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準文稿

出版時間:2002-01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顧準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顧準文稿》包括三部分內容:“經(jīng)濟學文稿”、“從理想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希臘城邦制度”。其中有八篇文章是首次發(fā)表(“經(jīng)濟學文稿”中除“試論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chǎn)和價值規(guī)律”以外的八篇)。在版本上,有原稿者,一律根據(jù)原稿排校;沒有原稿者則根據(jù)打印稿或已出版著作排校。編者對原稿和已出版的著作作了認真的整理、校訂工作;對有些篇目的順序作了調整;對有疑問或需加說明的地方,給予簡注,用仿宋體,加[ ]。

書籍目錄

一、經(jīng)濟學文稿1 學習毛澤東同志“調動一切力量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報告中經(jīng)濟部分的幾點體會2 關于社會主義經(jīng)濟中價值及價值規(guī)律的問題3 試論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chǎn)和價值規(guī)律……二、從理想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1 關于基督教的筆記2 僭主政治與民主——《希臘的僭主政治》跋3 關于海上文明4 統(tǒng)一的專制帝國、奴隸制、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及戰(zhàn)爭……三、希臘城邦制度——讀希臘史筆記代序  多中心的希臘史第一章  什么是城邦第二章  遠古希臘存在過神授王權第三章  海外殖民城市是城邦制度的發(fā)源之地第四章  希臘本土的城邦化與集團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顧準文稿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先驅,中共為數(shù)不多的智者,以他的理性和知識分子應有的使命感為20世紀大陸的知識分子挽回一點顏面。民主的倡導者。該書收入了顧準最經(jīng)典的文章,不論是經(jīng)濟論文還是文集《從理性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以及《希臘城邦制度》都顯露出作者無與倫比的才情和睿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屬書。
  •   領略老一輩自由知識分子的思想
  •   評價太晚了,不好意思!
  •     與《顧準文集》的結緣,也是懵懵懂懂之中。大約在去年三四月間,突然一段時間里網(wǎng)上頻繁見到一些文章提顧準和他這本書,也不知是受什么紀念性事件的觸發(fā)。6月里,本科的L同學,一位通信研專業(yè)的究生,畢業(yè)后連續(xù)做了數(shù)年的工程師,從成都來杭州。聊天時聽他說起,我說了解不多,只看到過說他是中國市場經(jīng)濟理論的奠基人之一。L同學回到成都后,就給我寄了一本過來。拿到書后從頭翻起,發(fā)現(xiàn)這位預期中的經(jīng)濟學家,卻在講《希臘城邦制度》。一片錯愕之中,我渾然不知,已經(jīng)開啟了一座知識大寶庫的大門。
      
      為什么這位經(jīng)濟學家會去研究歷史?在這本書最后附錄的顧準傳記中提到,(顧準)“認為研究經(jīng)濟的目的是推動歷史前進。經(jīng)濟總是特定歷史范疇、特定社會形態(tài)下的經(jīng)濟,不可能是簡單地用一個數(shù)學公式就可以表達的東西,因此,研究經(jīng)濟就一定要研究歷史。”
      
      在這本《顧準文集》中,顧準當年讀希臘史的筆記——《希臘城邦制度》,占去了最前面的超過1/4的篇幅。僅有的兩篇經(jīng)濟文稿則占去了最后面的不到1/4的篇幅。剩下的中間約一半的內容包含了20篇短文,被編者陳敏之合在一起,命名為《從理想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但這其中,前面10篇又是在講歷史,中間4篇有關政治,最后6篇則上升到哲學。換言之,也是本文一開頭所說的,這本文集超過一半在講歷史。
      
      為什么又是城邦時代的古希臘史?這就又對上了前面提到的黃仁宇的大歷史觀中倍受質疑的“地理決定論”。顧準向我們展示了,在古希臘當時的地理條件下——希臘半島與小亞細亞地區(qū)環(huán)繞著愛琴海,大陸被海洋切割得支離破碎,幾乎找不到大片連綿的陸地,海洋中卻是眾多小島林立——無法借助大陸展開連片的農業(yè)生產(chǎn),人口發(fā)展后只有不斷向外分裂繁殖,一方面在越來越多的殖民城邦中不易形成單一的中心國家,另一方面隨著頻繁的跨海遷移在打破了血族關系的同時也孕育了近乎契約關系的“戰(zhàn)友關系”。自此,西方世界幾千年的海洋性格、重商主義、民主傳統(tǒng)、分權傾向、城邦本位主義,等等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埋下了伏筆。
      
      與之相對比,即使不舉中國為例,在那一時期形成的巴比倫、埃及、波斯等文明古國,都是一種依靠大陸而生的形態(tài),因此就產(chǎn)生了集權的東方專制主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今天世界不同地區(qū)形成不同的制度之果,其實在三四千年前便種下了因。而這因又確實離不開當時各自的先天地理條件,以及在此基礎上主導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只有正本清源,才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不同制度產(chǎn)生、發(fā)展所依賴的基礎條件,而不是浮于表面地或追捧或排斥。
      
      上述內容,從討論歷史到討論政治,都還顯得自然過渡。為什么到了書的中段,又引出了哲學問題?而且,編者陳敏之還特意把中間這部分內容,冠以《從理想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這樣哲學概念式的標題?這些都是需要結合顧準具體討論的內容,討論的目的,這些文章的寫作背景來看。
      
      在中間這部分幾篇有關哲學的文章中,顧準向古追問了老子、孔子、韓非,向今則對馬克思主義的若干哲學觀點展開討論。綜合這幾篇里頻繁出現(xiàn)的一些概念,我試著這樣來概括——理想主義對應于絕對真理、一元主義,而經(jīng)驗主義對應于相對真理、多元主義。在顧準看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認為存在絕對真理,體現(xiàn)在具體實踐中,就是為我們設定了一個理想主義的、一元的終極目標——共產(chǎn)主義社會;而相應地,通往這個終極目標的路線似乎也是一元的,容不得其他路線、主義的爭執(zhí)。而在顧準看來,真理應該是相對的,體現(xiàn)在具體實踐中,也不可能存在一個絕對完美的終極目標,我們總是在通過不斷的經(jīng)驗歸納,更新自己的認知,去追尋一個不斷改進、不斷提高,但又永遠不可能徹底達到的越來越好的狀態(tài);而在這一過程中,因為經(jīng)驗歸納總是在不同方面以不同的節(jié)奏進行的,因此我們應該接納多元的路線與主義,它們各自都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發(fā)揮著自身的作用。
      
      由上觀之,陳敏之先生把中間這20篇短文,合裝在《從理想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的帽子下,算是在最高層次上把握、也倡導了顧準的思想。因為那不僅是一種顧準此前歷史研究的成果在哲學意義上的歸納,更是在那個特殊的歷史年代下,直面我們的路線與主義探討,啟發(fā)著我們下一步的選擇。其意義,正如陳敏之先生在序言中結尾一句寫下的:“我矚目于未來……”
      
      讓人敬佩的是,在從歷史研究、哲學辯論中獲得智慧的同時,在那個計劃經(jīng)濟一統(tǒng)天下的年代,身處一個在我們今天看來充滿漏洞的理論與實踐框架之中,顧準還能夠保持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非常耐心地在這個框架內部,通過嚴密的理論分析,抽絲剝繭地發(fā)現(xiàn)其內在的矛盾。
      
      這最后兩篇文稿《關于社會主義經(jīng)濟中價值及價值規(guī)律的問題——一個讀書札記》以及《試論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chǎn)和價值規(guī)律》,寫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那時,蘇聯(lián)老大哥引領著社會主義陣營的戰(zhàn)后復興,中國則正處于如火如荼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而顧準所剖析的也是計劃經(jīng)濟理論的兩部圣經(jīng)《社會主義經(jīng)濟問題》和《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實踐的發(fā)展,還未像若干年后展現(xiàn)出很大的困境,但顧準仍然通過理論分析,就發(fā)現(xiàn)了斯大林計劃經(jīng)濟觀點中的不能自洽。
      
      《試論》一文后來發(fā)表在《經(jīng)濟研究》1957年第三期,沒錯,就是那本我們所謂的“頂級期刊”。但可惜,這樣的思考顯然沒有在當時引起充分的探討,直到接下來幾十年整個國家為之付出沉重代價。這一切,就像是在一條黑暗的隧道中,我們跌跌撞撞頭破血流了幾十年,終于摸著石頭走到了光亮之處,才突然意識到,其實早在幾十年前的隧道深處,已經(jīng)有人點起了一盞小燈。
      
      在這里,讓我們再一次向那位點燈人,致敬!
  •     沒有歐洲史背景的人看起希臘史來,還真是會被那些繞口的人名地名搞的有些蒙,但所幸顧準不是來復述歷史過程,而是竭力從千頭萬緒的歷史過程里摸索民主經(jīng)驗,從中發(fā)現(xiàn)西方文明與中國文明的分歧源頭,名為學術研究,實為為我們自己尋找出路,這實在比現(xiàn)在網(wǎng)上盛行單純的彌漫著譴責與怒火的吐槽文章要真誠很多,“娜拉走后會怎樣”是文中作者不停的追問,在建立新政權后,該往何處去?
      
      希臘文明的城邦政治是民主的濫觴,其政治結構讓初次接觸的人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奇觀,沒有職業(yè)化的官僚與軍隊,警察甚至由奴隸充當。市民階層組成公民大會,對重大事項進行表決,實現(xiàn)直接民主。這些都是地域遼闊的中國無法達到的條件,在某種意義上折射出地理條件決定論,正是在選擇民主還是選擇專制這個問題上,海上文明與大陸文明走上殊途。
      
      希臘政治經(jīng)歷了王權、貴族政治、僭主政治、民主政治四個階段,而富含其中的政治、經(jīng)濟、文明就像互相傾軋的齒輪,最終導致時針停留在西方民主這個刻度之上。
      
      遠古時期的希臘也曾存在過神授王權,如顧準在文中提及了邁錫尼王國,然而好景不長,野蠻且善戰(zhàn)的多里安人入侵希臘斬斷了王朝的命脈,從此希臘本土就形成城邦林立的時代,類似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只不過希臘此后沒有形成如中國的大一統(tǒng),進入長達兩千年的專制主義時期,而是走上了另一條道路。希臘本土的王權旁落,使得沒落的希臘貴族出于野心不甘被征服者的地位,轉而逃難海外,由于希臘人文明程度的早熟,他們很快征服當?shù)赝林谖拿鞒潭容^高的小亞細亞內陸,古老帝國衰弱,沒有強有力的統(tǒng)一王權,這種歷史的偶然性鋪平了希臘人海外殖民點林立的局面,而在第一批殖民點漸漸安頓下來的希臘人,由于出現(xiàn)了貴族的人口過剩,加之民族中盛行的冒險家氣質,使得貴族子弟趨于自立門戶,形成分裂殖民的擴張路線,正是各個分散的殖民點上,形成了希臘特有的城邦制度。
      
      在殖民點安居的城邦中,小國寡民,分裂殖民式的擴張不存在一個統(tǒng)一的政權對殖民地進行軍事、經(jīng)濟上的鉗制,殖民地不是某個宗主國的附屬國,而是一個獨立實體。貴族們只是在匆忙的建立一個又一個新的殖民點,它在政治上沒有縱深的內陸與發(fā)達的官僚機構去管理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務,各城邦之間也并非隸屬某一集權下統(tǒng)一有步驟的擴張,彼此競爭,經(jīng)濟上謀求自給自足,形成了以農業(yè)、手工業(yè)并行發(fā)展的局面,而有利運輸?shù)难睾5乩項l件、同為希臘種族的曖昧聯(lián)系,使得商業(yè)隨之興起。而另一方面,商業(yè)本身需要大量原料與廣大市場,反過來又推動了原來與商業(yè)無干的海外殖民,自此,希臘本土還處于多里安的黑暗統(tǒng)治時代時,海外殖民地已經(jīng)形成了以小亞細亞中心殖民版圖。
      
      在這種長期的分裂中,由于海上遷移,希臘人落腳的殖民地逐漸擺脫了血脈基礎,而形成了一種新的契約基礎。殖民權建立之處,希臘人依舊效仿希臘本土模式,實現(xiàn)王權統(tǒng)治,但由于王權作為一種神圣化的權力必然需要森嚴的禮制、恢宏的瓊宇,通過隔絕而生出的神秘感來使世俗居民臣服,這在地域狹窄的殖民點已經(jīng)不可能實現(xiàn),最初的王只是人們熟悉的貴族中的一人,而同樣由于上述原因,個人無法形成父傳子、家天下的專制王權,王逐漸退居有名無實的地位,所謂“政由寧氏,祭則寡人”,于是個人領導逐漸讓渡給貴族集體領導(元老院),元老院作為集體領導,自然需要發(fā)展出一套類似與民主的議事規(guī)則,可謂法治高于人治的雛形。而這就來到希臘政治的第二個階段。
      
      貴族政治之下的諸殖民城邦正是商業(yè)方興未艾之際,以交換為本質的商業(yè)孕育出了平等精神,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yè)推動了個人競爭,使個人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有機會憑借膽識獲得財富,于是逐漸形成了權力層之外的富裕階級。經(jīng)濟上的強大必然導致對政治權力的要求,而控制土地的貴族在商品經(jīng)濟的刺激下加劇對人民的剝削,矛盾加劇的社會,變革一觸即發(fā)。其中野心勃勃的某一個人利用這種形式做了僭主,而這種僭主篡權的政治氛圍絕非偶然,這種黃袍加身權傾天下的欲望屬于人類共有,在各個殖民點中相繼出現(xiàn)僭主,原有的貴族集體統(tǒng)治為之取代,從而來到希臘政治的第三個階段。
      
      看起來歷史似乎退步了。而其實專制所需要的愚民、貧民的土壤已經(jīng)在前期逐漸瓦解,僭主奪權指向貴族,所以只能依賴平民,奪權后只能實施有利于平民的政策,從來削弱了貴族,強化了平民,平民階級的悄然成長,政治上逐漸成熟,使得僭主政治不過是貴族政治與民主政治的過度。成熟的平民階級,卻是中國專制社會所沒有的。
      
      在僭主四起的政治氣氛中,偶爾也有如梭倫一般投向人民一邊的民主斗士,恰如以后的華盛頓、蔣經(jīng)國,拱手交出天下,使歷史走入不同軌道,這說明迷戀權力雖為人之本性,卻非唯一,投身信念也在人本性之中,歷史的走向有時全賴精英分子本身的品格,恰如國家的民主自由程度也有賴于國民品格。而雅典的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通過參政議政培養(yǎng)了適合于民主的國民品格。因為民主如小火熬藥,一步急不得,火候到了,才能藥到病除。“主權在民”、“輪番為治”標志著希臘城邦制度最終確立。
      
      歷史可不就是一個偶然套著另一個偶然嗎。它沒有那么多神秘之處,它是按部就班的發(fā)生著,有時候戰(zhàn)爭變成一種轉機,為新制度的形成開辟著道路,而新制度反過來孕育了新的文化,文化塑造了新思想的人著手下一步的變革,政治也不外乎扎根人本心中折射于政治上的外在表現(xiàn),不要小瞧任何一種文明,它都可能引起顛覆人類觀念的蝴蝶效應。因為民主只是一種方法,科學的精神、思想的自由才是民主得以運行的根基。而我們人類所需要追求的,永遠不是一勞永逸的政治體制,而是這種文明與自由的精神。
      
      
  •      顧準說,地上不可能建立天國,天國是徹底的幻想;矛盾永遠存在。所以,沒有什么終極目的,有的,只是進步。顧準的這句話是對他所處的那個瘋狂年代的反思?!芭懿竭M入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憧憬背后實際是類似于天國向往的宗教狂熱。
       自古以來,無數(shù)的人構想過美好的未來社會,也無數(shù)次嘗試構建人間天國。古猶太人創(chuàng)建了基督教,他們的后代創(chuàng)建了共產(chǎn)主義思想。它們不過都是天國論的不同版本而已。甚至在東方,還產(chǎn)生一個叫“太平天國”的怪胎。這些嘗試以天國的名義進行殺戮和迫害,給人類留下的是慘痛的教訓。
       以理想的名義干下的壞事并不比以天國的名義干下的壞事少。
       所以,作為犧牲者之一的顧準說,要從理想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
       很遺憾,也很殘酷,無數(shù)人為之奮斗的,是一個無法實現(xiàn)的烏托邦,是一個荒謬的夢想。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很感動。這也許就是中國式的理想主義。這或許也是很多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文人的犧牲情結由來。
       可是,“萬世的太平”也許是根本不存在。值得追求和信仰,只有進步本身。那些自負者蠱惑者注定沒有未來。
      
      
  •     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持有怎么樣的態(tài)度?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必須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其次必須了解除了我們之外的其他存在的文明,最后比較各自帶給人類進步的貢獻度。為什么要問這樣的問題,我們必須對于我們的存在有個比較清醒的認識,才有可能有真正的進步,尤其今天國學熱本身讓我們這早斷了老祖先一貫氣質和被操控的一代暈頭轉向。顧準先生博覽群書,并且在希臘文明的探索中回答了這樣的問題,是從“根”理解西方與東方的異同,所以至今仍然有益于我們這些在“葉”上亂了陣腳的人們。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