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黃土高原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作者:房子 繪  頁數:21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他用手中的相機和一顆執(zhí)著的心,用十年時間真實地記錄了行走在黃土高原的所見所聞,動人的故事震撼著心靈深處,豐富的圖片,再現了高原的歷史民俗。也許只有在這本書里,你才能尋找到業(yè)已消失的古韻風情。

作者簡介

房子
  房子,原名房海蜂,1972年出生。陜西延安人。1997年涉足攝影,先“后在國際、國內報刊雜志上多次發(fā)表作品?,F為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主要從書陜北人文紀實方面的拍攝及寫作。
  他一個人獨自走在山路上,執(zhí)著地記錄和解讀著腳下的土地
  他不停地尋思著奔走的意義
  孤獨的背后有辛苦,辛苦的后面有哀傷哀傷的后面又有著深沉的喜悅……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放赦第二章 經歷陜北牛王會第三章 黃土地上的狂歡節(jié)——太平清醮第四章 黃土地上的奇葩——定仙墕花會第五章 流動的風景——戲班第六章 激情的民間舞蹈——秧歌第七章 幽默詼諧賽驢會第八章 塑廟人第九章 陜北廟會第十章 道教圣地白云山第十一章 古城榆林第十二章 窯洞——陜北經年的風景第十三章 黃土高坡上的婚禮第十四章 黑暗中的歌者——陜北說書盲人第十五章 渡口第十六章 一位農民的葬禮第十七章 半農半道的山里人第十八章 廢墟上的波羅堡第十九章 走進最后的原始村落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放赦放赦是流傳于陜北黃河兩岸的一種歷史民間傳統習俗。相傳,佳縣黃河一帶很早以前瘟疫肆虐,洪水泛濫,妖魔橫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事讓八仙和道教仙宗張道陵知道了,他們便一起來到這里降妖除魔,最后制服了黑龍,并為百姓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場,從此瘟疫盡散,村民安泰。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他們,就根據大赦天下里消除一切罪責、免去一切災難的寓意,在每年正月初九舉辦放赦活動,人們通過這種方式祈求村舍人口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天下太平。放赦時,將一根大繩,長約幾百米,一頭山下,一頭山上,橫拉下來,按照儀式將年神、月神、日神、時神、八仙和老壽星依次從山頂順繩放至山下,其中儀式程序復雜,是百姓、儒釋道各教共同的重要節(jié)日儀式。2004年正月,我曾在佳縣一個叫譚家坪的小村目睹過一次放赦的全過程。放赦是道教活動中的木偶舞蹈。 “赦”即赦書,宗教指玉帝赦免人間罪惡,賜福消災的文書。在古時,歷代帝王每當有喜慶或災疫之事,都會大赦天下,以顯示皇恩浩蕩,寬厚仁慈,體恤民情,同時也是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收攏天下人心之一法,據說放赦這一民間習俗也與此有關。因赦是從數百米的山頂順繩放到山下,故稱“放赦”。

編輯推薦

《最后的黃土高原》:行走在中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最后的黃土高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大愛黃土高原。
  •   滄桑的記憶,悲愴的人物故事和人物命運,我喜歡那些曾經孕育革命前途的黃土地。
  •   朋友的書 有內涵 給力
  •   作者特殊的經歷,以及對黃土高原人文的熱愛,用心成就了這本書,是黃土高原攝影與人文結合的好書。
  •   非常滿意,很是不錯,完全可以。
  •     風聲、歌聲、鑼鼓聲,高天、厚土、老百姓。廟會、放赦、戲班,在一個叫陜北的地方,古老的傳統文化伴著一代代陜北人成長,他們演繹著不同的生存方式。一座荒山、一座古廟,慢慢都是不老的信仰。他們活的真實,活的自然。
      我們是羨慕他們的,歷史的塵煙希望不要刮走這些老城的原貌,現代氣息不要充斥到這悠悠的小城。請保護好這些歷史,請善待這里的人民。請讓廟宇繼續(xù)生存,不要讓它繼續(xù)困惑。
      塑廟人、賽驢會、定仙墕花會、波羅堡、原始村落。
      你們還在,請不要離開。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老城,從未消逝也不曾離開。如果信天游還在,如果窯洞還在,古老的儀式不會被人忽視,那么輕珍視這些,珍視陜北,黃土高原。
      樸實無華,真情流露,熱情質樸,無法為你們貼上華麗的標簽,但是歌聲在,笑容在,黃頭高原養(yǎng)育的你們在。這就足夠
      最后的黃土高原,為了自己,為了未來,請留下
  •     作  者:房子
      出 版 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1
      推  薦:★★★
      
      四個月三次陜北之行,還是未能真的在這片大地上到處走走看看,實是相當令人遺憾的。
      佳縣的古城和白云山,也只是駕車而去,隨車而回。寬大的三廂車行在古城的街道上,隔著車窗玻璃望出去,也就隔絕出了一個不同的世界,總不免疏離和遠觀,難以真的去親近。再次踏足不知要待到何年何月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陜北便給人以荒涼和空曠的遐想,就好像朋友中若有一個來自內蒙,便會充滿好奇地睜大眼睛,問一句“你們真的住在蒙古包里呀?”實不知,現在即使那兒的當地人想要看一眼這古老的住所都是煩難的。
      也許是因為自古以來這里都免不了成為西北的要塞,時刻防備以抵御北方的匈奴和蒙古鐵騎,詩人們一旦至此免不了感懷起來,就這樣,越來越多詩篇在市井傳唱開來;
      黃河的怒濤也在這里洶涌,于是一次次的洪水,給這個黃土地上不得不依憑著河水而生活、耕種的人們更為深重的災難;
      至于古都西安,匯聚著各地的商賈,和顯耀的高官,豈是平頭百姓的容身之所,反倒是兵戎起時,受到更直接的打擊。當年的安史之亂,長安周邊米貴如珠,即便是在朝為官的杜甫尚無力在此間就留,值得一路投親靠友地跑去了四川。農人們生長于斯,土地作為他們的根本,是怎么也無法如此灑脫,只好面朝黃土背朝天,殷殷期盼太平盛世下依舊艱難卻稍顯安穩(wěn)的貧苦日子。
      
      “也許是不知道哪些神祗司哪些職,在龍王廟求雨,也同時求兒女。牙疼了,捂著腮幫子,跪在娘娘廟上請神消災。說是迷信,可以一笑置之,但細細考究起來,卻能發(fā)現他們都是許多自然力量面前無力抗爭,才發(fā)出無可奈何的痛苦之聲。”
      
      陜北的窯洞此刻依舊睜大著眼睛注視著這片土地,和這里的漢子。
      不知為何我僅僅想到了這里的“漢子”,女子們不也同樣在這里默默地勞作著?也許是這樣的黃土和風沙,能讓人立即聯想到的便是粗邁的雄性。女子是水做成的,當屬于江南。
      這當然是生長在吳越之地的人的一種自作多情,卻也依舊免不了提她們惋惜。皮膚粗糙了,臉上免不了被風沙和炙熱萃出許多暗沉和不加修飾。極目望去,實難以江南的標準找到一兩個稱得上是亮眼的,卻在當地人眼里往往是“美得很”的。
      如今的窯洞里散落的盡是兩鬢斑白的老者,年輕的人都紛紛涌向了城市,涌向了樓房,于是一些路邊零星的土窯已經長久不再有人居住,也許這里曾是一個怪癖的老者,希冀晚年的安靜,于是離開村子不遠獨辟蹊徑,搗鼓出這么一個家來,只是當他安靜地走完了最后的一程之后,這窯洞便空了下來,小輩們長久居住在城市,十年、二十年,終于它們不記得去往老宅的道路,又是十年、二十年,他們的孩子長大了,這最后依稀的連續(xù),也就此徹底消失了。
      而群居著的村落則稍好一些,老人們習慣了這里的風沙,習慣了在房前屋后載幾處綠色來妝點,也習慣了左右的鄰人,他們似乎是兀自地形成了一個群落,一種更長久的延續(xù),即使老人不在了,這個群落依舊在,孩子們便可憑著鄰人的指點重新找回這里,也許兒時的記憶會讓他們在自己年老后重又回來。中國人是講究葉落歸根的,只要那根須已然延續(xù)著,也許一代一代的年輕人還會回來,依舊守著自己兒時的寒窯。
      陜北窯洞的窗戶上總能看到貼滿了各色的彩紙。乍看下是及其土俗的,再細觀似乎也能品出幾分美來,在黃土的基底里,顯得分外亮眼。即使再簡陋,他們也希望讓人瞧見一幅多彩的圖景,好像真的能將這些濃重的色彩剪貼進生命里去。這許是老人們的期望,不知道這樣的“俗氣”還能延續(xù)多久……
      
      現今,陜北一下子富了,不知是誰第一個在開挖土地的時候突然發(fā)現自己的地里都是黑亮亮的煤炭,于是第二個、第三個……越來越多的人發(fā)現了越來越多的財富。
      于是,這里某些地方的消費水平竟堪比上海,在一個小餐館里五六個人隨隨便便的幾個菜便要四五百元,就連路邊攤的價格也絕不比上海遜色多少。我不懂車,然而據同行者說,這里有許多車都身價不菲,在諸多一線城市都是并不常見的。
      據說某村村民參與村中的煤礦集資,投了五萬,第二年便分得一百五十萬的紅利,這實在讓大城市中苦做苦熬的灰領、藍領、白領,乃至其他顏色的“領”們咋舌。
      奇怪的是,就在這樣的一個由樓房所排列而成的小鎮(zhèn)里,卻找不到太多的娛樂。也許是北方的漢子從來不曾有過小資的情調,于是茶館、咖啡館更多的是供人打牌的場所,而電影院則更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大家都有電視,要電影院做啥嘛”。也許只有陜北人會如此理所當然地給出這樣的答案,反倒引得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有些不知所措,只好以朗笑應和。
      
      不必說,這里依舊是逼仄的,來自于長久以來的苦難。這樣的“一夜暴富”,許是更令其覺出自身的空乏,富裕了的父輩們依舊將自己的孩子送去一個個大城市中求學,而開了眼界的他們,即使有諸多的牽掛和思念,卻又大多不愿再回到那滿是黃土的生長之地。
      陜北的人們在千百年的苦難中默默耕耘著,也許是天地見憐,為其賜予了財富,然而當先人們知道自己的子孫們紛紛以此作為離開這里的“盤纏”的時候,將作何想?或者,他們早也想要離開……
      
      我不知這其中有幾分矯飾的摻雜,只希望作為城市人的那種優(yōu)越感,在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能夠少一點,再少一點。又或者因為總也是隔著車窗玻璃的行進,使得我始終難以真的去好好體味這里松軟的沙土罷。
      
      2011.09.29
      弗擇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