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史典

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徐憲江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徐憲江  

前言

中國歷史是一幅由輝煌與燦爛、黯淡與晦澀共同繪成的巨幅畫卷。在縱橫數(shù)萬里的華夏大地上,我們的祖先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拼搏奮進五千年,為我們展現(xiàn)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精彩絕倫的人生故事,創(chuàng)造了不計其數(shù)的歷史奇跡,最終譜寫了世界文明史上最光輝的一頁——華夏文明。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不僅有必要了解在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更有必要了解華夏文明的形成與傳承。正如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所說:“唯知之深,故愛之切。若一民族對其已往歷史無了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币虼丝梢哉f,了解本民族的歷史知識,深刻認識本民族所經(jīng)歷的光輝歲月與所遭受的苦難,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必修課。基于此,我們編寫了《中華史典》一書,全書以正史為準,不事戲說,用簡潔凝練的語言將始自開天辟地,止于清帝溥儀遜位的中國古代史娓娓道來,讓讀者一書在手,在輕松閱讀中深入了解古代歷史知識,將五千年史實盡收眼底。在編排上,本書沒有以往歷史書籍的長篇贅述,也沒有專業(yè)課程的晦澀難懂,而是選取在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且頗有閱讀趣味性的歷史人物或事件,以短小的篇幅將其敘述清楚完整,使讀者花費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知識。書中選取的史實都各自獨立成篇,便于讀者仔細閱讀與連續(xù)閱讀,不會使人在閱讀中途被打斷而產(chǎn)生煩惱,從而方便讀者隨時隨地進行閱讀。閱讀歷史不僅能夠使我們豐富自己的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同時還可以從中獲取有助于未來人生的教益。英國哲學家培根曾揭示讀史的意義:“讀史使人明智?!痹S多成功人士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歷史是一種以事實為訓的哲學?!比毡局鐕尽上码娖鞯膭?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僅接受了四年小學教育,但是他卻通過研讀中國歷史而充盈了自己的頭腦,使自己變得聰明而有智慧,成為有“經(jīng)營之神”、“用人的魔鬼”之稱的企業(yè)家,最終創(chuàng)立了一番偉大的事業(yè)。本書也希望讀者在閱讀歷史知識,了解華夏文明形成與發(fā)展歷程的同時,從中吸取前人的經(jīng)驗與教訓,“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完善我們的人生。因此,不論正在孜孜求學的青少年,還是為生活忙碌的上班族,本書都應是“不可無一”的普羅大眾的讀物。當然,由于史實的眾多與編者知識和能力的淺薄,書中難免會存在或多或少的紕漏,在此也希望讀者不吝賜教。

內容概要

《中華史典(權威珍藏版)》是“不可無一”的普羅大眾的讀物。閱讀歷史不僅能夠使我們豐富知識、充實頭腦,同時還可以從中獲取有助于人生的教益。英國哲學家培根曾揭示讀史的意義:“讀史使人明智?!痹S多成功人士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歷史是一種以事實為訓的哲學。”日本著名跨國公司——松下電器的創(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僅接受了四年小學教育,但是他卻通過研讀中國歷史而充盈了自己的頭腦,使自己變得聰明而有智慧,成為有“經(jīng)營之神”、“用人的魔鬼”之稱的企業(yè)家,最終創(chuàng)立了一番偉大的事業(yè)。希望讀者在閱讀《中華史典(權威珍藏版)》、了解中國歷史知識的同時,從中汲取前人的經(jīng)驗與教訓,“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完善我們的人生。

書籍目錄

史前·夏商周政事要聞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三皇五帝黃帝統(tǒng)一天下堯舜禪讓大禹治水夏啟家天下后羿亂夏少康中興夏桀暴虐無度成湯建立商朝伊尹放逐太甲盤庚遷都武丁治國商紂暴虐炮烙之刑與酒林肉池文王被拘菱里姜太公釣魚武王伐紂管蔡亂政周初分封天下成康之治國人暴動周召共和宣王中興烽火戲諸侯東周伊始周鄭交質楚君自封為王管仲相齊齊桓公稱霸好鶴亡國桓公餓斃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晉文公稱霸弦高“犒師”秦穆公稱霸問鼎中原魯三分公室趙氏孤兒向戌弭兵崔杼弒其君子產(chǎn)相鄭楚平王娶媳逐世子專諸刺王僚伍子胥鞭尸申包胥泣秦廷夫差伐越臥薪嘗膽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韓國滅掉鄭國吳起楚國變法鄒忌相齊商鞅變法燕國子之之亂宋國自尋滅亡燕昭王黃金臺納賢胡服騎射戰(zhàn)國七雄范雎相秦秦滅東周戰(zhàn)國四公子呂不韋奇貨可居李斯相秦,韓非慘死荊軻刺秦王沙場鏖兵炎黃相爭黃帝戰(zhàn)蚩尤三帝戰(zhàn)共工堯攻驥兜堯舜禹攻三苗啟征有扈鳴條之戰(zhàn)武丁征伐牧野之戰(zhàn)綿葛之戰(zhàn)曹劌長勺敗齊師假途滅虢齊桓公稱霸戰(zhàn)宋襄公假仁失眾晉文公退避三舍秦晉崤之戰(zhàn)闔閭柏舉破楚軍荀林父縱屬亡師晉楚鄢陵之戰(zhàn)諸侯同心攻齊國智伯決水灌晉陽孫臏“圍魏救趙”馬陵之戰(zhàn)函谷關之戰(zhàn)樂毅伐齊即墨“火牛”戰(zhàn)白起長平坑殺趙卒李牧雁門破匈奴經(jīng)濟縱橫國人與野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前燕滅冉魏呂光攻打西秦劉裕進擊桓玄之戰(zhàn)劉裕滅南燕統(tǒng)萬城之戰(zhàn)字文泰潼關敗高歡經(jīng)濟縱橫曹魏兩淮屯田太和五銖錢蜀錦占田、課田和戶調法部曲的出現(xiàn)晉朝按口稅米制度劉宋錢幣改革北魏實行均田制僧祗佛圖隸戶文化藝術諸葛亮《出師表》書法名家鐘繇作家、醫(yī)學家皇甫謐大文學家張華竹林七賢《廣陵散》李密《陳情表》陸機與陸云潘岳“悼亡詩”洛陽紙貴《三國志》清談與玄學《華陽國志》葛洪東晉書法名家“二王”靖節(jié)先生陶淵明王嘉與《拾遺記》《世說新語》詩人謝靈運沈約與任防鮑照庾信陶弘景范縝與《神滅論》《昭明文選》“永明體”詩人六朝四大畫家劉勰與《文心雕龍》鐘嶸與《詩品》達摩面壁與少林寺江郎才盡魏碑云岡、龍門石窟酈道元與《水經(jīng)注》魏收著《魏書》南北朝民歌《玉樹后庭花》《洛陽伽藍記》典章制度九品中正制石勒興學司馬睿立太學江南土斷制胡漢分治政策士族與庶族《元嘉歷》征賢士定律令北魏九品混通制宗主督護制北周六官總管府府兵制《北魏律》《北齊律》薛道衡編《典言》科技博覽《九章算術》大發(fā)明家馬鈞五石散風靡魏晉西晉青瓷工藝南朝灌鋼法賈思勰與《齊民要術》“多面手”祖沖之民族外交朱士行西域求法曇柯迦羅入魏譯經(jīng)書康泰、朱應訪扶南支謙、康僧會譯經(jīng)傳佛法《大孔雀明王神咒》傳入佛教傳入朝鮮與朝鮮半島各國的交往法顯游天竺佛教傳入日本隋·唐政事要聞楊堅稱帝建隋隋統(tǒng)一全國楊素督造仁壽宮太子楊勇被廢禁絕讖緯楊廣弒父奪位殺兄楊廣營建東宮楊廣數(shù)次游江都京杭大運河建國門事件楊玄感起兵瓦崗寨起義李淵起兵反隋宇文化及稱帝李淵稱帝建唐朝王世充稱帝竇建德稱帝少林寺僧助唐軍玄武門之變凌煙閣功臣圖李治被立為太子貞觀之治長孫皇后魏徵極諫房謀杜斷唐太宗縱囚歸獄李世民托孤武則天封后長孫無忌之死武則天垂簾聽政武則天廢唐中宗徐敬業(yè)討武嬖武則天稱帝建周上官婉兒酷刑“請君入甕”狄仁杰被誣謀反面首張易之、張昌宗武則天去世,唐中宗復辟武三思殺五王貞觀遺風韋皇后垂簾聽政太子起兵被殺韋后毒死中宗李顯李隆基登基稱帝李隆基屠滅太平公主姚崇十議“有腳陽春”宋瑕開元盛世李隆基奪太子妃楊玉環(huán)韓休、張九齡相繼罷相李林甫口蜜腹劍安史之亂高仙芝抗命被斬顏杲卿、顏真卿抗敵馬嵬坡兵變李亨靈武稱帝安慶緒殺父安祿山郭子儀回紇借兵藩鎮(zhèn)割據(jù)兩稅法改革涇原兵變,朱洮稱帝宦官掌禁軍永貞革新韓愈諫迎佛骨被貶甘露之變唐武宗滅佛牛李黨爭“小太宗”唐宣宗唐懿宗迎佛骨黃巢起義朱全忠立李祚為帝沙場鏖兵隋滅陳之戰(zhàn)楊素平江南隋文帝攻高麗隋擊契丹隋擊土谷渾隋煬帝三征高麗劉黑闥起兵反唐柏壁之戰(zhàn)李孝恭討伐輔公柘李靖大敗突厥李靖征討土谷渾侯君集滅高昌李世民征高麗唐滅薛延陀蘇定方大破西突厥薛仁貴三箭定天山裴行儉蕩平突厥張孝嵩威震西域李神大破契丹哥舒翰攻克吐蕃石堡城張巡守睢陽郭子儀單騎退兵李想雪夜入蔡州黃巢重奪長安李克用討伐黃巢朱溫、李克用戰(zhàn)河東經(jīng)濟縱橫均田制隋代賦稅制隋置倉窖隋更鑄五銖錢開元通寶唐租庸調法夜市的出現(xiàn)邸店和柜坊唐代飛錢地稅與戶稅青苗地頭錢鹽鐵轉運使官戶、土戶、雜戶與括戶隋唐寺院經(jīng)濟國際大都市長安唐代長安巨富國際著名商埠廣州新興商業(yè)城市杭州越窯與邢窯文化藝術《顏氏家訓》楊廣的詩才隋代的佛雕藝術隋代繪畫藝術隋唐樂舞藝術唐太宗與唐詩宗室畫家李思訓《五經(jīng)正義》學者顏師古房玄齡修《晉書》姚思廉撰梁、陳二書李百藥修《北齊書》《隋書》的編修令狐德菜修《周書》開一代風氣的陳子昂初唐四杰書法名家智永初唐四大家閻立本《南史》與《北史》《大唐西域記》劉知己撰《史通》唐設教坊霓裳羽衣舞宰相詩人張九齡摩詰詩人王維六祖慧能“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雄”岑參“畫圣”吳道子“茶圣”陸羽與茶文化顏筋柳骨寒山拾得新樂府運動元白“詩豪”劉禹錫古文運動郊寒島瘦小李杜“詩鬼”李賀詞的發(fā)端王玢雕印《金剛經(jīng)》《通典》唐三彩的陶瓷藝術周防“仕女圖”樂山大佛典章制度三省六部制楊堅改革兵制隋頒布《開皇律》李世民開文學館科舉制度唐朝戶籍法國子監(jiān)、弘文館與崇文館南衙北司唐太宗更改《武德律》李世民建官修史制《唐律疏議》詔行“十二條”頒行“南選法”武則天置右肅政臺頒行“垂拱格式”武則天初開武舉武則天重開屠禁六軍與飛騎唐設節(jié)度使十道按察使玄宗設侍讀官字文融檢括逃戶《大唐開元禮》翰林院與翰林學士院觀軍容使宣撫使與安撫使經(jīng)略使與招討使樞密使宦官監(jiān)軍《唐六典》進士??荚娰x唐代太醫(yī)署科技博覽隋代三大建筑家李春與趙州橋《諸病源候論》藥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食療本草》僧一行測量子午線武成殿渾天儀唐代銅鏡技術發(fā)達雕版印刷術灌溉工具筒車乾陵大雁塔布達拉宮民族外交日本派使者入隋隋與流求互通安西、北庭督護府大食遣使者入長安中國工匠入大食唐與朝鮮的往來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天求經(jīng)《老子》譯為梵文日本遣唐使金城公主和蕃玄宗封大祚榮為渤??ね跻惶品馄ち_閣為云南王鑒真東渡日本阿倍仲麻呂卒于長安咸安公主入回紇南詔與唐結盟長慶會盟外國宗教的傳入五代~元政事要聞五代十國朱溫稱帝建后梁錢鑼受封為吳越王李存勖建后唐后唐滅后梁“兒皇帝”石敬瑭徐知誥稱帝建南唐劉知遠稱帝建后漢劉崇稱帝建北漢后周郭威改革柴榮繼后周皇位馮道五朝為官北漢“兒皇帝”劉鈞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金匱之盟斧聲燭影宋太宗求賢南唐后主李煜半部《論語》治天下楊繼業(yè)被俘,絕食而亡王小波、李順起義名相寇準慶歷新政儂智高起事包拯權知開封府王安石上萬言書王安石變法烏臺詩案司馬光“元祜更化”新黨反擊舊黨蔡京專政水泊梁山起義方臘起義李綱守東京靖康之變趙構稱帝南遷劉豫建大齊國李綱罷相鐘相、楊幺起義岳飛抗金秦檜任南宋宰相“十二道金牌”詔還岳飛岳飛死于“莫須有”高宗禪位宋孝宗紹熙內禪慶元黨禁史彌遠專權賈似道亂政文天祥寧死不屈陸秀夫抱幼帝投海耶律阿保機稱契丹主“天皇帝”與“地皇后”燕云十六州蕭太后遼國重臣韓德讓重元叛亂張孝杰擅遼權完顏阿骨打攻陷黃龍府遼天祚帝被俘國亡北遼與西遼的建立元昊稱帝建西夏西夏初年的改革元昊之死西夏母黨擅政西夏惠宗復位梁氏專權終結蒙古滅西夏完顏阿骨打建金國金熙宗改革金熙宗遇刺完顏亮遷都和改革全真教哀宗自殺,金亡成吉思汗耶律楚材窩闊臺繼位元憲宗蒙哥西北諸王的叛亂忽必烈稱帝建元四等人圖帖睦爾篡位伯顏專政元脫脫改革方國珍被逼起義白蓮教起義紅巾軍建“天完”政權張士誠稱王建大周劉福通迎立韓林兒朱元璋漸掌兵權陳友諒建大漢國朱元璋北伐陷大都滅元沙場鏖兵高平之戰(zhàn)后周攻南唐之戰(zhàn)柴榮北伐征遼宋滅后蜀之戰(zhàn)宋太祖征北漢潘美統(tǒng)兵平南漢宋滅南唐宋太宗滅北漢雍熙之戰(zhàn)好川水之戰(zhàn)永樂城之戰(zhàn)宗澤抗金王彥組織“八字軍”抗金韓世忠大敗金軍岳飛收復襄陽六郡郾城大戰(zhàn)岳飛征剿楊幺采石之戰(zhàn)蒙古西征歐洲孟珙衛(wèi)國余玢四川抗蒙釣魚城之戰(zhàn)崖山海戰(zhàn)蒙古東征日本忽必烈征爪哇經(jīng)濟縱橫郭威罷營田廢租牛課柴榮下令均定田租修治漕運四渠榷場宋代刺繡宋錦淳化元寶范仲淹筑海堰宋代的專賣北宋修靈渠草市與墟市均輸法農(nóng)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方田均稅法募役法最早的紙幣——交子五大名窯南宋修改役法南宋大修圩田西夏錢幣使臣貿(mào)易茶馬互市猛安謀克的遷徙元朝中統(tǒng)鈔元代官田與私田元代開鑿通惠河高利貸盛行疏浚鎮(zhèn)江漕河與練湖元代官窯與民窯賈魯治理黃河文化藝術五代詞的興盛《花間集》《韭花帖》《舊唐書》《九經(jīng)》刻版五代人物畫花鳥畫黃徐流派五代山水畫四大家王禹俑與詩文革新運動新古文運動唐宋八大家北宋詩人林逋奉旨填詞柳三變“三蘇”父子蘇門四學士庶人與奴隸井田制先秦租稅先秦力役眾工徒庸軍賦都江堰鄭國渠采桑養(yǎng)蠶繅絲商業(yè)的起源魯國“初稅畝”魯國“作丘甲”文化藝術倉頡造字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甲骨文鐘鼎文巫史文化五行之說“六藝”禮教河圖洛書先秦的學?!兑捉?jīng)》與《易傳》《尚書》編修《詩經(jīng)》刪訂百家爭鳴儒家學派無為老莊墨家學說兵圣孫武法家學派縱橫家陰陽家農(nóng)家雜家思想與《呂氏春秋》白馬非馬孟母三遷《春秋》與春秋三傳屈原與楚辭高山流水,知音難求典章制度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原始社會婚姻制度最早的執(zhí)法官皋陶夏朝的《禹刑》周穆王制定《呂刑》明德慎罰刑書與刑鼎宋詞的鼎盛李清照周敦頤與理學道學陳摶宋代四大類書《太平寰宇記》《太宗實錄》《廣韻》《集韻》《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兩朝國史》《資治通鑒》宋代四大刻書中心北宋四大書院應天府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瓦市勾欄畫院北宋山水畫各派名家釋道畫家武宗元白描畫家李公麟北宋花鳥畫書畫皇帝趙佶風俗畫與《清明上河圖》書法四名家蘇黃米蔡文學大家陸游辛棄疾朱熹陸九淵魏了翁建鶴山書院《通志》《通鑒記事本末》《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南宋詔印書籍宋代話本《武林舊事》南宋山水畫完顏希尹創(chuàng)造女真文字八思巴創(chuàng)蒙古文字元好問許衡與姚燧胡三省注《通鑒》元雜劇與南戲元曲四大家關漢卿《西廂記》書畫名家趙孟頫詩畫雙絕王冕青龍寺壁畫典章制度南唐開科取士宋立更戍法樞密院宋轉運使《宋刑統(tǒng)》參知政事通判京師設置便錢務殿試“恩科”取士崇文院譯經(jīng)院提點刑獄司與提刑官審刑院群牧司行政區(qū)劃重制經(jīng)略使登聞鼓院登聞檢院醫(yī)官考試法宋廷復制武舉糊名考試法提舉常平司北宋置律學十科取士法蘇杭應奉局南宋修改刺配法《統(tǒng)天歷》遼朝“一國兩制”西夏“醫(yī)人院”西夏立漢學金初的“刑、贖并行”行省的設立宣政院與西藏元代用人條例元代科舉的廢立元代嶺北行省吏員出職制奎章閣學士院科技博覽魏丕改進床子弩畢異發(fā)明活字印刷術銅版印刷技術北宋造船技術的高超紡織技術的提高火藥火器的發(fā)明與應用煤的開采《武經(jīng)總要》編成宋校正醫(yī)書《太平圣惠方》沈括《夢溪筆談》指南針廣泛應用科學家蘇頌《營造法式》《洗冤集錄》《數(shù)學九章》《詳解九章算法》“天文圖”石碑火藥火器技術西傳山西應縣木塔西夏王陵郭守敬編制《授時歷》元大都黃道婆《農(nóng)桑輯要》王禎《農(nóng)書》編成回回炮與火銃民族外交蔣承勛出使日本日本高僧商然訪宋澶淵之盟慶歷和議宋賜西夏《大藏經(jīng)》宋割米脂等四郡給西夏西夏崇宗乾順附遼紹興和議隆興和議嘉定和議西夏依附金朝伊斯蘭教清凈寺馬可·波羅元朝與高麗的往來《島夷志略》明·清政事要聞胡惟庸案藍玉案朱元璋大興文字獄建文帝削藩靖難之役方孝孺十族被屠解縉被殺明成祖遷都北京唐賽兒起義漢王朱高煦叛亂宦官王振專權奪門之變于謙之死宦官曹吉祥謀反被誅弘治中興劉瑾擅權“挨千刀”嘉靖改革文才武略王守仁嚴嵩為相宮婢之變張居正變法一代廉吏海瑞抗倭名將戚繼光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魏忠賢專權東林黨與魏忠賢的斗爭熊廷弼之死朱由檢滅閹黨袁崇煥被凌遲高迎祥起義張溥創(chuàng)立“復社”皇太極改后金為清李自成建大順政權張獻忠建立大西李自成攻入北京順治即位。多爾袞攝政沖冠一怒為紅顏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權李自成敗亡九宮山留頭不留發(fā)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順治親政順治清算多爾袞鄭成功誓死不降清順治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即位莊廷罐《明史》案康熙親政擒鰲拜三藩之亂康熙南巡太子胤扔兩度被廢木蘭秋獼大典雍正大興文字獄年羹堯被誅殺三朝重臣張廷玉乾隆下江南乾隆文字獄和砷得寵乾隆褒揚史可法忠貞乾隆退位為太上皇大貪官和珅之死和珅的家產(chǎn)白蓮教起事天地會起義天理教攻打紫禁城清政府禁鴉片林則徐禁煙虎門銷煙洪秀全拜上帝教太平天國運動上海小刀會起義捻軍起義太平天國天京內亂“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火燒圓明園辛酉政變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太平天國“矸王新政”太平天國被滅洋務運動天津教案臺灣抗日斗爭公車上書興中會百日維新戊戌政變義和團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清末新政五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中國同盟會成立黃花崗72烈士保路運動武昌起義中華民國軍政府成立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tǒng)中華民國成立南北議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溥儀退位,清朝滅亡沙場鏖兵明成祖征漠北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wèi)戰(zhàn)薩爾滸之戰(zhàn)寧遠之戰(zhàn)皇太極征服蒙古山海關大戰(zhàn)吳三桂攻緬甸鄭成功收復臺灣平定三藩叛亂施瑯進軍臺灣烏蘭布通之戰(zhàn)雅克薩之戰(zhàn)昭莫多之戰(zhàn)和通泊之戰(zhàn)大小金川之戰(zhàn)大小和卓叛亂中英鴉片戰(zhàn)爭虎門之戰(zhàn)吳淞之戰(zhàn)三元里抗英斗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八里橋之戰(zhàn)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zhàn)爭鎮(zhèn)南關大捷中日甲午戰(zhàn)爭黃海海戰(zhàn)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日俄戰(zhàn)爭經(jīng)濟縱橫大明寶鈔明初邊關茶禁集市貿(mào)易與商業(yè)發(fā)展手工作業(yè)作坊會通河的開鑿包買商的出現(xiàn)一條鞭法李化龍開洳河《賦役全書》康熙帝獎勵墾荒康熙減免賦稅康熙海禁攤丁入畝改土歸流洪亮吉人口論中國自辦銀行中國第一家鋼聯(lián)合企業(yè)上海規(guī)元買辦商業(yè)行會紅頂商人錢莊票號商務印書館成立文化藝術《永樂大典》戴進創(chuàng)立“浙派”《續(xù)資治通鑒綱目》明四家范欽天一閣《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封神演義》湯顯祖與《牡丹亭》文學家徐渭文史大家王世貞思想家李贄奇書《金瓶梅》書畫大家董其昌《崇禎歷書》八大山人朱耷顧炎武與《日知錄》一代奇才金圣嘆全才傅青主《納蘭詞》大詩人查慎行“萬世師表”與孔廟體系西方畫法的傳入《康熙字典》編成《皇輿全覽圖》《古今圖書集成》《儒林外史》《聊齋志異》《四庫全書》《二十四史》書法家劉墉與伊秉綬章學誠與《文史通義》曹雪芹與《紅樓夢》《大清一統(tǒng)志》與重修《勸世良言》刊行《閱微草堂筆記》文史專家趙翼揚州八怪詩書畫三絕鄭板橋四大徽班與京劇《海國圖志》吳昌碩花鳥畫儒學大師曾國藩明清小品文明清通俗小說清末四大譴責小說嚴復與《天演論》鄒容與《革命軍》陳天華與《猛回頭》、《警世鐘》典章制度《大明律》都指揮使司八股文國子監(jiān)朱元璋頒行《大誥》特務機構錦衣衛(wèi)巡撫制度東廠與西廠“票擬”制度宗藩事例八旗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大清律集解附例》順治立鐵牌禁宦官干政內務府內十三衙門秘密立儲奏折制度開博學鴻儒科《大清會典》捐官康熙設立南書房綠營兵清代官服制雍正設立軍機處伊犁將軍設立嘉慶詔募團練《上海租地章程》領事裁判權會審公廨《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總理衙門新式海軍的創(chuàng)立北洋新軍臺灣改設行省“督辦政務處”的設立《欽定憲法大綱》皇族內閣科技博覽《本草綱目》利瑪竇來華徐光啟譯《幾何原本》《農(nóng)政全書》科學家李之藻宋應星與《天工開物》《徐霞客游記》《九章算法比類大全》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來華陳潢治河汪昂普及醫(yī)學知識《棉花圖》醫(yī)學家陳念祖故宮明十三陵圓明園建成詹天佑修鐵路馮如制造飛機景泰藍民族外交鄭和七次下西洋明清與哈密的關系葡萄牙軍占領澳門荷蘭軍獨占臺灣理藩院呼和浩特城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恰克圖條約》蒙古土爾扈特歸國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中英《天津條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天津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俄《伊犁條約》李鴻章簽訂《中法新約》中日《馬關條約》《中俄密約》“門戶開放”政策《辛丑條約》李悝的《法經(jīng)》殉葬制度人祭制度宗法制先秦俸祿先秦會盟先秦兵制司寇令尹國士《夏小正》科技博覽神農(nóng)教民稼穡鉆木取火與陽燧取火舊石器與新石器青銅器陶器與漆器煮鹽業(yè)木器《甘石星經(jīng)》二十八星宿神醫(yī)扁鵲《黃帝內經(jīng)》針灸醫(yī)術十進位計數(shù)法勾股定理司南的使用先秦橋梁竹簡帛書筆、墨與石硯先秦戰(zhàn)車民族外交史前陸橋樹皮布文化橫渡太平洋的殷商遺民先秦絲綢之路曹沫挾持齊桓公燭之武退秦師晉楚三和議呂相絕秦書秦晉之好晏子使楚合縱對抗連橫和解遠交近攻外交家藺相如毛遂自薦秦·漢政事要聞贏政建秦始稱皇帝修筑長城秦始皇封禪泰山焚書坑儒大營宮室遣使求仙張良刺殺秦始皇沙丘政變,胡亥奪位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李斯三族遭誅指鹿為馬趙高逼死胡亥秦朝滅亡鴻門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被封齊王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建立漢朝田橫及500勇士自刎殉國漢初三杰天下初定,分封王侯白馬之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人彘”事件蕭規(guī)曹隨呂氏當政周勃、陳平誅滅諸呂漢文帝露臺惜費周勃功高被誣反緹縈上書救父周亞夫細柳軾車賈誼懷才不遇七國之亂劉徹被立為太子金屋藏嬌景帝誣反周亞夫文景之治竇太后抑儒大將軍衛(wèi)青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主父偃與“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大興“巫蠱之禍”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灌夫罵座司馬遷因言遭腐刑漢武帝頒“罪己詔”大將軍霍光輔政漢昭帝英年早逝昭宣中興趙充國屯田霍氏外戚謀反丙吉問牛漢宮飛燕斷袖之癖王莽篡權,建立新朝王莽托古改制綠林、赤眉起義玄漢王朝三年而亡光武中興云臺二十八將嚴子陵釣臺馬革裹尸“強項令”董宣班超投筆從戎竇氏外戚當權宦官鄭眾誅竇氏跋扈將軍宦官弄權五侯肆虐第一次“黨錮之禍”第二次“黨錮之禍”張陵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黃巾起義董卓擅朝綱王允計殺董卓李催、郭汜禍亂朝政曹操兗州崛起孫堅割據(jù)江東挾天子以令諸侯衣帶詔事件三顧茅廬曹操稱魏王劉備稱漢中王孫權上書請曹操稱帝沙場鏖兵蒙恬抗擊匈奴章邯擊敗農(nóng)民軍巨鹿大戰(zhàn),破釜沉舟項羽大敗章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zhàn)十面埋伏白登之圍漠北之戰(zhàn)武帝征滅朝鮮李陵降匈奴“汗血寶馬”之戰(zhàn)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劉秀昆陽大捷竇憲擊匈奴孫策平定江東官渡之戰(zhàn)曹操北征烏桓赤壁之戰(zhàn)馬超潼關戰(zhàn)曹操劉備攻取益州曹操奪取漢中張遼威震消遙津張飛用計敗張邰劉備奪取漢中關羽水淹七軍呂蒙計襲荊州經(jīng)濟縱橫秦漢的重農(nóng)抑商修建靈渠文景二朝輕徭薄賦漢武帝實行“緡錢令”鹽鐵專賣與《鹽鐵論》均輸法平準法黃河的加固與水利興修犁壁的發(fā)明與使用漢武帝鑄造“五銖錢”王莽的錢幣改革東漢治理黃河與汴渠水碓、水排與水車曹操屯田文化藝術李斯與“秦篆”隸書與章草《淮南子》漢賦漢武帝創(chuàng)建太學司馬遷憂憤著《史記》劉向父子揚雄著《方言》與《法言》《急就篇》的編著《爾雅》成書毛氏與“毛詩”《山海經(jīng)》成書光武帝與讖緯之學《漢書》白馬馱經(jīng)《白虎通義》五言詩《兩都賦》與《二京賦》班昭與《女誡》馬融注書講學王充著《論衡》許慎編纂《說文解字》經(jīng)學大師鄭玄道教的最終形成壁畫與帛畫《孔雀東南飛》古詩十九首三曹建安七子蔡邕與蔡文姬琴藝的發(fā)展與成熟漢樂府何休注《公羊傳》《熹平石經(jīng)》典章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權三公九卿制度秦朝郡縣制的設立車同軌,書同文統(tǒng)一度量衡、律法與貨幣秦朝的嚴刑峻法劉邦約法三章叔孫通制定禮儀漢朝郡國并行創(chuàng)立刺史制度張釋之執(zhí)法漢武帝始建年號“五經(jīng)博士”確立三綱五常六禮、七教與八政察舉征辟酷吏張湯執(zhí)法漢代皇帝倡導薄葬鴻都門學的創(chuàng)立曹操辦學科技博覽秦漢陶俑藝術瓷器時代天文巨著《五星占》《太初歷》炒鋼技術《周髀算經(jīng)》《九章算術》馬王堆漢墓蔡倫改進造紙術科學家張衡渾天儀地動儀徐岳與算盤“醫(yī)圣”張仲景神醫(yī)華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漢代“樓船”民族外交秦韓與衛(wèi)氏朝鮮冒頓單于漢與匈奴和親張騫出使西域蘇武牧羊匈奴二單于朝覲漢室漢與鳥孫和親聯(lián)盟傅介子孤膽斬樓蘭西域督護府“漢倭奴國”金印昭君出塞班超揚威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安息使者朝覲班勇重建西域都護府曹操滅亡匈奴魏·晉·南北朝政事要聞曹丕代漢自立劉備稱帝劉備白帝城托孤孫權稱帝遷都建業(yè)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馬懿詐病誅曹爽司馬師廢曹芳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姜維降鐘會樂不思蜀司馬炎代魏建晉東吳孫皓殘暴白癡皇帝晉惠帝賈南風禍亂朝政八王之亂陸機三族被夷李雄稱帝愍帝降漢西晉亡五胡亂華司馬睿建康稱帝聞雞起舞與擊楫中流庾亮執(zhí)掌朝政王敦兩度兵臨建康桓溫把持東晉朝政東晉張貴人殺司馬曜司馬德宗讓位于桓玄孫恩、盧循起義十六國從奴隸到皇帝的石勒石虎篡權苻健攻取長安建立前秦前秦帝苻生殘暴苻堅殺苻生奪帝位王猛相前秦慕容垂降前秦王猛滅前燕慕容垂建立后燕姚興滅亡前秦拓跋璉建北魏拓跋瑾無道被刺死赫連勃勃建立胡夏劉裕稱帝建宋,南朝開始謝靈運之死劉義隆自毀“萬里長城”劉義隆被殺劉子業(yè)殘暴蕭道成稱帝蕭鸞篡位蕭衍建梁梁元帝江陵焚書陳霸先稱帝南北朝并立拓跋燾滅佛國史之獄拓跋燾被殺突厥崛起魏孝文帝改革東魏與西魏高洋稱帝北齊內亂宇文護建北周北周武帝禁佛佛道二教北周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楊堅專權沙場鏖兵陸遜夷陵敗劉備諸葛亮七擒孟獲諸葛亮五出祁山馬謖失街亭姜維狄道之戰(zhàn)鄧艾偷度陰平蘇峻叛亂王溶樓船下益州涼州之戰(zhàn)石勒襄國保衛(wèi)戰(zhàn)石勒幽州之戰(zhàn)兩趙洛陽爭奪戰(zhàn)桓溫西征滅成漢桓溫北伐

章節(jié)摘錄

巫史文化隨著古代社會的發(fā)展,專門從事占卜工作的“巫”開始參與國家管理,主要從事掌管文字方面的工作,所以到殷商西周時,巫通常由一人擔任,所以便出現(xiàn)了“巫史”。因為殷人非常迷信,周承殷制,所以出現(xiàn)了巫史壟斷神壇,把持朝政,執(zhí)掌學壇的現(xiàn)象。巫史文化在春秋以前非常發(fā)達,與政治、科學、社會學等方面都密切相關,可以讜奠定了中華文化黎明時期的發(fā)展基礎,并對后世文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五行之說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這一學說最早是在道家學派中出現(xiàn)的。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五行的主要理論是相生相克,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則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tǒng)論,是我國古代的物質組成學說。五行學說被廣泛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六藝"禮教禮教是指古代社會的一套等級制度,這套制度規(guī)定了不同的等級人的不同行為規(guī)范,具有法律和制度的制約性。而想要精通這一制度,并能夠遵守這一制度的等級分制就要進行一定的學習。在古代,人們進行禮教的學習主要是通過以下幾種來進行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是指禮節(jié);樂是指音樂;射是指射箭技術;御是指駕馭馬車的技術;書是指識文斷字;數(shù)是指算術。這六種技藝被統(tǒng)稱為“六藝”。河圖洛書相傳在上古伏羲氏時期,洛陽東北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上背著“河圖”,并將圖獻給了伏羲。伏羲依河圖而推演出八卦,成為后來《周易》的來源。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上刻有文字,大禹將文字記錄下來便成為《洛書》,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也就是《洪范》篇。河圖與洛書是相關的,-一般而言,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為用,不可分割。河圖洛書在中華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先秦的學校我國從夏代開始便有了學校,當時的學校主要是軍事教育,受教的也多是貴族子弟。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統(tǒng)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冊,所以就出現(xiàn)了比較正規(guī)的教育。習禮、習武是商代學校的主要教育內容。習禮的內容主要是學習祭祀和樂歌,習武的內容主要是習射。

編輯推薦

《中華史典(權威珍藏版)》是一本濃縮中華歷史文化知識精粹的儲備手冊,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于一體,讓您趣味閱讀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歷史,輕松掌握中國歷史的各種知識點。如果有人問你,漢初三杰是哪三位?中國古代詩歌作品最多的詩人是誰?“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大家?中國歷史上的“兒皇帝”是誰?清朝的“八旗”指哪八旗?乾隆為什么又被稱為“十全老人”?…… 這些常識性的問題看似簡單,卻都是您感興趣的、覺得有意思的,然而又較零散的。如果您有這方面只是的需求,不妨翻閱一下《中華史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華史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