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困難紀事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潘永修、 鄭玉琢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9-03出版)  作者:潘永修,鄭玉琢 編  頁數(shù):31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近百位親歷者近百篇文章,從不同側(cè)面展示了三年困難時期艱難困苦的生活和艱苦卓絕的奮斗?! ∑D難困苦,玉汝于成。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和精神,中國人民必定戰(zhàn)勝一切困難,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簡介

潘永修,1948年生,國家一級作家,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鄆城縣文化館專業(yè)作家,山東菏澤市專業(yè)技術(shù)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貼。已出版:小說集《魯西南的風》(山東文藝出版社),長篇書信體小說《十年情書淚》(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長篇小說《山東漢子》(百花文藝出版社),紀實文學《根在洪洞》(中國檔案出版社),散文集《鄉(xiāng)村情感》(新華出版社),長篇歷史小說《大槐樹移民》(中國文史出版社)等?,F(xiàn)居北京。鄭玉琢,女,1949年生,作家,與潘永修合作《十年情書淚》《根在洪洞》《大槐樹移民》,并有影視作品和話劇小品等?,F(xiàn)居北京。

書籍目錄

歲月蹉跎歷滄桑1961年我高考難忘的歲月忍饑挨餓的日子懷舊也是幸福的饑荒年月二三事饑餓歲月留痕災年余生中央國家機關(guān)是如何度過三年困難時期的久飽記餓酸楚的記憶疾風知勁草患難見真情三年困難時期紀事回憶“三年困難時期”假期瑣憶父親的七個薯面窩頭豬嘴奪食在生死分界線上不忘艱苦歲月  珍惜幸福生活別了,饑餓那年那月饑餓體驗回憶饑餓到基層蹲點同過“五兩關(guān)”三年困難時期的代食品唉,那個年月回憶三件往事塵封的感喟艱辛歲月刻骨銘心的三年地瓜干地瓜干(外一篇)三年困難時期我的家荒年追憶結(jié)婚瑣記五十號備用券“三年困難”實錄特殊的任務儲蓄艱難票證年代艱難的回顧崢嶸歲月(下放日記)又是洋槐開花時憶過去看現(xiàn)在望將來不堪回首的歲月革命化的婚禮幸福的經(jīng)典意味共和國的艱難歲月苦澀的記憶歲月的記憶餓大興安嶺的艱難歲月留住記憶在那三年經(jīng)濟困難的日子里難忘的歲月“左”風毀林千萬頃百鳥飛來無處停柳樹葉紅薯秧白菜幫偷來的美餐半筐蘿卜一斤蒸肉一碗蠶豆飯一把米一條命憶年家坪岳陽縣扭轉(zhuǎn)困難局面二三事三兩油票難壞了我困難時期去當兵三年饑荒中的一些事在那“低標準瓜菜代”的時期狂熱的年代在水族地區(qū)整風整社走過艱難歲月刻骨銘心的餓三年困難時期的記憶菜疙瘩回憶三年困難時期的往事三年困難時期的票證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歲月蹉跎歷滄桑北京市宣武區(qū)董燕京打開塵封的記憶,那段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歲月,仿佛又呈現(xiàn)在眼前。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國遭遇連續(xù)三年困難時期。經(jīng)濟蕭條,糧食匱乏,副食供應亦十分緊缺——魚肉蛋奶以及糖果糕點等一律憑本憑票甚至是出生證明限量購買。為響應政府號召,爸爸的糧食定量從三十四斤減到二十六斤,媽媽則從三十斤減到二十四斤。由于我家人口多,我們兄妹七個當時正處于長身體的年齡,各自的那點糧食定量根本填不飽肚子。二哥對窩頭的眷戀為了把難以果腹的口糧算計好,免得吃虧空,爸爸親自動手制作了一桿木桿秤,交給媽媽把關(guān),按天把每一頓可吃的大米、白面、玉米面等約好斤兩,絕不敢有半點差池。因為我們兄妹七個中僅半大小子就有四個,光吃粗糧都不夠,哪還敢吃細糧。所以每個月媽媽都會把大部分米面票兌換成粗糧票。記得那時每天晚飯后,媽媽都要在臨睡前做好第二天的早飯——玉米面窩頭。而且這窩頭也絕對是一兩一個按人數(shù)做的。這天又到了睡覺的時候,可二哥躺下老半天也睡不著,盡管晚飯后就著咸菜喝了兩碗白開水,總算灌了個飽,可幾泡尿下去,這會兒肚子又咕咕叫喚上了。他忍了又忍,終于悄悄從床上溜下地,躡手躡腳地掀開鍋蓋,對著誘人的窩頭開了腔:“你饞我是不是,你再饞我,咬你信不信?”就見二哥邊說邊張嘴咬了兩小口。那時候日子雖苦,可是媽媽的廚藝非常精巧,她粗糧細作,在每個窩頭的尖頂部位摁上一個小坑,再往小坑里捏上一點紅糖,這樣吃起來格外香甜,也不覺得干硬?;蛟S是二哥這兩口下去一下把饑餓和饞蟲都勾上來了,隨著他“你再饞我,我就吃了你”的叫聲,整個窩頭瞬間被他吞下了肚。說真的,二哥的膽子也太大了點,這寅吃卯糧的事兒要是被爸爸知道了,大耳刮子肯定得挨上。第二天一早兒,爸爸和我們每人照常拿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窩頭分頭去上班上學,只有二哥咽了咽唾沫,毅然背起書包走出家門。這時,媽媽追了出去,硬是把本該屬于自己的窩頭塞到了二哥的手里……野菜充饑與媽媽的病在最為困難的那三年里,爸爸媽媽為了一家人的吃食,真是愁白了頭。他們想盡各種辦法,把所能人口的東西都拾掇來當飯吃。記得爸爸每次去昌平的叔叔家,回來時都要帶回一口袋麩子,間或還有豆餅以及農(nóng)村磨豆腐剩下的豆腐渣等。這麩子是小麥磨成面篩過后剩下的表皮和碎屑,也叫麩皮。媽媽將它兌入玉米面,再調(diào)劑著花樣做貼餅子或是蒸窩頭和菜團子。那豆餅、豆腐渣則要摻和到剁碎的白菜幫里,再撒上把鹽,上鍋熬成糊狀,媽媽管它叫渣豆腐。記憶中這是我們平日里常吃的主菜。那幾年,爸爸媽媽還常帶我們兄妹一起到郊外剜野菜。當時我家住在廣安門內(nèi)的槐柏樹街,而廣安門外沿著護城河河岸的濱河路即是尋覓野菜的首選去處。野菜的種類不少,我們常能剜到的有薺菜、苦菜、莧菜、馬齒菜、刺菜等五六種。隨季節(jié)變換還要捎帶著掐柳樹芽、摘槐花、擼榆錢,甚至剝下榆樹皮、楊樹皮等用來充饑。后來已上初三的大哥承擔起了帶領弟弟妹妹們赴郊外采野菜的重任。印象里,每次過護城河都要從一處廢棄的鐵路橋上通過,兩根并排的橋梁相距三四米,而每根橋梁的寬度大約僅夠一尺,七八十米長的橋面上布滿了錯落有致的鉚釘,橋下十余米處便是湍急的河水。大哥膽子大,走在橋上如履平地,我則小心翼翼一步一挪。記得最初兩次,每當走到橋中間往下一看,兩條腿軟得再也不敢邁步,已到對岸的大哥只得返回來,拉著我的手走過后半程。而妹妹們都要大哥挨個給背過橋。1960年盛夏的一天,大哥爬到樹上摘槐花,當爬到樹梢高處時,腳踩的樹權(quán)突然“咔嚓”一聲斷裂,大哥隨樹權(quán)同時跌落在地。萬幸,只是胳膊腿有幾處青紫,沒傷到要害。怕媽媽擔心,大哥還囑咐我們,回到家里誰也不許提這事兒。有道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就在我們一家人想方設法渡難關(guān)的當口,一天,街坊報信說西便門糧店來了白薯,媽媽忙把十斤糧票夾在一張五元錢紙幣中,交給二哥讓他先去排隊。當時一斤糧票可折合換購五斤白薯,十斤糧票能換購五十斤。不料二哥去后排了不多時,白薯即已賣完?;貋砺愤^菜站見有處理的西紅柿,便自作主張把五元錢給破開了。當他把找回來的錢和西紅柿交給媽媽時,媽媽急切地問道:“那十斤糧票呢?”二哥聞聽有些恍然,忙奔回菜站找尋,可哪里還有糧票的影子?!斑@不是要俺的命嗎!”隨著一聲凄楚的叫喊,媽媽暈倒在地。這年是1961年,媽媽四十二歲。在那個糧食當命的年代,十斤糧票的丟失,使媽媽在焦急和自責中“作”下了高血壓的病根。直到2007年她老人家八十八歲辭世,服用降壓藥就沒停過。我十歲生日的祈盼記得那時爸爸工作很忙,經(jīng)常加班加點或是到各地出差,有時候回來晚了,媽媽就給爸爸煮上一小碗荷包蛋掛面,再點上點兒醬油、醋和香油,看著聞著那叫香!但是當爸爸端起碗將要吃時,看到我們一個個巴望的眼神,又怎么吃得下去。結(jié)果大多是給這個吃一口掛面,給邵個吃一口雞蛋,真正能吃到他嘴里的沒有兩口。當時在我的小腦瓜里就琢磨著,哪天自己也能吃上一碗這么噴香而又高級的掛面呀。轉(zhuǎn)眼間我的十周歲生日就要到了,我向媽媽提出了想在自己生日那天吃一碗荷包蛋掛面的愿望,媽媽也答應了。終于盼到了12月13日這天,中午放學回到家,我便讓媽媽給我做生日面。沒想到媽媽卻說沒有掛面,也沒有雞蛋。還數(shù)落我說小孩子家,哪有過生日的??粗绺缑妹脗冋诔缘募页o垺獡街熥拥牟藞F子和稀湯寡水的棒子面粥,我滿懷的熱切期待一下被失望的情緒所籠罩,不由得跑到院里號啕大哭起來??蘼曇齺砹送耗衔莸膶O奶奶,當她問明緣由后,把我叫到她家,拿出了半綹掛面、一個雞蛋外加一包大米花塞到我手上:“拿著,別哭了,奶奶給的。過生日應該高高興興的。快回去讓媽媽給你做了吃?!保üP者注:當年一綹掛面兩毛一分錢、一個雞蛋五分錢、一包大米花四分錢。同院的孫奶奶一家五口,堪稱當時的小康之家——孫奶奶在家照看孫子和孫女,兒子兒媳上班,每月收入共計一百二十元。)在我五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中,十周歲生日和慈善的孫奶奶成了我終生難以忘卻的紀念。

后記

我兒子十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非常厭食,每到吃飯時都是挑三揀四、嫌好道歹的。有時候吃不下,干脆把吃剩的饅頭隨手扔掉。為此,我常常教訓他,說:要是在1959年春天,我們?nèi)疫B這一點點饅頭都沒有。后來,我常常拿1959年做例子,教育孩子要珍惜糧食。兒子厭煩了,有一次竟這樣頂撞我:“爸爸,你別說59年、59年的了,反正到59年還早著哩!”我感到既好氣,又好笑。氣的是兒子不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笑的是他年齡太小,還不知道我所說的“59年”到底是個什么概念?;蛘哒f,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做“59年”。過了幾年,1994年,兒子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名牌大學。開學的時候,我像好多做父母的那樣,專程從山東到上海,送孩子到大學報到。就在那所大學里,我看到一些令我驚訝不已的現(xiàn)象。大學的餐廳很大,也可以稱得上很豪華,天花板數(shù)百盞熒光燈照得煞白雪亮,下面是一排排米黃色的固定桌椅整齊地排列著。打飯用的是磁卡。那飯菜按現(xiàn)在的標準來說,當然還算不得很好,但大家吃得一團火熱。有新生也有老生,有男生也有女生,還有戀愛中的一對對情侶,勾肩搭背,親親熱熱,看著很有點有福同享的味道。盡管他們吃得很是香甜,盡管餐廳在最顯要的位置張貼著“珍惜糧食”、“浪費可恥”的醒目大標語,但在他們離去之后,我還是看到了一副極不愿意看到的景象:餐桌上遺留下大塊大塊、整個整個的饅頭,有的只咬了一口,就扔在那里。而洗碗池旁的水缸里則存了滿滿兩大缸被倒掉的剩飯剩菜。從那白花花的大米、饅頭上,我想到了我中學時代的生活。那時候,我們一日三餐都是地瓜面軋成的烏黑的、又干又硬像鵝卵石一樣的面卷,吃著又苦又牙磣。就那,每頓飯的定量也只有一個,連半飽都吃不到。每天只有中午才有一頓炒菜。說炒菜,其實只是白水煮蘿卜,或清水燉白菜。

編輯推薦

《三年困難紀事》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三年困難紀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掀開共和國最慘痛的一頁  -----《三年困難紀事》出版背后 (隨筆)(共2000字)          潘永修    按語: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以一本不起眼的小書《三年困難紀事》,在不聲不響中掀開了共和國最慘痛的一頁?!   ”娝苤?,這是一個相當封閉、相當敏感,50年來一直諱莫如深,談則色變,更不敢形諸文字,遑論著書立說的歷史公案。雖然中央已在《關(guān)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作過明確結(jié)論,而且中華世紀鐘銘文也大字朗朗寫得清清楚楚,但是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它仍然是一個禁區(qū)。仿佛一介入那個年代的事情,就是揭短,是曝丑,是大逆不道。實則不然,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個民族的興衰史,不管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對于后人來說,都是一筆精神財富。那些成功的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對以后的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建設,以及對子孫后代的教育成長,都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基于此,我們以征文的形式,在全國范圍內(nèi)匯集眾多人的共同回憶,來展現(xiàn)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50多萬字的書稿編好后,卻為尋找出版單位,頗費了好大周折。從去年6月到9月,在四個多月時間里,我們上上下下,找了30多家出版社,竟沒有一家愿意接受這部書稿。這30多家中,有半數(shù)的出版社一聽這書名,就下了逐客令。另一半雖然對題材感興趣,但也是吞吞吐吐、含糊其辭,有的雖然讓把書的摘要和稿樣...發(fā)過去,但過后,不是如泥牛入海,就是因為這原因那原因,以種種借口婉言拒絕。起初,我還搞不明白,既然這部書稿“題材新、銷路也不成問題”,那為什么還不被接受呢?原因何在?后來,是一家出版社的老編輯向我道出了其中原委和苦衷。他說:“類似這樣一部敏感的書,按一般程序來說,首先得報批。審查這一關(guān)很不好過。從時間上來講少說也得個一年半載,其中有些數(shù)目字或某一事件,還得請有關(guān)部門審核,審核就得交高昂的審核費。往往一個部門審核不行,還得轉(zhuǎn)送別的部門,你還得花錢,還得等??傊畷r段拖得太長,成本投入過大,這當中還沒說要承擔多大的政治風險。你想想,出這樣一本書,對出版社來說就很不劃算。”最后,人家還好心好意地勸我:“老兄,您最好還是不要在這類書稿上耗費精力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令我們感到身心疲憊。雖然如此,我們也并沒有灰心。我就不信,北京這么大,中國地域這么廣,有幾百上千的出版社,難道就找不到一家獨具慧眼的?北京不行,就改上海;上海再不行,就去廣州、深圳,再不行就試試邊遠省份。東方不亮西方亮,總得有一家不怕承擔風險的吧?所以,只要一有功夫,我就打電話聯(lián)系。其間,我還帶著書稿飛往上海一次,本來是抱有希望的,見面一看書稿,對方一口回絕:“對不起,這種書,我們目前還不能出!”失望之余,我真想連人帶稿一下投到黃浦江里,了卻這一切的煩惱。后來,我又聯(lián)系南方一家出版社,因為他們前一年曾出過一本同類題材的長篇小說,我想興許會有共同語言的。不料談來談去還是遭到了回絕。湖北的一家出版社說得很委婉,拐彎磨角地問我的身份和名氣,有沒有名家作序。當然,更多的出版社關(guān)心的還是經(jīng)濟效益,如:北京就有兩家出版社問我能不能包銷?言外之意,如能包銷,好像問題就不大?! ≡谧咄稛o路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失眠的老毛病又犯了。睡不著覺時,我就翻來覆去地想:當初,我決定發(fā)征文啟事,是不是太草率了?惹得那么多老同志看了啟事而踴躍寫稿,有的因年老體弱,書寫不便,不得不讓兒孫們代筆。有一位離休老干部偏癱了,竟耗費十幾天時間,用左手一筆一劃歪歪扭扭地寫了幾大張紙寄過來。這些老同志正眼巴巴地盼著自己的文稿能夠編成書出版。我無論如何不能辜負他們的良知和良心,不能讓他們的期望落空??晌?guī)讉€月來忙忙活活,竟一點成果也沒有,一切等于白跑白玩,倒把自己弄得騎虎難下。說實在的,那時候我連死的滋味都有?! ?就在我感覺快要山窮水盡的時候,才找到了中國工人出版社。雖然書稿是接受了,但也不是一切順利,也費了不少周折,經(jīng)過幾個月耐心等待,到2009年3月,總算拿到了樣書。出版社比我考慮得更周到,更審慎,文字由原來的50萬字,壓縮到35萬字,撤下40余篇。其中,重災區(qū)的四川省原稿有6篇,結(jié)果只保留了其中1篇。不管怎樣,在這一領域,它畢竟是第一部。用責任編輯的話說:我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應該知足了。那一刻,我捧著書,止不住熱淚盈眶。從去年3月草擬征文啟事,到看到樣書,前前后后經(jīng)過整整一年的磕磕絆絆,終于算做成了正果。它在我心里得到的慰藉,真是無法言說?! ∵@首先得感謝中國工人出版社。如果不是得遇工人出版社,也許到現(xiàn)在,我還在出版社的茫茫大海里摸索,那么這樣一部廣受歡迎的書稿也就只好在檔案袋里長眠了。 閱讀更多 ›
  •   書無論新舊、無論質(zhì)量好壞,關(guān)鍵是書中有你想知道的東西,這本書里有什么。。。日記嘛?看了北京的回憶片段,除了覺得餓的表象還看了什么。。什么引起的?思想、處事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全然不說。。太對不起29.8的價錢了,一點意義都沒有。失望
  •   對于不了解那段歷史的中青年,是非常好的歷史題材。期待更多好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     民以食為天,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在80年代以前,食物就是天。
      
      人應該敬仰天,所以也應該敬仰食物,這個和基督徒在吃飯前都要向上帝禱告,其實是一個道理。
      
      現(xiàn)在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食物短缺在很多地方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問題了,相反熱量過剩造成的肥胖和血脂、血壓、血糖三高成了人的心腹大患,如果對食物有敬仰之心,不吃多于自己需要的數(shù)量,那么肥胖和三高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PS.這書采樣的樣本有問題,開頭十多篇全是北京市民,后面的也基本是其他省市的城市、鄉(xiāng)鎮(zhèn),受影響最嚴重的鄉(xiāng)村沒有例子,沒有一個村一個村死絕的那些人的代表,讓人覺得59-63年自然災害不過如此。
      
      另,中國人的一大習性,就是遇到大災難后不去分析背后原因,進而避免以后的“二過"。而是津津樂道于與大災作斗爭中的好人好事,用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去轉(zhuǎn)移大眾的視線,從而避免人們追問原因。這也是我們不?!岸^”的根本基因。
  •     受災最嚴重的地方還是在農(nóng)村,但大多數(shù)作者當時都生在城市或者正在大學讀書,看完之后讓人多多少少有一種“傳說中的三年困難也不過如此”的感覺...
      編者是以登雜志征集廣告的方式來收集稿件,這就帶來了很多限制,雖然感覺很真實,但是內(nèi)容不全面...希望以后能有人到全國各地的農(nóng)村去,與不能把這些寫成文字的老人面對面的交流,然后收集記錄下來。
      當然對于我們這些80后的人來說,這本書還是有必要找來看看的,畢竟這段歷史對我們來說已經(jīng)算是很遠了,經(jīng)歷者正在老去,我們有權(quán)利有義務去了解它,并且記載和傳承下去。
  •   看了
    扎一印
  •   真把農(nóng)村的事情寫上,這書就不可能這么便宜了
  •   作者說了這也是他的遺憾,或許是由于審查限制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