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89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編 頁數(shù):31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鞏縣石窟寺是繼龍門石窟之后,北魏時期的又一座偉大的佛教藝術寶庫。它位于京都洛陽東北約55公里處,邙山東段大力山下的石壁上。背依黃河,面向伊洛。這里山明水秀,林木繁茂,修竹蔥郁,自古以來就是洛陽地區(qū)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這本《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是“中國石窟”系列之一。
書籍目錄
序 圖版 鞏縣石窟寺的雕鑿年代及特點 鞏縣石窟寺雕刻的風格及技巧 鞏縣石窟北魏造像 與日本飛鳥雕刻 鞏縣石窟寺總敘 鞏縣石窟寺編年表 實測圖 石刻錄 流散國外的鞏縣石窟寺北魏造像簡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又如禮佛圖中的比丘像衣紋較繁密(插圖9),同是第1窟東壁維摩文殊龕內(nèi)的比丘(圖47,插圖17—4),也簡化到只有大的輪廓。 坐像衣紋變化較多,僅以下垂覆于座前的衣紋論,可分為五種形式:第一種如第1窟北壁第1龕(插圖7—3,18—3)衣紋較規(guī)則,直線較多,層次分明,每層的下邊大體齊平。第二種如第4窟中心柱東面下層龕(圖167,插圖18—5),亦層次分明而簡練,下邊向兩側逐漸下斜,略如立像下邊兩側張開之狀。第三種如第3窟北壁主龕(圖兒4,插圖18—4),兩側亦略張開,但下邊較齊平。全部衣紋直線較少,曲線的趣味較多。下緣起伏曲折較大,層次不甚分明,但布置均勻。第四種為最多見的形式,以第3窟中心柱南面龕為例(插圖7—4,18—2),衣紋曲線轉折較大,中部略向上提起,下邊大致齊平略具曲折。當中有較明顯的分界線,可辨認衣裾分為左右兩片。而全部衣紋布置欠均勻,稍感零亂。第五種僅見于第4窟西壁主龕(插圖7—1,18一1),衣紋較密,轉折活潑,每一層次的下邊,全由反覆曲折的曲線組成,有如波浪形,頗具流動的趣味。這些坐像的衣紋也有繁簡之別,如第4窟西壁主龕是最繁的一例,而第3窟北壁主龕,中心柱東西龕及第5窟東龕(圖186),都是較簡的布置。 此外如禮佛圖各像衣紋,第l窟較繁(圖4、41),第3窟較簡(圖13)。伎樂天第1窟西壁(圖64—6)的較繁,第3窟南壁的較簡(圖14—104)。從全體看此等雕像的衣紋又簡于佛、菩薩等像,可見衣紋繁簡又兼有突出重點的作用。但從雕刻效果看,衣紋繁側重于線的韻律趣味,衣紋簡則側重于體量的趣味。 衣紋的刻法,大多刀鋒直下,使每個重疊處截然成為高低不同的平面,其斷面如梯級形,現(xiàn)已習慣稱為平刀或形容為階梯形衣紋(插圖37、18)。這種刀法是剛勁的,線條是流暢的,其效果是全部衣紋均由明確的線條組成,與面容的用銳角線條刻出明確的輪廓,實屬同一趣味。 平刀衣紋,是北魏初期雕刻技法上的一大創(chuàng)造,為北魏一代的傳統(tǒng)技法,直到鞏縣石窟寺仍是普遍應用的刀法。不過在鞏縣雕刻中,已有醞釀新技法的跡象;在刀法上,出現(xiàn)了刀鋒斜下的偏鋒,和表面雕成孤面的圓刀。在衣紋形式上,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幾種細節(jié)的變化。聯(lián)系各種跡象,可以對其發(fā)展過程作出如下推測: 如插圖17—2,18—2、3,均屬平刀,是鞏縣石窟寺中普遍的雕法。但其下邊折疊翻轉處所形成的小三角形,已不是平面而是孤面。顯然是由于反覆重疊層次多,每一層都雕成平面,必然會產(chǎn)生某一層過厚,而失去“衣”的實感,雕成孤面是最簡便的處理方法。所以,嚴格地說,在鞏縣石窟寺,實質上已經(jīng)沒有完全使用平刀的作品了。
編輯推薦
《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