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浩騰特蘇木烏布爾哈布其勒三號四方形遺址發(fā)掘報告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蒙古國游牧文化研究國際學院,  頁數:171  

前言

  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蒙古高原一直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活動的大舞臺,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都曾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與蒙古國在地域上相毗鄰,同屬于蒙古高原,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基本上相似。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中國學者對于分布在蒙古國境內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遺存的具體情況還不太了解,可參照對比的資料也相對較少,與蒙古國在文物考古研究方面的合作目前尚屬于初始階段。  蒙古國處于歐亞大陸的中介地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連接點,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原生態(tài)的草原環(huán)境,引起了西方文化研究學者的極大關注。其他國家的一些考古研究機構較早地與蒙古國進行合作,主要是對蒙古國境內一些保存較好的大型歷史文化遺存有針對性地進行發(fā)掘研究,其中對匈奴、突厥、蒙古三大民族文化遺存的考古發(fā)掘在世界上影響較大。自1924年始,前蘇聯的一些學者就對諾顏烏拉匈奴墓進行了考古發(fā)掘,這是在蒙古高原首次揭示的匈奴貴族墓葬,出土了一批與中原漢王朝、西方古羅馬有關的珍貴文物,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轟動。由此,對匈奴墓葬的考古發(fā)掘一度成為世界考古學研究的熱點。2000年開始,法國投入巨資發(fā)掘呼尼河流域的高勒毛都一號匈奴大墓;2001年,美國發(fā)掘高勒毛都二號匈奴大型陪葬墓,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品。對突厥文化遺存的考古發(fā)掘研究,主要以土耳其學者為主。1997年至2000年,土耳其對鄂爾渾河流域和碩柴達木地區(qū)著名的突厥毗伽可汗、闕特勤碑銘及祭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現了震驚世界的“毗伽可汗寶藏”。成吉思汗陵墓與蒙古帝國首都哈刺和林城址也是西方學者關注的重點。1990年,日本考古隊開始在克魯倫河流域尋找成吉思汗陵,并先后發(fā)掘了位于肯特省的阿布日嘎蒙元時期的宮殿基址,同時對蒙古早期都城哈剌和林城址進行測繪。其后德國波恩大學研究人員又發(fā)掘了哈刺和林城中的窩闊臺宮殿基址。除此之外,韓國、意大利、比利時、瑞士等國家的考古學者也紛紛前往蒙古國,進行其他領域的考古發(fā)掘研究。目前,在蒙古國進行考古發(fā)掘研究的各國考古隊已經有20余支,這些考古隊在蒙古國的考古和研究工作均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谶@種情況下,為了彌補中國在蒙古國文物考古研究上的缺憾,在國家文物局的直接領導下,啟動了中蒙合作考古研究項目,由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牽頭與蒙古國游牧文化研究國際學院、蒙古國國家博物館合作,對蒙古國境內的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遺存進行考古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對重點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2005年7月至9月,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考古隊,在蒙古國的中、東部地區(qū)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考古調查,對分布于蒙古國境內的石器時代、青銅及早期鐵器時代、匈奴、突厥、回鶻、遼金、蒙元、北元與清代等多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2006年7月,中蒙聯合考古隊對位于后杭愛省浩騰特蘇木烏蘭朝魯巴戈地區(qū)的一座四方形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清理出石筑祭臺與回鶻大型磚室墓一座,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取得了重大考古收獲。本考古報告即是這次考古發(fā)掘的初步成果,詳細介紹了四方形遺址的布局、結構以及大型磚室墓的具體情況,并對這種四方形遺址的性質、相對年代以及歷史背景進行了深入的闡釋,資料翔實,內容可靠。

內容概要

  《蒙古國浩騰特蘇木烏布爾哈布其勒三號四方形遺址發(fā)掘報告(2006年)》為“蒙古國境內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遺存考古調查、勘探、發(fā)掘研究合作項目”成果之二,是中蒙合作撰寫的第一部考古發(fā)掘報告。2006年,中蒙聯合考古隊對蒙古國后杭愛省浩騰特蘇木烏蘭朝魯巴戈地區(qū)烏布爾哈布其勒三號四方形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清理出石筑祭臺與回鶻大型磚室墓一座,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本考古報告對此四方形遺址的布局、結構以及磚室墓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對這種四方形遺址的性質、相對年代、歷史背景進行了闡釋,推斷這種四方形遺址為8~9世紀活動于蒙古高原的回鶻文化遺存,根據發(fā)掘墓葬的規(guī)模、形制、地望及出土的器物分析,確定這種奇特的四方形遺址應為回鶻貴族或可汗的陵寢。

書籍目錄

緒論第一章 后杭愛省浩騰特蘇木烏蘭朝魯巴戈四方形遺址概述第一節(jié) 四方形遺址分布位置及保存現狀一 胡拉哈山谷二 渾地壕萊山谷三 烏布爾哈布其勒山谷四 赫列克蘇爾山谷五 都根烏珠爾山谷第二節(jié) 四方形遺址特點第二章 烏布爾哈布其勒山谷三號四方形遺址的發(fā)掘第一節(jié) 保存現狀與布方、發(fā)掘情況第二節(jié) 地層堆積第三節(jié) 遺跡一 享堂二 圍墻三 門四 圍溝五 一號墓葬六 盜坑第四節(jié) 遺物一 陶器二 建筑構件三 壁畫四 鐵器五 骨器第五節(jié) 人骨第三章 結語第一節(jié) 烏布爾哈布其勒山谷三號四方形遺址的文化特征第二節(jié) 烏布爾哈布其勒山谷三號四方形遺址的年代及其他四方形遺址的族屬等相關問題蒙文報告圖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過去,蒙古國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工作人員在鄂爾渾河流域進行的考古發(fā)掘工作非常有限,從而為研究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一些遺址在文化性質判別方面迷霧重重,甚至依賴于猜測。后杭愛省浩騰特蘇木烏蘭朝魯巴戈的四方形遺址群即是眾多謎團之一,中蒙聯合考古隊經過商議之后,決定將四方形遺址作為2006年的發(fā)掘對象。  所謂“四方形遺址”,是蒙古國學者在尚未了解其具體性質而根據其形制命名的遺址代稱。1998年,以蒙古國國家博物館奧其爾館長為代表的蒙古國考古工作人員于后杭愛省浩騰特蘇木烏蘭朝魯巴戈發(fā)現了這類型遺址,當時在胡拉哈山谷、渾地壕萊山谷、烏布爾哈布其勒山谷共發(fā)現了18座四方形遺址。2005年,中蒙聯合考古隊對浩騰特蘇木烏蘭朝魯巴戈的四方形遺址群進行了復查,并在赫列克蘇爾山谷、都根烏珠爾山谷新發(fā)現了8處四方形遺址,將四方形遺址的數量增加至26座。這些四方形遺址在形制上有著共同的特征,一般成組分布于背山面河的山谷當中,外圍圍以方形圍墻,并于其中的一段墻體設置小門(多設置于東墻),遺址中心位置為夯筑或磚石壘砌的方形祭臺。這種四方形遺址在蒙古高原是一種全新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其具體功能撲朔迷離,非常神秘。蒙古國學術界過去在其文化性質的認定上一直存在著多種爭議,其中兩種觀點比較流行,一種觀點認為是祭祀性質的遺址;另一種觀點以奧其爾教授為代表,認為是墓地。由于各種觀點都缺乏客觀而又有力的事實依據,從而沒有形成共識?! ?006年度的中蒙聯合考古發(fā)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收獲。在經過與其他考古學資料的對比分析后,中蒙聯合考古隊認為這種四方形遺址應該是回鶻(回紇)時期的墓塋地,隨后中蒙聯合考古隊就此重要發(fā)現在蒙古國召開了新聞發(fā)布會,受到了新聞媒體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同時,中蒙聯合考古隊分別在兩國的報刊中發(fā)布了簡要的發(fā)掘成果介紹,并及時向上級部門匯報了工作進展情況和收獲,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緢蟾鏋?006年度中蒙聯合考古隊對后杭愛省浩騰特蘇木烏蘭朝魯巴戈烏布爾哈布其勒山谷三號四方形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所獲資料的介紹。由于胡拉哈山谷第一號四方形遺址的發(fā)掘工作沒有結束,其整體面貌還不是很清楚,為了照顧資料的完整性,該遺址的詳細資料將在發(fā)掘工作全部結束后另行公布。2006年度的調查資料收錄于《蒙古國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遺存考古調查報告(2005~2006年)》之中,本報告不予介紹?! √椒教柕呐判虿捎妹晒艊脊虐l(fā)掘的編號習慣,使用羅馬數字。但具體遺跡代號仍遵循中國的考古慣例,以漢語拼音字頭表示,T為探方,K為盜坑,M為墓葬,Q為圍墻,G為圍溝?! ≡诳脊艑W理論與實踐方面,蒙古國與中國有許多不同之處,并體現在發(fā)掘工作和報告編寫工作的一些環(huán)節(jié)之中。對于出土遺物,蒙方在發(fā)掘現場并不編號,而是根據遺物出土時問的先后順序以阿拉伯數字順延標識,作為臨時序號。這些遺物成為博物館藏品后,會更易新號。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蒙古國浩騰特蘇木烏布爾哈布其勒三號四方形遺址發(fā)掘報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