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作者:魯迅  頁數(shù):272  字數(shù):15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古今中外贊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勝數(shù)。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薄疤煜隆倍帧暗谝弧?,可見他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為什么讀書是一件“好事”呢?也許有人認為,這問題提得幼稚而又突兀。這就等于問“為什么人要吃飯”一樣,因為沒有人反對吃飯,也沒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卻認為,凡事都必須問一個“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應當馬馬虎虎,等閑視之?,F(xiàn)在就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談一談讀書為什么是一件好事。凡是事情古老的,我們常常總說“自從盤古開天地”。我現(xiàn)在還要從盤古開天地以前談起,從人類脫離了獸界進入人界開始談。人成了人以后,就開始積累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是越積越多。

內容概要

一九二五年創(chuàng)作的《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小說。作者將一對青年的愛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濃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過他們的悲劇命運寓示人們要將個性解放與社會解放結合起來,引領青年去尋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書籍目錄

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發(fā)的故事風波故鄉(xiāng)阿Q正傳端午節(jié)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擬許欽文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孤獨者傷逝——涓生的手記弟兄離婚

章節(jié)摘錄

狂人日記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校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適歸故鄉(xiāng),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間亦有略具聯(lián)絡者,今撮錄一篇,以供醫(yī)家研究。記中語誤,一字不易;惟人名雖皆村人,不為世間所知,無關大體,然亦悉易去。至于書名,則本人愈后所題,不復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識。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fā)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我可不怕,仍舊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議論我;眼色也同趙貴翁一樣,臉色也都鐵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這樣。忍不住大聲說,“你告訴我!”他們可就跑了。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趙貴翁雖然不認識他,一定也聽到風聲,代抱不平;約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對;但是小孩子呢?那時候,他們還沒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睜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這真教我怕,教我納罕而且傷心。我明白了。這是他們娘老子教的!晚上總是睡不著。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候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么怕,也沒有這么兇。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個女人,打他兒子,嘴里說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他眼睛卻看著我。我出了一驚;遮掩不??;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來。陳老五趕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裝作不認識我;他們的眼色,也全同別人一樣。進了書房,便反扣上門,宛然是關了一只雞鴨。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細。前幾天,狼子村的佃戶來告荒,對我大哥說,他們村里的一個大惡人,給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壯壯膽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戶和大哥便都看我?guī)籽?。今天才曉得他們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樣。想起來,我從頂上直冷到腳跟。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你看那女人“咬你幾口”的話,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戶的話,明明是暗號。我看出他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們的牙齒,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就是吃人的家伙。照我自己想,雖然不是惡人,自從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難說了。他們似乎別有心思,我全猜不出。況且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我還記得大哥教我做論,無論怎樣好人,翻他幾句,他便打上幾個圈;原諒壞人幾句,他便說“翻天妙手,與眾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們的心思,究竟怎樣;況且是要吃的時候。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媒體關注與評論

這種文字是可以代代相傳的。  ——季羨林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斞?/pre>

編輯推薦

《傷逝》:季羨林先生主編的最后一套叢書中國文字的美麗經(jīng)典魯迅:20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者小經(jīng)典 大文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傷逝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8條)

 
 

  •   很喜歡魯迅,很喜歡傷逝,書真的不錯
  •   我需要的是傷逝,為什么書本到手,里邊的內容并不是只有《傷逝》?
    求解
  •   魯迅的思想很深刻
  •   年少時讀魯迅,只覺得語言艱澀難懂,成年時再讀魯迅,終覺得其間道理艱深。一個立志“棄醫(yī)從文”的大師,所醫(yī)者并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人。讀完全書,最愛 故鄉(xiāng) 一文,書中“閏土”,令人感慨萬千。
  •   不愧是魯迅大師寫的書
  •   質量沒得說!魯迅的文章值得看!受益匪淺
  •   如標題吧。裝幀極好,內容自然不消說了。到手后翻了一下,里面無破損無缺頁,紙張質量算是不錯的,價格也便宜,買得值!
  •   雖然沒有塑料外包,但封面看上去還算新。
    內容應該很充實。
  •   不錯,準備開始看了
  •   不過這是本小說集
  •   聽著書名就傷感
  •   老師推薦看的,看了還不錯,建議看一下,對小升初很有用
  •   愛死這本書了,不僅內容全面,而且書的設計都很棒耶,拿到手上的第一感覺就是想看完它。
  •   這本書 很正額! 包裝挺好 紙張也好 字體挺大 看起來很舒服 我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看!
  •   傷逝不得不讓人傷逝,對愛情,對人生,對現(xiàn)實,有時候真的會很無奈。
  •   其實只想看《傷逝》的,不想,買了個全集。。。
  •   魯迅先生的多篇經(jīng)典之作的集錦,特別是一些之前不太出名的幾篇短篇小說更讓人耳目一新,但是一些看過無數(shù)遍的文章占據(jù)書中過多篇幅可謂瑕疵??傮w上是一部好的藏書。
  •   也許是時代背景不同,不能深切了解文章內容。畢竟是大師的作品,還是值得一看的。
  •   沒時間看總是靜不下心,有空一定把他讀了
  •   老師推薦的書,名家就是名家,很值得看!
  •   書不錯 就是物流太慢了 等了好長時間才收到書
  •   不痛不癢 我無法欣賞 沒能堅持看完 看了幾篇 大概是受現(xiàn)代文化毒害太久了
  •   我在前幾天購買了此書,書是別人代收的,拿回家一看,書的質量太次了,只在一頁上就發(fā)現(xiàn)了好幾個錯別字,裝訂頁碼居然還長短不一,有四頁比其他頁短了2厘米左右,這是什么精裝版啊,簡直就是一個盜版??!這是我第一次從卓越網(wǎng)上購書,真是太遺憾了?。?!
  •   有塑料套著,但是封面很臟。像舊書
  •   對商品還比較滿意 速度很快
  •      “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縮,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驕傲和反抗來支持。她卻是大無畏的,對于這些全不關心,只是鎮(zhèn)靜地換換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頁117)
      
       當我看到這句話(頁117)的時候,我在想子君的勇氣是否只是來自于她對涓生所向其灌輸?shù)哪信降?、自由、打破封建專制等觀念(頁114)粗淺無知的了解因而篤定的堅定信仰呢?正所謂無知者無畏;還是也有這樣的根源:女性在作為被忽視的社會角色,相對男性她們的潛意識里更少地受到了社會所灌輸?shù)哪欠N的男女尊卑、禮制等觀念的滲透,或者說她們并非這套體制的創(chuàng)造者和受益者,使得她們當有機會摒棄這套體制的時候,她們會做出比男性更為徹底更為果斷的舉動,正如,我要評注的這段話中子君表現(xiàn)的鎮(zhèn)定坦然,而所謂的啟蒙者涓生卻顯得虛偽瑟縮,如同鼠輩。(頁117)
       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边@一句話的前一句大家都是爛熟于胸,但是我覺得后一句更有價值。男性在經(jīng)歷了母系氏族之后,一直掌握了對政府、國家、軍隊、文化、思想、法律、宗教等等社會各個方面的控制權,幾乎所有的有關制度都是男性所創(chuàng)制的,所以歷史這個英文單詞才是“history”(his story),男性總是沉浸于創(chuàng)造了歷史、控制了世界的自我陶醉之中,可是在我看來我們男性自以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制度控制了世界,實際上我們自己也被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制度所控制。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制度,比如說政府,我們所希望的是它能代表我們的權益,替我們辦事,但是縱觀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是行政權在無限的擴張,政客和其背后的支持者所掌握的社會資源和財富都遠遠在其他人之上。如果說資源和財富的集中是由于正當公平的方式,我們就應當支持,因為這樣的意識能增強我們社會的競爭意識,推動我們社會不斷向前進步。但是恰恰相反,這樣的集中大部分不是基于此,而是因為某些群體掌握了政府的權力,進而更易以合法或者非合法(因為法律也被這制度控制)的方式似滾雪球般的堆積聚集。而制度并非全由人控制,那怕政治權利的最高掌權者們,照樣會在各種爭斗中跌足下馬,更何況我們地位渺小的一介平民呢?但是即使我們知道這樣的體制缺乏安全感,缺乏使社會前進的動力,男性還是不愿努力從根本去探索去改變,甚至內心都不去真正相信這些,而是在原有的危墻上粉刷油漆,讓它看起來明亮美麗。文中的涓生就是這樣,雖然高談平等(頁115),子君要求平攤房租卻刺痛了他的神經(jīng)(頁117)。而女性則不同,她們有著和男性不同的思維模式,并且這種思維模式在歷史上一直被壓制、被忽視,沒有被付諸實踐,我想這里面肯定蘊涵有能拯救這個世界的希望。
       也許你會認為,前面我所說的都是我一廂情愿的胡言亂語,沒有佐證,魯迅先生當時不可能有這么激進的女性主義的思想。的確,我也不認為魯迅先生的本意是如同我所談到的讓女性視角拯救世界,但是我想先生至少是看到了我們傳統(tǒng)制度的腐朽(頁115,借子君之口控訴“胞叔和父親”),同時也感受到西方的啟蒙思想也并非一劑良藥,可以馬上藥到病除,反倒是服用不當讓這個民族的人民受難更深(P131,子君之死和老師的解讀)。于是先生試圖尋找一條能夠突破原有界限的道路,當作為男性的魯迅看到所以這些制度、思想都沒辦法挽救當時的中國,當窮盡所有男性的目光都看不到這個國家出路的時候,試圖從女性眼光中探尋光明就顯得較為順理成章了。而且看看先生為我們的女主角起的名字“子君”(頁113),倒過來就是君子,難道這是一個隨意而取的名?把它解釋成魯迅先生騏驥天下的女性站起來像君子一樣承擔起救國救民的重任不是更具意義么,既然阿Q的名字有著那么多的斟酌,子君又怎么會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符號?
       而文中的涓生不過是一個徹底的陪襯,雖然他占盡了絕大篇幅,但是這些都是先生在極力勾畫一個卑鄙無恥的所謂的改革啟蒙意識的男性角色(頁129、頁130),總是空談平等、自由(頁114),心底卻無法接受新制度(頁117),亦不能解決不了社會實際的矛盾。但是我反感許多左派將這一現(xiàn)象解讀為啟蒙的悖論,因為涓生并非所有啟蒙者的代表,只不過是偽啟蒙者罷了。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想法,佐證不足,相對于傳統(tǒng)的解讀毫無說服力,但是還是寫出來了,權當為自己提供一個新的看待問題的視角而已。
  •      魯迅的文章大多應時代而作,主題總源于自己對社會的思考所得,我認為他寫作這篇小說的初衷是批判不完善的思想革命。思想作用在人身上的效果是行為,涓生的行為若從旁人眼光看來則僅僅是歷史上眾多負心漢之典型,重點是他的心理活動揭示其自認在思想道德上占據(jù)高位,即使做出自私的辜負行為仍懷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tài)。彼時《傀儡之家》風靡,娜拉鼓動了一批婦女走出家庭,這個故事想說的是,這些人當中更多為效仿和自以為解脫的人,缺乏清醒思考及深刻認識,并且思想革命對社會的改變很小,社會環(huán)境仍不允許“娜拉”在中國的大量涌現(xiàn),因此導致了她們最終的受害。
      
       五四作為中國的啟蒙運動,它提取的西方啟蒙思想實質上很片面,涓生就是一個追求所謂“自然權力”“天賦人權”而夸大自身感受的莽撞青年。歷史課上講道: 人之于叢林獸界,有所謂自然權力;人之于文明社會,還要講社會權力。 真實成為自私的辯解,混淆二者,忽略了人在社會庇護下所擁有的自由得以實現(xiàn)的保障,在這里表現(xiàn)為犧牲子君的自由獲取自身的自由。由此,對五四的反思應是仍不到位而非過激。
      
  •     《傷逝》寫于1925年10月21日,正是先生與其第二任妻子許廣平相識相戀之后。我有理由猜想,子君的原型就是許廣平,而涓生的原型是許廣平的初戀李小輝。唯一不同的是,年輕有才華的許廣平走了出來,而子君以及更多的五四青年在追求婚姻自由后,對自由后的前路卻依然迷惘。
      
      《傷逝》,傷心逝去的不僅僅為死去的子君,也為忘卻翅子扇動的涓生自己。在我眼里,“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的涓生,是一個無法真正拜托舊思想的戰(zhàn)士。“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钡膭⒑驼涫钦娴膽?zhàn)士。也讓我想起巴金先生寫的《做一個戰(zhàn)士》,“一個年輕的朋友寫信問我:‘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回答他:‘做一個戰(zhàn)士?!?另一個朋友問我:‘怎樣對付生活?’我仍舊答道,‘做一個戰(zhàn)士。’”而“熱烈而純真”的子君是在五四運動影響下的那批受“官太太”傳染的僅僅單純地追求婚姻自由卻沒有獨立思想不寬容大度經(jīng)不起奚落挫折的女性代表。
       寂靜和空虛,在尋找自我的路途和階段中,始終存在。涓生的才華,吸引著熱烈純真的子君。子君的出現(xiàn)給了涓生期待,也暫時逃出了寂靜和空虛?!澳叵嘁暺瑫r之后,破屋里便漸漸充滿了我的語聲,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她總是微笑點頭,兩眼里彌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一個寂靜,空虛希望有人傾聽的知識青年終于找到一個好的聽眾,稚氣的好奇的。子君因為愛,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時候,涓生以為自己找到了紅顏知己。一場看似自由地高尚地愛情由此產(chǎn)生了,但正是悲劇的開始。
      男女結合的前后區(qū)別在于:一個人生活變成兩個人生活。男人是從未得到到得到,女人是從無家到有家。從子君愛動物,和小官太太暗斗,涓生失業(yè)后子君的怯弱,再到生活所迫殺雞埋狗,他們曾經(jīng)以為的了解“卻真的隔膜”了。隔膜的出現(xiàn)后,涓生對子君說“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可惜,子君的見識領悟不到這點。林語堂先生的《悠閑生活的崇尚》寫得好:“他須有豐富的心靈,有簡樸生活的愛好,對于生財之道不大在心,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悠閑的生活?!憋@然,子君是沒有簡樸生活的愛好,一切只是因為純真的愛。純真幼稚的子君當初決然脫離家庭專制,無愛之后,只能在嚴威和冷眼下走人生的路。最后,子君成了“死于無愛的人們”的代表。而曾經(jīng)驕傲的涓生,失業(yè)后請托和書信無音訊,經(jīng)受熟人總編輯“世交”嘴臉,到聽得子君的死訊,涓生已經(jīng)忘卻翅子的扇動了。文中寫到:“那時使我希望,歡欣,愛,生活的,卻全都逝去了,只有一個虛空,我用真實去換來的虛空存在。”這就是社會斗爭的代價。
      子君的死,讓涓生心灰意冷。真實,讓涓生退卻了。
      到而今的年代,子君也只會是一個悲劇。忘卻“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钡?,都會是一個悲劇。大多數(shù)的涓生會妥協(xié)會退卻,正如過去一樣,但總有人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前路很困很難…
      
  •       《傷逝》 的副題為“涓生的手記” ,從一開始就告訴讀者:這篇以青年人的愛情和婚姻為題材的小說中,由始至終都是涓生在以第一人稱的“我”來敘述,而作為女主人公的子君,始終一言不發(fā),處于失語狀態(tài)。
        字里行間, 處處都是表現(xiàn)著子君的掙扎與孤獨,這樣的掙扎與孤獨因為暗藏在文章深處, 仿佛一束始終追隨在身后的哀怨的燈光, 隱隱刺痛讀者的內心深處,當然,這是在涓生掌控的話語權中帶給我們的,原本當他以第二身份----文本內角色出現(xiàn)時, 他與子君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 然而子君依然處于失聲或邊緣地位。 我們發(fā)現(xiàn)是涓生的敘述將她完全裹挾了, 不給她說話的機會。子君的話語權被涓生奪去,沒有言說的空間。
        這樣我們就要思考一下:為什么涓生奪取子君說話的機會?他能夠完全代替子君說話發(fā)表心中的感想嗎?如果是那樣的話, 為什么會發(fā)生矛盾、口角以至于最后分手子君自殺呢?作者這樣設置涓生在小說中的位置而采取第一人稱, 應當是用心良苦的。
        在當時,男子不僅是自由戀愛與結婚的實踐和倡導者, 當自由戀愛結婚后夫妻間出了問題, 男人還是占有社會話語優(yōu)勢的,他們有資格也有權利對此種結果進行種種解釋。 在這一方面, 女人顯然處于被動局面。
        子君話語的“被表達”,也是另一種立體地呈現(xiàn)——涓生自以為溫柔的話語暴力。換句話說, 雖然子君勇敢地脫離了舊式家庭, 并且自以為找到了真愛, 勇敢地與所愛結合, 但是她始終沒有擺脫男權的控制,只不過從父權轉移到了夫權而已。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子君的這句話在文中多次被引用,而涓生引用子君這樣的話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在這里, 一方面讓我們感受到了子君的勇敢,但另一方面涓生選擇這樣的話語也是有一層深意的,那就是一切都是子君的選擇,子君的離家甚至死亡都不是由他促成的,而責任正在她自己。 而接下來小說的敘述更印證這種結論:他們兩人結婚以后,她隨即又跌入“丈夫的附庸” 的怪圈之中,沉湎于日?,嵤轮?, 她對丈夫百依百順,溫柔體貼, 她把愛自己的丈夫, 搞好家庭內務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 簡言之, 她完全喪失了自己, 而把重心轉移到了涓生身上。
       “她只看了我一眼,不開口,神色卻似乎有點凄然”,“無畏的子君也變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來似乎也較為怯弱了。 ”子君講話的聲音“在我聽去只是浮浮的”。 以上這些,我們分明又體驗到了一個正在起變化的子君,她已經(jīng)沒有出走時的勇敢和堅定,已經(jīng)失去了自己理想的追求,沒有了婚前的浪漫,開始流于日?;饔谟顾谆?。
        而作為小說的敘述者涓生呢?
        他不僅感受到了生活的壓力, 還有來自子君的感情壓力。在我看來,這雙重的壓力對涓生來說確實是一種負擔,更為可怕的是,這種負擔作為一個男人來說, 完全沒有理由推脫。但他并不甘心于這樣的狀態(tài),也不愿意面對這樣雙重的重擔。他“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在閱讀室的日子里,他思考出了“特別的人生的要義”,那就是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并非沒有為奮斗者而開的活路”。
       在這樣的壓迫下,雖然敘述者涓生并未作出明確的表態(tài),但事實告訴我們,他選擇了“放棄”—— 為了讓子君不與自己受苦,為了讓子君活下去,他選擇了與子君分手,讓子君再次回到了她父親的家門。
        從“手記”中,我們知道子君的生命以悲劇結局,這原因或在子君個人,或在社會,但與涓生無關。 在涓生的懺悔中, 他悄悄的將責任卸載,卸載給了社會,也卸載給了“失語”的子君——在大膽走出父親家門之后卻又縮回了傳統(tǒng),成了一個傳統(tǒng)女性,而失去了自己的獨立地位。
       讀者對事件的了解和對人物的分析,資料來源處只有一個,那就是這部小說副題所告訴我們的———“涓生的手記”。 而實際上,子君矛盾的“存在”又“失語”的狀態(tài),使她無法站出來為自己申辯,可以說她被強迫地承擔了這次失敗愛情的責任。因為以涓生的視角來審視涓生本人的言行,本來就是缺乏客觀和公正的。而另一方面,涓生即使有悔恨和罪過的意思,也因為潛意識里試圖證明子君死的社會和自身原因有關,而不自覺的擺脫自己應負的責任。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子君的完全依附直接導致他們婚姻出現(xiàn)了裂痕, 加以經(jīng)濟的壓迫, 涓生和子君這對初步覺醒起來的愛情,從轟轟烈烈充滿生機的開始, 走向了凄凄慘慘的悲劇結局。 雖然《傷逝》字里行間透露出痛惜女性在當時社會的悲劇命運,但就文章中使用的男性主控話語和男主人公擁有的地位掌控來看, 這其實是一種 “男權社會和封建世俗的社會狀態(tài)的表征” , 在這種社會狀態(tài)下想要為 “出走的娜拉” 找到出路是絕不可能的, 而這正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在涓生的自白下喊出的 ‘絕望的反抗’ ” 。
         當魯迅深切的明白了在男性話語掌控的社會中女性是無法逃脫既定的悲劇命運的,就以男主人公的男性絕對話語的懺悔來顛覆男性中心的社會現(xiàn)實。
      
        但直至今日, 諸多女性依舊是“失語者”的身份,男性話語權主導的社會中,即使倡導女性的獨立,卻無法擺脫心中傳統(tǒng)的男性中心地位觀念。在有意無意中,仍舊表現(xiàn)出了對女性獨立排斥的一面。
        因此,女性自身意識的覺醒還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不要屈從于心靈依附的慣性。 對于女性來說, 愛情不再等同于尋找歸宿與依附, 自己才是自己的歸宿。 不能“只是為了愛, 盲目的愛, 而將別的人生的意義全盤疏忽了” 沒有自立自強的人格精神, 女性擺脫不了對男性精神上的依附,永遠走不出男性強權的怪圈。
  •     這是課上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我就直接拉過來用上了,可能會有些淺薄,但皆自心間。
      讀前并未查閱任何相關資料,僅是憑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草草落筆(因為希望能真正寫出自己對于這個故事的想法,而不是帶著有色眼鏡翻書)??吹郊訒r、偶有共鳴時就留點東西下來,看完后,思緒還有些混亂,再看看自己寫的各色紙片,真是不知該如何梳理下筆。就隨便吧,心誠則然。
       初看開頭,滿是涓生對過往的回憶,似乎畫面就在眼前,卻全是灰白的,疼痛的,那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帶了情,于是我提筆寫了個“眷戀”。閱至尾,我卻匆忙翻找紙片,將它改成了“懷念”。這故事好像就是這樣的,愛也好像就是這樣的,從戀變成了念,再后來,就什么也不剩了罷。
       涓生對子君的感情,對子君逐漸加深的期待,欣賞和好奇,就像溪流般,順著地勢自然的匯流著——接著就是那慌張的,卻特別打動人的示愛?!暗谟洃浬蠀s偏只有這一點永遠留遺,至今還如暗室的孤燈一般,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我想,這時候我們不必去深究涓生對子君的愛是因何而生,是因為她的與眾不同也好,是因為她的獨立進步也好,至少,這愛里滿含真摯,而這“留遺”(之所以深刻)也合該是因為真摯罷。
       可愛就算得了,也并不代表能完滿一生。得了它,也就得了責任,得了負擔,得了考驗。
       先是誤解,或者該說是互不理解。覺得自己的忍受和苦痛都是為了對方,可對方似是不懂,更似是不信。以至于這樣互相折磨,互拿“無私”辯自私。
       “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飯”,這日子在涓生想來該是多么乏味索然呵!
       同樣的,“放走阿隨”對子君來說也是一根導火索,讓子君心內的不奈,躁郁和不安都浮了上來。這我是很能理解的,但也說不出個如何,只是覺得日子過到了這個份上,心里就該是有這些情緒的。
       在旁觀者看來:
       涓生所認為的,“我”為她甘居一隅偏居,斷了外面的關聯(lián),忍受這乏苦的生活;
       子君所表現(xiàn)的,“我”為他維系生計,操持瑣碎,不復少女的單純浪漫。
       ——都是付出
       他們作為“當局者”,卻覺對方的付出理所當然,自己的付出偉大慈悲。這好像,也是愛情、也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然后就是疏遠。涓生在圖書館覓得凈地,反思和逃避。漸漸地,視家為猛獸之口,避之猶恐不及。反觀子君似乎也有感愛走到了盡頭,憂疑,強顏歡笑。
       愛了,卻不會經(jīng)營,被現(xiàn)實俗世和瑣事流言擊垮,任時光耗損消磨了這寶貴的愛。該說是這愛情太不堪一擊,還是現(xiàn)實來勢洶洶呢?
       未到時,都是鏡花水月,隔紗望景,自是美矣;
       待得時,卻覺了無生趣,勉強敷衍,日漸萎矣。
       我想,這本就是愛情最為真實的樣子吧,更枉論沖動的愛對上盲目的愛,難以維系,舉步維艱自是不必再言。雖未曾經(jīng)歷,卻不知怎地,很能體會這些滋味。想著,合該是這樣的吧,到最后大抵都是這樣的。不同的是,有的激流勇進,受住了、守住了,得到了比愛情更為可靠忠誠的親情;有的,拾得的便是淡若清水的愛,細水長流;有的,忍不了,最后分道揚鑣,把一切都忘在過去,用遺忘和說謊做自己的前導,向新的生路前去,拋卻愛情,一如涓生。
       這篇讀后感寫得可以說是有些淺薄,因為我覺得我尚未能全然認識體悟這篇文章的深意,以其把“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弄巧成拙,倒不妨就在表面看看,就單純地琢磨這個故事,也不失為一種視角和方法。
  •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里面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對情感,對女性地位,對人性的一些看法。魯迅先生對人性的理解是深刻的,涓生的心理,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具有普遍性的。分析涓生的心理,有助于我們對愛情的了解,對人性的了解。
       羅蘭巴爾特先生在他的《戀人絮語》中說過這樣一句話“眼淚,只不過是用來證明曾經(jīng)的悲傷只不過是一種幻覺。”是的,當一切結束之后,最后只能用眼淚來洗刷自己曾經(jīng)的一切,經(jīng)過眼淚洗刷之后,曾經(jīng)的愛恨都成了過往,彼此之間已不會有任何聯(lián)系,過去發(fā)生過的一切就像是沒有發(fā)生過一樣,這就會給人一種相當?shù)拿悦8校簿褪腔糜X。
       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到最后結束了,子君死掉了,涓生帶著悔恨,是一個愛情悲劇。
       第一段:“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在這里涓生其實就點出了自己寫這段內心獨白的目的——為自己。他寫著篇心理獨白只不過是為了想讓自己的內心得到解脫而已,至于他說要為子君,這個口號只不過是為了遮掩自己寫這篇文章的最終目的而已。
      “會館里的被遺忘在僻靜里的破屋是這樣的寂靜和空虛。時間過得真快,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了著寂靜和空虛”在這里涓生講自己和子君的情事講出,他愛子君,但是他和子君在一起,只是逃出這空虛和寂寞而已。這里實質是說明了一個問題,因寂寞和空虛而起的戀愛不僅僅初衷不美,而且結局多悲涼。
      物是人非,會館里的一切還在,而子君卻離開了,“然而現(xiàn)在呢,只有寂靜和空虛依舊,子君卻決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在這里,涓生又談到了那幾個字——“寂靜和空虛”,我想不明白,沒了子君,他就這點出息嗎?沒了子君,他所擁有的就只有寂寞和空虛,難道子君就僅僅是他寂寞和空虛的消遣嗎?
      在涓生和子君交往半年后,涓生其實就試探過子君。在他們交際半年之后,子君談起了她在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親,子君默想了一會兒說出了一句話:“我是我自己的,你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而且子君說這句話的時候說得很堅決和果敢。那時候涓生已經(jīng)說盡了自己的意見,自己的身世,很少隱瞞。涓生聽到子君說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有著說不出的狂喜。其實涓生一開始內心就是很矛盾的。他其實早就喜歡上了子君,“子君不在我這破屋的時候,我什么也看不見,在百無聊賴中,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翻了十多頁,但是毫不記得書上所說的事?!彼敃r很迫切得到子君,因此當他聽到子君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你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時候,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狂喜”。他說出自己的身世等等可能是在試探子君,或者他告訴子君他的意見,他的身世,他的缺點,也許是出于自己的理性,他可能不想跟子君在一起,他想在自己向子君求婚的時候,讓子君拒絕他,這樣他的心理可能會好受一點,因為畢竟是子君拒絕他的,這樣他可能會為自己找到一個解脫的理由,“反正不是我的錯,是子君拒絕我的?!彼褪窃谶@種矛盾的心理中掙扎著。
      涓生回憶起自己像子君求婚的時候,他說他記不起自己說的話了,他只是記得“臨時似乎都無用,在慌張中竟用了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但在記憶上卻偏只有這樣一點永遠遺留,至今還如暗室的孤燈一般,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他所記得的只是他為子君含著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仿佛是受到了恥辱一般,他回憶這些,僅僅是在憐惜自己,而且當時他求婚的時候,是“一條腿跪了下去”,在跪的時候還“含著淚”,在這里我們依然可以看出涓生的大男子主義思想。他回憶起過去的往事,只能憶起那些讓他感到受辱的事。這不能不說涓生是一個很自私的人。
      對比涓生,子君就很不同了,子君是一個非常純潔的女子,當涓生向子君求婚的時候,涓生知道子君允許他了,“她的臉色變成青白,后又漸漸轉作緋紅——沒有見過,也沒有再見的緋紅,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夾著驚疑的光。”顯然,這是一個未經(jīng)歷過情事的少女的表情。她接受了涓生,但是心中也有一絲疑惑,她不知道涓生能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
      “子君是什么都記得的:我的言辭,竟至于讀熟了一般,能滔滔背誦。涓生的舉動,子君還記得?!睆倪@些都可以看出子君對涓生是多么地在乎。而涓生卻自己不曾記得了,我不知道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涓生是不是把自己對子君的求婚行動僅僅是看做逢場作戲而已。所以他不記得了。
      涓生沒有給子君飽滿的愛,他不能給子君幸福,這使得子君一直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中,子君只能從回憶中才能找到一絲慰藉,子君是可憐的,她愛上了一個不值得她愛的男人——涓生,而這個男人在沒有給她幸福的同時,他不僅僅沒有好好反省自己,她回憶起過去甜蜜的時候反而覺得可笑與可鄙。我不知道這有什么可笑的。這只能是這個男人的悲哀,從這時,子君就對涓生有些失望了。
      子君為涓生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她為了涓生背棄了自己的家族,“到了后來兩人相對的時候,他們先是沉默的相視,接著是放懷而親密的交談,后來又是沉默?!薄拔乙矟u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經(jīng)更加了解,揭去徐國以前為了了解而現(xiàn)在看起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边@里,我們可以看出涓生對子君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厭棄情緒了?!笔灞救A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人生就像鐘擺,只能在空虛和痛苦中度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就空虛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就痛苦吧。”
      在得到了子君之后,涓生開始厭煩了。
      在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并不是很好的時候,子君養(yǎng)了小油雞和阿隨,結果和官太太發(fā)生了矛盾,“傍晚回來,常見她包藏著不快活的顏色,尤其使我不樂的是她要裝作勉強的笑容?!弊泳B(yǎng)小油雞和阿隨只是為了這個家,而她在外面受了氣子君裝作勉強的笑容只是想給涓生減輕一些心理負擔,讓他看到自己的快樂,子君的這種忍受,其實是一種無私的愛。我不清楚涓生會感到不樂,我不也不知道涓生到底想要子君做什么,一個人當看到所愛的人為自己深受痛苦應該感到感動,并且會感到自責,自責自己不能給她一個好的環(huán)境,沒有給她更多的幸福才對,而涓生呢?他就知道自己發(fā)火。還感到不快,這樣的人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到了后來,家里面生計成了問題,涓生就把阿隨扔到外面去了。(其實涓生還想把阿隨賣掉,只是礙于面子),“我終于從她的言行中看出,她大概已經(jīng)認定我是一個忍性的人。其實,我一個人,是容易生活的,因為雖然驕傲,向來不與世交往,遷居過后,也疏遠了所有舊識的人,然而只要能遠走高飛,生路還寬廣得很,現(xiàn)在忍受著這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是為了她,便是放掉阿隨,也何嘗不是如此,但子君的識見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于這一點也想不到”——————涓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把責任推到子君身上了,認為子君是他前進的阻礙了,他忍受生活的苦難,大半是為了她,沒了她,涓生就可以遠走高飛,生路寬廣的很。這里涓生已經(jīng)難以忍受子君了,當個體生命受到壓迫的時候,涓生選擇了自保。這也是后來涓生要告訴子君不愛他了的原因。
      到了后來,涓生到了閱書室去看書去了?!按焦律砜葑貞洀那?,這才覺得大半年來,之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人生的要義忽略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須生活著,愛才能有所附麗?!逼鋵崳谶@里涓生實際上是在為自己拋棄子君尋找借口,當涓生把拋棄子君的借口找得比較充分的時候,涓生的內心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時候,他就會拋棄子君,并且是毫不留戀地拋棄她。
      “但是,涓生,我覺得你近來很兩樣了。可是的,你——老實告訴我。”
       “我覺得這似乎給了我當頭一擊,但也立即定了神,說出我的意見和主張來: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彼炎泳醋隽素摀?,自己前行的負擔,認為自己跟子君在一起會導致一同滅亡,因此在子君問他話的時候他毫無保留地說出了這樣的話:“況且你已經(jīng)可以無須顧慮了,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jīng)不愛你了!但這于你倒好得多,因為你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明明是自己不想要子君,把子君看做是負擔,還冠冕堂皇地說對于子君是好事,還說子君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這就是涓生的偽裝。
      在自己的小品文在《自由之友》上面發(fā)表之后,他才想起子君,“生活的路還有很多,我也還沒有忘卻翅子的扇動,我想?!彝蝗幌氲剿乃?,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变干?,沒有他子君會怎么樣?只有死。但是涓生還是拋棄了子君。
      官太太把涓生叫出去告訴涓生子君已經(jīng)被她父親接走了,他的想法是:“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腦后受了一擊,無言地站著?!变干鷵碛凶泳臅r候,他沒有好好珍惜,并且他連守護她的能力都沒有,在他失去子君的時候,他只能腦后受了一擊,無言站著,其實這里就看出了涓生對子君的一種占有欲,哪怕是自己不愛她,他就是要占有她,不要別人所占有,所以在子君被父親接走之后,他有一種心存不甘的心理,故“如腦后受了一擊”。
      子君只想告訴涓生,她走了,僅此而已??梢韵胂螅干炎泳齻Τ闪耸裁礃幼?,子君對這段感情已經(jīng)絕望了,她對涓生已經(jīng)沒有什么想說的了。她把家里的生活材料鄭重地留給涓生一人,在不言中教涓生維持較久的生活。
      我們再來看看涓生是怎么想的:“心地有些輕松,舒展了,想到旅費,并且舒了一口氣?!蔽艺鏋樽泳械讲恢?,她愛上的是怎樣的一個男人啊。并且她竟然因此喪失了性命,
       自始自終,涓生都沒有給子君一個名分,從某種角度來說,子君只是涓生的一個附屬品,一個玩偶而已。當涓生的生活條件較為寬裕的時候,他就會子君一起生活在一起,而他的個體生命受到壓迫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地拋棄子君,并且為拋棄子君找各種借口,以尋求自己的心安。
       到了最后,“我愿意真又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么即使在孽風怒吼之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彼麑ひ捵泳且驗樗幕诤?,他向子君懺悔僅僅是為了使自己心安而已,僅此而已,說得通俗一點,還是為了他自己。
       到了最后“我要遺忘,我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這用了遺忘給子君送葬”,讀到這里大家就更應該看清涓生的嘴臉了。一個極端自私的人。
       涓生那樣的人,是不適合生活在一起的,如果上帝真要懲罰那樣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和一個同他一樣自私的人在一起。
      
  •     大學的時候看的,沒有浪漫的愛情,有著生活對愛情的消磨。
      冷峻的筆下,真實的世界。
      第一次深刻地體會到:生活,愛才有所附麗。
      愛到最初,很多風花雪月,海誓山盟,但是能跟你走到最后的,是一個可以跟你相濡以沫,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人。
  •     《傷逝》是魯迅小說中唯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愛情為題材的作品。不過,它不只是歌頌了男女青年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斗爭,還深刻的描寫了知識分子心靈的歷程。因此,《傷逝》成為魯迅的啟蒙主義小說所達到的一個新的高峰。   小說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對年輕的戀人。他們受到“五四”新潮的影響,為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曾經(jīng)是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家庭的勇敢的叛逆者。但是,家庭的建立,反而成了他們不幸的開端。社會的壓力,經(jīng)濟的威逼,使他們的愛情很快就失去了光彩,終于以悲劇而告終。   這篇小說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有時如涓涓細流,有時如傾盆大雨。就這一點來看,《傷逝》也可以說是一篇感情濃郁的散文詩。細細品味,我們可以感到,魯迅不僅是以“理”啟迪了讀者,同時也以“情”感動了讀者。人們終于從這情理交融的娓娓敘說中,獲得了寶貴的思想認識和為之動容的藝術享受。
  •   這篇文章中大量引用原文,已經(jīng)影響了文章感情的表達,感覺你的觀點不太多,只有一言半語的評論。
    雖然我也不看好涓生,但是感覺你有些極端。
  •   要分析涓生的情感,當然要從涓生的話語中來分析啊。這倒是一個問題了。不然你想怎么分析他的情感?
  •   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自私和嗜血的一面,今天我批判涓生,只不過是把涓生內心最陰暗和丑陋的一面給揭發(fā)出來,僅此而已。
  •   他也自有其值得同情之處
  •   恩,說的對。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