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入門

出版時間:2007-9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顧頡剛  頁數(shù):241  譯者:何啟君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部書自從初版以來,曾有日文譯本在日本出版;還有香港刊行的本子。據(jù)知也有人譯成英文??上У氖牵@些本子缺了一大塊,原因是編者自己漏了許多。這當然是一種不幸?! ∵@里是顧頡剛大師一生心血的閃光晶體,展示了他老先對中華民族之遠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現(xiàn)了顧先生的淵博與精深,更顯示著這位鼎鼎大名的史壇巨人對于古史的諳熟、通曉及其鏗鏘有聲的獨到見解?! ∵@是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史學研究成果,以致于所有談論,即使是遣辭造句,也經(jīng)過精心推敲的。例如對中華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隨意動用些不科學的語言。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江蘇蘇州人。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哲學門。1926年后,歷任廈門、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齊魯、中央、復旦、蘭州等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通訊研究員、院士。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和學術和委員。
  他是我國《古史辨》派的創(chuàng)始人,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chuàng)者,主持校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主要論著有《古史辨》、《三皇考》、《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秦漢方士與儒生》、《當代中國史學》、《中國疆域沿革史》、《孟姜女故事研究》、《吳歌甲集》、《妙峰山》和《顧頡剛全集50卷》等。
  何啟君,(1919——1998),1932年參加革命,1937年到抗大學習、工作。1941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做青年工作。1949年調(diào)任天津市教育局長,1960年調(diào)任國家體委宣傳司司長。

書籍目錄

序言前言一、中國民族史概要 1.打破兩個錯誤的觀念 2.中華民族的形成、壯大和發(fā)展  (1)商 ?。?)周、秦 ?。?)漢、 ?。?)三國、兩晉 ?。?)隋、唐、五代  (6)宋、遼、金  (7)元 ?。?)明  (9)清 3.各民族神話中的祖先 ?。?)盤古開天辟地 ?。?)三皇五帝的各種說法  (3)夏、商、周的傳說和歷史二、經(jīng)書、子書和戰(zhàn)國古書 1.最早的中國文字 2.經(jīng)書漫淡 ?。?)《詩經(jīng)》  (2)《尚書》 ?。?)《禮經(jīng)》   ——《儀禮》   ——《周禮》   ——《禮經(jīng)》 ?。?)《春秋經(jīng)》   ——《佐傳》   ——《公羊傳》   ——《榖》 ?。?)《孝經(jīng)》 ?。?)《論語》 ?。?)《孟子》 ?。?)《爾雅》 ?。?)《易經(jīng)》 ?。?0)經(jīng)書雜論    ……三 中國史書四 雜史五 經(jīng)學、漢學六 清代古學整理、考據(jù)學七 史料學與考古學的結合八 略談中國古代社會九 淺談中國古代社會十 中國宗教史略十一 中國哲學史略 十二 中國歷代京都和北京小史后記修訂再版后記校訂后記三版校訂后記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為想進入中國史學園地的初學者講說治史門徑的書。這些講說簡單明了,通過幾句話就把要領說清楚了,使讀者很快就能從總體上了解和把握中國歷史的基本情況。另外,它告訴讀者研究中國史要讀哪些書,每種書有哪些內(nèi)容和優(yōu)缺點、不同版本的內(nèi)容和文字上有哪些出入,各書之間的相互關系怎樣。這就可使后人在前人或今人取得的成果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探索,以推進中國史學的發(fā)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史學入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5條)

 
 

  •   這本《中國史學入門》,是我的大學老師——馬光亭教授推薦的。馬教授是我國民俗研究方面的佼佼者,在當當網(wǎng)上能搜到她的書目,這是題外話。我要感謝馬教授的推薦。這本書我上周周末讀了兩天,讀完了。十分不錯。它是由顧頡剛口述、何啟君整理而完成的,讀起來比較輕松。盡管是口述,但是大師風采依舊是那么讓我崇拜。本書講中國歷史,各個方面,從原始社會講到民國初期,幾千面的歷史濃縮在200頁之中,它的濃縮度還是很高的。要說這本書給我?guī)砹耸裁春锰?,它幫我重新縷順了中國歷史的脈絡,我不是歷史專業(yè)的,我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對歷史有很多的地方,之前不太通順,經(jīng)過這次閱讀,中國3000年的歷史,算是順了一遍。在某些關節(jié)上疏通了,糾正了這之前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一些錯誤認識。比如,“始作俑者”這個成語,我原以為是指的秦始皇,其實,在《孟子》一書中,引用孔子的話:“始作俑者,其無后呼?”再如,關于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何時傳入我國的問題,之前是不知道的。現(xiàn)在明白了,伊斯蘭教來自阿拉伯,從唐朝起傳入我國?;浇烫瞥臅r候已經(jīng)有了,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開展了傳教工作。諸如此類的問題,幫我解決了很多。當然,我們要辯證地看問題。本書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確的,馬教授說它是“一家之言”,我認為,保持求同存異的學習態(tài)度是研究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基礎。我這里說2個小問題,一事關于《左傳》的作者問題,我們普遍認為,是左丘明寫的,而顧頡剛認為,是漢朝人寫的。又如,在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我們普遍認為,這是娥皇和女英,而顧頡剛認為,是湘君和湘夫人。這是學術界的爭論,能自圓其說便好。書的質(zhì)量還可以,我發(fā)現(xiàn)了2處技術錯誤。一是,在67頁,把“揚雄”打成了“楊雄”。二是,在105頁,“記錄者按”這個地方,只有上引號,沒有下引號。這應該是出版社的問題了。至于其他之處,可能也有問題,我才疏學淺,沒有發(fā)現(xiàn)出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是十分不錯的。建議大家買一本讀讀。我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   這本書從史前時期講起一直到清末,書中介紹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哲學、史學、宗教、思想、考古等,看這本書最大的收獲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一個縱向上的了解,主干樹起來以后,自己就可以添枝加葉了,顧頡剛老先生不愧是大學者,把那么復雜、豐富的中國文化用淺顯的文字娓娓道來,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對中國文化有了大概的了解。現(xiàn)在提倡學習國學,這本書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門級讀物。但愿我們現(xiàn)代的學者也能像民國時代的這些著名學者一樣,即有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又有豐富的知識結構。拜讀了
  •   這本書是由顧頡剛先生口述的,語言通俗、淺顯易懂,將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方方面面進行了系統(tǒng)的串聯(lián),對于初學者入門很有幫助。
    我認為其中關于各類古籍史料的記載尤為精彩,為讀者作出簡要介紹并點明各種書籍的價值,極具參考意義。
  •   本書是作者與顧教授交流的筆記,我當時還以為買虧了??戳艘院蟛虐l(fā)現(xiàn)相當不錯,這本書對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都做了簡要的、綱領的說明。涉及面比較廣,對于一般讀者來說是個相對系統(tǒng)的書籍,能夠串起以前所讀的種種內(nèi)容。
    涉及面廣:談了民族、宗教、文化甚至考據(jù)學的由來,都做了簡要的說明,讓我比較清晰的認識到中國歷史的綱要。
    系統(tǒng):是指所涉及內(nèi)容做了比較簡要的說明,知道了有關方面的發(fā)展脈絡,對于想深入探究某一方面內(nèi)容的人,提供了入門的知識和指點。
    比較推薦這本書。
  •   顧頡剛先生的講解很細是本好書
  •   非常通俗易懂,適合剛入門,對史學有興趣的人。
  •   一本很通俗的讀物,是老前輩的筆記,記錄的是顧先生的一次長談。通過此書,了解了很多別的書,對相關的書也有了去讀的興趣。書中還有編輯的按語,適當?shù)难a充了顧先生記憶中的遺漏。這本書叫“入門”,很貼切。書的質(zhì)感也很好。
  •   史學愛好者必讀
  •   可以多了解史學。不錯
  •   用最短的時間了解中國歷史,非這本書不可。
  •   顧老在沒有任何手頭資料情況下口頭說出來的,可見厚積薄發(fā)。最簡潔語言說透歷史和古代典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   顧老這本書是在養(yǎng)病期間得到的,基本上也沒有另外翻資料,不錯的入門書~~
  •   實為大師級的入門書
  •   這本書內(nèi)容完整全面,語言清麗,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看過后有一種平實的滿足,字里行間足見大家胸懷。
  •   歷史不好所以買來看看
  •   寫得很好,對歷史有了深入淺出的認識,推薦
  •   可以和中國通史一起讀
  •   可以作為入門書籍看。
  •   是入門之作
  •   大師之作 經(jīng)典
  •   大師就是大師,隨口交談出來的都是經(jīng)典
  •   前輩大師之作,虛心學習。
  •   現(xiàn)在的年輕人真應該多看看我們老祖宗留下去的東西了,有很多既有趣,又長知識的東西,只要我們能靜下心來,終于屬于我們自己的好東西,希望大家都來支持一下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
  •   語言淺顯,風趣幽默,內(nèi)容詳細
  •   一直很想買下這幾本書,終于如愿以償了。除了《盜墓傳奇》有些破損室外其他的書都十分完好,而且是嶄新的。物流速度有些慢,不過總體來講是很好的。書本當然是滿分,不過還是希望下次配貨的時候工作人員能小心一點。
  •   導師推薦的書 自然沒得說
  •   朋友推薦的書,很滿意
  •   還是感覺聽書好些,我還是原來在線聽的,書不錯。
  •   不愧為大家手筆,書的印刷和裝訂也沒問題
  •   不愧是大家的書
  •   對剛學歷的人來說,好書
  •   對于學歷是的人來說 是必讀的 很推薦
  •   中國人還是應該好好學習下
  •   挺好的一本書,,大眾化
  •   老師的老師的作品,很值得一看,但是要準備新華字典,不認識的字太多了,退步了
  •   大家的東西,高屋見瓴,象總平面地圖,可以指導向?qū)W者找到方向。
  •   顧老的口述,很直白簡單,初學者的良品
  •   沒有按年代來寫,而是分主題論述,內(nèi)容豐富,是一本好書
  •   通俗易懂,重點突出
  •   真他媽的牛b
  •   由于是口述整理而成通俗易懂!
  •   不錯,還未仔細閱讀。
  •   剛剛收到,打開看了一下,很不錯哦,贊一個~
  •   顧先生語言平實,內(nèi)容扼要,涉獵廣博。非常值得一讀的史學入門書。之所以打四顆星,是因為編者的話也摻雜其中,而且毫無補益,盡是些阿諛話,或者想說明“我跟顧老關系有多鉄”之類的。雖然感謝編者的收集整理工作,但請把你的辛苦寫在篇末的跋里就可以了。
  •   讀顧頡剛先生的書,緬懷國學大師
  •   顧頡剛大家之作,好書,質(zhì)量紙張都不錯,值得學術研究的人去看。
  •   這本書對中國史學的分類很詳細,但內(nèi)容有點像概論,內(nèi)容就不是太詳細了
  •   想要對史學有比較快的了解的人可以選擇此書,但要對書中內(nèi)容有所分辨,不可盡信~
  •   本書雖然簡略,但比較系統(tǒng),是進入中國歷史的一把鑰匙。
  •   讀起來相對輕松的一本歷史書
  •   確實是入門讀物啊
  •   深入淺出,讀后令人印象深刻
  •   大師級的經(jīng)典通俗版
  •   給學生買的課外書,通俗易懂。
  •   送貨及時,由于最近比較忙忘了盡早來評論,內(nèi)容如題,對于書本身來說,因為紙質(zhì)的關系,不敢大折并且紙邊有毛刺,并不是很滿意,因此給4星,其他方面非常好
  •   挺好的 裝訂也不錯
  •   值得一讀,有提綱攜領的感覺
  •   喜歡傳統(tǒng)文化的人士可以讀,“大家”的當然是大家的!
  •   之前買了大家小書系列的,看過后又買了這本,嗯,還不錯
  •   顧大師的言論,還是剛剛的。里面提及的不少書目對史學入門者而言挺不錯。
  •   本書名為“中國史學入門”有點言過其實,個人覺得中學生讀比較合適。
  •   此書是以類似語錄體的方式行文的,實際是顧先生養(yǎng)病期間由其學生記錄的授課筆記,因此本書中各部分之間相關度較差,體系也不夠嚴密緊湊。但是作為一本歷史入門書籍來說還是合格的。
  •   本書是作者住院期間向整理著專題性聊天的記錄。作為初學歷史者可以一讀,對有點歷史常識的用處不大。作者口述時參考資料很少,主要憑記憶準備的講話提綱,這樣有利有弊,利在于:都是作者頭腦中沉淀的東西,不會東拼西湊,思路是簡單明了的,是一家之言;弊在于:行文不嚴謹,引用資料有錯訛,有些事隨口講的。隨便讀讀也可。
  •   呆板
  •   都是些常識性東西,沒什么深度。
  •   書有破損的詆毀,大概是發(fā)書的時候就有了。
  •      這是大家小書系列的一本。由顧頡剛口述,何啟君的上課筆記整理而得。淺閱一番,心得優(yōu)劣評價,略記如下:
      
       優(yōu):
       1.顧頡剛的學問是沒的說的,自成一家,隱隱有大師之風。書中內(nèi)容是他六十年代所述,很多觀點有別于現(xiàn)在,令人耳目一新。
       2.正如書名和叢書主旨,講述了一些中國古代史的基本問題,卻不是簡單問題,深入淺出,適合入門與普及。
       3.內(nèi)容上,關于王朝更迭等一般史書重點書寫的東西,書中卻輕筆帶過。淡化歷史事件,突出歷史科學。書名為史學入門,非歷史入門,大有深意。
       4.體例編排尤其好。有別于一般以時間為順序的教科書,而是類似于專題。十二條縱線下來,相互交織成網(wǎng),整個學科框架逐漸顯現(xiàn)出來。
       5.關于三代前秦與古籍的內(nèi)容,是全書的精髓,也正是顧頡剛的專長,值得細品。
      
       劣:
       1.首先要批評何啟君這個人。雖說是沒有他就沒有這本書,但他在書中處處顯出自己的存在,尊師近乎諂,令人生厭。
       2.建國后政治環(huán)境對學術的影響,從小書中可見一斑。當時正是用馬克思主義改造史學基本完成的時候,不得不說,這對于民國時期建立起來的傳統(tǒng)中國史學體系來說是一場災難。書中多次提及毛與史學的一些事,史實史料不因其本身價值而彰顯,卻借政治權威之力,乃至學術研究方向、方法和結果都要受其左右,令人心痛。深感“吾儕所學關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的悲涼。
       3.該書畢竟是一家之言。顧頡剛作為疑古派的代表,有自己局限。此外,作為類似于談話的記錄,以學術的觀點來看,肯定會有很多地方過于武斷,或重復或疏漏,有失嚴謹。再加上成文去今半百,讀者需有自己的思考。
      
       總之,這本小書有趣有料,值得一讀。
      
  •     《中國史學入門》是作者根據(jù)顧頡剛先生的口述整理的學習筆記,內(nèi)容十分豐富,在體現(xiàn)了作者好學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上也展現(xiàn)了顧老的淵博學識,這本書是大家小書的其中一本,我覺得其內(nèi)容豐富而且知識點很值得思考,也算不得一本小書了,因為里面學習的東西太多,如果寫讀書筆記那可能要把這本書再寫一遍了,所以只把里面我覺得一些更重要的或者改變以前傳統(tǒng)觀念的知識記錄。
      本書首先糾正兩個錯誤的觀念。第一個錯誤,說中華民族自從三皇五帝以來,一直是統(tǒng)一的,又一直的封建帝王世代相傳下來的。第二個錯誤,以為中國民族是在四面八方之中央,其它少數(shù)民族在四邊,其實夷狄戎蠻并沒有某種固定的地域分配。隨后本書闡述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壯大和發(fā)展,從商朝寫到清朝,簡明扼要又十分清晰的展現(xiàn)了各民族的淵源,讓我學習了很多知識,其中書中說中華民族的形成、壯大和發(fā)展,要歸功于三個人:1、周公,他并下鳥夷,一直到了東方,到了海邊。2、秦始皇,他并下了南方的越,到了福建、廣東、廣西。3、漢武帝,他發(fā)展到了云南、貴州。隨后本書講述各民族神話中的祖先,根據(jù)文字史料,商以前肯定有夏,至于夏以前的事,就無法肯定了。禹可能是夏時人們所崇拜的神,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黃帝、堯、舜,用歷史科學來考察,肯定是沒有的。
      本書第二章開始講述我國的經(jīng)書、子書和戰(zhàn)國古書。中國文字,最早的是殷墟甲骨文。到了周代有了五經(jīng):《尚書》、《易經(jīng)》、《詩經(jīng)》、《禮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以前的書只有五經(jīng),非常寶貴?!抖Y經(jīng)》后來又分為《儀禮》、《周禮》、《禮記》三經(jīng),《春秋》又分為《左氏傳》、《公羊傳》、《榖梁傳》,再加上《孝經(jīng)》、《論語》、《孟子》、《爾雅》,共有十三經(jīng)。那時貴族的教育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古代教育有上述六項,分為三類:一行禮;二作戰(zhàn);三管理?!渡袝肥侵袊钤绲氖窌?,最難讀。古史書傳至今天,《左傳》的價值數(shù)第一?!墩撜Z》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所著,這是一部戰(zhàn)國初期所寫的書,這時候,孔子的話已經(jīng)輾轉傳說數(shù)十年了,已經(jīng)不是孔子的原話,有的也不是他的原意,然而,這書仍然是孔子原話、原意最多的書。其共有二十篇,前十篇是他的再傳弟子所寫,后十篇是更后的人所寫,大約是戰(zhàn)國中期所寫,所以,價值也就更差了。這部書還是有價值,可表現(xiàn)孔子、春秋時代人的思想?!蹲髠鳌芬汀墩撜Z》一同閱看。隨后本書開始說諸子百家,莊子的主張顧老認為極端頹廢,《老子》一書可能在《莊子》一書以后,把《莊子》簡化成五千字,老子應當是楊子、莊子以后的人,道家是從楊子開始,到莊子、老子興起來的,道家思想當時有很多人相信。從前,大燒上古的書,共有三次,一是秦,為了政治目的;二是項羽;三是董卓,到后來,各朝各代的大小動亂,都要燒書。我們研究春秋時期的歷史,有《春秋》、《國語》、《左傳》三部書?!妒酚洝分饕鶕?jù)是:《國語》、《戰(zhàn)國策》,特別是《世本》、《春秋》、《左傳》、《尚書》?!渡胶=?jīng)》,戰(zhàn)國時期搞巫術的人所著,是中國地理的最古書籍,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本地理書?!渡胶=?jīng)》的價值在于:一是保存了古神話;二是反證了儒家如何把神話改變做歷史。
      第三章開始講中國史書,先從二十四史講起,這些是正史,是國家承認的史書。司馬遷和他父親司馬談先先后后都有可能看到當時皇帝的大量藏書,這是別人不易有的條件。比方說,《左傳》這樣的史書,那個時候只有皇家才有。司馬遷也是科學家,他修改歷法,改為陰陽合歷?!妒酚洝返膬r值,特別在于司馬談所寫的楚漢相爭年間的事,和司馬遷所寫的漢武帝時的事,他們父子在寫史時,沒有多少顧忌。從唐以后,官修史書與宰相監(jiān)修國史成了定制。以后每一新建立的朝代,總要為前一個朝代修史。
      第四章講雜史。第五章講經(jīng)學、漢學?!蹲髠鳌肥枪盼膶W家劉歆所作,而不是左丘明作的,左丘明是寫了《國語》?!蹲髠鳌吩跐h代以前是沒有這本書的,漢代以前,卻有《國語》。清朝殘酷的文字獄,使文人不敢看今史,只能讀古往,造成學術界的沉寂與窒息。國學一詞乃是中國古時各種文、史、哲的學問之總稱。而漢學一詞只是漢朝人關于經(jīng)學的學問。
      第六章講清代古學整理、考據(jù)學。考據(jù)是研究古書的方法,即是以此書對校彼書,而把這一本和那一本書的矛盾之所在找出來,加以查考。這是整理古代史學、史料的方法,清代人們擅長用考據(jù)方法以讀古書??紦?jù)家們對古書的詳細考訂,使后人讀起來省卻了許多精力,有些已經(jīng)變得難讀通的古老典籍,也變得比較容易讀得通。此外還有對古器物的考據(jù),對古代文字的考釋。何謂甲骨文?甲,是烏龜?shù)募讱?;骨,是牛的肩胛骨或其他大型動物的大骨。殷人在這些甲和骨上用刀刻上古文字,有的用筆寫一下,再用刀子刻下來。甲骨文的內(nèi)容,大概有三方面:一是記載祭祖的事;二是為了征伐的事;三是商王出行的事。其他,還有商王疾病、出獵、生子等,故從甲骨文中,知道商王的事甚多。
      第七章講史料學與考古學的結合。那些作為史料呢?玉器、印、封泥、符、節(jié)、陶器、碑與墓志銘(銘在墓中,碑在墓外,墓志銘是漢代以后才有的)、石刻圖畫文字、書畫、織錦刺繡、古代檔案。說到考古,顧老談了古代錢幣、古書,古書包括皇帝日記(實錄與圣訓)、國史館的記載、皇家編輯的書(永樂大典等)、地方志、家譜等。
      第八章為略談中國古代社會。社會制度從血族婚到群族婚再發(fā)展為對偶制,但這種一女一男的婚配,也不是長期固定的。于是再發(fā)展就實行一夫一妻制,母系社會也逐漸發(fā)展變化成了父系社會。母系社會、父系社會,在最古老的的年代里,仍然全是氏族社會。又隨著生出力的發(fā)展,有了剩余,氏族社會就逐漸走到了奴隸社會。再一個中國人口的大遷移,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遷移有兩次:一是南北朝時期;二是宋朝時代。
      第九章為淺談中國古代文學。古時文學作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能夠唱出來的,第二類是不能唱的。能唱的古文學如《詩經(jīng)》、《楚辭》,漢魏時的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但宋詩就不能唱了。再后來有了昆曲。明代方言白話小說,有了長篇大部頭的書,長篇小說自明代開始,例如《水滸傳》、《金瓶梅》是用山東方言白話寫的。到清代,用方言白話寫小說更有進步,例如《紅樓夢》就是用的北京話。
      第十章講中國宗教史略。佛教先傳入,道教后建立。道教的建立是在東漢末年,佛教的傳入是東漢初期明帝時。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以老子為祖師,創(chuàng)立道教的人,是東漢末年的人,叫張道陵。伊斯蘭教來自阿拉伯,從唐朝開始傳入中國,又叫它回教。到了明代末年,有意大利人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播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國真正在民間傳播開來,那是清末鴉片戰(zhàn)爭以后,發(fā)生了洋人到處強行建立教堂。有的窮人也要信基督教,是因為教堂給米。佛教傳入中國后分成兩派“一曰凈土宗,是專念佛經(jīng);二曰禪宗,這一支加入些中國老莊哲學,有思想體系,而又善辯。在唐朝佛教傳到了西藏,它和西藏本地原有的黑教混合了,成立了紅教,后來,紅教又演變成黃教。黃教是明代初年藏人宗喀巴所創(chuàng)立。他有三大弟子:一是達賴,二是班禪,三是哲布尊丹巴。達賴在前藏,班禪在后藏,哲布尊丹巴在蒙古。
      第十一章講中國哲學史略。古時丞相如同巫者。唐朝和五代的時候,佛教和道教都極盛行,道教的最盛期是宋代。宋人把三教混合起來,宋代大儒把三教合一,倡導每天都靜坐,以便把性、理認識清楚,這是宋儒的中心思想,所以說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朱熹無人叫理學家。、
      第十二章講述中國歷代京都和北京小史。中國歷代古都,以洛陽、西安、北京三個古城,作為京都的時間最長,都有一千年之久。以什么地方做京都,是有條件的,要有山可以防守,要有水可以生活。北京有永定河,又有西山,另外還有昆明湖、什剎海、中南海,這些水都相連。第一個在北京建都的是晉朝晚期五胡十六國里的前燕國,不過只存在了幾十年就滅亡了。后來遼金元相繼在此建都。明清都城也都在此,從民國元年到民國十五年,北京城始終在北洋軍閥手中。
      總體來說,這本書不錯,其實這是何啟君先生向顧頡剛先生請教歷史而做的學習筆記,有些地方有些散亂,而且其實里面有些史實經(jīng)過這么多年史學界的研究也和顧老講的不同了,但這不妨礙學習,里面知識點很多,在看書過程中我也重點劃出,以備以后再學習,里面的知識是十分受用的,會再看。
      
      
  •     顧頡剛先生是研究我國古代史問題的專家,學養(yǎng)深厚,博知古今,本書對中華民族之源起,歷朝史書、經(jīng)學、宗教、哲學等都有深入淺出的講述,且全書內(nèi)容均為先生在香山療養(yǎng)期間憑記憶口述,先生之博聞強記,學問扎實足為后輩楷模
  •     從編輯校對的校對看,此書有以下缺點:
      1、目錄詳略不一,前三章比較詳細,從第四章開始就只有章節(jié)目錄了;
      2、P6,第6行,“楚人姓畢”,“畢”當作“羋”;
      3、P8,正文第5行,“呼韓咸”當作“呼韓邪”;
      4、P16,第二幅圖,“土掩、水掩”當作“土掩水”;
      5、插圖說明太隨便,有些明顯與顧老說法不符,還有重復的現(xiàn)象(P61與P171);
      6、P45,第11行,“山經(jīng)在中”?“山在中”?
      7、P52,第3行,《舊唐書》作者當為劉昫,而非劉晌;
      
      對我而言一些新鮮的觀點:
      1、秦人與鳥夷人的關系;
      2、P10,廣東中唐音多的原因,與國際交流的關系;
      3、P11,遼人與鮮卑人的關系;
      4、P12,明代向云南移民;
      5、P13,滿洲名稱來源,與佛教的關系;
      6、P13,突厥的去向,與蒙古、維族的同化;
      7、P20,禪讓與婿;
      8、P38,陰陽家是儒家的右派;
      9、P145,氏族是宗教式的聯(lián)合;
      
      一些質(zhì)疑、疑問:
      1、P8,匈奴人與匈牙利、芬蘭人的關系;
      2、P9,十六國實際不止十六國,顧老當是取常見說法;
      3、P26,《論語》寫作沒有孔子弟子的參與,只是再傳弟子輯錄;
      4、P27,戰(zhàn)國時代人們期待大一統(tǒng);
      5、P33,莊子繼承了楊子;
      6、P34,《老子》在《莊子》后,是對其的簡化,P185又說莊子繼承老子;
      7、P44,司馬遷寫作《史記》所據(jù)有《左傳》,但又說《左傳》為劉歆所作,P87;
      8、P156,《詩經(jīng)》似乎說采集15個國家、地區(qū)比較合適,周南、王風都是東周的,而邶風、鄘風大約都是衛(wèi)國的;
      9、P177,對抗佛教是道教形成、發(fā)展的動力;
      10、P189說宋以后女人不二嫁,但前面似乎說過是明代,沒找到什么地方,可能是跟別的書看串了;
      
      部分知識點:
      1、《尚書》,典、謨、訓、誥、誓;
      2、《儀禮》,冠、婚、相見、讌、覲、射、鄉(xiāng)、喪、喪服;
      3、《左傳》,來源是“齊、魯、晉、衛(wèi)、楚”五國史料,取今文經(jīng)學家意見;
      4、戰(zhàn)國書籍、歷代雜史;
  •     在此書中我看到了一個慈祥和藹、博古通今的顧頡剛先生,感嘆于其幼時刻苦學史的經(jīng)歷以及后來能將中國歷史信息信手拈來的能力的同時,我初步了解到了中國歷史的博大精深,知道子作為一個學史之人應當讀什么書,該怎么讀,以及打破了我對一些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人物的片面見解??偟膩碚f,此書可以說是歷史入門者的一盞指明燈!
  •      看到這本只有32開不到300頁不足15萬字的小書,卻帶著“中國史學”這么大的題目,之所以買下來完全是看著作者顧頡剛先生的名號而決定的,待讀過一遍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家風范!
       此書是1965年冬到1966年春,顧老在香山療養(yǎng)時一本談話記錄集,由何啟君整理。我始終認為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是一個人綜合素質(zhì)的最高境界,而顧老做到了,把三四千年的中華歷史和文化舉重若輕的的娓娓道來,完全不是我們印象里老學究似是刻板枯燥或私塾先生搖頭晃腦的故弄玄虛。既然是“史學”,則本書不光介紹了各歷史朝代的更迭,并且將古代社會的各個層面如哲學、文學、經(jīng)濟、宗教、自然科學等都做了簡介,特別是對四書五經(jīng)、諸子百家以及各朝代的部分雜史等古書一一加以簡介和評點,也從專業(yè)的經(jīng)學、漢學、史料學、考古學和考據(jù)學等方面加以簡述。身為一代史學大師肯定會有獨到見解,比如書中前言提到的“時代愈后,傳說的古史期愈長”和正文一開始“中華民族從開始不是統(tǒng)一的、單純的,是不斷融合的”以及對很多古籍的評點使我有種頓悟的感覺,把浩如煙海、看似雜亂無章的中國歷史總結歸納,整理清楚脈絡,讓后學者能夠事半功倍,這也是讀大師名著的原因吧。讀此書時常疑惑于一個人怎么可能如此博學,幾乎隨便一本史書他都能給你說出個所以然,各朝代的更迭仿佛親歷似的了然于胸,看一下作者的簡介吧:四歲讀四書,七歲讀五經(jīng),十歲開始每天作文一篇,作經(jīng)義、史論、策論,十一歲讀《綱鑒易知錄》。有如此國學童子功的恐怕是后無來者了,再加上其先后在各名校教授歷史學,可以說終身投于歷史研究中,終成一代史學大師。如此大師能夠放下身段,不為任何名利的從基礎講起,讓人尊敬;所講內(nèi)容條理清晰、深入淺出,讓人又心生嘆服!反觀如今的一些所謂大師,大多是反其道而行之,用華麗玄虛的語言自抬身價,這種做作行為在真正的大師面前著實可笑。
       令人欣喜的是現(xiàn)在“國學”日盛,顧老對國學的定義為:中國古時各種文、史、哲的學問之總成(在下斗膽認為應該再加個“藝”字)。歷史穿越劇和各種講歷史的講壇收視率頗高,但這種“繁榮”背后真正親自去看古籍的能有幾人?可能現(xiàn)代國人都以忙于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無暇去啃那些生澀難懂的古籍,也習慣于接受那些學者名家的解讀并加以盲目崇拜,我覺得中國歷史還是要親自去讀一下,因為現(xiàn)在媒體上所講授的內(nèi)容已經(jīng)過講授者摻雜進了太多自己的看法,甚至從某種程度上甚至算是曲解了。讀歷史是要親身感悟的,并要知以致用,然而任何一門學問都是有章可循的,如果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里盲目找些來讀,可能過不了多久就頭暈腦脹,而這本《中國史學入門》絕非教科書般刻板,又像辭典一般易于查找國學各個門類和歷史各朝代的更迭,很適合對中國歷史(國學)有興趣的讀者作為入門之選,如果真的有更多的國人能通過此書的指引,踏入親歷國學之途,這也是顧老的心愿吧。
      
  •     這一本小冊子,是口述(沒有手頭資料)而非查找資料之后的論述,所以若非熟稔而有章法,如何能娓娓而談?這是真正的深入淺出、厚積薄發(fā)。讀這本書,固然可以泛泛而觀,當作了解一下中國各方面的歷史,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思考它所談論的題目,以及為什么要談論這些題目,包括每個題目背后可能蘊含的問題。這才是史學入門——研究歷史的方法入門。比如,書中提到清代考據(jù)學(以子證史、雜史互證之類),又提到史料學和考古學的結合,在顧頡剛的其他書中(如《古史辯自序》),皆可找到旁證。感覺與其《自序》結合起來讀,效果更好。
  •     1. 拋開歷史不論,我看到了一個掙扎著學習“新時代”話語和詞匯的民國文人。
      
      2. 顧頡剛整個腦子都是用歷史做成了。什么細節(jié)都是在嘴邊。連“新時代”里的歷史前沿也是沒有落下。
      
      3. 何啟君老師是學速記的還是天生神記?隔這么創(chuàng)傷的十幾年整出這么本書。
      
      4. 誰說中國人做學問不認真。
  •      這是一個大家對中國歷史提綱挈領的梳理,說到各個朝代的時候都是概括性很強,對內(nèi)在的歷史邏輯關系并沒有詳細講解。
       在沒有任何資料參考的情況下梳理歷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大師的風采。這本書適合我這樣對歷史十分感興趣但還不得其門而入的人,能夠讓我找個機會快速的縱覽歷史,培養(yǎng)一個大的歷史觀念。
       如果能夠在各朝代之間講一講制度的變遷應該就更好了。
  •     此書根據(jù)文革初年顧頡剛先生在北京療養(yǎng)院與病友閒談論史的筆記整理而成,主要是給沒唸過歷史的普羅大眾簡介中國歷史,所以內(nèi)容精鍊,通俗易懂;對我是稍嫌淺近了些,但仍不失為一份方便快捷的記憶速覽。顧先生精研上古史,此書首幾章談及民族起源及整合、神話傳說、先秦古書、諸子與史書等,尤見功力。
  •     讀畢,掩卷良久,首先讓我感嘆的不是此書本身的內(nèi)容,而是顧先生于其中所展現(xiàn)出的在學識上的深厚造詣,可謂是學富五車了。
      
      
      顧先生日記《頡剛日程》中有以下記載:
      
      “12月27日上午 為何啟君講古代史料(經(jīng)學部分)……何啟君同志(早年)參加革命,前任天津教育局長,今任休委宣傳工作,以身子半邊麻木來此休養(yǎng)。夙知予終身研究歷史,藉同居關系向予請教,由彼筆記。予此行未攜書籍,只是憑記憶發(fā)言。予在工作崗位上向來只是用顯微鏡,而此次卻要用望遠鏡。然以予所學,欲為工農(nóng)兵服務亦惟有此有系統(tǒng)的‘概論’方式,才能使大眾懂得,且使自己所學串成一個系統(tǒng)也”
      
      
      這本書并非史學專著,這只是顧先生在香山療養(yǎng)期間給同室病友講史的十幾次談話匯編,但正如先生自己所說,這些談話實際已構成了一個系統(tǒng),它將中國歷史框架勾勒得一清二楚,而其中的具體內(nèi)容更是層次分明、包羅萬象,于某些細節(jié)之處更是令人拍案叫絕。要知道這一切僅是憑先生記憶口述,在此不禁試問,有此功力者現(xiàn)存幾人??
      
      無論對專業(yè)人士還是非專業(yè)人士,讀一讀此書都有所裨益。顧先生講了中國史學、經(jīng)學、哲學、民族史、宗教、文學、考古學和北京史等等一系列專題,其中的觀點大部分是已經(jīng)得到共識的結論,但也有不少是先生自己研究的成果,是屬于他那一派的“一家之言”。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過于先生在講述有關經(jīng)學考據(jù)和歷史地理學時所闡述的幾個問題,
      
      
      比如,先生對于《左傳》的觀點:
      
      “劉歆能見到當時所有的書,比之博士,見聞多多矣!因為漢代皇家藏書都是用古文字體書的,劉歆就用古字體的經(jīng)書來糾正今文學派的錯誤,因而就稱作古文學派。
      
      劉歆的目的雖是好的,可是他的手段壞。所謂目的好,是指究竟古書同今書中恰相吻合的不夠多,加上有些今文學家為經(jīng)書寫的‘傳’,即注釋,同古經(jīng)原意不一拌,所以劉歆就重新另行寫‘傳’,以求更合乎古經(jīng)的原意。這當然是好的。
      
      劉歆的手段不好,可以舉《左傳》為例,《左傳》是古文學家劉歆所作,而不是左丘明作的。(校訂者按:《左傳》的作者和時代,眾說紛紜,學術界尚無定論。在這個問題上,顧先生信從清代經(jīng)今文學家的說法,到他晚年也沒有改變。)
      
      《左傳》,是劉歆為《春秋》這一歷史經(jīng)書所寫的注解,所作的‘傳’。他為什么要寫《左傳》呢?因為他以為無論公羊為《春秋》所寫的‘傳’,還是穀梁為《春秋》所寫的‘傳’都不好,都不合乎原書。他就自己另外重作,以皇家藏書資料,另寫《春秋》的‘傳’。漢家藏書當中,有《國語》這部書。此書過去很少有人見到,只有司馬遷見到過。他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顧老說到這里,講道:‘瞽史’,應當改為‘瞽, 史’?!?,是唱詩的,‘史’是寫詩的。這樣,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左丘并非‘瞽’,他并未失明。
      
      因之,我們可以弄明白,左丘明是寫了《國語》,但不曾寫《左傳》?!蹲髠鳌返木帉?,乃是劉歆根據(jù)左丘明的《國語》來寫關于《春秋》的‘傳’。為什么根據(jù)《國語》寫?這是因為《國語》的大部分是講‘春秋時代’的事,《國語》是春秋時代的大事記。
      
      《左傳》,在漢代以前是沒有這本書的。漢代以前,卻有《國語》。
      
      當然,我們現(xiàn)在所傳下來的這部《國語》,已經(jīng)不是漢以前的《國語》了。劉歆把編寫《左傳》所剩余的資料,并入到當時的《國語》書中,成了以后傳下來的《國語》,以至于今。
      
      所以,原來是一部書,就是《國語》。經(jīng)過劉歆的手,編作兩部書:一是《國語》,二是《左傳》。在這兩都書里,都有真史料,也都有假的史料。”
      
       P87-88
      
      
      
      再如,先生關于燕國是否定都北京的觀點:
      
      
      “北京在古代是怎樣的?《史記》說:周武王封黃帝后于薊?!E’在北京。還有,說周朝封功臣召公于燕。燕不是北京,因為燕把薊滅掉了。可知燕和薊原本不是一個地方。可是,燕自春秋直到戰(zhàn)國時代,都是在北京這一帶區(qū)域。
      
      北京過去發(fā)掘出來的文物,都沒有燕國的器物,可以知道燕國京都不在北京。燕國京都在哪里?在易縣。所以,說北京為燕京,燕國的京城,是錯的。說易縣為燕國的下都,都是錯的。易縣,今日仍然留有不少燕國時代的文物。
      
      清代乾隆皇帝這個人,好事,他到處題字。乾隆在香山寫了‘金臺夕照’四個字。金臺,即黃金臺,原為燕昭王所建造的,在易水東南十八里。在香山寫這么四個字,是無根據(jù)的。燕國被滅亡了,燕太子丹派荊軻去刺殺秦王。人們?yōu)榍G軻送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件事、這首歌,也可以證明,燕國京都始終在易縣。(記錄者按:以上論斷是顧老在一九六六年初所講。關于北京是否為燕國的京都,另有些歷史學家、歷史著作,是認定北京為燕國京都。而且,有后來北京附近出土的文物為證。這個問題,算是有兩種意見。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六日人民日報公布了《全國首批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時,附有新華社對于這二十四個名城的簡介。簡介中關于北京,說它是燕國‘重鎮(zhèn)’。也許關于這個問題,至今尚未作出統(tǒng)一的定論。顧老的說法,是一家之言。)
      
      當然,北京是屬于燕國領域內(nèi)的一個地方。”
      
       P207
      
      
      在敘述中,類似于以上的“一家之言”還有許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先生的很多觀點著實極具吸引力,同時也不乏說服力。
      
      
      綜合來看,此書絕對可稱是中國史學的上乘普及性讀物,而顧頡剛先生的“通”才,更是令人無比敬服!
      
  •      我并非史學專業(yè),所以讀史只是業(yè)余愛好。時間長了、讀得多了竟也慢慢摸出一些門道。
       讀中國史,入門應該讀通史,就讀現(xiàn)在考歷史研究生用的那些教材就行。就當成考研一樣讀。讀完了這一套,就讀《劍橋中國史》,和前面的通史互相對比思考。最后就是類似本書這樣的史學家的各種專著了,由著愛好看吧,這個階段將建立和更正你的史學思想。
       還有一個我個人的心得就是多讀那些演義、野史雜文。如果歷史學是一棵大樹,前面所述的都是樹干、樹枝。野史、雜文、演義就是點綴的樹葉。比如正看通史的宋朝部分,看到高宗趙構時期的時候,不妨用《岳飛傳》點綴一下,所有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將深深刻在你的心里。
       知識就是一點一點攢起來的。
  •     好書的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廢話。
      
      有很多歷史書是以廢話多見長的,這本書雖然是作者口述,卻字字珠璣,非常難得。
      
      如果想看歷史的入門書,這本絕對是不二的選擇。
  •     大家小書系列,顧頡剛老先生口述,何啟君記錄編撰,內(nèi)容淺顯易懂,中華歷史可見一斑。個人認為作為一本入門書籍可也,適合中學生學習了解只用,有一定的教科普及版本感覺,總體感覺文體隨意,簡化版本。
      如果你一定要作為考證、研究,則缺少實證等;如果你飯后茶余只是消遣、了解(掃盲),卻為小書一部呀(多少人需要如此正式,如此考究呢,但是不知道不了解則不好,了解確切實在有無用,故此,小書講故事了解只是,可也)
  •     此書為大家小書系列的一本,為顧頡剛老先生口述,何啟君記錄編輯成書,內(nèi)容淺顯易懂而包羅了中國歷史的各個要點,除了從古至今的歷史發(fā)展的論述,還有文字、音樂、歷法等簡單的歸納,若想對中華歷史有一全觀,可看此書。私以為暇疵之處乃許多史實有待考證,并有諸多說法,顧老講時乃取自家之言,因此閱讀時需要辨析。
      
  •     我從小歷史就差,總是記不住那些東西?,F(xiàn)在更是忘卻了我們祖國很多偉大的歷史。
      但顧老的這本書,卻淺顯易懂,讓我有讀下去的欲望。讓我想起了那本萬歷十五年,雖然敘事方式不一樣,但如果能讓人記住,卻是他的偉大了。
      
      關于昆侖山的那段,我要記住,原為虛無的,沒有這個冊,到了漢武帝,他指定把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叫做昆侖山,而《水經(jīng)注》則把此山放入喜馬拉雅山。
  •     很少看得完一本書,因為多事且懶散。
      《中國史學入門》在一個一個半月里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
      不自覺開始看第二遍,因為信息量太引人.
      
      所謂大家,便是如顧老這般深入淺出,流暢如閑談,洋洋四千年貫通如小鮮隨意烹來,卻美味絕倫。
      
      感謝所有為此書工作過的所有有心人。
      
      好書當傳世。
  •     真是大家的風范,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不賣弄,不啰嗦。能在很短的篇幅,將一個大問題談的透徹明了。印象最深的是對經(jīng)學、漢學的來由的介紹,從西漢金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之爭,到唐代的融合,到宋代的批判,清代的重新研究和訓詁。 將真?zhèn)€中國儒家文化史全部涵蓋了。這樣,有了這個大的文化歷史觀,以后就不會迷失在某個歷史片段里,感覺非常的清楚,好像一下子站在很高的山上,縱覽大地萬里長空的感覺。
      
      因此,在現(xiàn)在這個年齡,我們研究別的學問,是否都能用這個方法,既先對整個學問的大體脈絡有一個宏觀了了解和把握,知道它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正所謂不謀天下,不足以謀一城。
      
      這本書宏觀的不得了,10萬多字的書將中國歷史幾乎所有方面都做了簡要的概論。下一步,就要在此基礎上,分類對各個方面在做進一層的了解。從宏觀到微觀,將Google Earth一樣,一點點地降落到地面,從大陸到山川到草木房屋。
      
      
  •     今年看了兩本入門書,一本是《世界經(jīng)濟入門》,另一本就是《中國史學入門》了。
      
      這種入門書就像蛋白質(zhì),沒有奇談怪論,沒有振聾發(fā)聵,沒有標新立異,只有作者的耐心和對讀者的關心。
      
      現(xiàn)在很多人張口閉口高談闊論,動輒還會爭論個面紅耳赤,請問,你入門了么?我感覺,想在某方面有些真想法,就要先看點入門的書,受益要比那些專著、名著要大。
      
      你得知道這些東西是怎那么來的,是怎么回事,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傳說,這就是歷史的入門,還有一個是簡單的中國歷史文化的概述。這本書印了六次,八萬多本,經(jīng)久不衰,看來明白入門重要性的人,還是很多的。
  •     停停放放。斷斷續(xù)續(xù)。終于讀完了這本書。
      
      對于一個想了解歷史的人來說,這本書并不算是一個好的選擇。
      
      分類較系統(tǒng),但是可讀性并不強,至少我是強迫自己讀完的。我想,作為“史學入門”,必定要提起讀者的興趣,讓讀者有讀下去的欲望,才能達到入門的目的吧。
      
      而書中的語言也并不太考究,有時候是引用顧老的話,有時候又是作者自己的講述,而一些總體的背景講述也有重復羅嗦之嫌。
      
      關于書中的內(nèi)容,也是讓人失望的。讀著讀著,我就覺得自己在看中學歷史課本,語言、內(nèi)容都有許多相似之處。
      
      看來,這“入門”也并不是真正“入門”之書。
  •   「10、P189說宋以后女人不二嫁,但前面似乎說過是明代,沒找到什么地方,可能是跟別的書看串了」 沒有看串,確實有說過明代。
  •   此書作者就是剛死的那個落魄史學家的師傅?
  •   顧老是劉起釪先生的老師,但劉起釪先生目前還健在那。。。
    這本書是何啟君編寫的,他當年與顧頡剛先生一同在北京西山療養(yǎng)院養(yǎng)病,其間天天向顧老請教史學問題,每次談話都認真記有筆記,之后就將這十幾天的記錄進行了整理編輯,出了這么一本書。
  •   ....哦啊 是這樣子
  •   顧頡剛在論述歷史的時候太過武斷
  •   顧先生在很多論述上看似武斷,其論斷的背后是其和許多當時諸多史家探討辯論后的,非閉門造車自閉論述而是開放式的,是以他廣泛掌握古籍和對其辨之后的結晶。雖說是入門,雖然沒有所謂的引經(jīng)據(jù)典,但勝似抄些古書之句上去。再者,本書的成書是顧先生的晚年口述,本身就是提綱挈領性質(zhì)的,如果真想知道其對古籍的掌握和辨析駕馭能力,應該不難找的。
  •   這真是意外發(fā)現(xiàn)啊。。。找書找到蒙蒙的評論。。。
  •   此乃史學入門,而非中國歷史入門。
  •   你所提及的《世界經(jīng)濟入門:改變你觀察世界的81個經(jīng)濟學概念 》是這本嗎?謝謝!
  •   回樓上,是這本。
  •   推薦LZ去讀錢老的<國史大綱>,大師手筆,娓娓道來
  •   看看就得。何必較真兒。哪能指望看完這一本書就入了史學的門啊。慢慢來。
  •   我覺得 這本不錯,里面還是有一些個人獨立思考的東西
    當然國史大綱是深思熟慮的這個是信口道來給初學者的,對象不一樣
  •   總體而言,此書不錯,但能否表達顧老的學術思想是個問題,此書由筆記整理而成,所以就比較干癟,不生動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