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中國青年 作者:(俄)別萊利曼 頁數:270 字數:130000 譯者:符其珣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趣味科學系列叢書:趣味物理學》是俄羅斯著名科普作家別萊利曼百余部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一部。
《趣味科學系列叢書:趣味物理學》跟其他同一類書籍有很大不同,作者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會”讀者多少新知識,而是要幫助讀者“認識他所知道的事物”;也就是說,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對他在物理學方面已掌握的基本知識有更深入了解,并且能夠活學活用。書中回避了枯燥的說教,而是與讀者分享一些神奇的故事,有趣的難題、各種奇談怪論,一起討論其中的物理學知識。
作者在本書中所做的所有嘗試與努力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他相信:讀者一旦對于一門學科發(fā)生興趣,就會加倍注意,也就能夠自覺地去深入探索與學習;在興趣的引導下所學到知識才更加“牢固”。
作者簡介
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別萊利曼(1882~1942),不是一個可以用“學者”這個詞的本意來形容的學者。他沒有過科學發(fā)現,沒有過什么稱號,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學;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讓任何一個成功的作家艷羨不已。
別萊利曼誕生于俄國格羅德省別洛斯托克市。他17歲開始在報刊上發(fā)表作品,1909年畢業(yè)于圣彼得堡林學院,之后便全力從事教學與科學寫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學》,這為他后來完成一系列趣味科學讀物奠定了基礎。1919~1923年,他創(chuàng)辦了蘇聯第一份科普雜志《在大自然的實驗室里》并任主編。1925~1932年,他擔任時代出版社理事,組織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圖書。1935年,他創(chuàng)辦和主持列寧格勒(圣彼得堡)“趣味科學之家”博物館,開展廣泛的少年科學活動。在反法西斯侵略的衛(wèi)國戰(zhàn)爭中,他還為蘇聯軍人舉辦軍事科普講座,這也是他幾十年科普生涯的最后奉獻。在德國法西斯侵略軍圍困列寧格勒期間,這位對世界科普事業(yè)做出非凡貢獻的趣味科學大師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辭世。
別萊利曼一生寫了105本書,大部分是趣味科學讀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經再版幾十次,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圍再版發(fā)行,深受全世界讀者的喜愛。
凡是讀過別萊利曼的趣味科學讀物的人,無不為他作品的優(yōu)美、流暢、充實和趣味化而傾倒。他將文學語言和科學語言完美結合,將生活實際與科學理論巧妙聯系,能把一個問題、一個原理敘述得簡潔生動而又十分準確、妙趣橫生——使人忘記自己是在讀書、學習,而倒像是在聽什么新奇的故事。
1957年蘇聯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1959年發(fā)射了無人月球探測器“月球3號”傳回了航天學史上第一張月球背面照片,其中拍到的一個月球環(huán)形山后來被命名為“別萊利曼”環(huán)形山,以紀念這位卓越的科普大師。
書籍目錄
第1章 速度和運動
1.1 我們行動得有多快
1.2 與時間賽跑
1.3 千分之一秒
1.4 時間放大鏡
1.5 我們什么時候繞太陽轉得更快些:在白晝還是在黑夜
1.6 車輪的謎
1.7 車輪上最慢的部分
1.8 不是開玩笑的問題
1.9 帆船從什么地方駛來
第2章 重力和重量·杠桿·壓力
2.1 請站起來
2.2 步行和奔跑
2.3 從開動著的車子里下來,要向前跳嗎
2.4 順手抓住一顆子彈
2.5 西瓜炮彈
2.6 在臺秤的平臺上
2.7 物體在什么地方比較重
2.8 物體落下時候的重量
2.9 《炮彈奔月記》
2.10 儒勒·凡爾納怎樣描寫他的月球旅行以及這旅行應該怎樣進行
2.11 用不正確的天平進行正確的稱量
2.12 比自己更有力量
2.13 為什么尖銳的物體容易刺進別的物體
2.14 跟巨鯨相仿
第3章 介質的阻力
3.1 子彈和空氣
3.2 超遠程射擊
3.3 紙鳶為什么會飛起
3.4 活的滑翔機
3.5 植物的沒有動力的飛行
3.6 遲緩跳傘
3.7 飛旋標
第4章 旋轉運動·“永動機”
4.1 怎樣辨別生蛋和熟蛋
4.2 “魔盤”
4.3 墨水滴畫成的旋風
4.4 受騙的植物
4.5 “永動機”
4.6 “發(fā)脾氣”
4.7 蓄能器
4.8 “見怪不怪”
4.9 仍然關于“永動機”
4.10 彼得一世時代的永動機
第5章 液體和氣體的性質
5.1 兩把咖啡壺的題目
5.2 古人不知道的事情
5.3 液體會向……上壓
5.4 哪一邊比較重?
5.5 液體的天然形狀
5.6 為什么鉛彈是圓形的
5.7 “沒底”的酒杯
5.8 煤油的奇異特性
5.9 不沉的銅圓
5.10 篩子盛水
……
第6章 熱的現象
第7章 光線
第8章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9章 一只眼睛和兩只眼睛的視覺
第10章 聲音和聽覺
章節(jié)摘錄
速度和運動1.1 我們行動得有多快?優(yōu)秀的徑賽運動員跑完l500米,大約需要3分35秒。如果想把這個速度跟普通步行速度——每秒鐘l.5米——做一個比較,必須先做一個簡單的計算。計算的結果告訴我們,這位運動員跑的速度競達到每秒鐘7米之多。當然,這兩個速度實際上是不能夠相比的,因為步行的人雖然每小時只能走5千米,卻能連續(xù)走上幾小時,而運動員的速度雖然很高,卻只能夠持續(xù)很短一會兒。步兵部隊在急行軍的時候,速度只有賽跑的人的三分之一;他們每秒鐘走2米,或每小時走7千米多些,但是跟賽跑的人相比,他們的長處是能夠走很遠很遠的路程。假如我們把人的正常步行速度去跟行動緩慢的動物,像蝸?;蛘邽觚數乃俣认啾?,那才有趣哩。蝸牛這東西,確實可以算是最緩慢的動物:它每秒鐘一共只能夠前進1.5毫米,也就是每小時5.4米—一恰好是人步行速度的千分之一!另外一種典型的行動緩慢的動物,就是烏龜,它只比蝸牛爬得稍快一點,它的普通速度是每小時70米。人跟蝸牛、烏龜相比,雖然顯得十分敏捷,但是,假如跟周圍另外一些行動還不算太快的東西相比,那就又當別論了。是的,人可以毫不費力地追過大平原上河流的流水,也不至于落在中等速度的微風后面。但是,如果想跟每秒鐘飛行5米的蒼蠅來較量,那人就只有用滑雪橇在雪地上滑溜的時候,才能夠追得上。至于想追過一頭野兔或是獵狗的話,那么人即使騎二快馬也辦不到。如果想跟老鷹比賽,那么人只有一個辦法:坐上飛機。人類發(fā)明了機器,這就成了世界上行動最快的一種動物。
編輯推薦
《趣味科學系列叢書:趣味物理學》中所做的所有嘗試與努力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他相信:讀者一旦對于一門學科發(fā)生興趣,就會加倍注意,也就能夠自覺地去深入探索與學習,在興趣的引導下所學到知識才更加“牢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