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面容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艾米麗·喬治亞娜·坎普、 晏方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艾米麗·喬治亞娜·坎普  譯者:晏方  
Tag標簽:無  

前言

我遇到過的每個有幸去過中國的聰明人。都曾傾倒在那神奇的人民和神奇的土地的魔力之下。我十分希望,通過用我的鋼筆和畫筆盡力準確和生動地展示中國的真實面容,這種魔力能將即使從來沒到過那里的人也迷住。只要貼得足夠近,人們就有可能成功地描述一個民族的心靈,然而一輩子熟悉和熱愛中國的外國人會第一個否定這種做法對中國的可行性。我寧愿采取勃朗寧的觀點——“心靈幫不了軀體,軀體也幫不了心靈”——力圖忠實地記錄下我的所見,這樣可以讓別人自己去研究中國。也許有人反對道這幅畫的色彩過于鮮艷,因為我沒有對事物的陰暗面著墨太多。然而眼瞼和眼睛是一樣有用的。這本書是1893年至1894年在山西度過的一年和1907年至1908年在途經(jīng)山東、直隸、湖北、四川、云南各省的旅行中度過的六個月的經(jīng)歷及見聞。前一次主要是在太原府的一個醫(yī)藥傳教機構(gòu)度過的,當(dāng)時那里還遠離西方影響;現(xiàn)在一切都變了,我從該國的東北旅行到西南,發(fā)現(xiàn)那偉大的覺醒觸及了每一個村莊。第一次的時候,我一直覺察到這里的人民對外國人態(tài)度上有某種敵意,這次情況恰恰相反。考慮到許多旅行者對中國人的行為,這在我看來好像實在令人驚訝;不過他們在察覺心理狀態(tài)時非常敏感,我們通過將自己完全無保留地托付給他們而對他們的求助,得到了他們毫不遲疑的響應(yīng)。不止一次有人告誡我們別這么做,但事實證明我們的信任是對的。沒有一個歐洲國家里我們會得到更殷勤的對待了,很少歐洲國家讓我旅行得這么快樂、這么無憂無慮。旅途是一連串驚喜,我的朋友越過邊界進入緬甸時感嘆道:“要是我們能轉(zhuǎn)過身一路回去,那該多好!”說出了我們兩個人的心里話。倘若有什么人由于看了這本書而想要親自去認識中國,那這本書就沒有白寫。

內(nèi)容概要

《中國的面容》主要內(nèi)容包括:旅途是一連串驚喜。當(dāng)我和我的朋友越過邊界進入緬甸時,感嘆地說:“如果我們能裝過身一路回去,那該多好!”這說出了我們兩個人的心里話。整個文明世界驚訝而欽佩地看著日本國最近的迅速演進,現(xiàn)在中華帝國決心作一個相似的改變。這是個困難得多的任務(wù),而且由于中國的規(guī)模,對于整個世界很可能重要得多。中國人受了愛國主義精神的強烈鼓舞;他們有優(yōu)良的心智,有將必要的改革進行到底的執(zhí)著的決心。在過去的黑暗時代,他們是藝術(shù)、科學(xué)和哲學(xué)的先鋒;所以我們可以滿懷希望地期待一個更輝煌的未來,相信剛開始的新紀元對于中國也許是個越來越偉大的紀元。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艾米麗·喬治亞娜·坎普 譯者:晏方英國女風(fēng)景畫家艾米麗·喬治亞娜·坎普,1893年至1894年從天津去太原,在山西省度過一年,1907至1908年從上海乘火車去青島,作了途經(jīng)山東、河北、湖北、四川、云南各省而以緬甸(當(dāng)時為英國的殖民地)為終點的六個月旅行?!吨袊拿嫒荨肥撬谶@兩次游歷后所作,從時間上算起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了。除本書所介紹的旅行外,作者的足跡還曾到過中亞、中國的東三省和朝鮮等地;她發(fā)表過的有關(guān)作品,除本書而外,還有《滿洲、朝鮮、俄屬土耳其斯坦的面容》、《漫游中屬土耳其斯坦》、《中國人的精神》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上海第二章  山東,德國人的勢力范圍第三章  鄉(xiāng)間一日(山東)第四章  山東絲綢第五章  濟南第六章  圣地泰山第七章  孔子故里:曲阜第八章  黃河和大運河第九章  1893年到山西的旅行第十章  太原府第十一章  北京第十二章  京漢鐵路:從北京到漢口第十三章  揚子江上:宜昌到萬縣第十四章  四川山路第十五章  成都第十六章  岷江第十七章  峨眉山第十八章  從四川入云南第十九章  前往云南府的路上第二十章  云南府第二十一章  大理府第二十二章  大理府到騰越第二十三章  從中國入緬甸第二十四章  中國現(xiàn)今的局勢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編輯推薦

《中國的面容》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的面容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那個時代,那群人
         “我遇到過的每個有幸去過中國的聰明人,都曾傾倒在那神奇的人民和神奇的土地的魔力之下。我十分希望,通過我的鋼筆和畫筆盡力準確生動地展示中國的真實面容?!蔽沂且驗檫@段序言才決定看這本書的。這本書是一位英國女畫家為自己在十九世紀末貫穿中國的旅行所做的游記。我想知道,十九世紀末的中國人,一個我所被告知的因屈辱和辛酸而卑微得可憎的面孔,會以什么樣的方式,映入一位浪漫而明慧的旁觀者的眼眸。
         這確實是一本游記,女畫家秉承了西方注重寫實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記錄下了旅行途中的所見所聞 。鮮有對政治經(jīng)濟的評論,也基本看不到對中國現(xiàn)實格局的沉重透露。那時的中國對于作者而言,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描畫對象,一個采集靈感的地方,但也正是因為這樣,讀者才得以在書中看到那些站在中國大變革邊沿地帶的普通中國人的真實面孔。而且,因為作者的特殊身份(一名來自西方強國的女畫家)而產(chǎn)生的特殊的視角,才讓讀者得以發(fā)現(xiàn)那些因普遍而常常被忽略的細節(jié),我讀到的中國面容,很大一部分都是由這些細節(jié)構(gòu)成的。下面,我會就令我印象深刻的幾個方面談?wù)勎易x到的中國的面容。
         作者說:“中國禮儀有一種難以言說的魅力。”作者說的應(yīng)該多指中國的待客之道,中國人的面貌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充分地展現(xiàn)。我對中國的傳統(tǒng)禮儀沒有多少了解,單從作者的經(jīng)歷來看,中國人待客,或者說對待作者這樣一位外國來賓,是拘謹禮貌而又拿捏不準的。作者曾在曲阜的一個官員家里落腳,家里的女眷來拜訪作者時,其中有一位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什么品階來著?”。我心頭一震,我想這不是溝通詞窮后的敷衍,這是那個時代那個國家的最普通的那群人都想要了解的問題。品階對于任何一個封建時代都是重要而又清晰的,中國傳統(tǒng)禮儀,接客之道,也跟這種社會地位的劃分緊密相連。那些占大多數(shù)的中國普通民眾,他們既沒有參與到改革大計中,也對嚴峻的中國現(xiàn)狀知之甚少。但同時他們也看到了:各地都有傳教士在傳教;有外國商人出現(xiàn)的地方越來越多;各種進口商品琳瑯滿目;教堂和教會學(xué)校拔地而起;他們看到了租界,看到了一些在中國卻不允許中國人踏足的地方;他們看到衣著整潔的外國人在中國官員面前趾高氣昂;看到有些鐵路是由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自己在管理。他們不懂政治,不懂外交,但是卻真實地察覺到了這些變化。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很愛隨遇而安的,時間可以幫助他們消化和適應(yīng)任何大的變動;但中國人又是愛守規(guī)矩的,比起接受自由平等博愛的新思想,當(dāng)時的大多數(shù)中國人則更習(xí)慣將自己限制在明確的自我定位中,不做任何越矩的事,安穩(wěn)地過日子,這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一直很擅長且熱衷的事。但是生活在那個時代你會發(fā)現(xiàn)即使只是這樣也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社會中大量涌現(xiàn)的外國群體正擅自參與到中國人的日常中,變成越來越不可忽略的因素,但是,中國人沒有辦法對他們進行合適的定位。
         那時在中國的外國人國籍各異,目的不一,從思想的改造到文化和商業(yè)的掠奪再到普通的旅行和考察,但都是要和中國人親密接觸的。他們的面孔有的溫和而充滿善意,有的又蠻橫霸道得可憎。中國人一邊不可思議地聽著對他們來說有點天馬行空但不無吸引力的平等博愛的新思想,一邊忍受著他們中一些人狂妄的自負和人格的侮辱。但從書中所講的作者所受到的優(yōu)厚的待遇來看,中國人似乎還是選擇了較為安穩(wěn)的處理方式,禮讓和妥協(xié)。這從作者多次受到當(dāng)?shù)毓賳T的接待這一事實中就可見一斑。說到底,中國人骨子里透著一種自卑,他們很容易自輕自賤。在中國,跪拜是一種常見的施禮方式,磕頭也是,致謝時可跪拜,認錯時可跪拜,有事相求時更是如此,中國人總是喜歡用最接近地面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卑微與誠懇。跪拜的頻繁,是會使人不自覺地放低自身的高度,淡化自尊,安于現(xiàn)狀的。站與跪的高低落差,仰視與俯視的差別,讓尊者愈尊,賤者愈賤。再者,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延續(xù)得過于穩(wěn)定了,中國朝代的更替史就是一部普通民眾輪番遭受壓迫的歷史,這種壓迫漸漸地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身上打下了烙印,并繼而轉(zhuǎn)化為根深蒂固的思想傳統(tǒng)。面對壓迫,大多數(shù)人是選擇妥協(xié)的,是選擇茍且生存的,他們發(fā)現(xiàn)溜須拍馬和點頭哈腰經(jīng)常比剛正不阿更加討巧,也更讓人放心,所以他們甘愿選擇前者以獲取暫時的安定,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奴性”。在面對外國人這一新的團體時,他們做出里同樣的選擇,強國越是瓜分中國控制中國,中國人就越是懼怕,越是抬高對方的身份,在剝削中選擇服從,在屈辱中選擇麻木。
         在中國,底層的勞動人民始終是占大多數(shù)的,在這里,我想具體談一談腳夫的面貌。腳夫在作者的旅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是當(dāng)時中國普通勞動人民的典型代表。腳夫是舊社會對搬運工人的稱呼,既搬運貨物,有時也抬人,做跟轎夫類似的事情。腳夫的工作十分辛苦,腳夫們走南闖北,翻山越嶺,風(fēng)餐露宿,一走就是十幾天或至數(shù)月、數(shù)年,全憑兩只腳謀生糊口,他們收入微薄,社會地位低下。作者是一名道德高尚的女畫家,在旅行途中一直給予腳夫們一定的尊重和包容,但是可以想象,這樣好的雇主并不多,腳夫們大多時候遭受的是騾馬一般的對待。書中的腳夫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他們遭遇過壓迫,看慣了不平等,因而本分,因而卑微,因而麻木。
         本分是中國人的一個重要特征,一個普通的中國農(nóng)民家庭,可以世代在同一片土地上勞作,沒有比他們更安分守己的人了。腳夫也是如此,他們忠于自己的勞動,盡管他們所做的工作艱苦到殘酷。他們的本分中透著令人敬佩和感動的堅韌,這種堅韌在中國勞動人民的身上普遍而明顯。從某個角度上看,中國人是愚昧而不思進取的,這與他們對勞動的堅實信仰不無關(guān)系。在中國,體力是第一生產(chǎn)力,力氣大,能干活的人是很被看好的,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要得到生活的保障,除了靠子弟讀書考取功名外,只能靠本本分分的勞動。而能夠榜上提名的畢竟是萬里挑一,所以這條路對大多人來說是虛無縹緲不敢妄取的。于是,體力就成了最可靠的資本。先把對腳夫的分析放在一邊,我們來看看在中國占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民,中國人的土地情結(jié)應(yīng)該是任何民族都無法比擬的。中國人愛土地,小農(nóng)經(jīng)濟,對商業(yè)的長期的輕視更是讓這種情結(jié)深深扎根,勞作也是上述的勞動的最典型。很多中國人為了謀生把全年的精力奉獻給土地,而這種奉獻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平等的回報,一次毀滅性的天災(zāi)就可能導(dǎo)致顆粒無收,全家人就失去了一年的指望。這種不確定性非但沒有把中國人的目光轉(zhuǎn)移到另一條生存道路上去,反而加深了農(nóng)民對土地的崇拜,今年歉收,那明年就更可能豐收,也許農(nóng)民就是懷揣著這樣的心理希冀和安慰,在一片土地上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賭博。這樣的習(xí)慣經(jīng)過世世代代的傳承,將農(nóng)民的生命與勞作僅僅相扣,對勞作的執(zhí)著和耐心也越來越深,在多么惡劣的環(huán)境、天氣下都能看到中國人勞作的身影,這終于締造了中國人對于勞動的不可思議的堅韌。腳夫當(dāng)然也是這樣,他們傳承了這樣的精神,但常常得不到耕種的土地,但他們將這種堅韌出色地轉(zhuǎn)移到了腳夫的工作中來,因此無論多么難走的路,腳夫們都能夠征服,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令人心酸但是實在可敬的精神。
         腳夫的卑微自不必說,他們本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想要期待別人的關(guān)懷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個腳夫若是在運貨途中生了病,受了傷,不能堅持工作,那他們面臨的可能只是殘酷的失業(yè)的現(xiàn)實,想要讓雇主照顧賠償?shù)南敕ㄊ鞘植幻髦堑摹?br />      “中國人對疼痛特別不敏感。”當(dāng)女畫家為腳夫們護理受傷的腳時發(fā)出的感慨。她也提到,為中國人做手術(shù)所花費的麻醉藥物遠遠少于對歐洲人做同等的手術(shù)所花費的量。中國人耐得住疼,這與他們的堅韌一樣,讓人為之心酸。沒錯,中國人只是耐得住疼,不是不疼,這種對疼痛的忍耐性應(yīng)該是不可遺傳的,那么,是什么導(dǎo)致中國人對疼痛如此不敏感呢?是對自我的輕視和精神的麻木。中國人很少是為自己活的,很少有人能脫離團體尤其是家庭的羈絆而單單為自己謀生。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中最缺乏的便是對本我的呵護,不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因為現(xiàn)實幾乎從不給他們這樣的機會,前文中講過,中國人骨子里透著一種自卑,有的人出生幾年就注定了一生的卑微。官僚的壓迫剝削常見得讓人習(xí)以為常;不平等是被人普遍接受的社會現(xiàn)實,沒人奇怪更沒人反抗;溫飽問題足足糾纏了人們上千年?,F(xiàn)實如此殘酷,即便你受傷了,疼給誰看呢?同情心始終都是奢侈品,你不小心透露的任何身體的軟弱,都有可能讓你無法獲得和他人一樣多的勞動機會,無法謀生養(yǎng)家。所以,中國人選擇將外在的痛苦深深掩藏和忘卻,當(dāng)痛苦成為常態(tài),也確實沒什么好敏感的了。但是,時間久了,這種麻木也感染到了中國人的精神,自尊心受創(chuàng),也一并變成了無足輕重的事。這是中國人最最令人心疼的特征,麻木,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甚至,對國家。
      一本書畢竟無法記述太多,我對那個時代平凡中國人的了解,可以說只是在讀完書后所做的一個猜測,從那個時代之后中國發(fā)生的各種變革來看,中國人顯然不只有這樣一個面容,在卑微與麻木的背后,必定存在著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這個民族完成奇跡般的蛻變,成為世界格局中一股嶄新的力量。
  •     想寫一寫前天讀完的一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見縫插針地讀完,很有趣的一本書,至少對我而言。
      作者是一位一百多年前的英國女畫家,游歷中國后寫下的旅途經(jīng)歷和見聞。她看到的、描寫的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和中國人,而她又是一百多年前的西方女性,這樣的視角想不引起我的注意都不行,所以在圖書管看到便馬上決定借閱。
      遺憾的是,書中圖片太少,而且大都是模糊的。我很高興作者沒有西方殖民主義者的那種傲慢和偏見,而是用充滿了同情,平等的心態(tài)來看待中國和中國人,她在序言中寫到“力圖忠實地記錄下我的所見,這樣可以讓別人自己去研究中國。并且她還認為“……但事實證明我們的信任是對的。沒有一個歐洲國家里我們會得到更殷勤地對待了,很少歐洲國家讓我旅行得這么快樂,這么無憂無慮。旅途是一連串驚喜……”
      作者的旅行時間分別是1893年-1894年、1907年-1908年。第一次途徑天津-太原-山西。后一次是從上海-青島,然后途徑山東-河北-湖北-四川-云南,最終到達緬甸。她們的旅行方式是,火車、船、轎子、篼子、滑竿和雙腳?;疖嚭痛苌?,大部分都是坐被人抬著走的轎子、篼子和滑竿,有時會下轎步行。
      單看她們的旅行方式,現(xiàn)在的驢友們一定會認為浪漫又奢侈。的確,她們對當(dāng)時的中國人而言算是貴族,有錢人,她們常常要雇很多轎夫,她們有仆人,翻譯、還有士兵護衛(wèi),外國女性在當(dāng)時的中國做這樣的旅行,有士兵護衛(wèi)顯得很有必要。她們也常常會得到當(dāng)?shù)刈罡吖賳T的接見和關(guān)照,并且她們得到了很多傳教士的熱心幫助,否則,她們自己也說,很難完成這樣的旅行。似乎看起來她們的旅行一定舒服極了,其實并不盡然,其實旅途中遇到很多困難和麻煩,還有當(dāng)然也很辛苦。但她們覺得和旅途中所得到的比起來,根本不算什么。
      想想吧,一百多年前的外國女性,還沒有到非常開放的程度,雖然比中國要開放,她們又是在異國他鄉(xiāng)做一次前途未卜的旅行,即使是現(xiàn)在看來,也是需要相當(dāng)?shù)挠職獾?。她們這樣的旅行不正是我夢中也向往的嗎?
      不過前提是,有足夠的錢,才會讓旅途更有安全感。如果現(xiàn)在讓我們用乘坐轎子的方式游歷大半個中國,真的是即奢侈又夸張,還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轎子該有多慢啊,可是在當(dāng)時,這卻是再正常不過的方式了。
      相比她們可以乘轎在中國旅行,中國的女性則顯得更辛勞。當(dāng)時的中國處在變革之中,西方的文明一點點滲透,她們所到之處外國傳教士的痕跡隨處可見,在傳教士的推動下,教會學(xué)校在中國遍地開花,很多人想要去外國留學(xué),女孩也開始慢慢接受教育,天足運動逐漸展開,中國人對外國人不再好奇。作者感嘆,中國人總是不放過任何一塊可以耕種的土地,婦女們也參加勞動,即使裹著小腳,還是要參與繁重的田地勞作?,F(xiàn)在不也如此嗎?中國人向來都很辛勞。
      從書中的描述可以看出,當(dāng)時的很多中國人還受到鴉片的摧殘,禁煙運動仍在進行,中國的貨幣體系一片混亂,不同地區(qū)用不同的貨幣。當(dāng)時的中國并不太平,可以說是在水深火熱中,不過就她們旅途經(jīng)過的描寫來看,這種變革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人們還是該勞動就勞動,該歡慶就歡慶,過著自己的日子。旅途的風(fēng)景總是很迷人,她們常常會停下來寫生。如果可以,我也好想要一次這樣的旅行。不過我會把寫生改成拍照。
      最后,旅行即將結(jié)束,作者寫道,“對于許多旅行,要忘掉其中的不愉快需要一段熟化期的距離,然而我們回顧時,只有一種想法,那就是完完全全的滿意?!?br />   本書的作者并沒有描寫一個全面的中國,只是描述了她所途徑的看到的中國,不過也或多少滿足了我的一點好奇心。作者對中國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在本書的最后她寫到“在過去的黑暗時代,他們是藝術(shù)、科學(xué)和哲學(xué)的先鋒,所以我們可以滿懷希望地期待一個更輝煌的未來,相信剛開始的新紀元對于中國也許是個越來越偉大的紀元?!?br />   的確,二十世紀對中國而言的確是一個偉大的紀元,在這個世紀里古老的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變化中充滿了痛苦,血淚和犧牲。在這個世紀,新的中國誕生了,中國人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只是不可能總是美好,新的問題又層出不窮。
      更輝煌的未來——這一美好的期待,還需要中國人齊心協(xié)力,共同努力!
      
  •   對于國民性的評論非常贊同~
  •   為評論點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