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郁達夫,傅抱石 頁數(shù):15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郁達夫的一生,始終在路上。為了生計,他的屐痕遍及北京、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所到之處,他盡情領(lǐng)略,把“靈感賦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綠葉、每一塊唬巖、每一株小草,讓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劉海粟語)。
本書精選郁達夫的游記、風(fēng)景散文二十九篇。這些作品,寫山水名勝、描景色風(fēng)物,既有豐富的地理、歷史、自然知識,又注入個人的遭遇和情懷;語言不事雕琢,章法不受限制,才華橫溢,不拘一格,風(fēng)流倜儻,涉筆成趣。讀達夫游記,他的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習(xí)慣等等,無不活潑地顯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郁達夫的游記散文和散文中的風(fēng)景描寫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占據(jù)獨一無二的地位。諸多篇章如《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釣臺的春晝》《北平的四季》等,被選入中學(xué)語文課本,代代相傳,成為經(jīng)典。
本書插圖選用著名畫家傅抱石的山水畫。先生曾多次遠行寫生,體察真山真水,擷取大自然蘊蓄的詩意,傾才情于毫端。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塑造意象,經(jīng)營意境,抒發(fā)觀感,寄托情懷。他的作品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錢塘江潮,西湖月夜,富春曉色,虎跑深秋……他畫得生動,畫得自在,不粘滯,不做作,一點一畫都灑脫有靈性,意趣高遠。畫中充滿文學(xué)性,觀者宛如聽到了郁達夫那真摯、誠實、如泣如訴的心聲。
作者簡介
郁達夫(一八九六-一九四五),原名郁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創(chuàng)造社、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發(fā)起人之一。早年留學(xué)日本,回國后從事新文學(xué)創(chuàng)作,曾主編《奔流》(與魯迅合編)《創(chuàng)造季刊》《創(chuàng)造月刊》《洪水》等文學(xué)刊物,是中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最活躍的作家之一,在小說、散文、舊體詩詞、文學(xué)理論和翻譯等方面均有貢獻。代表作品有小說集《沉淪》,中篇小說《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散文集《屐痕處處》等?,F(xiàn)有《郁達夫全集》(共十二卷)行世。 傅抱石(一九〇四-一九六五),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江西省新余縣人。國畫大師,“新山水畫”代表畫家。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美協(xié)江蘇分會主席、南京師范學(xué)院美術(shù)系教授、江蘇省中國畫院院長。他擅長山水畫和人物畫,師法自然,崇尚革新,獨創(chuàng)“抱石皴”。出版有《傅抱石畫集》《東北寫生集》《傅抱石速寫集》等。著有《中國繪畫變遷史》《人物山水技法》《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中國篆刻史述略》等。
書籍目錄
故都的秋
北平的四季
江南的冬景
小春天氣
春愁
雨
移家瑣記
住所的話
浙江的今古
杭州
杭州的八月
里西湖的一角落
福州的西湖
記閩中的風(fēng)雅
釣臺的春晝
杭江小歷紀程
浙東景物紀略
兩浙漫游后記
屯溪夜泊記
桐君山的再到
雁蕩山的秋月
超山的梅花
城里的吳山
西溪的晴雨
花塢
皋亭山
玉皇山
揚州舊夢寄語堂
國道飛車記
章節(jié)摘錄
在龍王廟前折向了北去,頭腦里對于一路上所見的峰嶂的名目,如猴玻衣、蓼花嶂、響嵩門、霞嶂洞、聽詩叟、雙鯉峰之類,還沒有整理得清楚,景色一變,眼前又呈出了一幅更清幽、更奇怪、更偉大的畫本。原來這東內(nèi)谷里的向北去靈巖寺谷里的~區(qū),是雁蕩的中心,也是雁蕩山杰作里的頂點。初入是一條清溪,許多樹木與竹林。再進,劈面就是一排很高很長,像羅馬古跡似的展旗嶂,崛起在天邊,直掛向地下,后方再高處又是一排屏霞嶂,這屏霞嶂前,左右環(huán)抱,盡是一枝一枝的千萬丈高的大石柱,高可以不必說,面積之大周圍也不知有多少里;而最奇的,是這些大柱的頭和腳,大小是一樣的,所以都是絕壁,都是圓柱。小龍湫瀑布,也就在靈巖寺西北的一大石峰上,從頂點直瀉下來的奇景。靈巖寺,看過去很小很小,隱藏在這屏霞嶂腳,頂珠峰、展旗峰、石屏風(fēng)(全在寺東)與天柱峰、雙鸞峰、卷圖峰、獨秀峰、卓筆峰(全在寺西)等的中間;地位的好,峰巖的多而且奇,只有永康方巖的五峰書院,可以與它比比;但方巖只是偉大了一點,緊湊卻還不及這里?! §`巖寺的開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僧行亮神昭為其始祖,后屢廢屢興;現(xiàn)在的寺,卻是數(shù)年前,由護法者蔣叔南、潘耀庭諸君所募建。蔣君今年夏季去世,潘君現(xiàn)任雁蕩山風(fēng)景區(qū)整理委員,住在寺中;當(dāng)家僧名成圓,亦由蔣潘諸君自寧波去迎來者,人很能干,具有實際辦事的手腕。 同這一樣的傳說,凡在海之濱,山之瀑,與夫湖水江水深大的地方,處處都有,所略異者,只名姓年代及成龍的原因等稍有變易而已?! ∥覀円驗楫?dāng)天要趕到縣城,以后更有至閩邊贛邊去的預(yù)定,所以在五泄不能過夜,只走馬看花,匆匆看了一個大概;大約窮奇探勝,總要三五日的工夫,在五泄寺打館方行,這么一轉(zhuǎn),是不能夠領(lǐng)略五泄的好處的。出寺從原路回來,從青口再坐黃包車跑回縣治,已經(jīng)是暗夜的七點鐘了;這一晚又在原旅館住了一宵?! ≈T暨苧蘿村 十一月十一日,星期六,晴朗如前?! ∽蛞挂蛴尉肓耍⑷ブT暨城隍廟國貨商場的游藝部看了一些戲,所以起來稍遲。去金華的客車,要近午方開,八點鐘起床后,就出南門上苧蘿山去偷閑一玩。出城行一二里,在五湖閘之下,有一小山,當(dāng)浦陽江的西岸,就是白陽山的支峰苧蘿山,山西北面是苧蘿村,是今古聞名的美人西施的生地。有人說,西施生在江的東面金雞山下鄭姓家,系由蕭山遷來的客民之女,外祖母在江的西面姓施,西施寄住在外祖母家,所以就生長在苧蘿村里。幼時常在江邊浣紗,至今苧蘿山下,江邊石上,還有晉王羲之寫的“浣紗”兩字,因此,這一段江就名作浣紗溪。古今來文人墨客,題詩的題詩,考證的考證,聚訟紛紜,到現(xiàn)在也還沒有一個判決,婦人的有關(guān)國運,易惹是非,類都如此?! ∑r蘿山,系浣紗江上的一枝小山,溪水南折西去,直達浦江,東面隔江望金雞山,對江可以談話。苧蘿山上進口處有“古苧蘿村”四字的一塊小木牌坊,進去就是西施廟,朝東面江,南面新建一閣,名北閣,中供西施石刻像一尊。經(jīng)營此廟者,為邑紳清孝廉陳蔚文先生,廟中懸掛著的匾額對聯(lián)石刻之類,都是陳先生的手筆。最妙者,是幾塊刻版的拓本,內(nèi)載乩盤開沙時,西施降壇的一段自白,辯西施如何的忠貞兩美,與夫范蠡獻西施,途中歷三載生子及五湖載去等事的誣蔑不通。廟前有洋樓三棟,本為圖書館,現(xiàn)在卻已經(jīng)鎖起不開了。 管西施廟的,是一位中老先生。這位先生,是陳氏的親戚,很能經(jīng)營。陪我們?nèi)胱?,獻茶獻酒,殷勤得不得了;最后還拿出幾張紙來,要我們留一點墨跡。我于去前山看了未完成的烈士墓及江邊鐫有“浣紗”兩字的浣紗石后,就替他寫了一副對,一張立軸。對子上聯(lián)是定公詩“百年心事歸平淡”,下聯(lián)是一句柳亞子先生題我的《薇蕨集》的詩,“十載狂名換苧蘿”。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