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騎士

出版時間:1997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艾曉明,李銀河  
Tag標簽:無  

作者簡介

王小波:北京作家,自由撰搞人,外表很樸素,有一顆詩人的心。他匆匆離世,大家喜歡他,很想念他。這本書,由不同的人寫出,呈現(xiàn)給讀者,一個頑童、騎士,一個崇尚理性、自由,和富于奇思異想的人的故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浪漫騎士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今天我讀完了艾曉明、李銀河主編的《浪漫騎士--記憶王小波》一書(注意,編者用的是“記憶”而不是“紀念”)。
       舉凡大師碩儒、才士名流去世,至親友好總會張羅著趕快出一本“紀念文集”。然而里面的文字大都因執(zhí)筆者沉浸于悲痛中不能自拔,又是倉促成文,難免紀念意義有余,而文化價值不足,溢美之辭過剩,而冷靜評價稀聞。紀念文集能做成文化精品,少見?!独寺T士》算是一本。
       這本集子的容量相當大,內容有王小波的佚文、他給妻子的情書,有家人和朋友對他的回憶,有對王小波小說的評論(很多是以前寫了但沒有發(fā)表的),還有王小波生前一些報刊對他的訪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艾曉明與王小波母親宋華、哥哥王小平的談話,時間是1997年5月14日到16日,距王小波去世還不到一個月,可是流溢在艾和小波的兩位至親話語中的,全沒有過分的哀慟,有的只是契訶夫式的“淡淡的悲哀”。他們那么平靜而有趣地說起王小波的成長歲月,平靜得一如王小波對過往苦難的述說,有趣得一如王小波對插隊故事的回憶。看了這個訪談,你就明白了為什么王小波終其一生,會是那樣激烈地熱愛智慧,反對愚蠢和無趣。他是在一個愛智的家庭里長大的。
       在許許多多的追思文字中,我覺得最好的是宋華的《母親的憶念》和李銀河母親李克林的《我的女婿王小波》。兩位老人都不是文壇中人,但是文字樸實純凈,寫得真好?!赌赣H的憶念》結尾是:“最后我向小波的同齡人、作家、讀者朋友說幾句話,我非常感謝你們對小波的厚愛!希望你們接受小波的教訓,不管多忙,任務多么重,也要愛護身體。生活要有規(guī)律,勞逸結合。不要吸煙,有病早看醫(yī)生?!倍羁肆衷谖恼麻_頭就承認自己當了王小波二十多年的岳母,卻很少了解他,甚至覺得“女兒在小波身上犧牲太多了”,現(xiàn)在才明白這是愛,一種特殊的愛。她最后說:“現(xiàn)在一些紀念小波的文章,寫得情真意切,令人感動,但也有個別評價有些過高了。……過分的溢美之辭,他地下聞之也不會愉快的。”我覺得這是知王小波之言。面對死亡,智者不會,也不必放縱自己的情感,尤其當死者本身就有大智慧。“死去何足道,托體同山阿”,陶淵明如是觀,兩位老人亦如是觀。
       看完這本書我很感動。感動不僅源于以上所述,還在于我從編者艾曉明和那么多的追思文字中,看到了那種古人稱為“斯文骨肉”的情懷,或者如葉芝所云:“所有的詩人都是兄弟?!边@些作者里,有的與王小波相熟,有的只是初識,自然還有素未謀面的,從他們的反應中你可以看出王小波的價值。他們中的許多人多年來一直默默地贊賞、支持王小波,現(xiàn)在他們的聲音終于可以匯成合唱,共同傳達對王小波一直行進著的智慧之路的向往。王小波如果知道,一定也會很高興??墒?,這樣一個人,為什么要等到他死去,我們才能見到那么多公開的關注呢?這個文壇,這個時代,究竟出的是怎樣一種毛???
       或許這是我們要“記憶”,而不僅僅是“紀念”王小波的理由。
       艾曉明在《世紀之交的文學心靈(代序)》中寫道:“我無法預料未來的情形。我不能肯定,在下一世紀的倒數(shù)第三年,會有文學系的新生,走在圖書館書架高聳的長廊;他在20世紀的中國文學這一片黑壓壓的書架前逡巡,他說:我要找一本書,他的作者是王小波。”這種前景我倒是不擔心,王小波一定會——只要人還沒有質變成肉體機器——被我們的后人閱讀。我真正害怕的是:那個文學系新生看完王小波,忍不住一拍大腿道:“這人真他媽了不起,一百年前寫的東西,跟現(xiàn)在的事兒一模一樣!”要真是這樣,那可怎么辦哪?
  •     其實至今還沒看過小波的小說。先從別人的眼里看到了一個身材高大的漢子,五大三粗,黝黑粗糙皮膚,頭發(fā)蓬亂,胡子拉碴,像個包工頭。他自己說:遠看不像是好人,近看還是個好人。
      
      大多時候他沉默少言,不見他小說里的犀利和巧罵。看到他作品中那些睿智的幽默,妙語連珠,看到他對母親的孝順,對妻子的情信,對朋友的義氣,對自己作品的嚴格,對自己物質生活的隨意,看到他的屎尿笑話和怪癖知識,看到他的口頭禪:“子曰,完蛋操也”,有時感覺一紙之隔將我和作者的思想在時間和空間上隔開了好遠,我只能仰望不能理解。有時又很近,感覺就在我身邊,像我老師,我兄長,我朋友。
      
      他要么沉默,要么直白的指出“皇帝的新裝”?,F(xiàn)實中的他和創(chuàng)作中的他也許長的不一樣,就像看完馮唐的小說再去看他本人聽他說話,會感覺怪怪的,這是那個流氓嗎?不過眼睛里不經(jīng)意散射出來的那種匪氣和銳氣還是很刺眼的。小波的朋友們說小波的眼睛無神,但我相信有一股熱情和睿智和黑色幽默從他身上散發(fā)出來。
      
      生前不被人注意,死后大家漸漸關注,甚至達到了一個高潮,座下門徒一批又一批。我也是受別人影響,看看這么牛逼的有這么多資深粉絲的小波究竟何許人也?,F(xiàn)在我有個大概。不知不覺我也成了他的一個粉絲。
      他一個朋友說:悼念一個作家最好的方式是靜下心來好好讀他的作品,但是他無法靜下心來,因為在他心里小波是他的摯友和兄長,第二才是個作家。
      
      他說:全身心的投入,小波會帶著你飛翔,又時刻使你感到翅膀的沉重;他帶著你奔馳,又永遠達不到最終的地方。期間,你是永遠落不了地,也下不了車的。
      
      但我只是一個業(yè)余的讀者,只是一個默默支持著和敬仰著小波的平凡粉絲。用我靜下的心好好品味他的作品。也許我讀不懂。但那份悼念和敬仰是地久天長的。
  •     這本書大二的時候買的,矯情的說,書名就是我對男人的完美想象。
      如果欣賞小說藝術,還是要看小波的小說。這本書收錄了許多作家、學者對王小波的紀念文章。我最愛的部分是小波寫給愛人的那些情書,那種寫在五線譜上的情書。
  •     再看王小波,有了些新的想法,覺得應該如實寫下來,哪怕很多人會不贊同,出于道理或出于情感。
      
      這本《浪漫騎士》不會再看完了,沒有固定的讀書時間。前面的輯一,王小波寫的部分,翻來翻去,差不多覆蓋完,后面不大有趣。包括詩人之愛。
      
      這部分情書,現(xiàn)在旁人看來,不容易有共鳴,一是時間不同,二是不大有趣,三是不大肉麻。不有趣是相比他的評論和小說而言,枯燥了些。王小波不會喜歡肉麻,這比較關鍵。他談到格調時,他是反抗者,當時話語圈人士認為他格調不高,于是他不以為然。再從其他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對一些堅持,是看得很重、看得很高的。
      
      小結一下,他處于這么個階段,以浪漫在反抗,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營建。反抗的是話語圈的排斥和壓制,營建的是有韻律的、有思維樂趣的、有無盡可能的精神家園。從他的追求來說,格調其實更在話語圈之上,也就是說,肉麻是最低層的,為中間層的話語圈看不上,也不是格調更高的王小波所喜歡的。
      
      兩極分化形成了脫節(jié),在第一篇評論同樣有反映,那就是非常有名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談話語權的文章,但沒提到這個詞,只說到話語圈,即有話語權的人組成的集團,以及社會上剩下的人,沉默的大多數(shù),有時王小波稱為弱勢群體。
      
      沉默有很多種情況,弱勢與話語權也不是平行的概念,王小波沒有整理得太清楚。王小波學過理科,父親是邏輯學家,因此他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很強的,一二三四,前因后果,思路和行文很清晰。他寫小說的方式,是工程式的:把初稿調進電腦,不斷地鼓搗。但要指出的是,他不喜歡說理,里面可能有逆反的因素,他喜歡的是敘述。有時,他評論文章中的理,并沒有理得太清楚。
      
      種種事實表明,王小波從小就能說會道,看過聽過的故事能講得很好,表達能力出眾。有這個基礎,他擠進話語圈是沒問題的。他自己提到,各種場合,開始說話,擠進了話語圈,要為弱勢群體說話,話語圈也開始崩潰。話語有兩個方面,一是權力,二是能力。王小波有能力,他原來被排斥在話語圈外,癥結在他的主張與權力有沖突。沉默的大多數(shù),一是沒有權力,二是沒有能力。王小波所談到的,大部分是能力問題。話語能力的欠缺,固然是權力得不到主張的原因,但王小波如果要給他們代言,則要分得非常清楚,權力觀念的沖突才是致命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他們的主張,他們的權利,要想能得到這些,唯一途徑,是通過有話語能力的代言人替自己說話,然后為他吶喊,當他的堅強后盾。
      
      每個人都應該有基本的權利,一定要能享受到。這種權利是擁有話語權力的權利,但他可以去取得它實現(xiàn)它,或者相反,并不使用它。因此,沉默可以是異常的,也可以是正常的。異常的表現(xiàn)是不擁有權利而得不到權力,正常在有權利而不實現(xiàn)或無需自己強行去實現(xiàn)。正常與異常,組合成為必然。必然地,人類中的大多數(shù),他們在沉默的狀態(tài)。
      
      所有人都有良好的話語能力,并不是很現(xiàn)實的想法。從王小波的執(zhí)著,“用一生來學習藝術”,可以看到,話語能力是很困難的。加上權力的斗爭,就更遙不可及。王小波說道,話語圈在崩潰,他的論證過程和證據(jù),體現(xiàn)了詩人式的樂觀。浪漫,王小波的思維和作品是浪漫的、詩人式的,難免會偏離了現(xiàn)實。這算是他的一個小小缺點吧。
      
      如果要找找根本原因,前面提到了,我認為是時間造成的。王小波的營建,在反抗的基礎上;而對現(xiàn)代小說熱戀,他的蜜月期還沒有過去。他的目光,還沒來得及發(fā)散開來,去尋找和肯定更多的可能,例如,各種各樣的肉麻。
      
      不論如何,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浪漫騎士,以自己的方式在征途上,朝著理想的目標。
      
  •     
      這是一本很雜的書,里面有小波自已的一些作品,大多是總論性質的,還有他的親戚對他的回憶,可能是他生前太不出名了,不像現(xiàn)在有了博客,那些名人有沒有發(fā)生的事情網(wǎng)民都會馬上知道,而要了解他的生平,除了他的愛人,也就只有他的親戚了,生前,他是多么平凡的一個人啊,雖然他有著那么不平凡的頭腦.當然他那些個性的情書也不能意外,還有一些學者對他的看法,還有一些關于他作品的評論,正值王小波逝世十周年,他不免又熱了一把,喜歡小波的作品是從他的散文開始的,那時候已經(jīng)是我讀大一的時候,他已經(jīng)逝世五年了,讀了他的書后回過頭去看,他已是是名人了.我一直在想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喜歡他的作品,我想更多的是因為他的散文吧,畢竟他的小說不是那么容易讀懂的,不是容易明白,只是他的小說寫得太不符合我們一般對一部小說的想像,一般人難以接受罷了.
      
      王小波的書一直在讀,讀其他的讀讀個幾遍就夠了,但是讀他的書常讀常新,那些風趣的文字再讀幾遍也還是覺得好笑.今天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喜歡他的作品.他自已曾他老婆聊天的時候說過:人的終極追求,一個是力,一個是美.而他就是那個以美以終極追求的人.而在這個社會上,敢于放棄“力”而心甘情愿去追求真正的“美”的人太少了,而且這了是講究天分的,許多人弄了一輩子所謂的文化事業(yè),可能也不知道真正的美是什么樣子吧。而小波憑他的天分感受到了美,知道一個人擁有此生是不夠的,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雖然他生前讀者不多,而且生活貧困,甚至連一個作家的頭銜都沒有得到,當然他也不會在乎。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他的一生,確實是難以理解的,出了國,卻沒有鍍層金,沒有帶大把的美元回來,去大學教授,也不去努力學論文評職稱,他放棄了一切,過著異常簡單的生活,只因為他放不下心中那個詩意的世界。
      
  •       一九九四的某個夜晚,床頭縫紉機上的臺燈被擰亮了。那個夜晚和無數(shù)個別的夜晚沒什么大不同,也許有點微風,天空也許掛著半個或更少的月亮,那個夜晚,和無數(shù)個別的夜晚一樣,在縫紉機旁坐下的時候,心情有點浮躁,一些不被理解的煩惱伴著沒有知音的苦悶,臺燈是被惡狠狠地擰亮的。書是隨手從枕邊拿著。房里又雜亂,到處扔著書,看過的沒看過的看過一半的,被書包圍著,才覺得安全。
        打開看,是一本《讀書》,翻啊翻,翻到一篇文章,叫做《思維的樂趣》。
        那個夜晚忽然就變得興奮,因為找到了知音。好長一段時間,心情都是愉悅的。一種偷偷的快樂。
        后來,那個作者死了。他老婆把他們之間的情書都拿出來發(fā)表了。
        一樣的性情啊。
        原來所有的愛情都是一樣的。所有思念的苦樂也都沒什么不同。
        終于看到了他的照片,一米八四的個頭,身體薄得像塊大木板。
        很多書,在他死后一年,陸陸續(xù)續(xù)被出版。都收集了。
        病床上能聽他說話,終于不至太消沉。
        一九九四過去已經(jīng)很多年。不看書也有很多年。人漸漸弱智得不懂得怎么去思考。偏執(zhí)慢慢占據(jù)頭腦。
  •   真好。
    一九九四年,我床頭也有一架縫紉機,是母親的,旁的那盞臺燈,燈光安靜又明亮。
    深秋天氣涼下來,新被褥剛換上的那一天,被單會散發(fā)衣櫥里的味道,那一天我最喜歡睡眠。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