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文物出版社 (2008-12出版) 作者: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Tag標簽:無
前言
南宋臨安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和下城區(qū)。2001年6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文物保護專項規(guī)劃庫百處重點大遺址之一。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和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臨安城以其特有的南方都城形制令世人矚目,臨安城的考古工作也因近年來屢有重要發(fā)現(xiàn)令世人關注。杭州第一次建造州城是在距今1400多年的隋朝。據(jù)文獻記載,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十一年(591年),移州治于柳浦西,依山筑城,“周圍三十六里九十步”①。五代吳越國時期,杭州成為偏居一隅的小國都城,免于兵戈之擾,經(jīng)幾度擴建,其周圍城垣達到七十里,“富庶盛于東南”②。至北宋時,杭州被譽為“東南第一州”③,聲名遠揚。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④至此,杭州(臨安)一躍成為南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前后近140年。南宋臨安城包括皇城和外城。與北方平原方正的城市形態(tài)迥然不同,臨安城襟江帶湖,依山就勢,是南方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由于城市南部和西南部為地勢較高的丘陵地帶,北部和東南部為平原水網(wǎng)地帶,加上歷史上形成的傳統(tǒng)城市行政中心所在,以及南渡之初政局的動蕩,故南宋皇城也建于地勢較高的鳳凰山東麓,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城市制度中別具特色的南宮北城的城市布局。南宋皇城也即宮城、大內(nèi),其總體布局按照北宋汴京大內(nèi)規(guī)劃,但規(guī)模不及。它依托鳳凰山,圍繞回峰(今饅頭山),利用自然地形布置宮殿、園囿和亭閣。宮殿布局因山就勢,氣勢渾成,是中國古代利用地形組織建筑群的優(yōu)秀例證。外朝的大慶殿和垂拱殿均位于皇城的南部,太子宮即東宮位于東部的回峰。一般宮殿、寢殿及后宮都在北部,后苑建在西北部,基本符合“前朝后寢”的慣例?;食悄祥T麗正門雖為正門,但由于皇城位于整個臨安城的南端,只有在行郊祀大禮等特殊的時候,文武高官才允許經(jīng)此門出入。而皇城北門和寧門成為事實上的正門,官員上下朝即由此門進退,杭人稱之為“倒騎龍”。在今望仙橋東,另建有專為高宗、孝宗禪位后安度晚年的德壽宮,形成南內(nèi)(皇城)與北內(nèi)(德壽宮)并置的特殊格局。外城即羅城,平面近似長方形,南北兩面的城墻較短,東西兩面城墻長而曲折。它南跨吳山,北到武林門,東南靠錢塘江,西臨西湖。城四周筑有高大的城墻,高三丈余,基廣三丈,厚丈余,并環(huán)以寬闊的護城河。城四周開有錢湖門、清波門等13個城門及5個水門。
內(nèi)容概要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遺址》內(nèi)容簡介:南宋臨安城包括皇城和外城。與北方平原方正的城市形態(tài)迥然不同,臨安城襟江帶湖,依山就勢,是南方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由于城市南部和西南部為地勢較高的丘陵地帶,北部和東南部為平原水網(wǎng)地帶,加上歷史上形成的傳統(tǒng)城市行政中心所在,以及南渡之初政局的動蕩,故南宋皇城也建于地勢較高的鳳凰山東麓,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城市制度中別具特色的南宮北城的城市布局。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遺址發(fā)掘的緣起與概況第二章 地層堆積第三章 主要建筑遺跡第一節(jié) 回字形臺基上的建筑遺跡——F1(一)南部(二)北部(三)踏道二 F2、F3三 F4第二節(jié) 庭院遺跡一 庭院地基二 水池(SC)三 假山基址四 庭院排水設施五 庭院墁地第三節(jié) F5第四節(jié) 夾道遺跡一 JD1二 JD2三 JD3第四章 出土遺物第一節(jié) 水池出土遺物一 陶質建筑構件二 瓷器(一)青瓷(二)白瓷(三)青白瓷三 銅錢第二節(jié) 第4層出土遺物一 陶質建筑構件二 陶器三 瓷器(一)青瓷(二)白瓷(三)青白瓷(四)黑(醬)釉瓷第三節(jié) 第3層出土遺物一 陶質建筑構件二 陶器三 瓷器(一)青瓷(二)白瓷(三)青白瓷(四)醬黑釉瓷第四節(jié) 水井出土遺物第五節(jié) 第2層出土遺物一 陶質建筑構件二 陶塑三 瓷器(一)青瓷(二)青白(卵白)瓷(三)白瓷(四)黑釉瓷(五)青花瓷四銅錢五石質遺物第六節(jié) 采集遺物一 陶質建筑構件二 瓷器(一)青瓷(二)青白瓷(三)黑(醬)釉瓷(四)青花瓷三 石質遺物第五章 結語第一節(jié) 年代與性質一 地層堆積的年代與性質二 遺跡年代與性質(一)遺跡年代(二)遺跡性質第二節(jié)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遺址發(fā)掘的意義附表附表一 出土遺物統(tǒng)計表附表二 出土器物標本統(tǒng)計表彩版后記英文提要日文提要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這些現(xiàn)象都表明,這組建筑是南宋時期臨安城內(nèi)的一處高級宅院建筑?,F(xiàn)清理部分北側到現(xiàn)清波街也不過10米左右的距離。據(jù)《成淳臨安志》附《京城圖》①示,從南宋臨安城京城西南城門清波門進入城市有一條東西向道路,考之《西湖游覽志》附《今朝郡城圖》②、《浙江省城圖》③,從南宋時期至明清,一直到現(xiàn)在,道路位置變化不大,基本與現(xiàn)在的清波街相一致。另杭州市文物考古所2004年下半年在清波街北、河坊街南、府前街東、四宜路西區(qū)塊的考古勘探中,發(fā)現(xiàn)了一條南宋時期的東西向磚砌道路④,據(jù)此我們推斷這處宅院的北界應在2004年發(fā)現(xiàn)道路的南側,距現(xiàn)清理出F4北側不超過25米。F5位于F1的東南角,也是我們這次清理的最南界,但清理出的部分也不過是F5西北角的一小段臺基。由于其南已經(jīng)被后期建筑破壞,這組建筑的南界我們就永遠無法知曉了。綜上,我們可推斷這組建筑是南宋時期臨安城內(nèi)的一處高級宅院建筑的一進院落,或許還可進一步說是臨安城內(nèi)的一處高級宅院的后花園。其規(guī)整的水池和自然的假山在庭院中的組合為前所未見的南宋時期城市園林的新材料。2.水池出土遺物顯示這處高級住宅的主人身份尊貴水池的包含物,除有多見于高等級建筑中常用的瓦當、望柱等建筑構件,還出土不少南宋官窯瓷器、汝窯青瓷、高麗青瓷、黑胎青瓷和定窯白瓷碎片。雖然水池內(nèi)堆積主要是該組建筑本身的廢棄堆積,但這批南宋官窯瓷器、高麗青瓷、汝窯青瓷以及大多數(shù)定窯白瓷都出在水池的底部,應是建筑使用者所遺。這批南宋官窯瓷器、定窯白瓷⑤及汝窯青瓷⑥,在南宋時期都應為宮廷、皇室成員或高級貴族所專用;高麗青瓷作為舶來品,顯然也非一般官員所能擁有使用的。
后記
本報告根據(jù)杭州市文物考古所2001年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遺址考古發(fā)掘資料整理編寫。整理工作開始于2006年10月,至2008年4月完成,由唐俊杰主持,參與整理的有馬東峰、梁寶華、何國偉、沈國良、趙一杰、彭頌恩。南開大學文博學院的同學李敏行、陳揚、臧天杰、胡麗、方妍、宋文卿參與了部分出土器物的整理記錄工作。報告由唐俊杰主編。前言由唐俊杰執(zhí)筆,第一章至第五章由馬東峰執(zhí)筆,文獻核對由馬東峰、沈如春完成,最后由唐俊杰補充定稿。報告器物照片由徐彬拍攝,馬東峰、王慶成、王征宇、何國偉、曾博協(xié)助完成。外景及遺跡照片由李永嘉、何國偉拍攝。遺跡圖由沈國良、何國偉、趙一杰繪制,何國偉、沈國良著墨清繪。器物修復由曾尚錄、曾博、趙一杰、彭頌恩完成,器物圖由寇小石、沈國良、何國偉繪制。器物拓片由梁寶華完成。在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幫助:南開大學教授劉毅、北京大學教授秦大樹、福建博物院研究員栗建安、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光堯幫助我們確定了部分瓷器的窯口與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揚之水幫助我們確認了部分定窯白瓷紋樣的定名;北京大學副教授李志榮對報告建筑遺跡的敘述行文給予了許多的具體指導,并對報告的編寫體例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杭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杜正賢為器物的拍攝提供了人員和設備。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工作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國家文物局為報告出版提供了專項補助經(jīng)費;浙江省文物局局長鮑賢倫和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副局長劉穎一直關注報告的進展;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文物處、財政局等相關職能部門為報告編寫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財政支持;我所吳曉力所長多次到整理現(xiàn)場進行指導。本報告的出版得到文物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英文提要由丁曉雷翻譯,日文提要由日本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久保田慎二翻譯、朱巖石審校。謹向上述單位和個人表示衷心感謝。
編輯推薦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遺址》是臨安城遺址考古發(fā)掘報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