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高春明 頁數(shù):29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服飾藝術(shù)是最能代表中國不同民族的審美風格及地域風情的藝術(shù)門類,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對中國歷代服飾藝術(shù)的歷史和精華做了最集中的展示。全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章為導(dǎo)言,簡明介紹了中國歷代服飾的發(fā)展史、時代特征和藝術(shù)特色;第二章為正文,以服飾形制門類為序,分為首服篇、上衣篇、下裳篇、足衣篇、發(fā)式篇、妝容篇、飾物篇、工藝篇、紋樣篇共九部分。在每個門類下又按歷史滑革編排,詳盡地展示了中國服飾文化的發(fā)展歷程與藝術(shù)風格。本書第三部分為附錄,收錄了圖片索引以及中國歷史年代表。 該書將學術(shù)性與鑒賞性完美結(jié)合,文字論述系統(tǒng)而清晰,600余幅精美彩圖更能給讀者提供形象的參考和審美的愉悅。本書不僅是服飾專業(yè)研究者必不可少的經(jīng)典資料,而且能為服飾設(shè)計者提供圖案設(shè)計、色彩搭配、風格溯源等方而的實用參考,同時也是文化藝術(shù)愛好者們不容錯過的精美鑒賞圖典。
作者簡介
高春明先生,中國上海藝術(shù)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上海藝術(shù)家》雜志主編。自-976年起一直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研究,為中國最著名的服飾藝術(shù)研究者之一。其個人編撰出版的學術(shù)專著有《中國服飾五千年》、《中國歷代服飾》、《中華元素圖典》、《錦繡文章——中國傳統(tǒng)織繡紋樣》等二十余部。其中大部分著作被翻譯成英、德、法、日、俄、韓等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并榮獲過美國傳統(tǒng)書展優(yōu)異獎、德國萊比錫全世界最佳書籍獎等。此外,他還主編有《上海藝術(shù)史》、《中國分類美術(shù)全集》等著作。
高春明先生還策劃過“中國歷代服飾展”、“中國傳統(tǒng)服飾珍品展”、“二十世紀初葉上海服飾展”、“百年旗袍展”等大型服飾文物展覽,在中國、美國、法國等地展出后獲得了廣泛好評。
書籍目錄
導(dǎo)言 中國服飾藝術(shù)的歷史畫卷 服飾藝術(shù)從荒蠻中走出 垂衣裳而天下治 禮崩樂壞后衣冠制度的重建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程朱理學影響下的服飾變異 民族服飾的交流與融合 禮制回歸下的服飾文化復(fù)興 繁縟龐雜的服飾體系 激越飛揚的服飾個性第一章 首服篇 冕 弁 冠 巾 幞頭 帽 抹額 笠 面衣第二章 上衣篇 深衣 袍 衫 襦 半臂 褻衣 霞帔 披肩第三章 下裳篇 裳 裙 褲第四章 足衣篇 履 舄 屐 靴 襪第五章 發(fā)式篇 披發(fā) 辮發(fā) 垂髻 高髻 角羈 莆鬢第六章 妝容篇 妝粉 胭脂 黛眉 面靨 額黃 點唇第七章 飾物篇 發(fā)飾 耳飾 頸飾 手飾 帶飾 佩飾第八章 工藝篇 紡織 染色 刺繡 裁剪 縫紉第九章 紋樣篇 龍蟒 鳳凰 珍禽 瑞獸 花卉 蟲魚 人物 幾何 寓意圖片索引中國歷史年表
章節(jié)摘錄
插圖:裙中國早期婦女的裙子,一般被制作成一片,穿時由前繞后,于背后交疊。裙子和襦襖相配合,是中國服制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與袍衫等服兼容并蓄。從公元前后開始,流行了十幾個世紀的歷代女裙形制繁復(fù),款式豐富,無論在設(shè)計、配色還是裝飾上,都頗具特色。婦人下體穿裙,是漢代以后流行起來的一種風習。在漢代留存的文物資料中可看到大量穿著裙子的婦女形象。如河南密縣漢墓壁畫所繪婦女,上身穿著短襦,下體即穿著一條長裙,襦袖寬廣,裙腰系帶,與漢樂府中“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的說法相吻合。漢代婦女的裙子實物,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還有發(fā)現(xiàn)。馬王堆出土的女裙,以四幅單層素絹拼成,整條裙子不用紋飾,也無緣邊。史書中記載的“無緣裙”,指的就是這種裙式。東漢時期宮廷女子還喜歡在裙子上施以折裥。微風吹來裙裾飄飄,宛若仙人,流傳出宮廷后,民間競相效仿,成為一時風尚。隋唐五代貴族婦女的裙圍以寬博為尚,尤其在唐代,大多數(shù)婦女的裙子,都集六幅布帛而成。為和寬大的裙圍相適應(yīng),古代婦女的裙子往往被做得很長,為了增加裙子的長度,她們采取了各種手段,如將裙腰上提,或束在胸間,或束至腋下,裙子的下擺則垂至地面,走起路來裙裾掃地。這一時期婦女的裙飾也很有特點。如安樂公主用百鳥之羽制作了一條“百鳥裙”,裙子顏色會隨著光線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華美異常,名噪一時。各階層婦女趨之如鶩,紛紛效仿,一時間山林中奇禽異鳥被捕獲無遺。后由朝廷出面禁止,才有所收斂,但也未能禁絕。后世所謂的翠文裙、翠霞裙及孔雀羅裙等,均由這種裙子發(fā)展而來。五代時期,裙幅增多,折褶也愈細密,少則數(shù)十,多則逾百,每道折裥寬窄相等,制作時被固定于裙腰。史籍中有 “百疊”、“千折”之說,就是對這種裙式的形容。這種折褶裙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只不過形制有所變化。明末清初,一種名為月華裙的折褶裙十分流行。它是用十幅布帛制作的,裙體折成數(shù)十道細裥,每裥各用一色,輕描淺繪,色雅而淡,如月光呈輝,故名“月華”。在清代同治年間,還出現(xiàn)一種魚鱗百褶裙子,深受婦女喜愛。這種裙子的裙面上打滿了細裥,粗看與普通的百褶裙沒有什么區(qū)別,但將其折裥掰開,就會發(fā)現(xiàn)在每一道折裥的中間,都用絲線交叉串聯(lián),頗似鯉魚的鱗甲。歷代婦女的裙子有多種顏色,在各種裙色之中,以紅裙所見最多,尤其是青年婦女,更以穿著紅裙為尚。因紅裙可用茜草浸染,故也稱“茜裙”。此外紅裙還被稱為“石榴裙”,以象征它美艷的色彩。石榴裙還成了女子的代稱。和紅裙相對,綠色之裙也深受婦女的青睞。古代綠裙有多種異稱,如碧裙、翠裙、翡翠裙、荷葉裙等,以形容它的色彩碧如荷葉。除了單色的裙子,古代婦女的裙子還有被染成暈色的,裙色之間漸變自然。還有用兩種以上顏色的布條間隔相拼的裙子,色彩交錯,相映成趣。還有一種彈墨裙,用淺色織物做面料,用彈墨工藝印出花紋。具體做法是將紙片剪成各種花樣,或?qū)⑻烊换ò?、樹葉放置在織物上,用噴彈法施灑墨色,干后去掉紙片、花瓣或樹葉,花樣便印上織物。所作花紋濃重醒目,對比強烈,且無重復(fù),故深受年輕女子的喜愛。古代婦女裙子上的裝飾也頗具特色。有的在裙上刺繡,有的在裙上印花,有的在裙上作畫,還有在裙上鏤金、穿珠或鑲嵌寶石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不同季節(jié)還有不同的裙子。和上衣一樣,裙子也有單、夾、棉、皮的區(qū)別。用紗羅制成的裙子一般在夏季比較常見,面料講究的,裙子輕薄得連人體的曲線都露得出來。春秋季節(jié)則多穿用幾層布帛制成的夾裙。到了冬天,裙子里又可以納入棉絮。至于富貴之家,還用皮毛制成裙子。這種裙子一般以綢緞為面,襯里用毛皮。胭脂胭脂是一種紅色面脂,古代有許多異名,如燕支、焉支、煙肢、燕脂,另外紅藍、黃藍、春紅、萬金紅等也是胭脂的別名。胭脂的產(chǎn)地在今天甘肅省天水縣境內(nèi)的焉支山,為祁連山脈的一個分支,漢代屬匈奴區(qū)域,因當?shù)厥a(chǎn)焉支,故以“焉支”命名此山脈。焉支二字為匈奴語,譯成漢語,則有燕支、煙脂等寫法。從史籍記載來看,匈奴人將貴族之妻稱呼為“閼氏”(音胭脂),如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為妻,即被稱為“寧胡閼氏”。這種稱呼也和胭脂有關(guān),因當?shù)氐馁F族婦女常常以胭脂妝飾臉面,故得了“閼氏”的美名。胭脂從匈奴地區(qū)傳入中原,成為廣大漢族婦女的飾品,與張騫出使西域有關(guān)。公元前138年與公元前119年,張騫等人奉命出使西域,由此打開了長安與西域的交通,同時帶回了大量先進的異國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風情。胭脂就是在此時由西域傳入內(nèi)地的。從此漢族婦女也開始將臉頰涂抹成紅色。紅妝是古代婦女面部妝飾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據(jù)說早在秦代,已經(jīng)有人作這樣的妝飾。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妝飾在當時并沒有得到普及,只有在進入漢代以后,作紅妝者才日益增多。在胭脂尚未引進之前,中原婦女涂沫紅妝,用的是一種紅色粉,這種粉是在白粉中摻入辰砂等礦物質(zhì)顏料調(diào)制而成的。隨著胭脂的引進,在宮廷及民間婦女中出現(xiàn)了涂抹紅妝的風習,這種風習經(jīng)久不衰,綿延了兩千多年。唐代婦女尤喜作紅妝,有大量關(guān)于這種妝容的記載。唐玄宗的妃子楊玉環(huán),由于涂抹了胭脂的緣故,連汗水都染成了紅色。還有類似的描寫,說的是一位年輕宮女,當她舞罷退場,盥洗之后,洗臉盆中的水猶如一層紅色的泥漿。雖然在說法上有些夸張,但多少反映了當時的情形。從整體情況來看,唐代婦女的面妝一般涂抹得比較濃重,色彩也用得非常鮮艷。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絹畫中即繪有濃妝艷抹的婦女形象。陜西西安唐鮮于庭誨墓、河南洛陽孟津唐岑氏墓及新疆吐魯番唐張雄墓出土的彩繪女木俑、女陶俑,兩腮均被染畫得鮮艷奪目。在崇尚艷妝的時代,連身份低卑的使女奴婢都受到感染,將臉頰涂抹得鮮紅。和唐代濃妝艷抹的情況形成對比,宋代婦女的面妝則以淡雅清秀為主,尤其在民間婦女中,很少見兩腮通紅的妝法。宋代詩文所反映的婦女面妝,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淡”、“淺”、“薄”、“素”。今從這個時期的人物畫中,還可以看到涂抹素妝的婦女形象。從大量的文獻記載來看,古代婦女涂抹紅妝,往往是脂、粉并用的,單以胭脂妝面的現(xiàn)象比較少見。根據(jù)使用順序的不同,涂抹方式有兩種:一種先施白粉,然后再敷以胭脂;一種先用胭脂打底,然后再罩以白粉。盡管妝飾手法不一,但胭脂多集中施在腮部,故雙頰均呈紅色,而額頭、鼻梁及下頷部分則露出白色。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在描繪仕女臉面時有留“三白”之法,即從這種面妝發(fā)展而來?!?/pre>編輯推薦
看到先人遺留下的精美的衣飾、獨特的妝容發(fā)型、明麗典雅的紋樣,相信您一定會被這種對美的追求所深深吸引和打動。因此,《中國歷代服飾藝術(shù)》不僅是服飾專業(yè)研究者必不可少的經(jīng)典資料,而且能為服飾設(shè)計者提供圖案設(shè)計、色彩搭配、風格溯源等方面的實用參考,同時也是服飾藝術(shù)愛好者不容錯過的典藏圖典。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