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孩子六七十年代的集體自傳

出版時間:2009-02-01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劉仰東  頁數:670  
Tag標簽:無  

前言

  一、我用史料價值的高低考量憶舊作品  近些年來,寫回憶文章,寫懷舊作品,蔚然成為一種風尚。動亂消弭,升平日久,人心靜了下來,頭腦也更加清醒,晴窗燈下,鍵盤素紙,此類文字汩汩而出;操筆者,既有政要明星,也有百業(yè)平民,儼然“懷舊面前人人平等”?!  皯雅f”,“憶舊”,其實還是有些區(qū)別的,“懷舊”一詞,內含懷念之意,但舊事其實并非都值得懷念,那些不堪回首的糟心事,談何懷之念之?所以,將講談舊事的文字一概謂之“懷舊作品”并不準確?!皯浥f”一詞涵蓋的內容則更廣泛些,我更愿意用“憶舊”一詞統(tǒng)稱回憶、懷舊一類文字。當然,泛泛地把憶舊之作稱作“懷舊”也無不可,因為讀者畢竟要看內容,一看便知其詳?! ⊙鰱|這本《北京孩子——六七十年代的集體自傳》,是中國青年出版社作為“懷舊系列”叢書之一推出的,但依我看,稱這本書為“憶舊之作”更為準確,因為書里所談的大都是發(fā)生在“文革”中的舊事,其中不堪回首、絕不應重演者居多,所以,難說作者記這些事是在懷舊;書中也記了一些可以長久留在心底追想的有意義的事,以及許多可作談資、令人解頤的趣事,作者記這些事,自然是抱著懷舊之情的。  我與仰東是大學同窗,同念歷史系,同住一個宿舍,但他低我一屆,我七八,他七九,后來,他折桂成了博士,我還是學士,但我和他開玩笑說,我這個學士可是“大學士”,是在“邸報”里“行走”的“大學士”,他聞之大笑。我們常在一起聊天,經常談起“文革”時代我們那代人共同經歷過的舊事,笑談中雜著唏噓,頗似楊升庵詞里說的白發(fā)漁樵飲著濁酒笑談古今。但我何曾想到他竟會寫出這么一大本厚厚的《北京孩子——六七十年代的集體自傳》。細讀此書,我方知我這位學弟的憶舊情結是那么熾烈,而他寫憶舊文字的本領又那么讓我拍案稱絕?! ∵@些年,我看過不少懷舊憶往作品,我發(fā)現(xiàn),都道是“懷舊”、“憶往”,其實寫家的立意和“懷”法兒大有不同,比如,消遣者喜談風月,批判家關注血腥,思想者愛談道理,政治家喜斷是非,憂世者留意人心,歷史家意在保存史料,道德家借此教誨世人,耆舊故老以擺談逸聞掌故為能事,理論家于敘事中立言,沽名釣譽者藉此炫耀勞績,有歷史污點者乘機洗刷罪愆,等等。同樣是憶舊作品,其價值的高下往往有很大不同,優(yōu)者足可傳世,劣者只宜覆瓿。我是一向視憶舊作品為史料的,所以,我考量這類作品的高下,主要看它的史料價值。仰東這本《北京孩子》,我認為,史料價值是頗高的,屬于上乘憶舊作品無疑。  二、不能小覷的“文革”史邊角  “文革”以及前后一段時間,是共和國歷史上的劇變期,每個國民的命運幾乎都在那段時間發(fā)生了重大改變,痛苦,激憤,無奈,憧憬,每個人都有一部講不完的故事。追憶和懷想那段經歷,成為近年來憶往懷舊作品的一大主題?!袄先龑谩敝嗍菍懽鬟@一憶舊主題的一大群體,他們寫的《中國知青史》、《血色黃昏》、《我們的故事——一百個北大荒老知青的人生形態(tài)》、《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學》等等,都是非常有史料價值的作品?!袄先龑谩敝嗟南乱淮?,即“文革”中尚處于低齡的孩子,也就是“老三屆”的弟弟妹妹們,他們在“文革”中的經歷其實也是值得記述的,但他們中卻很少有人操筆為文。王朔屬于這一代人,他的不少作品也是寫這一代人的,比如《動物兇猛》(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據此拍成)等,但畢竟是小說家言,史影居多,說不上有多少史料價值。仰東也屬于這一代人,與王朔不同的是,他是史學博士,是用史筆來寫這本書均;書中所記,皆為他親見、親歷或親聞,所謂“三親”是也,所以,自然具有頗高的史料價值?! 〈藭醢嫒∶凹t底金字”。何謂“紅底金字”?其象征意義是什么?  回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紅黃兩色盡染天下,紅袖章、紅標語、紅證件,紅校旗,一片“紅海洋”,’一片‘‘紅底金字”,炫人眼目,令人窒息?!凹t底金字”所象征的,正是那個極左的“文革”年代。本書所寫的,也正是那個時代中的北京孩子的歷史。原書用“紅底金字”來做書名,端的是恰切,你翻開每一頁書,仿佛都能看到這紅黃二色,仿佛滿眼都是無數“無知加無畏”的孩子,在這紅黃二色的天幕下胡亂折騰。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孩子的“文革”小史?! 『⒆觽兊臍v史,歷來是受大人的歷史支配的,所以,孩子的“文革”史,只能算是“文革”史的邊角,但這些邊邊角角卻自有其無可替代的認識價值,這就是,從少年兒童所受到的“左”禍戕害的程度,尤其可以考見“左”毒觸角之深廣,“左”禍危害之劇烈。將少年兒童的“文革”史形諸筆墨,留作史證,其意義是絕對不能小覷的。  三、恍惚回到三十年前  我也是“紅底金字”年代的北京孩子,自然也是“北京孩子‘文革’史”的局中人,但自揣所見所聞,實在有限得很;《北京孩子》大開了我的眼界,使我看到了大量未知的發(fā)生在我們那代人中的光怪陸離的“‘文革’怪現(xiàn)狀”。我恍惚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  斑~入中學,第一印象是批斗校長”,這是北京孩子的普遍記憶。《北京孩子》記下了多名校長挨學生批斗的情景。1o1中學的校長叫王一知,是中共早期領導人張?zhí)椎姆蛉耍?O年代的老黨員,挨批斗時胸前掛著“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王一知”的木牌;月壇中學的女校長被剃了陰陽頭后,唱著“下定決心”的語錄歌,從樓頂的煙囪里跳了下去;男四中的女校長在烈日下低頭挨斗,口中喃喃低語:“你們都是我的孩子……”;有的校長被勒令在大雨里環(huán)繞操場爬行;有的校長被勒令與死尸握手。記得我剛入中學(東方紅中學)沒幾天,學校當局便讓新生參加校長的批斗會,有個高年級學生跳上臺去大聲吼口L{,批校長說過的一句所謂反動話:“入黨和結婚是人生的兩件大事?!弊罡咧甘居性疲瑢W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斗校長,便是北京孩子一入校就上的批判資產階級的第一課?! ◆斞冈鴮艜r的師道尊嚴表示過不滿,說:“古之師道,實在也太尊?!钡蚁嘈畔壬舴辍拔母铩保貢嵮灾骸敖裰畮煹?,實在也太卑太賤?!薄侗本┖⒆印酚浵铝嗽S多師道太卑太賤的例子:有的孩子把笤帚放在虛掩的教室門上,老師一推門便砸在頭上,有的孩子把圖釘的尖朝上固定在講桌上,老師一趴在桌上翻講義,袖子馬上被撕破,有的孩子買來臭豆腐在教室里亂抹,讓老師沒法講課,有的孩子將唾沫彈到黑板上,惡心老師,“女老師被氣哭了的,氣暈了的,男老師氣急敗壞,與學生廝打起來的……都是家常便飯”。如此怪異和荒唐的景象,今日的年輕人定會懷疑其真實性,但這的確就是當年的學校,當年的教室,當年的師生關系,許多情景也是我親歷過的,我們這代人就是在這種亂成一鍋粥的教育生態(tài)中度過自己的中學時代的。今日回想,每每生出無限感慨和嘆息:師道陵夷,斯文掃地,以至于此,上溯五千年,何曾有過?  “文革”中的中小學課本是什么樣的?恐怕現(xiàn)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侗本┖⒆印酚涗浟艘环荨皬驼n鬧革命”之后初一語文課文目錄,可讓今人略窺其概貌。試看幾篇課文題目:《毛主席語錄再版前言(林彪)》、《蘇聯(lián)人民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斥“剝削有功”的反動謬論》、《徹底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紅燈記(第五場)》、《徹底地亮狠狠地斗堅決地改》,從這幾個題目,便可知道當年孩子們的腦袋里被灌輸的是些什么東西了。漫漫三十年過去了,但我至今仍仿佛能聞到這些課文中濃烈的“階級斗爭”的火藥味和封建霉味。當時的孩子們,就是用這種面目可憎的課本學習祖國語文的。我想,倘若魯迅地下有知,一定會再次吶喊:“救救孩子!”  那時的孩子整天受所謂階級斗爭教育,幾乎個個成了“左”派小戰(zhàn)士。《北京孩子》記道,那時學校不是組織參觀“三條石血淚史”,就是參觀“收租院泥塑展”,還參觀大白樓王國福家,“階級斗爭的弦”總是繃得緊緊的,每個學校,每個班,每天,都會有所謂“階級斗爭新動向”。《揭開初二?班階級斗爭的新蓋子》,這是當時一張大字報的題目,如此高難度的“揭蓋子”戰(zhàn)法,竟是出自一個初二“菜鳥”學生之手。一個學生的日記寫道:“希望鄧小平改正自己的嚴重錯誤,回到革命道路上來?!喊喔刹勘阍谏厦媾眨骸袄蠙C會主義者,改也難呀!”這旬批語本是毛澤東批林彪的話,班干部隨手拈來用作批鄧,真不愧是“毛主席的好學生”?!半A級斗爭”已經把孩子們歷練成小政治家了。那時所謂的階級斗爭教育,不僅“左”得出奇,而且經常鬧出笑話。給革命烈士掃墓,必先說明瞿秋白是“叛徒”,王若飛也是“叛徒”,并聲討之,有的學生不懂墓碑上的“享年”二字,老師就解釋說,“革命烈士哪有時間享受,這是封資修的提法”。有位學生偷看《青春之歌》,被工宣隊長沒收,隊長審查后立即召開批判會,給林道靜下了一個結論:“破鞋鬧革命”。如此極左和荒唐的教育,在當時卻被夸贊為“教育革命的成果”,更被視為領袖路線的勝利。什么路線?“以階級斗爭為綱”是也?!耙噪A級斗爭為綱”,結果必然如此,也只能如此?! ∮屑穼?,如今已罕為人知,但對于洞見“文革”時社會的墮落很有認識價值,就是,在“文革”中,有一批北京孩子,曾經經歷過一個“流氓化”階段。讀了《北京孩子》,可以大致了解這段史實。在混亂不堪的“文革”歲月里,很多北京孩子變得匪里匪氣,他們結為幫伙,首領稱為“頑主”,類似幫會頭目,形成一種孩子們的“江湖”;打群架成風,“口里口外,刀子板帶”,其規(guī)模常常多達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拍婆子”,即男孩勾搭女孩或對其性騷擾,成為許多男孩性宣泄的重要渠道,常常幾撥人為爭一個“婆子”大打出手;日常語言呈嚴重污染狀態(tài),臟話匪話痞話經常從妙齡女孩嘴里脫口而出;學工時小偷小摸,游泳時扒人褲衩,騎車“飛”(搶)人帽子,用火柴“點天燈”,用彈弓打路燈,等等,成為一時風氣。這就是在一批北京孩子中出現(xiàn)的“流氓化”現(xiàn)象。但是,這批孩子絕大多數并不是真正的流氓,而只是沾染了流氓習氣,他們仍屬于良家子弟,本色還是純潔的。但問題的嚴重性也就在這里。試想,大批良家子弟之“流氓化”,還不是嚴重問題嗎?這實際是整個社會發(fā)生墮落的一個重要表征?! 『我詴霈F(xiàn)“流氓化”現(xiàn)象?《北京孩子》做了一點分析:“打群架之風,是大氣候所致。停課以后,上了中學的孩子無正事可干,且精力和火氣正旺,屬于沒事滋事的年紀。瞎折騰、瘋玩、‘鬧革命’之外,就著‘橫掃一切’的社會風尚,孩子之間群毆的興起,便在所難免。”這個分析是不錯的。說到底,北京孩子的“流氓化”現(xiàn)象,是“文革”大氣候所造成的。流氓問題,歷來為有眼光的學入所關注,魯迅就寫過一篇名文《流氓的變遷》,近年來,更是有多部流氓史專著問世。我希望能有學者專門研究一下“文革”中的流氓問題,比如,“四人幫”的政治流氓手段、造反派和“勇敢分子”中常見的流氓性,良民社會發(fā)生的“流氓化”現(xiàn)象,等等,北京孩子的“流氓化”現(xiàn)象當然也包括在內。我相信,這一研究對于深刻認識“文革”的丑惡和荒謬,定會大有幫助?! ×呤甏谋本┖⒆?,雖然是在動亂中長大,受“文革”戕害不淺,但因年齡小,基本沒有直接卷入政治斗爭,他們的日常生活,基本還屬于“孩子型”的,他們有自己的一片獨立的生活天地。比如,書里有一個《玩》的專章,寫了大量當時孩子們玩樂的項目,如煙盒、冰棍棍、騎驢砸駱駝、放毒氣彈、埋地雷、雙球打壘等等,還有一個《三大運動》專章,寫了孩子們打乒乓球、騎自行車、游泳時的很多趣事。這些娛樂生活,在那個大講階級斗爭的年代,給孩子們帶來了難得的歡樂。談游泳一節(jié),小標題是《孩子的仲夏之夢》,生動地描摹了孩子們歡樂的童心。如今,許多北京孩子談起那個年代,總會津津樂道當年是怎么玩的,這幾乎成為他們懷舊的主要內容。是啊,在那個年代,大概也只有玩,才使孩子們的天性得到了一點滿足?! ∷?、北京孩子沒多大出息  北京孩子,是個地域特征很明顯的群體,我感覺,倘若聚攏起一堆各地的孩子,北京孩子仿佛一下子就能跳入你的眼簾。特征有哪些?成因又是什么?這是個頗為有趣的社會學題目。我看,北京孩子至少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出息不大,二是眼界寬,三是政治嗅覺靈敏。  書中有篇仰東自序,第一句話就是“北京孩子沒多大出息”,接著又說,“不論挖溝要飯做小買賣,還是升官發(fā)財干大事業(yè),北京的孩子都不行,不如外地過來的孩子”,又分析原因說:“北京孩子較少‘于連性格’,說得直白點,是北京孩子散淡,缺乏進取精神?!蔽铱囱鰱|說的大體不錯。我這個北京孩子就沒多大出息,雖然并非一無所成,但比起我認識的一些當了大干部、掙了大錢的外地孩子來,實在是差多了。我要說,就憑仰東序里的這句“北京孩子沒多大出息”,就讓我對他這本書刮目相看。  眼界寬,政治嗅覺靈敏,書里的例子就太多了。節(jié)慶、迎賓,北京孩子可以見到毛澤東、周恩來、金日成、西哈努克、尼克松、田中角榮、謝胡、巴盧庫;掃墓,他們可以去最高層次的烈士安息地八寶山、萬安公墓,可以在李大釗、任弼時的墓前舉行儀式;看演出,不少孩子與毛澤東同場看過《東方紅》,孩子們常去的首都電影院,也是周恩來、朱德、董必武、陳毅和胡志明曾看過電影的地方。對于高層政治,北京孩子有一種特殊的關心,比如提起“文革”中那些大案:彭羅陸楊、劉鄧陶、陳姬喬、王關戚、楊余傅、黃吳葉李邱、王張江姚,等等,不僅能滾瓜爛熟地一路數下來,而且有自己一套一套的見解。70年代,北京孩子間一度傳抄柯慶施和謝富治的“遺書”,雖然真假莫辨,但研讀的態(tài)度絕對認真。中央規(guī)定干部要學馬列6本書,大人看,北京孩子也看,雖然多是瞎翻,半懂不懂,但比起完全不看這類書的孩子,畢竟還算有點“馬列修養(yǎng)”。  仰東在書里,曾提到他觀察過黨內大奸康生的著裝,他寫道,當年中央領導在正式場合都穿中山裝或軍裝,唯一例外的是康生,除“文革”初期康生偶穿軍裝外,一般露面時,如出席九屆二中全會和十大,經常穿的是一種有三個暗兜的學生裝,他“那時已經七十來歲了,為什么不追隨毛澤東也穿中山裝,而是穿在小學生中流行的學生裝,其心態(tài)如其人在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一樣,讓人揣摩不透”。我真是佩服仰東的政治嗅覺和眼力,他竟然能注意到康生的穿衣服,并據此揣摩康生的性格和心態(tài)。仰東的觀察是不錯的,康生其人一貫陰險狡詐,著裝的怪異,也能反映出他處世為人的某些特點。仰東真不愧是北京孩子?! ∮腥苏f,北京孩子有八旗子弟遺風,這也許不錯。但我認為,北京作為政治中樞所獨具的政治文化,給予北京孩子的影響尤其巨大。在“紅底金字”年代,北京孩子的一些地域特征,特別是眼界寬、政治嗅覺靈敏的特點,發(fā)揮了很大功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值得稱道的,比如“四五運動”,在天安門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的民眾中,北京孩子占相當數量。我當時也去了天安門,鎮(zhèn)壓的那天晚上險些被抓住。當時我是一家工廠的團總支書記,曾組織人油印了一本廠里青年創(chuàng)作的悼念總理的詩集。  五、“聞事輒錄”的掌故書  《北京孩子》所用的筆法,不是寫正史的筆法,而是野史筆法、掌故筆法。這種筆法不打官腔,記事靈便、到位,長于記錄細節(jié)。明清士人常用這種筆法記史,魯迅頗為激賞,認為能存真史。仰東也用這種筆法記史,自然也有裨于保存真史。仰東對于歷史的大關節(jié),當然是關注的,但對于歷史細節(jié),他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愛好,而且頗有記錄歷史細節(jié)的本領。他從不妄談歷史規(guī)律一類大題目,從不發(fā)那種睥睨古今、包打天下的高論,而是多著眼于歷史細部,關注歷史大關節(jié)下的雨絲風片。他的博士論文,是考索清代災荒史的,做的是很具體的實證研究,他與導師合寫的《太平天國社會風情》,是描述太平天國細部史實的名著。他的研究方法是挖深井,見微知著。他寫這本《北京孩子》,記錄當代史,更是使用了挖深井的辦法?! ∫话銇碚f,博士大都愛走“做大學問”的路子,而仰東博士除了搞過一段清代災荒史研究外,似乎對“做大學問”并不怎么感興趣,他平時的興趣,我看主要在掌故學之類的雜學上。這本《北京孩子》就應該歸入掌故學一類。掌故學,即搜羅和講說掌故的學問,在我國源遠流長,魏晉以來的《世說新語》、《隋唐嘉話》、《封氏聞見記》,宋元明清以來的《東京夢華錄》、《輟耕錄》、《萬歷野獲編》、《菽園雜記》、《池北偶談》等等筆記雜錄,都可以說是掌故學著述?!侗本┖⒆印返奈拿},實際上走的就是這一路。不同的是,古人撰寫這類書,多是為排遣時日,解悶消閑,如紀曉嵐說自己寫《閱微草堂筆記》時的心情是:“景薄桑榆,精神日減,無復著書之志;惟時作雜記,聊以消閑”。仰東則不然,他是有為而作,精神振奮,苦心要寫出一本“紅底金字”年代的掌故書。他的筆路,不是正襟危坐,也不是“閑情偶寄”,而是認認真真從容有致地記下那個時代的真實生活,記下那些被忽略了的“文革”史的邊邊角角。  掌故學,嚴格來說屬于歷史學的支脈,細歸類,可入史料學。搜集、記錄史料,歷來是史家的看家本領,清人文廷式《聞塵偶記》有句名言:“聞事不記,釋家之智;聞事輒錄,史家之學。”釋家不重視記事,他們有“經”可恃,喜談悟道;而史家則要據實說話,以史為證,所以,總是“聞事輒錄”,記錄史料。我驚嘆仰東搜集了那么多鮮為人知的掌故,不為人留意的掌故,連我平時不經意與他談的一些雜事,他也記錄在案了。這讓我領略了仰東“聞事輒錄”的“史家之學”?! ∈芳?,掌故家,若認真界定,仰東當然只能算是掌故家。掌故家也不得了,劉義慶是掌故家,孟元老是掌故家,徐凌霄是掌故家,在豆棚瓜架之下記錄各種遺聞逸史鬼狐故事的蒲松齡,其實也是掌故家。仰東是個平素便有些“掌故癖”的人,喜談,喜聽,喜記各種雜七雜八的逸聞趣事,他能夠寫出這本掌故書,誠非偶然。但是,他寫這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的動力,就是出于歷史責任感,不忍讓那些珍聞逸史被歲月的塵埃湮沒掉,特別是他想讓世人能夠更真切地了解“紅底金字”那段歲月。仰東是魯迅先生的景仰者,也愛讀知堂散文,他對掌故的癖好,我看多少也受過一點周氏兄弟的影響。周氏兄弟都喜“雜學”,愛讀筆記掌故一類書,知堂還寫過一篇《我的雜學》述之。一次,仰東與我談起鄧云鄉(xiāng)先生寫的掌故學名著《魯迅與北京風土》,嘖嘖贊賞之余,又饒有興致地談起周氏兄弟的喜“雜”:致力雜文,喜談掌故?! 〗欢陙?,學界出了一撥兒新新人類學問家,寫起文章來像是老道畫符,云山霧罩,玄之又玄,其實都是“買驢博士”。仰東絕不是這樣,他不論寫學術文章,還是寫掌故文字,一體都是“五四”以來深受讀者歡迎的“談話風”,既不故弄玄虛,也不淺俗庸常,而是蘊藉有物,親切有味。《北京孩子》的文風便是如此?! ⊙鰱|這本書原先出版過,據說在排行榜上還挺靠前的,這次出的是增訂本,所謂踵事增華,錦上添花也,其價值肯定比原本要高得多。仰東索序于我,我不敢推辭,寫了以上讀感,就算是序?! ±顔獭 ?008年11月12日寫訖于京西定慧寺之捫虱堂

內容概要

文革時期成長起來的那一代孩子們的童年和學生時代所經歷的生活和學習,令這些如今已人到中年的人們刻骨難忘。 本書以大全景的模式描寫了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們所經歷的場景,包括野營拉練、看露天電影、借小人書、學工學農、課堂學習、惡作劇、玩鬧游戲、體育運動、干家務、過年節(jié)、買東西、穿衣打扮、流行語等,翔實真實的資料、溫暖細膩的記憶、幽默風趣的文字使本書讀來令人忍俊不禁,使我們重溫了特定年代的歲月。     這本書是在2005年2月出版的《紅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的基礎上修訂增補而成。較之原版,訂正了一些漏誤,改動了一些文字,調整和補充了一些內容和圖片,加寫了一些章節(jié)。書里所提到的“北京孩子”一詞,是針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而言的。

作者簡介

劉仰東,祖籍遼寧,生于呼和浩特,在北京長大。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清史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xiàn)為人民政協(xié)報高級編輯。

書籍目錄

序:“紅底金字”年代的北京孩子原版序一幅鳥瞰圖 北京孩子的生活和成長環(huán)境“復課鬧革命”以后 “北京孩子”走勢穿越當年的校園 小學時代  臂章替代了紅領巾課本: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千篇一律的教室帆布書包低年級和高年級 中學時代  改校名斗校長變,再變  給同學分撥無“惡”不做  操場課外活動 車內一景在游行行列里掃墓、游園、參觀 組字:說不出的滋味去迎賓 拉練與軍訓——開門辦學之 學工與學農——開門辦學之二  小學生:象征性活動中學學工紀事中學學農紀事玩 時代背景 收藏加賭博類  煙盒冰棍棍瓷片\鐵片\奶瓶蓋  糖紙、剪紙彈球 群體類  騎驢砸駱駝攻城打皇帝踢罐  雙球打壘官兵捉賊  一組集體游戲  “老狼老狼幾點了”“摸瞎子”“一網不撈魚”“我們要求一個人” 器械類  放毒氣彈埋地雷打繃弓仗冰車大戰(zhàn)  跳皮筋沙包三玩粘蜻蜓  打嘎、抽“漢奸”抓拐 另歸一類  養(yǎng)熱帶魚養(yǎng)蠶遛車玩“壞”精神食糧 啊,電影  “天堂”看過N遍的片子  生活中的電影“含量”看電影奇遇記 小人書之旅  【附】回到“小人書∥時代(姜維樸的記憶) 字書——一個即將消逝的概念  “毒草”還在泛濫黃新原的讀書生活手抄本  窗外事《水滸》情結  【附】魯智深豈能再遁空門(邢東田)小說之外  【附】王府井書店的一天——年“五一”紀事三大運動 乒乓球  天下第一“球”都是球迷都是追星族 自行車  “掏襠”時代“戰(zhàn)車”時代  拔座\換鎖\卸架子錳鋼車、外國車——都是展品  遇羅克他們的香山之行和警察打交道 游泳  游泳池——孩子的仲夏之夢“會游了”之后  兩種游泳衣褲水中絕活另一類絕活日常生活(一) 家庭調查  兩種生存要素居住環(huán)境家當 家務活  家務活之一—倒爐灰家務活之二——洗衣服  家務活之三——收拾屋子二家務活之四—二做飯 大采購  從合作社到百貨公司糧食油鹽醬醋  咸菜豆腐魚肉禽蛋蔬菜水果  年貨  零食  冰棍糖點心日常生活(二) 浴池  淋浴和盆塘洗澡:被歸于“文化娛樂”的重大活動  公共浴池見聞單位浴池見聞 理發(fā)館  一到八級學生頭及其變種理發(fā)館外的理發(fā) 照相館  “中國”與“大北”如此照相櫥窗陳列的名人昨天的時尚 穿戴  栽絨帽子\軍帽“板兒綠”\制服\口罩帶  “白邊兒懶”、回力\五眼棉鞋  毛線帽、拉毛圍脖\蓬松發(fā)式  軍裝、花格外套\假領子\肥襠褲  襻鞋、豬皮鞋\塑料涼鞋 打群架  茬架[附]刀光燦爛的日子(李喬)  頑主戰(zhàn)例(一)戰(zhàn)例(二) 享受一二三  孩子“煙民”酒量是這樣練出來的  從莫斯科餐廳到小吃店“拍婆子”當年的段子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幅鳥瞰圖  北京孩子的生活和成長環(huán)境  和今天比,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北京,還是一座安詳、清靜、古典和缺少變化的城市。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樣子?! ⊥跛吩谛≌f《看上去很美》中,對西長安街西邊的復興路沿線,作了這樣的描述:  很多年前新北京一帶還是典型的郊區(qū)景致。天空還沒有被首都鋼鐵公司和八寶山火葬場污染。也不繁盛,沒有沿街那些花俚狐騷的大笨樓和臟館子。復興路只是一條四車道的窄馬路。兩側樹木蔥蘢,有很寬的灌木帶將非機動車道隔開。騎自行車或步行的人可一路受著林蔭的遮蔽。隨處可見菜田、果園、遠山與河流。建筑物大都隱在圍墻深處,多數高度在二層或四層,在林木環(huán)抱中露出錯落有致的屋頂。僅有的標志性建筑是軍事博物館高大的金五星和海軍辦公的大屋頂黃樓。  沿著王朔說的地段向東,漸有城市氣象。過了木樨地,路南是“全總”(中華全國總工會)機關的辦公樓,它的大門上方掛著毛澤東題寫的紅底金字的橫匾,能讓有心人覺得出與眾不同。2003年9月9日凌晨,這座有四十八年歷史的九層灰色磚結構建筑被人工爆破,眨眼間化為烏有。當日上午,一位網友在帖子里寫道:  這是一座和童年的記憶緊密聯(lián)系的大樓。1960年至1966年,我們就在大樓南邊的小學里(應該是復興路小學,即今天的白云路小學——引者)讀書,下學后偶爾放縱一把,在膽大同學的帶領下,到大樓里坐電梯,上上下下幾個來回,著實過了幾把癮。四十年過去了,至今記憶猶新……  20世紀80年代以后,“全總”大樓漸漸湮沒在拔地而起的高層樓群中??墒钱斈?,不僅是附近地區(qū),即使在整個北京市,它也稱得上一座鶴立雞群的建筑,站在它的頂層,幾乎可以俯瞰半個北京城。周圍的孩子比著數十大建筑,常拿它充數。這座大樓爆破前一個月,它的同齡人祝東平教授和我一道來這里拍了幾張照片,正巧碰見中學教過東平,如今已從“全總”機關退休并住在“全總”大樓隔壁一棟宿舍樓里的唐老師。唐老師說,50年代她上小學的時候,周圍還是一片農田菜地,就有這座樓了。她還說,拆掉這座樓,不少“全總”的老人難以釋懷,拆還是不拆,是有爭議的。本來早就該爆破了,一直拖著,是為了讓來開工會代表大會的代表們再看一眼。言語間含著惜別之情?! 倪@里再向東,坐1路公共汽車(當年通稱“大1路”)走三四站地,過了天安門,即進入東長安街。已故的學者鄧云鄉(xiāng)解放初期在燃料工業(yè)部工作,四十年后,他回憶說:  從南河沿、南池子南口對面說起,先是公安部北墻外蓋起的一座三層樓,人叫“宋得貴大樓”,因為主持基建的是一個名宋得貴的干部,“三反”時因蓋樓貪污被處決了。玉河橋東面直到鄰近東單,這一大片長條地帶,分給四個部蓋辦公大樓,由西往東,依次是紡織部、燃料工業(yè)部(后分煤、電、油三部)、勞動部、對外貿易部,后來這些部在“三反”前后,依次蓋起了大樓,只有勞動部,雖然分到了王府井、長安街十字路口東南角那樣重要的一塊地皮,據說因為沒有經費,一直閑置了許多年……當時我正在燃料部工作,參與建樓工作。初建主樓連地下五層,兩翼四層,煤炭部時期,又加了兩層,現(xiàn)在好像是國家旅游局……北京飯店西面五十年代所蓋新樓,是1953年初開工的,當時我還在北京,辦公室隔馬路斜對其工地,常常過去看看,沒有打樁,用的是沉箱法。這些三到五層高的“大樓”,就是解放初期,聳立在從天安門到東單沿途——北京市最核心也最熱鬧的地段——的建筑物。后來,盡管這些辦公樓里的機構或機構的名稱換來換去,而情景依然,直至六七十年代?! ∧菚r的北京,三四層高的樓房,即可享“大樓”之譽。大學畢業(yè)時,一位同學在通訊錄上留下的地址是:朝陽區(qū)左家莊二區(qū)大樓二單元六號。我去過他家,是一幢建于50年代的四層紅磚坡頂宿舍樓。多數機關、學校、部隊院子里的主樓以及有名的飯店,也都在四五層上下,十層以上的建筑,還屬于北京人心態(tài)上的一種期望,十大建筑之外,大概僅京西賓館而已。那時,除了王府井的北京市百貨大樓和由董必武題名、70年代中期營業(yè)的西單百貨商場,顧客逛鬧市區(qū)的大商店(如東風市場、人民市場、西單商場),是用不著爬樓梯的;如今已不可或缺的滾動電梯,當年除了北京火車站和少數地鐵車站,別處見不到;而另一個不可或缺的自動玻璃門,首次亮相是在北京飯店新樓建成的1973年,這座標志性飯店的柵欄外面,經常圍著來逛王府井的外地人,翹首巴望客人出入,以觀自動門“表演”?! ?968年的冬春之交,北京市啟動了一場“改頭換面”的轟轟烈烈的城市工程——拆城墻。此前,除德勝門、崇文門和西直門外,今天的地鐵環(huán)線路上的十來個城門樓,自50年代起陸續(xù)被拆除,但城墻大體還在。當時不過十來歲的汪明,住在宣武門內國會街5號,與城墻隔窗而望。她經常陪父親汪曾祺遛城墻,三十年后,也留下了兒時的記憶:  其實城墻上并沒有什么好玩兒的,就是一幅凄涼敗落的景象。城樓殘破不堪,彩漆差不多都剝落光了,木頭柱子裂著一條條大口子,滿是塵土的木樓梯也都糟朽了。爸愿意走進城樓里東看看西看看,在有字畫的地方多呆上一會兒。有時一高興,在里面大聲叫喊,驚得蝙蝠噼里啪啦地亂飛一氣,空闊的城樓里充滿了神秘的回聲?! 〕菈ι宵S土裸露,刮風時會迷了眼睛;一叢叢的衰草,七零八落的爛磚,好多磚頭的下面壓著風干了的屎。城墻上冷冷清清,屈指可數那么幾個人。有人放羊,有人放風箏,有入挖野菜,也有人聊天?! 〔鸪菈?,是一場跨時不過數月的“摧枯拉朽”的“戰(zhàn)斗”,但它的沖擊波,迄今未息。1950年,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對利用城墻規(guī)劃這座古城作了理想化的設計:“城墻上可以綠化,供市民游息。壯麗寬廣的城門樓,可以改造成文化館或小型圖書館、博物館。護城河可引進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這樣一帶環(huán)城的文娛圈,立體公園,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苯咏旰?,這個美妙的設想的幻滅,給了梁思成沉重的一擊,據他的夫人回憶,梁聽說城墻被拆時,“簡直如坐針氈,他的肺氣腫仿佛一下子嚴重了,連坐著不動也氣喘”。至今,拆城墻,仍是一件讓不知多少持文物保護態(tài)度的北京市民耿耿于懷的事情。但也有另一種聲音,鄧云鄉(xiāng)就說過這樣不合潮流但不一定沒有道理的話“北京拆城墻時,不少人有意見,據聞梁思成先生還為此墜淚,其實拆了也就拆了,你墜淚又有何用。正像黛玉姑娘笑寶釵姑娘一樣,哭出了兩缸眼淚,也醫(yī)不好棒瘡——況且陵谷變遷,本是歷史之常,阿房未央,今又何在?即以北京說,遼、金析津舊城,元代大都現(xiàn)在又剩下多少呢?所以城也好,闕也好,是不會永遠存在的?!薄 〔还茉趺凑f,當年的拆城墻,是一項難得一遇的能讓市民體會到“變化”的快感的城市工程。馬車車隊運土運磚的壯觀場面,還留在很多人的記憶里。據說拆城墻的時候,挖出不少解放前夕埋進去的金銀條、元寶、子彈及各種型號的手槍。和我曾多年同事的沈小農,當年不過十五六歲,是北大附中老初一的學生,家在雅寶路一帶。有一陣子他每天烙兩張麻醬餅,拉上同院的一個孩子,一人一張,揣在褲兜里,帶上鉗子,然后頂著寒風,直奔城墻廢墟,從建國門掃到老前門火車站,尋找銅絲之類可以賣破爛的東西,一翻騰就是一天。后來居然有了十幾塊錢的“戰(zhàn)果”_一這大概相當于一個普通市民飽餐一個月的伙食費。他還記得用這筆錢買了佐餐葡萄酒、粉腸、豬頭肉,取代烙餅,“大吃”了一頓。那時人無論大小,見到或想到錢時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字——吃。  城墻拆了以后的很長一段日子,“城里”和“城外”的概念還沿用著;護城河還留著。就孩子而言,冬天確可滑冰,夏天雖不見放舟,卻可以撈魚蟲、游泳。河水不深,但每年都能聽到淹死人的悲訊?! ?974年10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復興門立交橋竣工,今天的讀者還可以在橋體上找到刻著施工單位和竣工時間的標志。此前,北京市區(qū)沒有立交橋和高架橋;有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沒有二環(huán)路(1977年7月7日,二環(huán)路象來街至月壇南街一段率先通車),更不用說三、四、五環(huán)路了。今天的三環(huán)路以外,幾乎都是菜地或農田,屬于某個公社所轄。城里的馬路大多為四車道,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二車道的,不少馬路的兩側或中央有排水溝。那時沒有主、輔路之分,多數馬路上的汽車道和自行車道沒有被隔開,馬路中央沒有隔離柵欄。人行橫道也不似今天的斑馬線而是兩條虛線,大多形同虛設,因為市民往往視而不見,就順腳的地方穿越馬路。十字或丁字路口都設有崗亭,紅綠燈是由里面的交通警察手控的。繁華地段的路口中央設有安全島,警察站在上面用紅白相間的指揮棒加手勢指揮交通。這樣的場景,搬到今天,是難以想象的,而當年這種“原始”條件下的交通狀況,卻遠有序于現(xiàn)在,原因很簡單——車少。有報道說,截至幾年前的2003年9月,國產轎車的款型已達115個,每年仍在以幾十款的速度陡增。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街上跑的汽車,常見的和不常見的相加,品種和車型都數得過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北京孩子六七十年代的集體自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真實反映了我們那一代人生活,不錯!
  •   還沒看,不過比較喜歡這時期的作品,期待中
  •   名副其實,北京味道,六七十年代,集體回憶。味道好極了,一下買了三本那個時代的書,混搭著看。
  •   別人介紹的,我買了送給老媽,她已經看完了,評價還是不錯的。寫得很真實···
  •   下功夫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