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中國工人 作者:盧梭|主編:丹明子 頁數(shù):179
Tag標簽:無
前言
在一般人的眼中,哲學是高高在上、遠離大眾、遠離社會生活的,這是不正常的。造成這種不正常的原因有許多,既有人們的誤解,認為哲學思想過于艱深;也有從事哲學工作的人把哲學本身哲學化了。不錯,在現(xiàn)代社會中,哲學像其他專業(yè)學科一樣,也是一門學科,需要專門的人才去研究。但是,哲學與其他專業(yè)學科又有所不同,它與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密切相關,因為哲學乃是廣義的人生哲學。我們經(jīng)常說“哲學是世界觀”,其實也可以說哲學是人生觀——廣義的人生觀。人生觀或人生哲學看起來涉及的范圍好像比較小,只與人有關,甚至僅僅與個人有關,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與世界相關,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歸根結底會影響我們對人生的看法。而且更進一步說,我們之所以要認識世界,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認識人生。哲學家帕斯卡爾曾有一句名言:“對于人沒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狀態(tài)更為重要的了?!边@也許可以說是哲學智慧關照人生,與人生關照自我具有內在同一性的又一證明。因而對人生進行哲學思考,首先必須對自我的人生存在進行哲學思考,于是,我們把人生哲學的宗旨指向自我的生存與發(fā)展的現(xiàn)實境遇。如果我們不滿足于僅僅是生活著,那么,我們就必須學會思考人生。正如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那樣,世界上也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自我。所以,每一個自我在展開自己人生歷程的過程中無疑會顯示其不同的個性風采。這似乎是對哲學思考所要求的普遍性原則的一個否定。但哲學的理性與智慧卻可以舍棄這其中的個性而抽取其共性的東西進行思考,這其中一個基本的結論就是,我們可以從邏輯上把自我人生作“認識自我-實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這樣一個三階段的劃分,而哲學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則貫穿于其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人生,因而都有對人生的看法和態(tài)度,但是不一定都有理論化的人生觀。人生觀是經(jīng)過理論提煉和升華了的人生態(tài)度,而一般的人生態(tài)度是本能的、經(jīng)驗的,不成體系的。與一般的人生態(tài)度相比,人生觀具有全面、系統(tǒng)、高超、透徹、自覺等特點。我們有時候說某人說的話富于“哲理”或“人生哲理”,意思就是說他們的話深刻、透徹并且具有概括性和啟發(fā)性。因為人生觀不是從某個人的角度看人生,而是從古往今來的歷史中(時間)和國家、社會、世界乃至宇宙(空間)中自覺地理解人生。人生哲學的問題很多,主要有:1.哲學與人生有什么關系?2.人生的意義問題。(人生有意義嗎?人生為什么需要意義?)3.自由與必然的關系問題。(人生究竟是由命運決定,還是由自己決定?)4.如果人是自由的,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5.假如明天不再來臨,你將如何度過今天?(人終有一死,很可能只此一生。我們有必要在此背景下思考人生的意義。)6.蘇格拉底的座右銘:認識你自己。我們如何認識自己?7.人生有不同的境界,我們如何提升我們的境界?8.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生無悔”。如何能夠“人生無悔”?人生有沒有意義?如果這是從普遍一般的角度說“人”有沒有意義,那我會說人生沒有意義。但也正因為如此,人生需要有意義。人需要意義才能像人一樣活著而不是本能地活著。所以說哲學與人生歸根結底說的就是人生哲學的問題。人們往往把人生哲學看做是道德說教,居高臨下說應該如何如何,這是不對的,哲學沒有這個權利。但是我們其實也有誤解人生哲學的地方,因為我們也總是想問出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心中所想的是存在著永恒的意義和價值。希望人們打破對哲學的成見以及哲學自己的成見,把哲學看做是對人生永恒的探索而不是說教。本叢書收集了叔本華、弗洛伊德以及笛卡爾等外國哲學大師,原作中對人生的精辟見解,基本表明了他對人生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看法,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哲學和人生的關系,以及人生哲學對我們一生的重要意義,使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待人生、更明確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最終走向人生成功的頂峰!
內容概要
盧梭是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的卓越代表。他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xiàn)代作家之一,也是現(xiàn)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shù)人的意愿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shù)人意愿的影響,捍衛(wèi)自山、平等和公正。他征《社會契約論》中提到,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shù)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應該著眼干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
《盧梭談平等與民主》收集了盧梭原作中對人生的精辟見解,基本表明了他對人生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看法,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哲學和人生的關系,以及人生哲學對我們一生的重要意義,使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待人生、更明確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最終走向人生成功的頂峰!
《盧梭談平等與民主》由丹明子主編。
作者簡介
盧梭(Rousseau,1712~1778年):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出身于瑞士日內瓦鐘表匠家庭。由于他廣泛接觸社會底層的人民,思想比較激進,其作品和學說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作品有《懺悔錄》《新愛洛綺斯》《愛彌兒》《社會契約論》等。
書籍目錄
前言
盧梭這個人
一、社會契約論
1.人,生而自由
2.最強者的權利
3.最初的約定
4.社會契約
5.財產權
6.公共的意志
7.生死權
8.法律
9.公共意志不可摧毀
二、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1.關于人的知識
2.兩種不平等
3.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
4.形而上的人
5.語言
6.道德的人
7.戀愛
8.圍起自己的土地
9.人類的新情況
10.真正的契約
11.名望與權威
12.不平等的頂點
三、懺悔者的遐想
1.我在世間孑然一身
2.扯謊者的良知
3.幸福的境界
4.善行的視點
5.晚年反思
四、書信集
1.論真理
2.論宗教與信仰
3.生活的哲學
五、名言錄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一、社會契約論我想就人性所然、法律所能研究,在國家社會秩序方面,究竟能否定立些公正確定的政治原則。在這項研究里,我將始終力求把權利所許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結合起來,以便正義與功利不相分離。我從事這項工作前,并未證明本問題的重要。有人或將問我縱論政治,自身是個國君呢,還是個立法者呢?我答,我兩種都不是,且唯其不是,我才這樣做。倘使我是個國君或立法者的話,我將不會浪費時間談論所要做的;我將照行,否則沉默。我既生而為一自由國家指瑞士日內瓦共和國。的國民,為主權者之一分子,我覺得,無論我的言論對于公眾事務的影響是怎樣微弱,但我對之既有投票的權利,便有研究的義務。我很快樂,當我省察各種政體時,總會在我的探究中,發(fā)現(xiàn)熱愛我國的政體的理由。1.人,生而自由人是生而自由的據(jù)英譯者Cole氏的緒言上說:“人是生而自由的”(Man is born free)一語即是說:“人是為自由而生的”(Man is born for freedom)。,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怎么會變得這樣呢?我不知道。什么能使之合法呢?這問題,我想我能回答。如果只從強力及其效果而論,我應當說:“人民被迫而服從,并服從著,那也好;如果一旦能夠擺脫那束縛,且實行擺脫,那就更好;因為人民憑被奪去自由權時所憑的同樣權利而重得自由,則人民回復自由是合法的,否則別人當初奪去他們的自由是不合法的?!钡鐣刃蚴莻€神圣的權利,而這神圣的權利又為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墒沁@權利并非來自自然的,所以必然是根據(jù)契約的。問題在于要知道那些契約是什么。我在討論前一問題之前,須先將這后一問題解答。2.最強者的權利最強者絕不能強到永遠做王,除非他把他的強力(force,power)變?yōu)闄嗬?droit,right),服從變?yōu)榱x務。故“最強者的權利”(簡稱為“強者權”)一詞,表面雖含著諷刺的意思,然而實際上是被當作根本的原則定下來的。但是人們對于該詞就永遠不加以解釋嗎?強力便是實力,我看不出它能有什么道德上的效果。服從強力是件出于不得已的行為,卻不是出于意志的行為——至少亦不過是委曲求全的行為而已,它依什么意義能成為義務呢?讓我們暫時假定確有所謂“最強者的權利”。但我仍要說,結果亦不過是些不可解的無意義的東西罷了,因為,如果強力能生權利,則結果隨原因而變,茍有更大的強力,便又可奪取其權利了。人們一到可不服從而無傷時,便可合法地不服從了。既然最強者永遠有權利,則人的行為只求為最強者便行了。但因強力終止而消失的權利又是一種什么權利呢?如果我們只有因受強力而服從的必要,那便沒有依義務而服從的必要了。如果我們不再被迫而服從,那便不再有服從的義務了。所以,我們看出“權利”一詞,對于強力無所增益;在這里,它是毫無意義的。服從權力。如果這話是說服從強力向強力屈服,那么這個教訓雖是很好的,但亦是多余的;我可以說,話是永遠不致被違反的。一切權力都來自上帝,我承認,但一切疾病也是來自上帝,難道因此就不許我們請醫(yī)生嗎?如果我在山林深處突遇強盜,我是否不僅要在被迫時交出我的錢袋,而且當我可以把它隱藏起來時,也要憑道德良心交出我的錢袋呢?他手里拿的手槍分明也是個權力呀。讓我們承認:強力不能產生權利,我們所不得不服從的是合法的權力。這樣,我原來的問題又重現(xiàn)了。3.最初的約定即使我把我上面所駁斥的說法都加以承認,然而贊成專制的人仍不能稍有所得。制服眾人和管治社會是大有分別的。即使散漫的人民逐一被個人制服,無論被制服的人數(shù)怎么多,我以為那仍是主人和奴隸的關系,而絕不是人民和統(tǒng)治者的關系。那只是聚集,而不是結合,因為既沒有公共的產業(yè),也沒有政治的機構。這樣的個人,即使他把半個世界的人都降為奴隸,亦仍是個人;他的利害和別人的利害分離,始終只是純粹個人的利害而已。如果他死掉了,他留下的王國仍然是散漫的,沒有連貫性的,正如橡樹被火燒掉了,只化為一堆灰燼。格勞秀斯說,一個民族是可以把它自己交付予一個帝王的。那么,它在交付以前,已是個民族了。這種交付乃是個社會的行為,含有公共議決的意思。故在審察一個民族把自己交付予一個帝王(即選出并服從一個帝王)的行為之前,最好先審察一個民族怎么變成為一個民族,因為這一定是更先的行為,是社會的真正的基礎。事實上,如果沒有事先的協(xié)約,那么,除非選舉是全體一致的,否則何以有少數(shù)應服從多數(shù)議決的義務呢?贊成要有統(tǒng)治者的某一百人,何以有權替不贊成有統(tǒng)治者的十人投票呢?多數(shù)表決的本身是由協(xié)約定立的,并假定最少有一次曾經(jīng)一致通過。
編輯推薦
在舊制度的無光黑暗中,“自由、平等、博愛、主權在民”猶如一盞醒世明燈從法國升起,“法國大革命的精神偶像”以“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吹響戰(zhàn)斗的號角?! ∥覀円苊馕覀兊牧x務與我們的利益發(fā)生沖突,避免從別人的空難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砸詾槭瞧渌磺兄魅说娜耍炊绕渌磺懈桥`。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 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我深信只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裝飾對于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 ∠蛩念^腦中灌輸真理,只是為了保證他不在心中裝填謬誤?! ≡谖覀冎虚g,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