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文論新釋

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王守雪  頁數(shù):282  

內(nèi)容概要

  《兩漢文論新釋》系作者在博士后出站報告《兩漢思想的文學視域》的基礎上修改而成,對兩漢文論的重要命題和范疇進行探究、辨析和梳理,以思想史為基礎,參考近代以來相關研究成果,兼用解釋學的方法,展示兩漢文論的基本內(nèi)容和獨特價值。兩漢時期,是中國文化整體規(guī)模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及理論整體規(guī)模形成的重要階段。文化心靈的不斷豐富和開拓,形成兩漢文論的核心。深入探討兩漢文論,對于重新認識和把握中國文學的特色,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王守雪,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博士。出版專著2部,合作編著4部,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專著《人心與文學——徐復觀文學思想研究》獲省級優(yōu)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主持完成科研項目若干。

書籍目錄

序緒論第一章 《淮南子》:"道"、"事"兼舉一 "辯博善為文辭"的淮南王1.劉安傳世的作品2."劉氏之書"與諸子思想的整合3.劉安的思想二 《淮南子》中的"道"與"事"1."道"論:從本體論到歷史哲學2."事"論:《春秋》精神的折射3.道、事兼舉與中國文論范式第二章 董仲舒:天人合一一 《賢良對策》與政論傳統(tǒng)的建立1.儒家文化方向的確立2.儒生論政與"言天征人"3.歷史意識與"以古驗今"二 天人合一思想隱含的文論因素1.關于陰陽五行學說的解釋2.天地精神與創(chuàng)作觀念3."氣"觀念向文學的滲入三 董氏《春秋》學的文學意義1.董氏的《春秋》學2.《春秋》精神的再解釋3.《春秋》與"辭"第三章 司馬相如:賦家之心一 漢賦:多重思想文化之結晶1.賦與"詩"2.漢賦與楚辭、楚賦3.賦的分類及思想意義二 司馬相如與漢賦精神1.文化心靈之表現(xiàn)2.文化意識之發(fā)展3.專制政治對漢賦的局限三 "賦心"說第四章 司馬遷:發(fā)憤為作一 從孔子、董仲舒到司馬遷1.司馬遷的作史動機2.司馬遷的文化精神3.司馬遷的天道觀二 "空文"與"行事"1.表達愿望與"行事"的重合2.材料對表達愿望的限制和激發(fā)3.表達愿望對材料的照亮三 如何理解"發(fā)憤為作"1."發(fā)憤":以感為體2."發(fā)憤":思想人格總的呈現(xiàn)3."發(fā)憤":生命精神的擴充和升華四 如何理解《史記》的"義法"1.古文家對《史記》"義法"的改造2.價值理性是"義法"的根源3."義法"在表現(xiàn)方法上的典范意義第五章 揚雄:心畫心聲一 知識型人格與學力型作家1.揚雄"知識型"的人生形態(tài)2.揚雄的人性論及知性主體的建立3.知識人格與文學心靈的滲透4.疏離政治、道德之間的糾葛二 揚雄的文學思想1.從推崇司馬相如到推重"詩人之賦"2.揚雄對屈原精神的領會3."心聲"、"心畫"之說三 《法言》人物批評及其文學意義1.擬《論語》更擬《春秋》2.人物評鑒:顯示思想主干3.從人物批評到文學批評四 余論:知性主體與文學主體1."天才的想象"和"學力的思索"2."學力的思索"工夫要深透3.學力型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一系第六章 劉向、劉歆:古學新義一 追問本源:疏解經(jīng)學今古文之間的糾葛1.往古一民間一圣道三維一體2.古學乃經(jīng)學的新變3.古學與王莽新朝二 古學在東漢的發(fā)展1.尚博通與"貴文章"2.今古文之爭及古學的轉變3.經(jīng)典解釋的知識客觀化與漢代經(jīng)學的總成三 環(huán)繞《詩》學的諸問題1.四家《詩》義之貫通2.《詩》由"古事"成就其文化意義3.《毛詩序》的作者4."本義":歷史中形成的解釋方向第七章 王充:以才論文一 以文合儒:王充思想的一個重要視角1.對"文"的重視2."文儒"之說3.以文對士的品評二 貌合神離:漂浮的文學觀1.王充對《春秋》精神的偏解2.平面化:文學根據(jù)的缺失3.世俗化:王充對文學功用的認識4.王充對"文體"的認識三 盡氣盡才:文與儒的才士化1.才與"博"2.才與"力"3.才與"氣"四 王充文學思想的有限意義結語附錄:心物關系解釋中的曲折--徐復觀、錢鐘書、郭紹虞、王元化論《文賦》一 "意不稱物,文不逮意"二 "佇中區(qū)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三 "應感之會,通塞之紀"四 綜論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兩漢文論新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