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1 出版社:人民體育出版社 作者:侯爾良 頁數(shù):27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的作者侯爾良先生,就是一位自幼熱愛武術、執(zhí)著于傳播武術的民間老拳師。他在這本書中,以自己的親身驗證,述說了和式太極拳優(yōu)異的健身效果;展示了他相繼師從柴玉柱、和慶臺、鄭悟清三位名家獲得的薪傳,以及他在兼收并蓄的實踐基礎上融會出的技法特色和教學套路。他并不是職業(yè)的武術工作者,也不是文化人,而是一位為了人類的溫暖、社會的發(fā)展提供能源的、在井下勞作的煤礦工人。他經(jīng)過自己執(zhí)著的努力,寫成這本具有 “以武為文 以文促武”作用的可貴之作,說明了一個道理——只要有志于將自己承傳的武術遺產(chǎn)“撰寫成書”“為弘揚中華武術做一點貢獻”(侯爾良先生在《前言》中的話),就能有所建樹。數(shù)以萬計的承傳著上百個拳種技藝的民間老拳師,散居在不同地區(qū)、工作在不同崗位、有著不同的武術師承和文化背景,因而有著各不相同的武術閱歷和武術造詣。大家動手“以武為文”,才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寫出武術博大精深的豐富內(nèi)容,寫出適于不同群體需要的武術專書,全面發(fā)揮“以文促武”的作用。
作者簡介
侯爾良,河南溫縣趙堡鎮(zhèn)人,生于1937年9月。1955年秋,從師柴玉柱。1956年由柴玉柱推薦拜和慶臺為師。1963年,又拜鄭悟清為師。從此邊工作邊傳藝至1985年。1986年,專門從事教學傳藝至今。他在銅川市大力推廣和式太極拳,學員和弟子達千余人。1993年5月參加永年國際太極拳第二屆聯(lián)誼會,在第二場推手表演賽中以最佳的成績獲得榮譽。同年10月1日到武漢海軍工程大學執(zhí)教,并應武漢單刀會的邀請作了專場表演。1995年帶徒參加永年國際太極拳第三屆聯(lián)誼會。接著在武漢各地傳藝。2000年到北京海軍司令部大院執(zhí)教半年,包括時任海軍司令員的張序三等領導也參加了學習。以后又在上海浦東、烏魯木齊、伊犁等地發(fā)展學員兩千余人。1995年《武當》雜志從1—9期刊登了其編寫的和式太極拳鄭悟清套路及太極推手,1998年第八期又刊登了其創(chuàng)編的《趙堡和式太極拳二十四式》。 他先后擔任趙堡和氏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兼教練部主任、西安國術研培學校首席顧問、銅川市太極拳協(xié)會第一名譽主席、銅川市武術協(xié)會顧問、耀洲太極拳協(xié)會顧問等。是和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從1993年至今,以武漢大學為基地,對一批批的學生傳授和式太極拳?,F(xiàn)今和式太極拳已成為武漢大學的選修課。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易理與太極簡說 第一節(jié) 易理與太極的關系 第二節(jié) 太極圖像及手運八卦、腳踩五行圖說 一、先天陰陽太極圖說 二、通俗解太極圖說 三、自身后天活八卦圖說 第三節(jié) 太極圖像符號與含義 第四節(jié) 關于行功中手運八卦腳踩五行的配合 第五節(jié) 解陰陽代理十字翻第二章 太極圈概說 第一節(jié) 氣圈 第二節(jié) 圈的形成第三章 太極拳論訣摘錄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太極拳拳論 第二節(jié) 對太極拳幾個問題之淺釋第四章 和式太極拳源流與發(fā)展概況第五章 和式太極拳入門要領 第一節(jié) 輕靈柔活、中正平圓八字含義 第二節(jié) 淺解太極拳之十三勢 第三節(jié) 和式太極拳新譜第六章 和式太極拳養(yǎng)生法與技擊法 第一節(jié) 養(yǎng)生法 第二節(jié) 技擊法 第三節(jié) 陰陽亂環(huán)訣第七章 太極拳對身體各部姿勢的要求第八章 和式太極拳七十五式 第一節(jié) 和式太極拳七十五式動作名稱 第二節(jié) 和式太極拳七十五式動作圖解 附 和式太極拳套路運行示意圖第九章 和式太極拳簡化二十四式 第一節(jié) 和式太極拳簡化二十四式動作名稱 第二節(jié) 和式太極拳簡化二十四式動作圖解 第十章 和式太極拳推手、技擊 第一節(jié) 太極拳推手、技擊及圖例 一、太極拳推手之技擊三原則 二、和式太極拳推手技擊四步驟 第二節(jié) 太極拳內(nèi)功運用及圖例附錄一 和式太極拳傳承表附錄二 侯爾良先生主要弟子名錄
章節(jié)摘錄
書摘第二章 太極圈概說 太極圈源于地球、月亮、太陽公轉和自轉的自然規(guī)律,順乎天地自然之法,根據(jù)天地、陰陽之道而形成。由無圈(無極)到有圈(太極)而生陰陽,太極拳中的太極圈是太極拳行功中九曲珠同時運動形成的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角圈、順轉圈、逆行圈及九曲節(jié)珠滾動的無形圈的總稱,它構成了和式太極拳的基礎。故和式太極拳功法周身內(nèi)外、各肢各節(jié)無不是圈形運動構成的。 人體中能屈疊、旋轉的九大關節(jié),就是拳理中的九曲珠,即:雙肘、雙肩、一腰、兩胯、兩膝。 第一節(jié) 氣 圈 和式太極拳以圈為運動,以方為根基。據(jù)天圓、地方之形,結合人體分為頭圓(陽)、足方(陰)之情形,把天、地、人融為一體,合頭、手、足一氣貫通。故要求拳架套路、各招各勢以圈運動。圈即是環(huán),環(huán)有合力而無形。練內(nèi)家拳者必以內(nèi)氣為主,通過套路運動使內(nèi)氣充沛,氣歸丹田而行于梢,由梢節(jié)的兩手形成陰陽,由陰陽多變的兩手運用丹田之氣發(fā)于梢節(jié),形成氣圈,氣圈里的陰陽手法替代八卦中的陰陽方位轉換,處處陰陽巧合,自然形成陰陽無偏之規(guī)。 《黃庭經(jīng)》云:“萬病之源乃氣血不活?!睆尼t(yī)學診脈而言,人所得疾病多為“陽錯陰差或陰差陽錯”之故,不是水不濟火就是火不濟水。 在行功技擊方面,依靠兩手陰陽無時不變的氣圈,背而轉順,順而制敵,以柔克剛;將計就計,隨屈就伸,彈勁發(fā)人。由于梢節(jié)的陰陽二氣倒置,梢節(jié)動,中節(jié)跟,根節(jié)催。中節(jié)活,下節(jié)隨的周身氣圈,猶如佛珠一氣貫串,無不動而旋轉。好似一棵大樹掛上無數(shù)亂環(huán),在大風的推動下隨著風向和樹的擺動,使觀者眼花繚亂,畫者也無法揮筆。而習太極拳者在太極宗旨指導下則如這無根之樹,滿樹皆環(huán),一動俱動。 總之,通過鍛煉,人體接收了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使陰陽二氣在體內(nèi)暢通,循環(huán)不息,把精、氣、神收入體內(nèi),方得延年益壽與防身抗暴的功能。 第二節(jié) 圈的形成 圈在太極拳中所能發(fā)揮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是人所不能思議的。在太極拳功架、路線的指揮下,運用擁、捋、擠、按,在九曲珠同時轉動的開合過程中,周身各節(jié)無不隨動而轉,帶氣成圈。 各種圈向表現(xiàn)不一:凡立圈乃為上下,即縱圈;平圈乃為橫行圈;斜立圈、斜橫圈均為四隅圈,而立圈(為南北)、平圈(為東西)均為四正圈。 1.手圈(關于金剛一式周身圈的表現(xiàn),在以下行功路線中解): 前進步中,須先后撐,雙掌在與雙腳相合的上下陰陽中,在右腳向右擺90度領身軸轉動而產(chǎn)生離心力時,雙掌隨身軸同時向右擺動,左掌掌心朝前(陰掌)停于襠前,右掌掌心朝內(nèi)停于右胯側,由下朝前而上,繼而往右上方旋轉往下旋落360度至起手原位合口,再由合口處直線向前從立圈中心線穿按而出,先完成了雙掌由擁、捋、擠、按的四股勁力的胸前雙立形大圓圈(立圓圈);繼而雙掌變不陽不陰手,掌心相對,左掌由前高處后撤劃180度小弧形下落停于小腹前,右掌同時向前由掌變?nèi)驊褍?nèi)劃360度小立圓下落小腹前與左掌心相對(此圈不談掌形變化)。 2.肘圈:在手掌圈帶引下,左右雙肘以斜線跟隨逐漸由左向上往右下旋而成斜立圈,直至肘動時的收口處完成360度。梢節(jié)動二節(jié)跟的左肘成斜立形中圈。圈不論大小均須360度為一圓圈。右肘圈的方向與左肘旋轉方向稍有斜度,圈向是斜橫立形圈。 3.肩圈:肩圈是根節(jié)圈,與手、肘二圈相比較,是較小圈。是視而不見、唯有手觸可知的微妙小圈,是配合手、肘二節(jié)靈活運動,順而不背和傳遞內(nèi)氣達到催力的作用。故和式太極拳有梢節(jié)領、二節(jié)隨、三節(jié)催拳理之要求。兩肩旋轉的圈向是純平橫圈,順行圈。 4.身圈:身圈是按照九曲珠上、中、下整體滾轉活動的情況下協(xié)調的配合,可使任、督二脈接通后的陰陽二氣順利地暢通周身,起著內(nèi)、外相合(內(nèi)三合、外三合)及氣轉的作用。它的圈向隨著架式中上肢與下肢而行動,不是左旋就是右轉,是平衡、穩(wěn)固、導氣、發(fā)氣行梢的平行圈,成“身活氣轉離心生,敵若進擊處處空,化力帶力瞬間際,借力打力技才真”。 5.腰圈:腰圈是臂與腿靈活運轉的樞紐,是傳遞丹田氣的紐帶。故在拳架練功中要求腰如車軸,氣似車輪。圈向與身圈相同,是指揮身圈的軸承,左旋右轉隨機而定,可使丹田弩弓勁反彈和發(fā)揮坐靠的作用。 6.胯圈:胯圈是在腰軸上、下傳遞中,按照腰軸的圈向動而轉之,可左、可右、可順、可逆,靈活運用,此系平行圈也,可以發(fā)揮左右兩胯的橫擊作用。 7.膝圈:膝圈是九曲珠中的最下節(jié)兩膝圈,除配合上體的整體行動外,還可發(fā)揮膝靠的作用和化破對方膝靠的作用。膝的圈向是在腰胯圈的貫串下同向行動的平行圈。 習拳者何以運圈,首先要明拳理以心靜,練功時清靜靈通,氣血周流,引歸真路,掌運鴻蒙,動靜分明,混然無形,千變?nèi)f化,隨敵而應,腳輕手快,身軸旋轉,粘而急拿,化之引牽,進者由擁而捋,退者火攻擠按,左右橫勁制敵,隨高而低,蹴屈直伸,心靜氣活,動察明敵,陰陽化身,爐火純青,一著一太極(陰陽),萬敵莫勝,含而不露。圈之意為圓,于外為陽,方于中者為陰,圓而動者為天,方而靜者為地。天地、陰陽、方圓、動靜均要分明。 P11-14
編輯推薦
本書將拳理、拳藝、拳技完美結合,融合了柴玉柱老師的各種小擒拿法;和慶臺老師的周身都是圓的運動,在借力帶力下滾筒式向外放人,哪里與他接觸哪里反彈,處處都不受力;鄭悟清老師出手占中,運動中搶中,向外放人時定中,行架緊湊,在屈伸中牛格式的銼刀形打法;鄭伯英老師慣用的棒錘滾動式勁和甩鞭式擊法;侯春秀老師的手敢于過中,內(nèi)藏妙肘配合的擊法。 這套拳架是按照陰陽、八卦、五行的原理順乎自然緊密結構而成。要求手運八卦陰陽濟,無論上下、前后、內(nèi)外,都是圓環(huán)組成。圈圈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此功架有翻江倒海之勢,偃旗息鼓之幽靜,既有小架之緊湊,亦有大架之舒展,取中架之身法,行架練功不失小架之玲瓏亦不失大架之氣勢,動靜自然,渾然一體。每一式由開勢到定勢都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一開一合,一動一靜,一虛一實,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剛柔相濟,快慢相間。雙手劃擊波浪滔天之勢,實是瞞天過海之法,雙腳又在手的上下配合下暗渡陳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