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0-12 出版社:文物 作者:李治國 頁數(shù):74
Tag標簽:無
前言
云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即今大同)期間留下的一座歷史豐碑。大同,古稱平城,隸屬雁門郡。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因劉邦北擊匈奴被困平城白登山(今大同東北)之史實而聞名。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稱代都平城,隸屬司州,至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大同一直是北魏帝國統(tǒng)治北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遼、金時大同稱“西京”,為兩代陪都,明、清時設府,系九邊重鎮(zhèn)之一,故享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zhèn)”的美譽。大同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然風光秀麗,礦產資源豐富,旅游資源濃厚。馳名中外的云岡石窟就坐落在城西十六公里處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周)山,山雄水秀,林木茂密,北魏皇帝曾多次在這里祝禱祈雨,頗有神驗。北魏皇帝大都崇信佛教,只是太武帝信道抑佛,聽信崔浩的建議,在其統(tǒng)治的北中國實行滅法政策,大肆殺戮僧侶,焚毀經(jīng)像,演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廢佛滅法事件,使佛教徒們真切感受到“末法”來臨的恐懼。文成帝即位后,令沙門統(tǒng)曇曜主持復法大業(yè),曇曜對滅法之慘烈記憶猶新,認為要使佛法綿延不絕,代代相傳,只有“山川可以終天”。于是,他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周)山開窟造像。
內容概要
云岡石窟寺佛教藝術雕刻群,是北魏帝國集聚國家力量、調用全國技藝高超的藝術家與工匠營造的足以體現(xiàn)時代風范的大型藝術杰作,它的藝術風格影響、波及到北中國各地的佛教石窟造像,在中國雕刻藝術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岡石窟佛教藝術繼承了秦漢雕塑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并吸取各少數(shù)民族和外來佛教藝術的有益成份,經(jīng)過發(fā)展、融變革和創(chuàng)新,用旺盛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鑄鑿而成的“云岡模式”,是永不凋謝的藝術之花,譜寫下宏偉壯麗的篇章。
書籍目錄
云岡石窟概述云岡石窟外景菩薩第3窟阿彌陀佛第3窟第5、6窟外景佛像第5窟洞窟內景第5窟洞窟內景第5窟佛像第5窟附窟洞窟內景第6窟乘象同城第6窟腋下誕生第6窟立佛第6窟立佛像第6窟佛像第6窟伎樂天與弟子第6窟飛天第6窟洞窟內景第6窟初轉法輪第6窟釋迦、文殊與維摩第6窟中部窟群外景第5-13窟供養(yǎng)滅第7窟供養(yǎng)滅第7窟平棊藻井第7窟供養(yǎng)菩薩第7窟佛龕第7窟鳩摩歲天第8窟摩醯首羅天第8窟外景第9、10窟澗窟內景第9窟二佛并坐像第9窟梵志第9窟菩薩第9窟騎象菩薩第9窟坐蓮菩薩第9窟須彌山第lO窟洞窟內景第10窟蓮花與飛天第10窟菩薩第1l窟附8窟第l1-13窟外景洞窟內景第l l窟七佛像第11窟洞窟內景第12窟洞窟內景第12窟洞窟內景第12窟洞窟內景第13窟二佛并坐像第13窟七佛像第13窟供養(yǎng)菩薩第13窟供養(yǎng)菩薩第13窟千佛圖第15窟立佛第16窟龕楣局部第16窟龕像群第16窟坐佛第17窟供養(yǎng)天第17窟洞窟內景第18窟立佛第18窟弟子像第18窟弟子像第18窟弟子群像第18窟坐佛第20窟坐佛第20窟洞窟內景第34窟飛天第34窟飛天第34窟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