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9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文物出版社 編 頁數(shù):56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古代影印技術(shù)還未發(fā)明時,對前代傳下來的法書、名畫,想要留一個副本,最早只有用透明的蠟紙罩在原件上,映著窗戶外的陽光,仔細(xì)鉤摹。這種辦法,叫作〔向榻氣向,指映著陽光,榻,指照樣描摹?!蚕颉吃蝗苏`寫為響氣,〔榻氣后來通用〔拓氣又因碑帖多是刻在石頭上的字,對碑帖的捶拓本多用〔拓氣蠟紙鉤摹的向榻本,則多用〔榻氣這是后世的習(xí)慣用法,容易混淆,先作一些說明。 今天可見的唐代向榻法書,首先應(yīng)推《萬歲通天帖》(王羲之一家的名人字跡),是武則天時精密的摹榻本。筆有枯干破鋒處,原件紙邊有破損處,都一一用極細(xì)的筆道畫出,足見摹榻人的忠實存真。其次是《快雪時晴帖》等。日本所傳《喪亂帖》《孔侍中帖》等也屬唐代向榻本的精品。向榻雖然精美,但費力太大,出品不可能多。人們看到碑刻拓本,也很能表現(xiàn)書法的原型,刻法精致的碑,也有足和向榻媲美的。如今日所見敦煌發(fā)現(xiàn)的唐太宗《溫泉銘》,有些字,幾乎像用白粉在黑紙上寫的字。古代人大概由這些刻拓手法受到啟發(fā),即用棗木板片做底版,把鉤摹的古代法書貼在板上,加以摹刻,刻成之后,用薄紙捶拓。這樣一次便可以拓出若干張紙。后來因棗木易裂,改用石板為底版。據(jù)宋代官書《宋會要》記載,北宋人曾收到南唐刻的一段帖石,但今天這段石上的字,已無所流傳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