對于這些問題的關注程度。議程設置理論自被正式提出之后,逐漸發(fā)展成為傳播學效果研究的主流理論,成為傳播學研究的一個“熱點”?! 纳鲜兰o70年代末開始,議程設置理論的研究逐步開始轉型,不少研究者對特定議程屬性特征attributes)的構造方式顯示出濃厚的興趣,議程設置開始由第一層研究過渡到第二層研究(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reas)??傮w來看,議程設置第一層研究的是大眾媒介議題的顯著度從媒介議程向公眾議程的傳播過程,而第二層研究的主要內容變?yōu)樽h程屬性特征的顯著度從媒介議程向公眾議程的傳播過程,大眾媒介對議程的構造行為成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由此可見,從議程設置第一層研究到第二層研究的轉型,其實是議程設置研究由外而內的一次重大轉型。第一層研究強調的是問題或事件的關聯(lián)度,而第二層研究關注的是問題或事件本身。因此,第一層研究是第二層研究的基礎,而第二層研究則是則是第一層研究的延伸和發(fā)展?! ∽h程設置理論是西方民主制度的產物,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系列豐富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民主政治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中,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事關重要,社會公眾、政策制定者和大眾媒介在選擇和過濾新聞報道方面,都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議程設置研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揭示這些“自由”的主體之間的互動規(guī)律和特征。當前,我國的民主政治發(fā)展勢頭良。好。但是,由于處在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社會問題和事件也層出不窮。從某種程度上說,借鑒議程設置的相關研究成果,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通過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來對這些社會問題和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研究和分析,而且還能夠總結大眾媒介在推進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以更好地就某些特定的社會問題和事件,做好有針對性的輿論引導工作,進而推動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良性發(fā)展?! ‘斎?,實踐也證明,由于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形態(tài)各異,所有的研究成果并不具有普適性。因此有研究者指出,“我們可以借鑒這一研究假設研究輿論導向等問題,但不能直接用來解釋我國特殊的媒介議題的效果”。就此而言,借助于議程設置理論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大眾媒介的“三農”相關報道進行研究,雖然不能就此對其傳播效果進行準確評估,但至少可以達到兩個目的:1.另辟蹊徑,從傳播學的角度對政策議程和媒介議程中“三農”相關問題進行比較分析,進而對議程設置的相關理論成果進行檢驗和補充;2.回顧歷史,從“三農”相關報道的角度理解和把握“三農”問題,進而豐富和拓展當前的“三農”問題相關理論的研究工作?! W術界對“三農”問題的探討,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由于農村經濟發(fā)展中問題不斷出現(xiàn),有學者就開始將農村、農業(yè)和農民問題聯(lián)系起來進行分析研究,這是“三農”問題理論研究的開始。當然,這些問題也同樣引起高層決策者的重視,并通過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試圖加以解決。但總的來說,各方面并沒有因此而將“三農”作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來看待。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城鄉(xiāng)差距、貧富差距持續(xù)拉大,“三農”問題才引起各方面的強烈關注。1998年,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農業(yè)和農村工作的重大問題的決定》,對農村改革20年基本經驗進行了總結,同時也提出應該將“三農”問題作為一個整體性的問題加以解決。不過,由于“三農”問題的復雜性特征,理論研究、政府政策和公眾輿論對“三農”問題的認識,仍然存在不少分歧?! 恼咦h程的角度來看,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關注程度的變化情況,可以在1982年以來9個中央“一號文件”的分布狀態(tài)中理出大致脈絡。1982年到1986年,辦了加快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鞏固改革成果,黨和政府連續(xù)5年頒發(fā)中央“一號文件”,足見“三農”工作在當時政策議程中的重要地位。在長達18年的中斷以后,2004一年至今,中央政府又連續(xù)4年頒布中央“一號文件”,因此,從1982年到2007年,“三農”政策議程呈現(xiàn)出“兩端高,中間低”的分布曲線。當然,由于具體情況的變化,中央“一號文件”的具體內容也各不相同,這也反映出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態(tài)度和立場的變化。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三農”也由一個經濟學問題,逐步演變成為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共同關心的話題,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的不同,關于“三農”問題的觀點也是異彩紛呈。從公眾輿論的角度來看,自2000年8月《南方周末》刊載了《鄉(xiāng)黨委書記含淚上書,國務院領導動情批復》一文之后,“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yè)真危險”已是廣為流傳,但是,公眾輿論對于“三農”問題的具體看法,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作為社會結構的“聯(lián)動裝置”,大眾媒介與政策議程、理論研究和公眾輿論三者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那么,大眾媒介的“三農”議程又是如何演變,它們又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建構“三農”議題的呢?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法并非十六屆五中全會首創(chuàng),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全新舉措,它與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的新農村建設之間,是否有所有不同?不同歷史時期的新農村建設,必然具有特定的時代內涵。以史為鑒,通過對不同時期新農村建設的歷史內涵進行對比分析,對于有效推動當前的新農村建設,將有著豐富的啟示意義。就此而言,從眾多豐富而翔實的“三農”相關報道中,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歷史階段新農村建設的不同內涵,而且還能對大眾媒介再現(xiàn)社會真實的機制、特點等進行多方面的考察。 再者,正如前文所言,在社會結構發(fā)生變遷、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解決“三農”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將牽涉到利益結構的大規(guī)模調整。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上作出的“兩個趨勢”的重要論斷,即“在工業(yè)化初期,農業(yè)支持工業(yè),是一個普遍的趨向;在工業(yè)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也是一個普遍趨向”。但是,從以農促工到以工促農,從農村服務于城市再到城市支持農村,從通過工農業(yè)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將農業(yè)生產的剩余資本轉化為工業(yè)資本,再到回過頭來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這一系列的轉變必然要觸及許多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并極有可能引發(fā)激烈的利益沖突、激發(fā)各種社會矛盾。因此,十六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將新農村建設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zhàn)略目標之一:就此而言,從議程設置理論的角度,對大眾媒介“三農”相關報道進行剖析和研究,也有助于大眾媒介有針對性地改進和提高“三農”相關報道的水平,這對于在和諧社會中推進新農村建設,將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3 研究的主要內容 1.李普曼提出的“新聞媒介影響我們頭腦中的世界”,對于傳播學效果研究領域來說,無疑是一個“哥德巴赫”式的猜想。80多年來,議程設置理論的發(fā)生、發(fā)展并成為傳播學效果研究的主流理論,與人們對這個猜想的強烈興趣密切相關。從1972年麥庫姆斯和肖正式提出議程設置理論到今天,議程設置理論一直處于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之中。此外,議程設置理論被介紹和引入到我國傳播學研究領域,也已整整10年。10年來,國內傳播學界對議程設置理論的關注熱情,一直保持不斷升溫的狀態(tài)。本書的第二章,將對西方議程設置理論的發(fā)展脈絡以及國內研究情況進行提綱挈領式的回顧,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與認識該理論的魅力所在,同時,對于研究的具體開展,也將起到奠定理論基礎的重要作用。 2.本書的研究目的是借鑒議程設置理論及相關研究成果,對特定的媒介內容進行分析,以把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眾媒介“三農”議程設置的總體特征,在此基礎上,對大眾媒介中的“三農”議題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并由此來揭示媒介議程與政策議程的關系,以及大眾媒介議程設置的內在特點和規(guī)律等鮮為人知的“秘密”。因此,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如何緊扣特定的研究目的,選取合適的研究對象、確定行之有效的分析框架和方法。為此,第三章就本書的研究對象——《人民日報》及抽樣設計、研究思路和類目建構,以及數據的整理、編碼、分析手段等方面的問題逐一進行說明,從研究方法的角度為后文所要開展的研究奠定基礎?! ?.作為本書的主體部分,四、五、六章分別就如下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解釋:對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三農”議程以及議題的總體分布情況作出描述并進行相關總結;通過對“三農”相關報道的主題構成和變遷分析,對報道框架與政策議程之間的關系進行對比研究;通過總體考察和個案分析的方式,對“三農”相關報道的其他議題屬性特征進行考察與分析,并由此對客觀現(xiàn)實和媒介現(xiàn)實之間的偏差進行系統(tǒng)梳理,解析大眾媒介構建媒介真實的策略及其存在的偏頗?! ?.結語部分。在主體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3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總結與探討:(1)對議程設置理論及本土化研究工作中亟須澄清的重要命題進行總結與探討;(2)從政策議程和媒介議程的關系模式人手,對改革開放以來“三農”問題的變化及成因進行分析;(3)就議程設置理論的角度,對大眾媒介與“三農”關系的理論研究略作展望?! ?.4 研究方法 長期以來,圍繞議程設置理論所展開的一系列研究,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在研究方法上有了許多創(chuàng)新。比如,通過對傳播信息的內容分析和受眾調查相結合的方法來驗證媒介議程和公眾議程之間的關系,通過傳播信息和政策的內容分析來考察政策議程和媒介議程之間的關系等。而在所有的創(chuàng)新中,內容分析法方面取得的進展更是一個亮點。尤其是當議程設置的第二層成為議程設置研究的重心之后,不少學者利用社會心理學的框架理論和語言學中的話語分析理論的研究成果,來對傳播信息進行內容分析,從而大大拓寬了內容分析法在實際運用中的可操作性,逐步走出了一條質量并重、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新路子?!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三農”議程設置研究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