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浪潮

出版時間:1996-4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作者:[美] 阿爾文·托夫勒  譯者:朱志焱 等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第三次浪潮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2條)

 
 

  •      33年后來看當年的未來預測,準的一塌糊涂,所以喜歡這本書,再加上8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風格的后續(xù),看的很嗨。這本書更多的描述所處的時代是什么,然后通過對每個注意到或沒注意到的變動和細節(jié)的因果綜合,去描述過去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現(xiàn)在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未來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關心歷史不過是關注現(xiàn)在的產物,但是我越來越覺得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而大歷史和未來學的興起也滿足了我的好奇心。雖然我的閱讀很多是西方八十年代文盲看的常識性掃盲書籍,不過也許社會發(fā)展的進程差距就是這么令人困擾,畢竟,美國人總覺得和外國人說話用英語就夠了,而更苦逼的是,我們也覺得要和老外用英語。
      
       看完這本書后思維很發(fā)散,但是第二天我突然想到,其實這本書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生產方式決定上層建筑。只是我從來沒有試過把這句話在思維中擴展,并將社會每一個體系按重要性和因果性進行無關道德評價的描述和綜合來尋找趨勢。在長久的令人困擾的專業(yè)化細分工的學習訓練中,我們可能喪失了一種綜合的能力,失去了綜合把握自己的處境和時代的能力,所以難以描述自己身處的時代大概是精神危機的源頭吧。
      
       雖然每個人的一生都死定了,不過每個人都需要趨求穩(wěn)定,哪怕是參與邪教用那種毀三觀的秩序來對生活分類進而獲得確定性,所以每個人不僅是基因的奴隸,而且總是被基因用安全感抽的sm無限。
      
       所以呢,年輕人呢, 想開點、堅強點就好啦,原話很文藝,不過我忘了。最后抄一句書摘,我們最有意義的思考不過是規(guī)劃未來。而未來神必然是個女性,這句你懂的······
  •     無論你是否認可“第三次浪潮”,起碼第二次浪潮到底是什么要明白。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雖然1980年即出版,但到現(xiàn)在來看依舊極具洞見。他對社會大生產體系的方方面面都有分析研究,且材料旁征博引,體現(xiàn)出極廣的社會發(fā)展眼光來。
  •     國家崩潰的觀點我是支持的,但其“電子家庭”的設想是失敗的。作者是個家庭主義者,但政治經濟學方面似乎并不很鞏固,沒有理解家庭產生與消亡的歷史過程。
      這是三十年前的著作,具有相當?shù)那罢靶浴,F(xiàn)在依舊不乏其價值。
  •     作者的一系列的書籍這本書的評價是最高的,實際上我也匆匆翻過其他的同作者書籍,表達的觀點大多都是這本書中的某些觀點,或者說這本書是作者對整個世界思考的結果。其他的書籍中的觀點只是更深化了一些觀點,其他的書評好像都是在說作者預言的準確,而我這一篇卻是要講講托夫勒的看待世界的哲學。下面就試著概括一下他的這些觀點---托夫勒主義。由于之前對美學有了一點了解,間接的也接觸到一點哲學,加上在初中就被灌輸?shù)鸟R克思主義的觀點和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所以在看這本書時,就引起了更多地思考。不過,正如作者用非常平實的語言來演繹他的觀點一樣(這也是他這本書暢銷的原因之一),我也試圖用我們易于理解的文字來說明,相信看完本評論和這本書,你會對現(xiàn)在習以為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
      --------------如果對馬克思主義,或者哲學不感興趣,不用看下面的話-------------
      托夫勒用511頁文字來闡明他通過觀察歷史社會的變遷所得到的結論,在這里要注意他在書中提到他曾經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也就是說現(xiàn)在作者已經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了,在論述中對馬克思觀點的一些形容詞語也 表現(xiàn)出他認為馬克思的觀點并不完全正確,他認為馬克思觀點有它的局限性。
      先讓我們來看看 馬克思主義的定義: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工人運動實踐基礎上而創(chuàng)立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主要以唯物主義角度所編寫而成。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分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受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百度百科
      在這部分介紹里,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的環(huán)境是19世紀的工業(yè)社會,首先這是一個有階級的社會,其次這是一個階級矛盾比較激烈的社會,馬克思看到社會的階級性,因此從研究這種階級性開始,以至于其理論體系里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里都以階級為立論基礎,然后討論商品的使用價值,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剩余價值,市場經濟這些東西。
      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局限性就在于建立在社會的階級屬性上。而托夫勒闡述了這個理論的局限性,然后又重新給了我們一套政治經濟學理論和社會理論,這些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補充,更準確的說是比馬克思主義更本質,更接近真理。但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作者并沒有進行反駁,甚至是作者本身就是用的著一套方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者用了大量的史實,針對相關問題也用了很多辯證的討論法。
      ----------------------------------------------------------------------------------------------
      好了下面就是介紹 托夫勒主義,他的主要思想體現(xiàn)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
      工業(yè)社會發(fā)展的原因:也就是我們正生活在其中的這個社會(沒錯,我們現(xiàn)在仍然在工業(yè)社會中),這個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消費的分裂。這一分裂就造就了現(xiàn)在社會的一切,政府機構,市場經濟,各種企業(yè)組織……就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理論的基礎是社會的階級性,托夫勒主義理論的基礎是人的生產和消費的關系。這一理論基礎比馬克思更接近本質,因為人要生存就必須進行生產和消費,以這樣一個觀點出發(fā)對所有事物進行解釋,也就促成了這本書,也是作者最初的出發(fā)點。
      下面一一進行解釋:
      
      市場的概念:也許你和我一樣,對這個詞再熟悉不過了,時不時就會聽到新聞上播放 什么市場經濟,1978年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我至今不知道這會啥意思)上的講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名詞被提出來,說白了就是開始運作市場經濟,而不是之前的計劃經濟。對于我們來說,市場的概念就是現(xiàn)在社會所必須有的一個東西。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對市場的概念都沒有更深入的研究,只有市場經濟這個概念是相對于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而說的,也就是說市場是資本主義生活中的事實,最多的是說市場經濟,把市場理解為利潤經濟這樣的概念,似乎在這些人來看市場是天然存在的。而托夫勒對市場 這兩個字的理解是:市場是一個商品與服務的交換網,市場并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它是由生產和消費的分裂而無聲無息的走到人們的面前,請注意,我并沒有說生產和消費的分裂讓市場形成,是因為在生產和消費沒有分裂之前,就像奴隸社會或者封建社會,人們大多數(shù)是自給自足,只有極少部分被用來交換,這時候市場也存在,就是那些交換行為形成了市場,顯然那時候市場的影響很小,市場存在,但在人們生活的邊緣。但是到了工業(yè)社會,由于技術進步,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人們生產的物品大過自身消費的需要,人們主要的活動是將這些生產出來的物品進行交換,以滿足自己的不同需求。由此市場被人們所關注,這才是工業(yè)社會,市場的確切含義及意義,而不是和市場經濟這樣的概念相同。怎么樣,改變了對市場的理解吧。還有…市場在人們生活中的強化,才有了更繁榮的貨幣體系,才有了商業(yè)價值的概念。并且,就像一開始的工業(yè)社會的勞動分工促進了人們進行交換,從而使市場擴張一樣,市場的擴展進一步也促進了更細的勞動分工以提高效率產生更多產品來增加自己的財富。這就是書中說的“市場是一個自我擴張,自我強化的制度”。
      
      經濟的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里,勞動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梢匀グ倏瓶匆幌拢慕洕鷮W觀點都是建立在階級社會的基礎上的,而托夫勒對經濟的觀點是比較簡單和直觀的:經濟有兩大部類,第一部類是人們?yōu)樽约合碛枚a,第二部類是為貿易或交易而生產。第一部類比重很大,第二部類為數(shù)甚少。所以大多數(shù)人的生產和消費融為一體,起一種單純維持延續(xù)生命的功能。第二次浪潮把人類生活劈成兩半:生產和消費的分裂。生產與消費這一裂變,經濟變成“市場化”。市場更進一步鼓勵了勞動分工,并導致了生產率的猛增。一個自我擴張的進程發(fā)動起來了。第二次浪潮各國政府由于生產與消費的分裂,都出現(xiàn)了新的沖突。文化也受到這種分裂的影響,產生了有史以來極端向錢看、拚命賺錢、精于算計的商業(yè)化的文明。產消分裂甚至影響到我們的精神和我們對個性的觀念。看看他的分析,是不是比馬克思的概念來的更清晰,更直接。這種直觀的前提就是直接對人的活動屬性進行剖析,而不是把人限定在階級社會中進行行為的分析。我認為這是托夫勒的高明之處,也是托夫勒的理念比馬克思高明的地方。
      
      經濟這一塊就說到這里,其他的概念都可以從這兩塊的理解進行推證,下面是關于政治概念的理解。
      
      國家的概念:馬克思主義里國家的概念是:國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產物,國家是階級社會中的特殊的公共權力。而托夫勒的解釋是國家是工業(yè)社會必要的政治容器,作者用了很長的篇幅進行論證,簡單來講就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必須要對所有事物進行標準化,統(tǒng)一化,專業(yè)化,集權化,集中化,這樣使勞動分工能夠更加徹底的實施,必須要有現(xiàn)在所說的國家這種政治容器來進行生產指導,注意這一句“工業(yè)社會必要的政治容器”,他的言下之意就是國家這種組織形式在工業(yè)社會是必要的,可能在其他文明中就不是必要的了,這也為下文他論述的第三次浪潮里國家的分裂埋下伏筆。你能夠想象國家可能在下一次文明中不再存在嗎?那么國家制定的法律也可能就在下一次的浪潮中不再有效。這也是作者為什么在書中稱國家為 民族國家。國家有國家的局限性。
      
      權力的主人:作者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觀點就是國家是一種組織形式,企業(yè)也是,所以在工業(yè)社會中,擁有權力的人不是像《資本論》里所說的擁有生產資料的人,擁有那些大機器的人,而是組織生產的人,比如說CEO,總經理,總理,這樣的組織者,換句話說工業(yè)社會,權力的主人是組織者。他的這種觀點也不帶一點階級色彩,也就是說不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權力的主人都是組織者。這也徹底打翻了我對咱們社會主義的領導者的觀念,我曾經認為現(xiàn)在我們權力的主人都是我們民主選出的,這些人代表了我們的權力,但是看看現(xiàn)在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再看看作者對權力的主人的闡釋,讓我認為不管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權力的實質都是一樣的,并不存在社會主義的領導者就是代表人民的意志和權力。這又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組織者既不姓社,也不姓資,那么他的任務或者目標就是把這個組織運轉良好。公司組織者就是為了利益,國家的組織者就是為了能夠掌權。剩下的不說了。。
      
      企業(yè)的概念:在上一段也說了企業(yè)是一種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這本書對我對企業(yè)的概念有有限的理解,就是 企業(yè)從工業(yè)社會發(fā)展起來,已經不再單純的以盈利為目的,而是要考慮政策、法律、社會影響和環(huán)境等因素而做決定,使我震驚的是《大企業(yè)》又名《解構企業(yè)》,這個紀錄片是揭發(fā)企業(yè)罪行的紀錄片,這里面的所有企業(yè)事件,加上我所了解的我國發(fā)生的企業(yè)丑聞加在一起,才讓我明白了企業(yè),真的是一個唯利是圖,無道德可言的組織,為了利益,它能夠踐踏法律,能夠迫害人類,能夠改變人們的價值觀。
      
      以上的這些觀點只不過是書中觀點的冰山一角,更多的不再舉例,如果這幾點有一些和你的常識大相徑庭,那么你一定要讀一讀,了解一下這個托夫勒主義,這種看待世界所有事物的高度,是其他書籍所不能企及的。作者像是以一個外星球的生物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的發(fā)展與方向,他跳出了人類特有的思維局限,以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待人類自身和社會,而我確實被他的這套理論所折服,雖然里面有一些瑕疵,但是他的這些理論解釋了許多現(xiàn)在社會所描述的問題,我信他。
      
      如果說看完書知識對世界的觀念有一些改變的話,這倒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托夫勒的這種思想,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系的討論,讓我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來進行事物的理解與改造。比如說生產和消費的分離產生市場,那么如果這個論述對象不是人類社會,而是比較小的,社會中的一種現(xiàn)象,指導意義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說互聯(lián)網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系,在web1.0中,與在web2.0中的不同和作者論述的人類社會的不同幾乎一模一樣,又比如說在移動互聯(lián)網中,現(xiàn)在的情況就是互聯(lián)網浪潮中的1.0版本,這時候生產和消費的分裂產生的市場,如何運作來獲取利益?更廣泛的,當有一個新的市場出現(xiàn),如何來看其發(fā)展趨勢和制定相應對策,這些都是很有益的想法指導。
      
      p.s.這么好的書如果只有以上的一些作用,也實在不能說是曠世奇書,下面還有一種書的意境,如果你能體會。
      方法是:看到《第三次浪潮》中的第二次浪潮結束,看看《大企業(yè)》這個紀錄片,然后看看最近政府的各種腐敗,然后再看看《末代皇帝》,最后再看看《毛澤東的激情》,有沒有想推翻工業(yè)社會的感覺?就像當年列寧同志以馬克思主義奪取十月革命的勝利一樣,就像毛主席在當年奪取中國解放一樣……什么的。。。
  •     一些書籍中的記錄,以及在看書過程中個人想法的幾個點。.
      
      
       * 革命分類:有影響力的和裝點門面的
       * 有一點我很贊同,有些人不敢去面對來自未來的挑戰(zhàn),因而固守在以前的世界里,妄圖不顧未來的發(fā)展,但是,即使說一國都沒有發(fā)展,但是美國正在滾滾的向前,你難道要掩耳盜鈴嗎
       * 對歷史的解讀,我們只能在目前的狀態(tài)中對歷史進行一定層次的解讀,但是,可能一百年以后對歷史的解讀又有了新的意義。
       * 十年前我們解讀美國南北戰(zhàn)爭是站在利益的角度,現(xiàn)在了解到其實也是文明進程的角度。
       * 爸爸說的對,我告訴他們的只是目前的我的想法,人的想法觀點是會變的。
       * 知道你是誰,你在做什么,想要往哪里去。
       * 曾經的我不敢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記得露露姐姐的話。沒有認真思考組織目標。
       * 未來學看的足夠遠,但是作為組織和個人不能沉迷在未來學中,要在目前現(xiàn)有的競爭中存活下來,并且,了解未來,讓自己提前做好準備。
       * 思考問題的層面,個人*他人 *領導者
      
      組織*競爭者
      社會 國家 人類
      
       * 干露露現(xiàn)象,如果我們現(xiàn)在不是處于網絡社會,干露露可能根本不會那么火!
       * 在人類學、未來學、社會學上面表現(xiàn)良好,但是對商業(yè)目的的理解,或者純物質層面上的人理解不夠。
       * 缺乏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才會拼命的模仿競爭者。
      
      
      第二次社會化浪潮五個基本原則,鼓勵了政治集權
      
       1. 標準化
       2. 專業(yè)化 脫離了人的本性
       3. 同步化 時間
       4. 集中化 大城市 資源、人口集中
       5. 好大狂
       6. 集權化
      
      工業(yè)社會權貴的前途和過去的地主。
      有智慧有見識勇于適應潮流的人,將變成第三次浪潮的先驅。
      
      P62 馬克思的錯誤:認為工人占有了生產資料就能統(tǒng)治社會。但是實際上卻應該是組織者。組織手段的控制。
      
      農業(yè)時代:安貧樂道,對自然的破壞有限
      工業(yè)時代:征服自然 達爾文主義 社會進步 改變了人們對空間和時間、物質和事物因果關系的認識。
      時間直線說VS時間循環(huán)說
      時間與空間井井有條,各歸其位
      原子論、個人論
      贊揚紀律、懲罰想象力
      
      《文明的進程》
      
      P190
      
      第二次文明中提倡分析
      第三次文明中提倡綜合,但是其實是非線性發(fā)展。
      
      綜合知識,世界普遍聯(lián)系。
      
      第三次浪潮中人們已經普遍適應了碎片化。
      
       * 第二次浪潮中提高了體力勞動 長期的標準的大量的
       * 第三次浪潮中能夠提高腦力勞動 短期的 個體的 少量的
       * 靈敏的環(huán)造靈敏的個人
      
      第三次浪潮將造就多樣化
      一般性制造業(yè)轉移到低水平國家,比如中國。
      
       * 高度抽象思維工作
       * 低度抽象思維
       * 一種技術的出現(xiàn)就可以全面覆蓋簡單低抽象思維的工作
       * 電子郵政導致郵電局關門。
       * 舊部門的改組與重建
       * 224
       * 正反饋 馬太效應
       * 負反饋
       * 偶然和必然結合,認識論和控制論的結合 。否定了簡單的線性因果論?;煦绠a生了有序。
       * p396
       * 秩序
       * 放棄自己本身的選擇
       * 迷信團體提供生存意義和秩序
       * p469
       * 所有社會和政治問題都是相互交織著。
       * 452
       * 471
      
      
      
      *
      我的觀點:
       * 技術在第二次浪潮中有了發(fā)展,但是第三次浪潮中技術更新速度加快,創(chuàng)新是王道。
       * 正因為時代瞬息萬變,所以我們更加依賴穩(wěn)固不變的東西而不是主動去適應時代變化。
       * ??技術其實已經成熟,但是為了降低失業(yè)率而不敢采用,因為低端的人還無法適應高科技
      
  •     記得在高中的某一本學習輔導書的背面封面上寫著阿爾文·托夫勒的一句話,具體是什么已經不知道了,但是當時肯定給了我比較深刻的印象,從此我知道了有個美國未來學家叫做托夫勒。然后,當時就在想要是能讀讀托夫勒的書籍該多好啊。而在前陣子聽“冬吳相對論”節(jié)目,吳伯凡先生提及《第三次浪潮》很多次,我到上海圖書館恰好借到了這本書。翻看一看作者是阿爾文·托夫勒,忽然就想起了十年前那個想讀他書的念頭,哈哈。
      
      言歸正傳,寫點兒讀書筆記吧。
      
      已開始就有句話,本書獻給:認為人類歷史遠未結束,人類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的人!挺好的,我應該是這樣的人,哈哈。
      
      作者將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劃分成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農業(yè)文明,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為以鋤頭為代表的低價值低價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為土地和人的體力;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體力;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為神秘主義,典型如東方的神秘主義。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業(yè)文明,大約從17世紀開始,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為以機器為代表的高價格高價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為資金和化石燃料;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化石燃料;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為大企業(yè),5、文化的主要表征為機械主義,典型如西方的機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興起的浪潮,暫時沒有確切名稱,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在目前為以電子計算機、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高價值低價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是人的腦力;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腦力;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目前處于萌芽狀態(tài),為小團體或個人企業(yè);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義,但總體上目前不明確。
      
      其實現(xiàn)在,目前的世界還是第二次浪潮與第三次浪潮的交替共存之際,在中國還在處于工業(yè)化的大潮之中,還是主要崇尚規(guī)?;?、標準化,當然以計算機、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yè)在中國也算蓬勃發(fā)展,第三次浪潮力量已經初步顯現(xiàn)出來。在發(fā)達的美國,第三次浪潮洶涌澎湃,但是第二次浪潮的支持者們依然不愿退出歷史的舞臺。
      
      第二次浪潮的工業(yè)文明,有這6個原則:標準化、專門化、同步化、集中化、極大化、集權化。
      
      托夫勒提到第三次浪潮中一個重要經濟變化是“產消合一者”(Prosumer)的出現(xiàn),他是生產者Producer和消費者Consumer的結合(而工業(yè)革命是將二者完全分離的)。
      
      他有預測說,未來的農業(yè)朝“能源農莊”發(fā)展:為能源生產而購置作物。
      
      總之,他的觀點就是,第二次浪潮已經遇到的嚴重的問題,第三次浪潮已經到來,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有重大的變革,而且最后還說到了政治上的革新和未來的民主應該有怎樣的變革。
      
      
      
      最后,不管未來學家怎么說,現(xiàn)在中國肯定是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都在很快地發(fā)展,一方面,中國工業(yè)化還遠沒有完成,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第三次浪潮也在風起云涌,這個時期社會的各種各種沖突是在所難免的,但是要說在短期內第二次浪潮停止,第三次浪潮完全主宰中國社會,還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      阿爾文.托夫勒稱作現(xiàn)實世界的一個先知,換而言之是:未來學家。1970年《未來的沖擊》,1980年《第三次浪潮》。1990年《大未來》。這3部著作就成他為“美國最受公眾喜愛的未來學家”。
      《The Third Wave》中把人類歷史歸納為3次浪潮: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計算機文明。他認為,由于新技術浪潮的出現(xiàn),發(fā)展中國家可以重新和發(fā)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很欣賞托夫勒先生的一句話:“不管我們是富有還是貧窮,我們都將生活和工作在這種革命性的財富之中,或者受制于這種革命性財富所帶來的后果。”
      
      毫無疑問,大多數(shù)人都能肯定 財富的定義為:具有價值的東西。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戴維.W.皮爾斯主編的《現(xiàn)代經濟詞典》中對財富(Wealth)下的定義是: “任何有市場價值并且可用來交換貨幣或商品的東西都可被看作是財富。它包括實物與實物資產、金融資產,以及可以產生收入的個人技能。當這些東西可以在市場上換取商品或貨幣時,它們被認為是財富。財富可以分成兩種主要類型:有形財富,指資本或非人力財富;無形財富,即人力資本?!?這被認為是西方經濟學對財富的典型而通用的定義,或者說是經濟學意義上的財富的定義。
      Alvin Toffler在其著作《新財富革命》中探討了人類從工業(yè)社會到知識社會轉變過程中財富在形式、創(chuàng)造、分配、流通、消耗與投資等過程的變化,他提出了社會中每一個人作為“產消合一者”(prosumer)的概念,他認為,現(xiàn)代財富體系的主體是以金錢經濟與非金錢經濟結合構成的。
      
      “就像革命的先輩一樣,我們的使命注定是創(chuàng)造未來?!薄蟹蚶諘械牡脑捔疃嗌僦袊擞辛硕分镜南M?,中國網絡世界的佼佼者想必也是受過的他的理論熏陶。確實如今的一切,已經印證了托夫勒的預見。如今,當電子網絡以其核裂變一樣的威力沖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始改變人們的生存觀念和生活方式時,不能不嘆服于托夫勒理論的前瞻性。。。
      
      
      
      有時間把他的相關書籍看完 我想你會有收獲。
  •      讀這本書前前后后花了我10多天的時間,每當我放下這本書時腦中總浮現(xiàn)出剛看過的文字,在大腦中自動的編排總結,有些文字還要細細的考慮(有的也許是翻譯的問題),總是想在次拿起本書在多看幾頁,可是這泛黃而毫無柔韌性的紙張中,密密麻麻的小字每次都讓我昏昏欲睡。只能說這個版本是在是太垃圾了。
       書中的文字的確帶給了我很大的信息量和很多的想法。我常常想,一個人要經歷過多少事,閱讀過多少書,見過多少人,才能寫出一本書,而能寫出這本書,思想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高度,才能如此觀察歷史,把一個個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事中找到某些潛在的聯(lián)系。我一個朋友跟我說,看問題,做事,能力固然重要,高度也一定要有,當時感覺還是挺抽象的,現(xiàn)在細想想,其中還是有很大道理的。
       第一次浪潮持續(xù)時間為什么這么長,第二次浪潮為什么沒來的這么迅猛而卻結束得這么快,第三次浪潮是否又能真正改變我們的生活,雖然書中都有著精辟的講解,但很多問題我始終不得其要,只能說自己的閱歷還是太少,只能把問題記于心中,思考,觀察,印證。
  •     一次偶遇,舊書攤,三聯(lián)第一版。
      
      回家翻看。竟然我們如今的生活,乃至大部分中國的生活,都讓這個美國人在80年就言中了。
      
      當然這里面有些偏差,我懷疑那是互聯(lián)網的作用吧,那是那時不能確認的事情。
      
      以及文化差異吧,這一點是值得驚訝的,一個美國人說美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說那些還處于完全不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們,以至于全體人類過上了,同等價值觀的生活。這是可敬的,更是可悲的吧。
      
      細讀,那些關于下一代,關于媒體,關于公司對于整個社會的影響和造就時,對于生靈涂炭的擔憂帶有如此深刻的意味。
      
      
      繼續(xù),繼續(xù)讀,繼續(xù)讀下去。
      時不時,心里作痛,這不就是今天么?
      于是敢問后文:期待看到些明天的故事。
  •     為什么把這兩個拉扯到一塊了。原因很簡單,從上世紀80年代中到2010, 這么些年過去了,給我留下很深刻印象的記錄片就3部: 《第3次浪潮》《河殤》《大國崛起》。
          
      《大國崛起》是06年10月看的,當時覺得很不錯。之后中國股市迎來如火如荼的2007.《大國崛起》可以說也隱隱的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過了幾年之后,現(xiàn)在突然想起了這部片子,對比1980s 年代的 第3次浪潮,覺得境界還總是差了一層,步伐是慢了一拍,認識也還停留在歷史中。
          
      我這么說,是因為又重新想了想最近60年所發(fā)生的信息技術革命所產生的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整個《大國崛起》對最近60年發(fā)生的事可以說是視 而不見的。
          
      當80年代出版的《第3次浪潮》所描述的事情在美國成為廣泛的現(xiàn)實的時候,《大國崛起》試圖總結的是第2次浪潮的故事和經驗。 當知識經濟在全球占據主導的時候,盜版和山寨在我們這里成為流行文化,制造業(yè)在我們這里蓬勃發(fā)展到極致。
          
      毋庸置疑,2007年,中國進入工業(yè)化也就是第2次浪潮的鼎盛時期。 《大國崛起》正產生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中。2008年的一場全球金融危機,我個人認為意味著中國已經越過工業(yè)化鼎盛時期,必須做好迎接第3次浪潮的全面準 備。 如果當今的精英階層還是停留在《大國崛起》的那個認識中,廉價的勞動力,大規(guī)模的生產,國際貿易,通過資本(土地,生產設備)、資源、能源的全面壟斷來管 理和控制社會的各個層面,就會和未來的趨勢背道而馳。
          
      我們的制度和文化沒有為未來第3次浪潮(知識經濟時代)做好任何的準備,相反,當下的很多文化和制度已經成為未來趨勢的障礙。例如盜版文化、 山寨文化已經全面阻礙了軟件產業(yè),電影業(yè),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這樣的文化,沒有為這些產業(yè)形成恰當?shù)慕洕险答佒贫?,沒有提供良好的內部生態(tài)環(huán)境。
          
      如今的精英階層大都來自管理大規(guī)模生產的 制造業(yè), 奉行的是命令式針對民工的強權管理邏輯。 對于如何管理未來的知識經濟沒有太多經驗。 反而時刻體會到來自第三次浪潮的力量的威脅。 所以他們也無意識的縱容盜版文化流行,對于保護知識產權缺乏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無意中遏制了第3次浪潮力量的成長。所以他們也試圖控制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思維跳躍一下,呵呵, 2008 奧運金牌我們已經是全球第一,但是至今諾貝爾獎沒有一個,雖然國家現(xiàn)在在科技上的投入已經非常巨大,這似乎說明,精英階層并不那么歡迎第3次浪潮。
          
      第3次浪潮必然會動搖和威脅很多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梢韵胂?,精英階層對第3次浪潮欲迎還拒的態(tài)度。 精英階層需要智慧,怎么容納而不是去遏制未來的趨勢。 精英階層千萬不要滯留在《大國崛起》的認識和沾沾自喜中。 精英階層也需要胸懷去容納異見,容納對自身利益的挑戰(zhàn),需要適當?shù)臏p弱自己的控制欲望,去迎接呼嘯而來的《第三次浪潮》。
          
      信手涂鴉,說的不對的地方,希望能拋磚引玉 ,請諒解。
  •     沒細讀,大致翻了一下。
      
      這本書是20年前寫的。但里面的內容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也很難找到落伍之處。
      
      如果要看未來,不僅僅要考慮科技,還要考慮文化,科技發(fā)展之后的人的變化,再考慮這變化給文化,科技,社會反過來的作用。
      
      真復雜,這事還是教給這書去解釋吧。
      
      不錯,我們正在第三次浪潮上。
  •     其實是十多年前看過,為之震撼,世界觀、價值觀因此改變。
      雖然成書于30多年前,書中很多觀點依然在引導著我們。
  •     不知道是倒退還是進步?現(xiàn)在的圖書沒法讓人看下去了,重而且小子體(號),只注重外表,使用體驗沒人關心。
      正在看老版本的me,偷笑而過!
      隨便翻到一句:愚蠢而失去理性的憎惡自己時代和人民的人,很難為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石。
  •     此書曾在80年代由三聯(lián)內部發(fā)行過,風靡一時。即使是20多年前灰皮書,其排版、印刷也遠遠好過中信出版社的這個版本。更有甚者,這個中信出版社的版本竟然是三聯(lián)內部版的節(jié)譯本。再看過中信出版社的莫名其妙的封皮,我很難想象這本書對現(xiàn)代西方思潮的影響??傊@是一本好書,但這個版本太爛,而且貴的出奇。中信出版社在選題上很有一套,但在圖書的整體包裝上,非常失敗。
  •     我想,我看來這么長時間的這本書,不做評論是不對的。所以我就來了。
      
      我剛開始看《第三次浪潮》的時候,就被它目錄的內容吸引住了,因為真的太深刻,太難以把握,并且每個小塊都能算上當今的前沿領域,沒有人不想去研究一下。我上次吃飯的時候跟我媽聊天,我媽說她以前也看過,并且我家還有書。但是看到細節(jié)之處,想跟她討論點兒什么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她已經把那本書忘得差不多了,不像對《傲慢與偏見》那么記憶深刻。我結合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我發(fā)現(xiàn)真的是已然到了就像托夫勒說的,我們已然到了第二次浪潮與第三次浪潮的交接,也許對我父母輩1983年出版的這本書是前沿的新穎的,對我來說這本書也是,我希望我能活到我已經覺得這本書的東西是落伍的時候,那么第三次浪潮就已經席卷全球了。但是現(xiàn)在的他們已經不記得這書的細節(jié)了,他們已經習慣接受時間給他們帶了的變化,給世界帶來的變化,并不企圖改變什么。同樣是現(xiàn)在坐在經濟命脈老總位置讀過這本書并有能力改變什么的人。他們只想安心的生活,養(yǎng)家。
      
      時代的更迭,將讓無數(shù)人付出巨大的代價,掌握好,就是英雄。掌握不好,一敗涂地,興許再戰(zhàn)的機會都不會再有。選擇平坦不是錯,但是時代是會變的。一個國家,一個企業(yè),甚至一個人都應該有危機意識。不是說要杞人憂天,而是說要如果能走一步,就不要一步不走。
      
  •     Real-time Future Shock - 剛剛電話專訪過本書作者
      
      Just finish the Frontier Visionary Interview with Alvin Toffler ( http://www.hwswworld.com/uploaddownload/interview/toffler.mp3 ), I was impressed by his sharp mind as well as his talking speed, that is probably why he could made those precise predictions, such as Prosume, a combination of outsourcing and DIY
      
      Through the interview, the following viewpoints have been drawn:
      
      1. There is no truth, only the correctness of truth to be proved. That is the fundamental limitation of human perception of reality
      
      2. Minority power is good in certain way; it is ridiculous a high school drop out shall have the same voting as that of post-doctor. Elite ruling is good for a less developed world for sure
      
      3. To fix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key is not the system itself; the key is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students. How to motivate them is a key challenge, since current generation and future generations need not study and work hard in order to make a decent living as we did before
      
      4.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innovation to drive knowledge creation is yet a wild land or wonderland to be fully explored
      
      5. There is a possibility for business miniature to happen, it will be not a shame any more for one-man shop, or one-shop man
      
      6. Where will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head on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7. Human intelligence will be enhanced through technology advancement
      
      For additional info, please refer to:
      Frontier Blog - http://www.hwswworld.com/wp
      Frontier Space - http://www.hwswwold.com/space
  •     2002年,我還在讀大三,大概是那一年,電子商務課上的老呂用短短幾節(jié)課的時間向我們展現(xiàn)了已經實現(xiàn)的、尚未實現(xiàn)的種種信息時代將帶給人們的奇妙幻景,并用“啤酒+泡沫”的比喻來論證這種幻境的真實性。其中最真實的瘋狂莫過于他描述與《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的一面之緣,老呂神采飛揚的講述那天在《對話》節(jié)目中作為一名觀眾與未來學大師的對話,以及對大師的太太的崇敬:“你們要記得,托夫勒的太太也許是撰寫《第三次浪潮》的主筆人,她的觀點不可小視?!?br />   
      五年間,我對電子商務以及信息化的熱情早已消散,但奇怪的是,在這家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典型的不能再典型,丟到全亞洲制造業(yè)工廠中可以找出200個同胞兄弟的公司中,在我所進行的所謂人力資源管理的探索中,我卻越發(fā)地感覺到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強烈沖動,想要知道在這些平凡的努力與現(xiàn)實的焦灼之間,究竟存在著什么樣的力量,究竟要將我們推向什么樣的地方。于是,我對《第三次浪潮》以及它所代表的未來學說再次燃起了熱情。
      
      我現(xiàn)在可以理解老呂當初的瘋狂,因為托夫勒在上個世紀70年代所說的一切幾乎都已實現(xiàn),整個世界正在向他描述的未來改變。農業(yè)時代稱霸世界幾千年,而工業(yè)時代僅用百年時間便替代了它,但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此之后短短兩百年,信息時代便洶涌而來,在幾十年的時間中勢不可擋地沖刷工業(yè)時代的土地。
      
      而我們,便在這個信息化浪潮并未完全浸潤的工業(yè)文明之上,掙扎徘徊。而我所遇到的所有困難,其根源來自于這個工業(yè)時代的企業(yè),與信息時代的員工,所產生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我悲觀地發(fā)現(xiàn),之前我的那些瘋癲的口號,都與這種結論相符,例如:“以后我要開個小公司,幾十個人,甚至更少,對每一個員工負責,讓每一個人感到受到尊重,讓每一個人感到意義和價值?!?br />   
      為什么這是悲觀的呢?因為這說明我們正在追求的大型企業(yè),跨國公司,實際上都是一個階段的悲劇,因為這種越來越大型的組織,將不再能夠滿足越來越個性化的社會人的需要。
      
      大型的,整齊劃一的組織,是工業(yè)時代的產物,“他創(chuàng)造出了當今的教育模式,教會人們閱讀、算術和寫作,更重要的是,教會人們遵守秩序、聽從指揮”,這樣的教育,培養(yǎng)出了工業(yè)時代的社會人。所以,在我們這樣典型的工業(yè)時代公司中,依然要求員工整齊劃一。
      
      而信息時代的到來,使這種要求不可能被滿足。比如我們常說的“80后現(xiàn)象”,我們說80后不守秩序,不聽命令,浮躁,但卻聰明,個性,充滿創(chuàng)造力。這是因為80后的人從根本上來說更多的是信息時代的科技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工業(yè)時代的普及教育,科技使得他們獲得信息和知識的渠道更加豐富,更加自由,從而使得他們更加個性化,更加難以找到與自己相似的個體,從而得到認同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低,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最終信仰的途徑也越來越少,到最后,我們失去的是集體歸宿。而越大型的公司,越重視共性,習慣忽視人的個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無數(shù)的企業(yè)在標榜自己“以人為本”的企業(yè)文化,實際上他們是在用不得已的辦法解決日漸凋零的員工忠誠度和歸屬感。一個不能提供個性空間的組織,是沒有辦法提供歸屬感的。而對上班這件無聊事情的抱怨,都源于此?,F(xiàn)在我們所做的“以人為本”則遠非解決矛盾的最佳辦法,無非是在這樣矛盾的情況下,作出的妥協(xié)之舉。
      
      由于人的變化提前,企業(yè)的變化滯后,我們如果不改變企業(yè)來適應人,也許最終將同時失去員工以及顧客。即便是在我們這樣一家普通的公司,生產的產品也可以稱之為信息時代的消費品,它們更加個性,甚至可以滿足專業(yè)級用戶對DIY的需要。而不同領域內的專家將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在平凡的人們中間,他們對于完全個性的消費組合有極強的需求,并將從DIY組裝開始,一步一步走向產銷合一。無庸置疑,我們的員工已經在成為我們的客戶,生產和消費不再有明顯的分離,我們可以給客戶提供更多消費的選擇,卻沒有給員工提供更多工作條件的選擇,這是明顯的錯誤。
      
      “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終將發(fā)展成為“DIY”式的人力資源管理,DIY的工作時間,DIY的工作地點,DIY的福利待遇,DIY的培訓需求,DIY的個人發(fā)展路徑。我們無需繼續(xù)在“忠誠度”的迷夢中尋找優(yōu)秀員工,而應在快速滿足、快速成長的機制中培養(yǎng)最佳雇員,因為如果你不夠快的話,他離開得就會更快。
      
      這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疑問,“較高的離職率是否仍然會是企業(yè)的問題?”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解釋,跨國公司的盛行雖然是第三次浪潮的企業(yè)代表,但對于個人來說,大型的組織將不再具有吸引力,或者說,不能關注個人的組織將不再具有吸引力,所以,逃離大型組織,也許將成為一種趨勢,而對于那些小型的、專業(yè)的、關注個人的組織的期待,將更加強烈。
      
      老呂從《第三次浪潮》中看到的是電子商務,而我看到的是人與企業(yè),《第三次浪潮》的魅力在于不同的人可以從中看到不同的未來碎片,這些碎片組成了未來的整體,而這種“碎片式世界”也正是托夫勒以及托夫勒夫人的主要觀點之一。雖然這并不是一本論證嚴密的書,但卻用美妙的文字,向我們一步步展現(xiàn)出真實的未來。
      
  •     我是自己在做網絡社區(qū)方面的研究過程中,從IT界人士的文章里面看到社會學家們關于社區(qū)等方面研究文章得知這本書的。
     ?。ㄒ玫奈恼陆凶觥丢q太未來學家托夫勒及其樂觀主義未來學思想》,地址:http://www.regentcsp.org/list_bbs.asp?id=260)
      
      因為一直想要從理論和超脫具體IT技術的層面來考慮社區(qū)這個老問題同時也是新問題,所以很認真閱讀了這篇介紹的研究文章。
      
      其中關于托夫勒的生平就已經很吸引人了。那么富有張力和韌性的人格,其系統(tǒng)思考整理之下所成之書,必然也是富有張力和韌性的。足以使得其作品產生廣泛而長遠的影響力。
      
      關于速率和未來的沖擊方面的論述,似乎讓我明白了社會廣泛的焦灼和浮躁的由來。不管是組織還是個人,如果能從這里獲得些思考和平靜,然后思考可能的真正應對,會比一味埋怨或者虛無來得有意義。想來這就是為什么一定要強調他關于未來的樂觀主義學派的原因吧。事實上,我們的其他很多學科,如果在這種大背景和思考的基礎上研究比如心理學或者成功學等,都會更加直奔本質些。
      
      關于知識的真正作為社會力量的崛起,不知道是不是首次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但是應該能夠讓認真生活的人們重新思考,我們所要的權力,該當怎樣在這浪潮的變革中實現(xiàn)?是否,我們都能抓住這浪潮前鋒的機遇?
      
      講到知識時代的政治和社會(社區(qū)只是其中一種存在),我突然意識到,我似乎找到了長久以來一直想要的社區(qū)的理論基礎和變化的方向的脈搏之所依。IT界web 2.0的趨勢看起來不是一句簡單的泡沫就能夠糊弄過去的,當然也不是一堆缺少創(chuàng)新的模仿能夠交待過去的。這里面的突破,大家都在思索,至少這里提供了我一些思考的方向和可能。
      
      關于中國和未來學,文中提到了托夫勒在2000年對中國的網絡方面的建議,從另外一個角度闡釋了科學決策。我們業(yè)界中人,真的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未來學、社會學這樣的基礎理論在我們這樣的應用學科中的指導意義。
      
      本來,我只是尋找技術方面的理論依據來得,但實際上,我的收獲遠遠不止于此。個人和事業(yè)方面的不少連環(huán)困惑,似乎隱約都在未來學的闡述里有了些求解的線索。這讓我不得不寫下些什么來慶賀和分享,希望和大家交流探討。:)
  •     這是一本未來學名著,但是我以為它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未來。
      “核心家庭”、大學的出現(xiàn),這些在工業(yè)社會中應需要產生的東西為什么產生,我覺得這種思考是最重要的。至于未來是什么,那是另外一回事。
      用看未來的眼光看世界,就能夠坦然面對今天的動蕩。畢竟,世界不曾寧靜。
  •     第三次浪潮是關于未來的書, 但我覺的他的最大價值在于對過去和現(xiàn)在的整理。 為了了解未來可能會發(fā)生什么, 那必然要確切的知道現(xiàn)在正在進行著什么, 以及理解為何如此。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這點上做的非常出色。 比如, 他對第二次浪潮, 即工業(yè)化的概括: 標準化, 專門化, 同步化, 集中化, 極大化, 集權化。 已經可以用于培訓現(xiàn)時的企業(yè)家來如何擴大他們的公司。
      經典的書往往會有這樣的特點: 多年以后再去翻看, 發(fā)現(xiàn)依然很有價值。 第三次浪潮就是這樣的一本經典之作。
      
      
      
      
      
      知止閣 ~ 阿卷
  •     托夫勒寫出第三次浪潮后十年,世界步入1990年代。那時候,我剛剛上小學,這本書被介紹到中國的時間還很短,加之他的專業(yè)性太強,并沒能在更大范圍內流傳開來。雖然他自稱為“未來學”的專著,但那時我周圍的農民們顯然更相信算命先生。
      
      我記得大伯區(qū)我們家的哪一個晚上,我家燈光昏暗似乎成了關于那個時候記憶的背景,在今天被稱為客廳的屋子里,我們的飯桌還沒有收拾,大伯站在旁邊給我們介紹他手中拿的那張紙。那是一封當時叫做連環(huán)信的東西,在學校里我已經見過這個,說是在2000年,這個世紀結束,新世紀到來的時候,世界將面臨一場巨大的災難。而只要將這封信復制n多份,并傳播出去就可以被豁免云云。
      
      記憶到此終止,大伯和我的父母對此到底持何態(tài)度我已經毫無印象。不過那時候我確實對這種東西深信不疑,雖然我并不記得我是否真的復制并傳播過這類信件。誠如《第三次浪潮》開篇所記載的,那時候有一種世界毀滅說的確很流行,而且被冠冕的命名為xxx大預言,甚至有一本關于這個的書還被出版,專門講預言世界滅亡的這個預言家在此之前預言了多少件事情都已經實現(xiàn)。這無疑加深了我的恐懼,我一直相信,陪伴我終身的不安全感大概來源于此。
      
      在此之后,到現(xiàn)在,在我的記憶中,那布滿油煙的燈泡發(fā)出的昏黃的燈光都讓我感到恐懼不已。自那時到現(xiàn)在,家已經搬了兩次,燈光已經不再昏黃,我也幾乎徹底的搬離了供養(yǎng)我長大的家庭,但是那種恐懼感始終伴隨我的左右。我記得在一天早晨,我好奇的問母親,真的會有信上說的那些事情嗎?
      
      這之后好久,父親的一個朋友的妻子來我們家,說是傳福音,讓我媽改信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我對其始終缺乏明辨力),其原因就是世界即將滅亡,而信仰上帝才視為的救贖。他的講述幾乎是挪亞方舟故事的現(xiàn)代版——在世界末日之時,上帝會拯救所衷心信仰他的人民。那時候我已經上了初中,雖然受母親和姥姥影響,對佛教深感敬畏,但是已經對世界末日云云不大相信。她走之后,我問母親,世界真的有末日?母親很安靜的說,即使有,阿彌陀佛也會保佑咱們的。
      
      
  •   這本書的邏輯學習。有邏輯的書是好書。
  •   你好,想請跟您咨詢一下購書地址,tel:18222333823徐
  •   未來學
  •   不錯,很受益~
  •   = =不錯,就是沒人頂。。。也許是看這書的人不多。。
  •   不錯~ 馬克下~
  •   讀書吧,思考吧。
    沒有籃球,沒有女朋友,沒有網絡游戲的大學,讀點書,思考點東西……
  •   現(xiàn)在版本選擇確實很成問題
  •   正在淘寶糾結買哪一個版本看,83版的都是二手但是很便宜,06版的在淘寶貴幾塊也能買到。LZ是2個版本都看過么?求解。
    PS.2個版本的譯者以前都沒讀過他們譯的書,不能判斷
  •   在VC上發(fā)現(xiàn)83的電子版,先下載來看一下。
    實際上,我看過中信06版的 未來的沖擊,但是譯者和 第三次浪潮 不同,所以不能判斷。
  •   to:能異變就好了
    弱弱地問一下,VC是什么東西?怎么在上面看電子書?謝謝
  •   前幾天商品批發(fā)市場旁邊一個舊書攤 十塊錢買了一本胡適家書和一本三聯(lián)版的《第三次浪潮》雖然舊了點 但很值
  •   回復 李大蝦
    VC是電驢。需要下載客戶端才可以分享資源。迅雷可以吸血下,但是還是用VC的客戶端好,就像祥瑞御免家宅平安。
    回復 隊長
    淘寶上83版的第三次浪潮一本就要10元左右還不算郵費。淘到好舊書是需要運氣的,羨慕狀。呃,我就是想吐槽看書用電腦眼睛難受。
  •   昨天在地壇書市淘到一本,品相在八九成左右,10塊錢??磥磉@本書當年印量蠻大的
  •   三聯(lián)內部...
  •   我在下班的路邊攤上淘了82年出版的(這書比我還大),2塊,算是撿到便宜了。
  •   在淘寶上買到了84年三聯(lián)第一版,讀了很收益。
  •   圖書館借的,沒其他版本了,顧不了那么多了。。。
  •   這就是83內部發(fā)行版,孔夫子舊書網2元起,很多不貴。搜索后點價格從低到高很多。
  •   投錯了,我要投的是"有用"??吹絋offler實在是奇特的經驗,我高中看第一本他的書時就驚訝於他對於未來的掌握,就像高陽寫清朝時好像他就活在清朝一樣。
    就是方法論的掌握,幾十年了,我一直在追尋,起自於他的啟發(fā)。
  •   在《第三次浪潮》第一章“主要的競爭”里,作者就寫到“第三次浪潮的文明借著我們理性的幫助,可以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真正人性的文明”。而我驚訝于信息技術竟會對人的觀念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使我們由工作的機器變?yōu)樽非髠€性的個體,就像《娛樂至死》的作者所傳達的觀點,我們的認識工具將對認識主體產生深刻的影響。抑或科技只是使我們掙脫羈絆去追求一直隱藏著的自我。
  •   我想任何文明的進化過程應該都是對自我認識的深入過程。我們的所有問題大部分都來自于我們對世界萬物的無知,而認識外物之后必定是認識自我。如果人類的意識產生的原理,可以被信息技術慢慢掌握,我想那就是終點了。以上純屬個人瞎掰。
  •   寫的非常好,ZF和大公司還是在追求第二次浪潮的東西,而時代已經進入了第三次浪潮。
  •   打算看這本書。
    師兄是BUPT的吧?
  •   師姐是,師兄不是。。。
  •   竟然是師姐。。。
  •   呂廷杰啊~校友!06301的飄過啊。
  •   壯哉我大經管!
  •   在我看來, web2.0是存在主義在網絡上的最新表現(xiàn)之一。 是未來的方向啊
  •   抱歉,恕我見識簡陋,不太明白存在主義的確切含義。能略微解釋一二么?先謝謝啦。
    我之所以說2.0是符合方向的,在于托夫勒描繪的未來的社會和人之間的關系模式,其實就是未來網絡上人之間關系的先行實現(xiàn),或者同步實現(xiàn)。因為人們本質上在線上線下是一致的。
  •   存在主義是個很寬泛的概念, 我只是有一些很表面印象而已。 而且我相信不同的兩個人完全可以把存在主義解釋出兩個完全沒有交集的定義。 就我現(xiàn)在的理解, 存在主義的核心是否定神或者絕對的正確,是個人能夠直視自我存在的有限和絕望, 在存在這個真實的基礎上發(fā)展, 為自己和其他所有人尋找方向。 在web2。0上就很好理解, 那就是沒有優(yōu)先級, 沒有主流, 每個人都同等的重要, 在這個基礎上一起參與, 互動, 最后形成模式, 或者沒有模式。
  •   謝謝阿卷耐心解答。我相信,哲學問題,站在不同的理解水平上,肯定是各有說辭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里恐怕最是集中體現(xiàn)的時候。
    如果存在主義這個意義上的理解在于否定慣常的權威和絕對的正確的話,2.0還真是一個不錯的體現(xiàn)點。正視自我以及所在的局限,為自己以及所在尋找方向。
    想來最終還是會有某種模式吧,畢竟即便是隨機運動,也還有規(guī)律可循。
  •   就最后是否會形成模式, 我還是有點想法的, 我看了很多以太網(就是互聯(lián)網的物理基礎)的路由和交換協(xié)議, 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 就是運行良好的協(xié)議, 大都是分布式的。 簡單的說就是在一個簡單的基本的規(guī)則下, 所有的域內的主機以同等的優(yōu)先級互動,最后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連接關系。 這種機制很靈活, 能夠及時對環(huán)境的改變做出合適的響應, 可擴展性也很強。 我很喜歡這樣的結構, 這樣的結構, 最后穩(wěn)定下來的模式, 只與這個域的邊界以及域的內容相關, 與其他無關, 而且隨著域內容的改變(如增加或減少主機), 其模式也會改變。 我所指的沒有模式也是這個意思。
    寫的比較羅嗦, 將就看看吧
  •   同意阿卷的說法。寫的不啰嗦,相對于表達內容的復雜度來講。
    大部分情況下,分布式處理是效率較高的。但同時,分布式結構的管理和調度機制也是最復雜的。
    實際上,簡單的基本規(guī)則恐怕應對同樣優(yōu)先級的互動稍微欠缺點。畢竟,比如,組成部分的處理能力和擅長點是不同的。比如,有的處理單元擅長郵件,有的處理單元擅長文件,有的處理單元擅長運算,不一而足。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的衡量和評價作為優(yōu)先級處理的前提,可能所謂同等的優(yōu)先級會成為事實上最不同等的優(yōu)先級。你認為呢?
    而且除了增加減少主機之外,主機可能也會升級或者降級吧?這種情況下的分配規(guī)則調整和增減主機下新的分配規(guī)則的調整,會帶來近乎全新的模式。的確,這個絕對的角度來講,沒有模式。只有一個模式的形成規(guī)則。
  •   先頂,等讀完此書后再詳談.
  •   最近自己在看到了關于熵增的理論和在社會學上的一些體現(xiàn)之后重新回到這里再看,似乎有多了些感悟。
    然后再結合《正見》,又是一個緯度上的體驗和思考。
    原來,書這樣反復參照思考,是頗有趣味一件事情。
  •   說實話,你們說的WEB 2.0 和存在主義,我實在想不出兩者有什么本質上的聯(lián)系——如果說是網絡社區(qū)的話,可能我能更好的理解一點。
  •   此言差矣,你要知道他這本書是哪年寫的,你就知道他說的是"現(xiàn)在"還是"未來"了
  •   他的價值正在于此, 80年代的書, 現(xiàn)在看來依然醒目。 也許有點悲哀, 但現(xiàn)實如此: 別人的過去, 在我們看來尚是未來。
  •   "這無疑加深了我的恐懼,我一直相信,陪伴我終身的不安全感大概來源于此。 "
    這倒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情境的真實與否取決于你
  •   呵呵,連環(huán)信,80后生的人可能都有這個集體記憶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