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劉淑欣 頁數(shù):27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亞里士多德說“詩比歷史更富有哲學意味”。文學中的哲學意味,即是對共同人生經驗的傳達和對豐富人性的追問。千百年來無論生活如何變化,文學都是人類不舍的追求。
本書立足于人的生存狀況與文學世界的關聯(lián)性,從人的自然、社會、精神等三重屬性出發(fā),探討人的種種生存困境,指出入的三重屬性相互依存、相互沖突,既是個體人生不能擺脫的宿命,也是一個個生命過程的魅力之所在?;谌说淖匀?、社會、精神三重生存困境的對真、善、美的追求,便是文學的永恒價值.
本書在吸收國內外學者同行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搭建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框架,為觀察和思考人性、人生、文學等問題提供一個新的角度。
作者簡介
劉淑欣,女,中央民族大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學和文藝理論。主要講授課程《文學理論》、
《文學評論》、《影視美學》、《影視評論》;發(fā)表論文《現(xiàn)代西方人的一塊精神家園》、
《從困惑、沉淪到超越一一試述現(xiàn)代西方審美意識的嬗變》、
《跨越時空的文化沖突與人生的沖突》、《論意象、意境和典型》、《藝術形式發(fā)展的自卑與超越》、《現(xiàn)實生活的精神突圍》、
《在空間中展現(xiàn)的時間》、 《時間敘事與空間敘事的完美結合》、《讓人生的價值在時空中獲得永恒》等30余篇。
書籍目錄
導 言 存在、需要、本質一一“文學”與“人學”的再闡釋
第一章 人的自然存在與生存困境
第一節(jié) 有限和無限一一“向死之存在”
第二節(jié) 偶然和必然一一“生不逢時”和“懷才不遇”
第三節(jié) 肉體和靈魂一一在“獸性”與“神性”之間掙扎
第四節(jié) 孤獨與虛無一一“從來處來,往去處去”的過客”
第二章 人的社會存在與生存困境(一)
第一節(jié) 等級制度漠視生命價值
第二節(jié) 倫理道德審判合理人性
第三節(jié) 金錢關系制約個人自由
第四節(jié) 權力體制玩弄真理游戲
第三章 人的社會存在與生存困境(二)
第一節(jié) 歷史理性追剿個體生命
第二節(jié) 性別政治制造性別困惑
第三節(jié) 勞動造成人的全面異化
第四章 人的精神存在與生存困境
第一節(jié) 主觀與客觀的矛盾
第二節(jié) 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第三節(jié) 城里城外的精神奔突
第四節(jié) 自然、社會、精神三重需求的糾結
第五章 人的三重存在與真善美的價值追求
第一節(jié) 敞露“被遮蔽的存在”之真
第二節(jié) 尊重人類生命價值之善
第三節(jié) 超越三重局限的自由之美
第四節(jié) 通過語言建構的審美棲息之地
第六章 “詩可以怨”之文學觀點的哲學意義
第一節(jié) 從人的自然存在而言一一文學的“窮而后工”
第二節(jié) 從社會存在而言一一“國家不幸詩人幸”
第三節(jié) 三重存在與二元追求一一現(xiàn)實與超越
第七章 人的三重存在與瑰麗多彩的文學人物
第一節(jié) 研究和觀察文學人物形象的角度
第二節(jié) 在三重存在中盤桓掙扎的人物形象
第三節(jié) 主導性格與從屬性格交錯而成的豐饒生命
第八章 歷時性考察一一“人性的遠征”
第一節(jié) 自然之子一一感性與成長
第二節(jié) 社會之子一一理智與責任
第三節(jié) 精神之子一一本能與理性融合
第四節(jié) 文學與個體生命的人格建構
第九章 人的三重困境在社會進程中的遞變
第一節(jié) 人的自然生存狀況的吟唱
第二節(jié) “揭出社會的病根”
第三節(jié) 從表層向深層的拓展
第十章 文學世界中關于社會“成長”的“人格”印記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天真的弟弟懂得了,家里所遇到的災難“都是因為咱倆投生的是一個有毛病的世界,不是一個沒毛病的世界”。這是作者對命運的概括。當代詩人舒婷有一首題為《船》的小詩:“一只小船/不知什么緣故/傾斜地擱淺在/荒涼的礁岸上/油漆還沒褪盡/風帆已經折斷/既沒有綠樹垂蔭/連青草也不肯生長//滿潮的海面/只在離它幾米的地方/波浪喘息著/水鳥焦灼地撲打翅膀/無垠的大海/縱有遼遠的疆域/咫尺之內/卻喪失了最后的力量//隔著永恒的距離/他們悵然相望/愛情穿過生死的界限/世紀的空間/交織著萬古常新的目光/難道真摯的愛/將隨著船板一起腐爛/難道飛翔的靈魂/將終身監(jiān)禁在自由的門檻?!边@首詩揭示了人生這樣一個咫尺永恒的悲劇境況:擦肩而過的愛情,功虧一簣的事業(yè),美好的人生計劃,或者許許多多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追求?!耙磺腥说拿\都形成于偶然,都取決于周圍人的命運……我青年時代的命運也是這樣形成的,而青年時代決定了我整個的命運。”一個人當他“出生時就已經被置于其中的先他而在的社會的構造中……在不同的社會組織里,或者在同一社會組織的不同歷史時期,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特征對于他與他人之間的聯(lián)系的命運,便具有極不相同的意義”。這會使人感覺到“有不可違抗的命運在無形中主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強勁何益哉?”生不逢時,是許多志士仁人的慨嘆?!耙粋€社會處于上升階段,就會刺激人們追求對象性的,此岸的自我實現(xiàn)。
編輯推薦
《文學與人的生存困境》是民大中文研究書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