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立場

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徐友漁  頁數(shù):242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收錄的是我近年所寫非學術研究性文字,所有各篇都曾發(fā)表于國內(nèi)各種報刊雜志。  如果說學術文章是用腦寫出,那么這些隨筆和評論性文字還要加上用心才能完成,因為社會劇烈變動時期各式各樣的喜怒哀樂、種種值得頌揚或抨擊的現(xiàn)象需要心靈的體察,價值立場和理性判斷二者缺一不可。對于我來說,寫作時心腦結合、感情與理智融合既是自然狀態(tài),也是自覺追求的境界。大約10年前,我的學術興趣從語言哲學轉向政治哲學,政治思想中的理念和學說為我觀察、評論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提供了概念和框架支撐,而現(xiàn)實中使人心潮起伏的事件和不能簡單作答的難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收有知名學者徐友漁先生近年來所撰寫的隨筆,字里行間流貫著啟蒙和理性的哲思,對于當今社會轉型期諸多問題的透析充滿人文色彩,傳達出一位當代學人深徹澄明的洞見,書中所有各篇都曾發(fā)表于國內(nèi)各種報刊雜志。     《以理性面對這個世界》、《沒有品德的“品德門檻”》、《我們需要信仰的復興?》、《以法治約束特殊利益集團》、《處理“惡搞”,應合法合憲》、《安樂死立法應提上議事日程》、《我們要現(xiàn)代還是后現(xiàn)代?》……本書收有知名學者徐友漁先生近年來所撰寫的隨筆,字里行間流貫著啟蒙和理性的哲思,對于當今社會轉型期諸多問題的透析充滿人文色彩,傳達出一位當代學人深徹澄明的洞見。

作者簡介

徐友漁,男,1947年生于成都?,F(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雷丁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等作訪問學者,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和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任客座教授。長期研究語言哲學,現(xiàn)研究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和當代中國社會思想。發(fā)表《“哥白尼式”的革命》、《羅素》、《形形色色的造反》、《精神生成語言》、《告別20世紀》、《自由的言說》、《直面歷史》、《驀然回首》、《不懈的精神追求》等著作。

書籍目錄

前言一、文明和理性  記憶即生命  語言  以理性面對這個世界  理性才是力量  用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反對偽科學二、道德  沒有品德的“品德門檻”  專家學者的良心何在  信任是最值得珍惜的稀缺資源  用爵位促進道德?  重溫胡適的“易卜生主義”  我們需要信仰的復興?三、法治  權利來自法律條文?  反腐的關鍵是對權力要有有效的  監(jiān)督制約制度  走出婚檢問題的困局  拿了白拿?  以法治約束特殊利益集團  處理“惡搞”,應合法合憲  寫小說怎么會犯誹謗罪?四、平等  公民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  愛心要平等施與  我們爭論的是公正問題五、人權  不歧視,并不難做到  在墮胎問題背后  安樂死立法應提上議事日程  克服恐懼也是愛國  思想家和烈士——紀念遇羅克六、改革與全球化  社會轉型和人文精神:兩方面問題  市場經(jīng)濟是否需要特定的道德文化作為基礎?  文明難分高下  我們要現(xiàn)代還是后現(xiàn)代?  全球化還是“東方化”七、公共事務與公共政策  人民代表專職化問題要提上議事日程  中國法治史上新的一頁  建構吸納民間思想的制度平臺  我們更需要服務意識  漢城改“首爾”之我見  要正視醫(yī)改的難度  重視縣級圖書館的建設八、反思歷史  歷史需要搶救和復原  繼承和超越巴金  反法西斯戰(zhàn)爭歷史不容消解  順潮流還是反潮流  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和知青經(jīng)歷:一代人命運的大轉折  為什么要扼殺中學歷史教材改革?  改革開放30年九、學術體制與學術腐敗  學術不端行為應該嚴厲懲治  我們的人才評選機制有問題  社會科學院士制宜緩行  學術打假,看看人家怎么處理十、國學熱  國學應該怎樣熱起來  別把祭孔活動變成“國祭”  “國學熱”還能熱多久?  中國的現(xiàn)代化與文化傳統(tǒng)十一、大學問題  大學精神為何今不如昔  中國的大學向何處去  每個人都有責任  高官進高校,喜還是憂?  高教大躍進的錯誤如何改正?  金庸為何難于從浙大脫身?  高校公平競爭關鍵何在十二、閱讀與書評  個人閱讀史之一:人性閱讀  個人閱讀史之二:抗爭閱讀  個人閱讀史之三:探索閱讀  保守主義到底意味著什么?  面對歐洲知識分子的背叛  看清黑暗時代

章節(jié)摘錄

  記憶即生命  舊的世紀和千年即將過去,新的世紀和千年就要來臨。在這欲望急劇膨脹,不論現(xiàn)實的還是虛擬的財富都備受關注的世界,有多少人想過,我們每一個人乃至我們整個人類,其實有一筆與生俱來的誰也拿不走的財富,它是我們最大的希望,這財富就是我們的--記憶。珍視它和呵護它,就是維護我們的尊嚴和生命;忽視它或者躲避它,不僅是拋棄和糟蹋世間最寶貴的財富,而且是背叛我們自己?!  叭耸巧朴谟洃浀膭游铩薄 ∈裁礀|西使人之所以為人?人的本質、本性是什么?古希臘哲人給出的答案是:“人是政治動物”或“人是有理性的動物”;19世紀的思想家馬克思、恩格斯斷言:“人是會使用工具的動物”;20世紀的哲學家則認為:“人是使用語言的動物”。在這20世紀和21世紀的轉折之際,我想提出另一種解說:“人是善于記憶的動物。”  我不期望這個說法可以和古往今來先賢哲人的論斷相媲美,我只用它表達一個希望:人類在跨過千年的門檻之后,不要忘記20世紀。不要忘記這個世紀的天災,更不要忘記這個世紀的人禍。只有記住黑暗和罪惡,才有可能遠離黑暗與罪惡?! 游镆彩怯杏洃浀摹N覍Πl(fā)生在20多年前的一件事仍有深刻印象,那是在1971年,我們4個插隊知青中,有一人因母親單位有名額而被招回城,知青點家徒四壁,有人建議殺掉我們惟一喂養(yǎng)的小狗勉強搞一個告別宴。一招呼,小狗就過來了,但當繩索套上它的脖頸時,它奮力逃跑了。以后很久,不論我們多么親切地招呼,它總是躲得遠遠的,顯然,它記得我們的殺機。但沒過多久,小狗記憶淡忘,喪失警惕,終于成了我們的盤中餐。  其實,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不僅在于記憶的強度和持久性,而且在于記憶的集體性、社會性、民族性。對有些事件的記憶,屬于全人類。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是,人能夠用語言使記憶世代相傳,用文字使記憶凝固成歷史。人珍惜自己的經(jīng)驗,不論它是歡樂還是痛苦;人有強烈的欲望使他人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使之成為群體的記憶。構成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要素是什么?是它的集體性記憶,充滿瑰麗奇想的神話,先民開疆拓土的壯烈故事,體現(xiàn)民族睿智的典籍,歷經(jīng)歲月滄桑存留下來的格言,膾炙人口、世代流傳至今的詩歌、小說、戲曲、演義和軼聞。這種集體性記憶的內(nèi)涵、風格與強韌性,構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素質,即民族性?! ∽屛覀冊O想一個思想實驗:一場史無前例的天災或人禍降臨一個國度,它毀掉一切廠房、機械、實驗室、銀行,但未毀掉這個民族的記憶,包括知識技能、圖書館、文藝作品;而另一種災難則性質相反,它摧毀全部記憶而保留下一切物質的東西。現(xiàn)在問,這個民族經(jīng)歷哪一種浩劫之后更容易恢復生機?我根據(jù)理性判斷和歷史經(jīng)驗可以斷然說,比較而言,前一種情況對人的危害較輕。我相信,徹底斬斷記憶將使人退回到史前時期。其實,這個斷言屬于同義反復,因為記憶就是歷史。  記憶和生存  考察任何古老、智慧的民族,都可以發(fā)現(xiàn),在它們的文化傳統(tǒng)中,記憶和生存之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猶太民族在這方面最為典型,猶太人歷經(jīng)苦難,四海飄泊,但在精神文化上從未被他們定居的環(huán)境同化。在頑強地保有自身同一性即本民族生命的過程中,宗教節(jié)日和祈禱儀式起了巨大的作用,而其中的許多重要內(nèi)容即是猶太民族的歷史記憶,對重大事件的紀念和對上帝教義的重溫與遵奉交織在一起,比如他們的“懺悔十日”、燈節(jié)、普林節(jié),以及紀念第一圣殿和第二圣殿被毀的一年中最后三個星期的致哀的節(jié)期。  當代著名猶太裔學者舒衡哲(Vera Schwarcz)在“流離的記憶女神”一文中說,記憶指有系統(tǒng)并經(jīng)過反省的民族記憶,這也是猶太人忍受苦難的力量源泉。神和以色列人所訂的盟約,核心就是記憶。記憶并不是抽象或僅屬個人的事,記憶就是重溫民族的過去,令它融入并改變個人的命運。她引證猶太作家伊利·維瑟接受諾貝爾和平獎的致詞:記憶的呼喚,和謹記勿忘的號召,來自我們歷史的根源。圣經(jīng)的誡命,沒有哪一條是出現(xiàn)得這么頻密,口氣這么嚴厲的。我們不但要記住美好的恩賜,也要記住邪惡的,令我們受苦的東西……忘記就是遺棄記憶、出賣記憶、出賣歷史。換句話說,遺忘就是甘冒戰(zhàn)爭的危險?! ∮洃洸坏芯S系生存、延續(xù)歷史的作用,還和尊嚴、道義等價值準則聯(lián)系在一起。在暴力和邪惡過分強大,反抗已不可能或無濟于事時,不甘凌辱的最后方式就是捍衛(wèi)記憶。受苦受難者可以記錄苦難、記錄迫害、記錄罪惡,保存和轉移這些記錄,以便它們有朝一日重見天日,讓子孫后代永志不忘。這種記錄實際上需要極高的遠見和極大的勇氣,有時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但對于走投無路的受害者,這是保全自己生命意義的一種方式,有時甚至是惟一的方式。舒衡哲在紀念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為中國讀者而寫的專稿中,就提到一個名為西蒙·胡伯班特的猶太教拉比,他在自己被殺害前3年四處漫游,記錄他的人民每日每時所經(jīng)歷的惡夢,將黑暗深領于心。他寫下猶太人受難的編年史,將其放在牛奶罐中,隱藏在華沙羅伏里克大街68號一幢四層樓房的底下。他的生命凝結成一份歷史見證,這即是價值的所在。  記憶斷裂  舒衡哲譴責政治健忘癥,她欣賞中國人重視記憶,把中國人和猶太民族相提并論。但據(jù)我的觀察和經(jīng)驗,作為個體的中國人擅長于博聞強記,但作為群體,經(jīng)常發(fā)生的卻是記憶的空白和斷裂。  “文化大革命”中,我參加了紅衛(wèi)兵造反派組織,滿腦袋的“路線斗爭”、“亡黨亡國”,每天都去吶喊、沖殺,要“打倒”和“誓死捍衛(wèi)”。我的一個表姐夫,當過“右派”的醫(yī)生,向我指出紅衛(wèi)兵不過是炮灰,是政治棋盤上的過河小卒。我一貫欽佩他的才華和思想深刻,但對他的勸告置之不理。我想:你們那次“反右斗爭”的經(jīng)驗算什么!這次,最高領袖親自解放了“右派學生”,保證決不“秋后算賬”。但最后,我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和一代人上當受騙、重蹈覆轍?! ‘斘覀冞@批人被發(fā)配鄉(xiāng)下之后,“文革”、大批判和“教育革命”仍在進行。我農(nóng)閑返城時,驚訝地發(fā)現(xiàn)我表弟和他的同學正干著我們3年前干的事:寫大字報,批判斗爭校長和教師。這一次我扮演了表姐夫的角色,苦口婆心、現(xiàn)身說法。我表弟平時對我很是佩服、言聽計從,但這次抗不住國家機器的煽惑,投身于“教育革命”和“大批判”的濁流。我感到沮喪和痛苦:騙局在一茬人中得逞和被識破后,馬上又在下一茬人中大行其道,歷史居然在三五年中就來一個循環(huán)!當我思考原因時,我發(fā)現(xiàn)個人敘述的局限和無力:我們這一代人的經(jīng)驗教訓并沒有進入公共話語,成為集體記憶,下一批中學生充盈于耳的,仍是當年那種對我們灌輸?shù)睦硐牒托攀牡┑┑谋WC,謊言對一批人失效后,立即物色到另一批輕信者和受害人?! ∥医K于悟出一個道理:記憶的保存、記錄、復制與傳播,是揭露謊言、避免悲劇的必要條件。試想一個人在街頭碰到行騙者,他上當后,不論是否遭到損失,只顧走自己的路,不在大庭廣眾之下揭露和斗爭,那么,受騙者還會接踵而至。我曾經(jīng)想不通,在遠遠不到一個人生的時段內(nèi),運動一個接一個,彌天大謊一次又一次,為什么都能成氣候,都能得手?難道真如俗話所說,日常假話易于辨識,而欺世謊言反倒容易使人信以為真?我堅信原因在于記憶中斷,關鍵在于受騙者并不是同一批人,如果謊言對新來者永遠有效,那么玩弄權術的人必然穩(wěn)操勝券。  我和一家雜志曾策劃過一個“激活記憶、搶救記憶”工程,每期刊登采訪當年紅衛(wèi)兵的對話和反思性文章各一篇,以期對“文革”作出深入揭露,警示后人,確保悲劇永不重演。這個工程進行到1996年5月--剛好是“文革”發(fā)動30周年的日子,就再也進行不下去了。我由此體會到,阻斷記憶、扼殺記憶并不僅是偶發(fā)事件。   捍衛(wèi)記憶  記憶是最寶貴的精神資源,不論是對個體還是對民族,記憶就是歷史,記憶就是生命。是否具有健全的記憶,是衡量個人和群體精神狀況和精神素質的一個標尺。對個人而言,“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有良知的人敢于直面記憶中的創(chuàng)痛,不屑以麻木、冷漠逃避和自欺欺人。一個民族難免有悲劇發(fā)生,但不論禍患是起于內(nèi)部還是外部,當它的代表以言談舉止表明自己并不健忘,就不會喪失尊嚴。如果記憶中充滿涂痕抹跡、空白或發(fā)霉的片斷,那這一定說明,不但記憶所對應的歷史有羞恥和陰暗之處,而且記憶主體的心理也有陰暗可恥、不可告人的東西?! ∮洃浽诒菊娴囊饬x上是人的精神資源、精神財富,但它往往被某些政治和社會力量當成權力合法性資源,因此,記憶必然有可能被利用、歪曲或壟斷。每當出現(xiàn)改朝換代或異族統(tǒng)治,刷新臣民記憶的行為就會大張旗鼓地進行。新的神話、新的創(chuàng)世紀、新的福音書和教義將居于民族記憶的核心。如果出現(xiàn)了駭人聽聞的暴行,集體記憶中將留下空白和斷裂,某些事件被列入話語禁忌,一段鮮血淋漓的記憶不翼而飛。有人會對此心安理得,他們懦弱的心靈無法承受記憶的重負,他們只愿意享受當下。但畢竟有人要捍衛(wèi)記憶,竭盡全力搜尋被偷竊和藏匿的東西,他們堅信,記憶的遺失不僅是過去的缺損,而且是未來的坍塌,他們捍衛(wèi)的是民族的靈魂。   在古希臘人那里,記憶的地位高如神靈。記憶女神摩涅莫緒涅與眾神之王宙斯結合,生下了9位掌管文藝的繆斯女神,她們不僅包括音樂舞蹈之神,而且包括科學和歷史之神。確實,不論科學、藝術還是歷史,都與記憶的母體有血肉關系,都從記憶那里獲得哺育和養(yǎng)分。記憶是意義的淵藪,是真善美的源泉。我們必須以虔誠和敬畏之心對待記憶女神,決不要輕慢,更不可背叛。  語言  一千年的歷史證明,人類往往受制于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語言本應是思想、交流、生活的工具,但它常常成了誤解、敵意的淵藪,自由的牢籠?! ∪祟惐拘灾杏幸环N對語言的神秘和敬畏感。原始人害怕敵人知道自己的真名,借以施展法術;文明的中國儒生在姓名之外還有號,他們相互稱號而不叫名,可見在避諱上的良苦用心?! φZ言威力的崇拜源遠流長。圣經(jīng)說:“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萬物是由他創(chuàng)造的?!倍鴵?jù)大神學家奧古斯丁解釋,道即語言。他在《懺悔錄》中宣稱:上帝以一言而萬物始,上帝是用道,也即是用語言,創(chuàng)造萬有?! ≡趧倓傔^去的一千年的開始,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是西歐的哲學家、神學家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爭論,這就是著名的唯實論與唯名論之爭————關于語言與外部事物之間關系的爭論,這類似于中國古代關于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的辯論。才智之士花了一千年的時間,但問題并未徹底解決。  在那一千年的中點,最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大概是馬丁.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和創(chuàng)立新教。他虔信上帝,但痛恨教會的專橫和教士的腐敗。他宣揚一種新信念:每個信徒都能夠和上帝溝通,不需要教皇、教會、教士在中間傳遞信息。路德把自己一生中的許多時間花在翻譯《圣經(jīng)》上,有了人人可讀的德文本,每個人都可以與上帝直接溝通,教士階級依靠拉丁文壟斷《圣經(jīng)》解釋的特權就被打破了?! ∮纱丝梢岳斫?,為什么五四新文化運動發(fā)端于文學革命,為什么發(fā)動白話文運動的胡適能暴得大名,在中國思想文化界長期居于執(zhí)牛耳的地位。語言的社會作用是如此之大,語言變革有時會成為新時代來臨的先聲。當然,反面例證也同樣觸目驚心:暴虐的時代會將其暴虐施之于語言,丑惡的時代會使語言變得丑陋,無人性的時代會使語言令人難以忍受。在“文化大革命”中,八億中國人成天聽到的就是“敬祝我們心中最紅最紅的紅太陽萬壽無疆!萬壽無疆??!萬壽無疆?。?!”以及“毛主席的話,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語言的千篇一律和夸張,反映了精神的枯萎:八億人只有一個大腦在思維,八億張嘴只有一張嘴說出的話管用?! ∪祟悓φZ言的關注在20世紀達到了空前的地步(我希望這種對語言的過分熱情也是絕后的)。看一看這個世紀頂尖級思想家:羅素和維特根斯坦開創(chuàng)了英美語言分析的傳統(tǒng);海德格爾說,語言是人的世界,是人類的棲居之地;伽達默爾認為,世界本身體現(xiàn)在語言中,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當代最負盛名的社會批判家、新馬克思主義者哈貝馬斯把他的理論稱為交往行動理論,提倡一種所謂語言交往的倫理學。他認為,當代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占支配地位的壓迫方式已經(jīng)表現(xiàn)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受到扭曲,變成了偽交往,人的本性和道德的基礎都存于語言交往的作用中。他的社會批判集中于文化批判,而文化批判則深入到語言的層面,他認為這是人類生活的最深層次?! “褑栴}提到語言的高度來看待,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語言,甚至把世界和人類的本質都歸結為語言,這就是許多人理解的發(fā)生在20世紀的所謂“語言的轉向”。在這種思路下,20世紀的第一顯學便是語言學,喬姆斯基的天才是人人表示佩服的,雖然能弄清他那符號化的“轉換生成語法”的人,實在是屈指可數(shù)。但語言分析的方法和成果,確實大舉人侵,進入到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領域。而在文藝批評中,傳統(tǒng)的藝術理論幾乎完全把地盤讓給了語言分析。審美心理學成了棄婦,新寵是各式各樣的話語理論和文本分析。  其實,在五光十色的話語理論和使人摸不著頭腦的術語后面,很可能并沒有深奧的思想,只有一大堆文化泡沫。最近在美國學術文化圈中發(fā)生的“索卡爾事件”就是明證。物理學家索卡爾為了教訓那些否定自然科學的后現(xiàn)代主義者和文化左派,投書其刊物《社會文本》,假裝同意他們的時髦觀點:物理對象和社會沒有區(qū)別,都是語言文化的產(chǎn)物。他故意把文章寫得胡編亂造、邏輯混亂,但因為大量使用“文本策略”與“解構術語”而大受編輯青睞,登了出來。這件事在西方引起的軒然大波應該引起國人的警覺,因為中國人中趨趕時髦者也為數(shù)不少,他們膚淺地把“語言轉向”當成語言戲法,以為給事情冠上語言學名稱就是一種深刻。比如,他們不說“閱讀一個作品”,而說“解構一個文本”。他們無限制地搞泛文本化,甚至把最重大的歷史事件(比如“文化大革命”)當成供他們?nèi)我獠鸾?、拼合的文本,以文字游戲代替道義立場和價值判斷。語言的無所不在往往是障眼法,掩蓋的是無所不在的、尖銳逼人的社會問題;文本分析和話語策略表面深奧復雜,技術性十足,其實是糊弄人的輕佻手段,當你無話可說,或者必須發(fā)言而三緘其口時,你可以用語言對付語言,讓它們相互撕殺,把自己的空虛和逃避掩飾起來;對某些人而言,語言是學術上發(fā)家致富的資本,“與國際學術接軌”的捷徑。這種種泡沫當然不會持久,但對當代中國精神文化生態(tài)的破壞作用卻是明顯的?! ≌Z言問題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給舞文弄墨之士提供了馳騁的天地,而在于,語言的隔閡體現(xiàn)了民族矛盾,語言的沖突可能釀成暴力與流血。當今世界上許多地區(qū)的武裝沖突、分離運動,都有語言方面的根源。這似乎印證了《圣經(jīng).舊約》第八章中的一則寓言?! ∧菚r,天下人的口音和言語都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到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彼麄兙湍么u當石頭,又拿石漆當泥灰。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要為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地上?!币腿A降臨,要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腿A說:“看那!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語言,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后他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了。我們下去,在那里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語言彼此不通?!庇谑且腿A使他們從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里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意即“變亂”)?! ∵@段經(jīng)文看似簡單,實則含意深刻,它提出,人類彼此間最根本的隔絕是語言的隔絕,那是因為冒犯上帝而招到的懲罰。因此,語言的隔閡和原罪一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重負。人類的得救,一定包括拆語言的墻,填平語言的鴻溝?! ≡诩夹g上解決語言意義的傳達與交流問題并不難。我們有理由認為,在這一個一千年的第一個世紀中,人類將借助電子計算機,解決文字和語音之間的自動翻譯問題。但種族、宗教、文化的矛盾,利益之間的沖突,卻不會輕易消除。  地球上一共存在5000多種語言,但人類卻只有一種。語言是分歧的,而理性卻是普遍的。人類能否依靠理性,使這一千年比上一千年少一些戰(zhàn)爭和苦難,多一些祥和與幸福?

編輯推薦

  收有知名學者徐友漁先生近年來所撰寫的隨筆,字里行間流貫著啟蒙和理性的哲思,對于當今社會轉型期諸多問題的透析充滿人文色彩,傳達出一位當代學人深徹澄明的洞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人文立場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買的第一本徐友漁,質量不錯,喜歡。
  •   作者是我喜歡的學者,這本隨筆很好看,很多文章對人有所啟發(fā)。
  •   很喜歡徐老師,他的書很不錯。
  •   書的質量就不用說了,非常好,內(nèi)容也不錯
  •   這本書寫的不錯。不過很少跟我留下印象。應該是比較學術類型的吧。
  •   這本書的封面是很樸素的,沒有多美麗的插圖,但是好在文字有理性,給人或多或少的啟迪。有時間應當多讀幾遍才好。
  •   還沒讀完,感覺觀念還是比較新穎
  •   這個時代比較好知識分子,說了不錯的話
  •   本書是作者的一本評論結集,作為一位專業(yè)學者,作者的學養(yǎng)深厚,看問題更有深度,值得參考
  •   徐有漁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學者,但這本書與他以前的作品相比,似乎少了點思想的力度。
  •   本書收錄了徐友漁先生近年來的一些隨筆,貼近現(xiàn)實生活,但篇幅不長,未能很好體現(xiàn)他的思想內(nèi)涵。作者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意義上使用“人文”這個概念,與國家政體、個人權利、法律條文密切相關。本書雖較通俗,但一些觀點值得思考。作為個體的中國人擅長于博聞強記,作為群體卻常是記憶的空白和斷裂,中國人的歷史健忘癥并非國民性低劣,而是環(huán)境所致。在中國,非科學傾向有深厚的土壤,人們習慣于朦朧、模糊、大而化之的認知方式,不完全能區(qū)分哲學和科學對世界所作的論斷,傾向于從哲學原理推斷、派生出科學結論,以哲學代替科學。文革的虛假、盲目、狂熱透支了中國人長時期的信仰,對待信仰的缺失是對那個信仰時代的反動。文革中批孔是假,批周恩來是真。關于巴金,作者的評價是一個善良、真誠的普通人,而非思想巨匠。巴金在晚年提倡說真話,對自己的一些經(jīng)歷表示懺悔,但沒有為揭示歷史真相做出多大貢獻,他基本上局限于只用道德眼光看問題,卻無力追問制度的不完善、考慮如何使制度完善。中國的大學精神今不如昔、大學工作和指導思想中的工具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根源在于官本位。我們在走向市場經(jīng)濟時感到缺乏必要的道德支撐,解決的辦法是重申和固守日常道德,而非發(fā)明一種子虛烏有的烏托邦式道德。只要沒有人為禁錮,市場經(jīng)濟不需特殊道德作為支撐。
  •   這本書不錯!很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