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中國工人 作者:海德格爾|主編:丹明子 頁數(shù):171
Tag標簽:無
前言
通常在人們的眼中,哲學是高高在上、遠離大眾、遠離社會生活的,這是不正常的。造成這種不正常的原因有許多,既有人們的誤解,認為哲學思想過于艱深;也有從事哲學工作的人把哲學本身哲學化了。不錯,在現(xiàn)代社會中,哲學像其他專業(yè)學科一樣,也是一門學科,需要專門的人才去研究。但是,哲學與其他專業(yè)學科又有所不同,它與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密切相關,因為哲學乃是廣義的人生哲學。 我們經常說“哲學是世界觀”,其實也可以說哲學是人生觀——廣義的人生觀。人生觀或人生哲學看起來涉及的范圍好像比較小,只與人有關,甚至僅僅與個人有關,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與世界相關,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歸根結底會影響我們對人生的看法。而且更進一步說,我們之所以要認識世界,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認識人生。哲學家帕斯卡爾曾有一句名言:“對于人沒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狀態(tài)更為重要的了?!边@也許可以說是哲學智慧關照人生,與人生關照自我具有內在同一性的又一證明。因而對人生進行哲學思考,首先必須對自我的人生存在進行哲學思考,于是,我們把人生哲學的宗旨指向自我的生存與發(fā)展的現(xiàn)實境遇。如果我們不滿足于僅僅是生活著,那么,我們就必須學會思考人生。正如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那樣,世界上也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自我。所以,每一個自我在展開自己人生歷程的過程中無疑會顯示其不同的個性風采。這似乎是對哲學思考所要求的普遍性原則的一個否定。但哲學的理性與智慧卻可以舍棄這其中的個性而抽取其共性的東西進行思考,這其中一個基本的結論就是,我們可以從邏輯上把自我人生作“認識自我一實現(xiàn)自我一超越自我”這樣一個三階段的劃分,而哲學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則貫穿于其中。 我們每個人都有人生,因而都有對人生的看法和態(tài)度,但是不一定都有理論化的人生觀。人生觀是經過理論提煉和升華了的人生態(tài)度,而一般的人生態(tài)度是本能的、經驗的,不成體系的。與一般的人生態(tài)度相比,人生觀具有全面、系統(tǒng)、高超、透徹、自覺等特點。我們有時候說某人說的話富于“哲理”或“人生哲理”,意思就是說他們的話深刻、透徹并且具有概括性和啟發(fā)性。因為人生觀不是從某個人的角度看人生,而是從古往今來的歷史中(時間)和國家、社會、世界乃至宇宙(空間)中自覺地理解人生。 人生哲學的問題很多,主要有: 1.哲學與人生有什么關系? 2.人生的意義問題。(人生有意義嗎?人生為什么需要意義?) 3.自由與必然的關系問題。(人生究竟是由命運決定,還是由自己決定?) 4.如果人是自由的,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 5.假如明天不再來臨,你將如何度過今天?(人終有一死,很可能只此一生。我們有必要在此背景下思考人生的意義。) 6.蘇格拉底的座右銘:認識你自己。我們如何認識自己? 7.人生有不同的境界,我們如何提升我們的境界? 8.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生無悔”。如何能夠“人生無悔”? 人生有沒有意義?如果這是從普遍一般的角度說“人”有沒有意義,那我會說人生沒有意義。但也正因為如此,人生需要有意義。人需要意義才能像人一樣活著而不是本能地活著。所以說哲學與人生歸根結底說的就是人生哲學的問題。人們往往把人生哲學看做是道德說教,居高臨下說應該如何如何,這是不對的,哲學沒有這個權利。但是我們其實也有誤解人生哲學的地方,因為我們也總是想問出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心中所想的是存在著永恒的意義和價值。希望人們打破對哲學的成見以及哲學自己的成見,把哲學看做是對人生永恒的探索而不是說教。 本書收集了叔本華、弗洛伊德以及笛卡爾等外國哲學大師,原作中對人生的精辟見解,基本表明了他對人生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看法,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哲學和人生的關系,以及人生哲學對我們一生的重要意義,使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待人生、更明確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最終走向人生成功的頂峰!
內容概要
《海德格爾談詩意地棲居》是海德格爾作品的輯錄,選自《存在與時間》、《林中路》、《路標》等經典著作,所選者均是海德格爾作品中最著名的篇章,涉及到存在、真理、現(xiàn)代社會與科技進步、藝術的本質等重要命題。讀者可以在一個最簡短、最經濟的文本里領略到海德格爾的大師魅力,了解海氏哲學包含的幾個最基本的范疇。《海德格爾談詩意地棲居》中《人,詩意地棲居》、《世界圖像的時代》等文章對20世紀的西方文化界影響巨大。
作者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國哲學家,現(xiàn)象學和存在哲學的代表人物,對20世紀的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學、后現(xiàn)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均有重要影響。主要著作有《存在與時間》、《形而上學導論》、《林中路》、《在通向語言的途中》、《路標》、《尼采》等。
書籍目錄
前言
海德格爾這個人
一、存在意義的問題
1.突出地重提存在問題的必要性
2.存在問題的形式結構
3.存在問題在存在論上的優(yōu)先地位
4.存在問題在存在者狀態(tài)上的優(yōu)先地位
二、路標
1.形而上學是什么?
①攤出一個形而上學問題
②追問一個‘無’的問題
③‘無’是怎么回事
2.論真理的本質
①流俗的真理概念
②正確性之可能性的根據(jù)
③自由的本質
④真理的本質
⑤真理問題與哲學
三、人,詩意地棲居
1.詩人何為?
①詩意的冥思
②敞開者
③意愿
④生命的冒險
⑤最寬廣的軌道
2.人,詩意地棲居
①生存與思
②詩人的尺度
四、林中路
1.世界圖像的時代
①科學是現(xiàn)代的根本現(xiàn)象
②現(xiàn)代之本質
③現(xiàn)代之進程
2.尼采的話“上帝死了”
①質樸無華的沉思
②重估一切價值
③虛無主義
④尼采的價值
⑤強力意志之本質
⑥藝術與真
五、名言錄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如果我們被迫問‘無’的問題在形式上的不可能所迷惑,而不管可能與否都提出這個問題,那么我們至少就不能不滿足于在對任何問題可能進行追問時所始終要要求的基本的東西。如果‘無’本身要像往常那樣被追問,那么它必須事先被給予。我們須能夠遇到‘無’。我們在什么地方尋求‘無’?我們如何發(fā)現(xiàn)‘無’?為了發(fā)現(xiàn)某物,我們不是必須根本已經知道現(xiàn)有此物嗎?當然!一個人當下而且多半只有在已經假定被尋求的東西是現(xiàn)成存在著的時候,這個人才能尋求。但‘無’現(xiàn)在是被尋求的東西。到底有一種不帶上述假定的尋求、一種只是純粹發(fā)現(xiàn)而已的尋求嗎?無論這是怎么回事,總之我們認識‘無’,即使只是作為我們日常反復談論的東西來認識的也罷。這個通常被認為不言自明而黯然失色又不惹人注意地在我們的言談中反復出現(xiàn)的‘無’,我們甚至可以干脆給它一個“定義”:‘無’是對存在者的一切加以充分否定。對‘無’的這個界說難道不是終究指示出我們能唯獨遇到‘無’的方向嗎?存在者的一切必須事先被給予,以便將其整個加以否定,然后‘無’本身就會在此否定中呈現(xiàn)出來了。
編輯推薦
《海德格爾談詩意地棲居》:馬丁?海德格爾是自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來第一個認真思考存在問題的思想家,對這個問題的持續(xù)關注使他成為了20世紀最杰出的大陸哲學家。海德格爾把誤解存在的根源追溯到了古希臘人的思想:柏拉圖式的對存在的定義導致了對存在問題本身的遺忘,西方傳統(tǒng)中這一不恰當?shù)那疤嵩斐闪巳找娓畹俟痰腻e誤,最終導致了虛無主義。通過思,我們才第一次學會安居于存在的天命的超越之境;人只有作為存在的牧者,等待著存在的真理,他才能指望達于存在的天命,而不至于落到一味求知的水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