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3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英]托馬斯·鮑德溫 頁數(shù):1211 譯者:周曉亮 等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劍橋哲學史(1870-1945上下)》由60多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共同著述。作者以新康德主義、美國的實用主義和英國的唯新主義為起點,追溯了直至20世紀初現(xiàn)象學運動和分析哲學發(fā)端的19世紀70年代哲學的輝煌,闡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討論了20世紀初葉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如與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和維也納學派相關(guān)的一些新思想。正如這個系列中的其他卷,作者關(guān)注的重點大多集中于跨哲學范圍的專題——從邏輯和形而上學到政治哲學和宗教哲學,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變化關(guān)系。這一權(quán)威研究結(jié)果,不僅對于哲學專業(yè)師生,而且對于像科學史、思想史、神學和社會科學這類相鄰學科的學者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劍橋哲學史(1870-1945上下)》由托馬斯·鮑德溫編著。
作者簡介
譯者:周曉亮 等 編者:(英國)托馬斯?鮑德溫(Thomas Bald-win)
書籍目錄
上 卷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第一部分1870—1914年
第一篇 實證主義、唯心主義與實用主義
第一章 19世紀的實證主義思想
第二章 新康德主義:德國唯心主義運動
第三章 英國與美國的唯心主義
第四章 俄國的唯心主義
第五章 柏格森
第六章 實用主義
第二篇 心理學與哲學
第七章 心理學:舊與新
第八章 無意識的心靈
第三篇 邏輯、數(shù)學與判斷
第九章 邏輯的復興和改革
第十章 數(shù)學的基礎(chǔ)
第十一章 判斷理論
第十二章 語言的邏輯分析
第四篇 哲學與新物理學
第十三章 原子論之爭
第十四章 現(xiàn)代物理學中的時空理論
第五篇 社會科學的觀念
第十五章 德國哲學關(guān)于人文科學的爭論
第十六章 從政治經(jīng)濟學到實證經(jīng)濟學
第十七章 社會學和社會科學觀念
第六篇 倫理學、政治學、法律理論
第十八章 功利主義者與唯心主義者
第十九章 尼采
第二十章 倫理學中的新實在論
第二十一章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對立
第二十二章 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
第二十三章 法律理論
第七篇 宗教哲學與藝術(shù)哲學
第二十四章 對信印的懷疑主義挑戰(zhàn)
第二十五章 為信仰辯護
第二十六章 藝術(shù)與道德:1870年前后的美學
第二十七章 形式與感受:世紀之交的美學
插人篇 哲學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第二部分1914—1945年
第八篇 邏輯與哲學:分析的綱領(lǐng)
第二十八章 邏輯原子主義.
第二十九章 科學的世界觀:邏輯實證主義
第三十章 波蘭邏輯學派的成就
第三十一章 邏輯和哲學分析
第九篇 哲學的多樣性
第三十二章 持續(xù)不斷的唯心主義傳統(tǒng)
第三十三章 思辨哲學的轉(zhuǎn)變
第三十四章 實在論、自然主義、實用主義
第三十五章 法國天主教哲學
第三十六章 西班牙哲學
第三十七章 現(xiàn)象學運動
第三十八章 海德格爾
第三十九章 拉丁美洲哲學
第四十章 日本哲學
下 卷
第十篇 知識、語言與形而上學的終結(jié)
第四十一章 可感覺的表象
第四十二章 認識論的復興
第四十三章 唯我論之爭
第四十四章 語言
第四十五章 作為形而上學之哲學的終結(jié)
第十一篇 哲學與精密科學
第四十六章 一階邏輯及其競爭者
第四十七章 數(shù)理邏輯的黃金時代
第四十八章 廣義相對論
第四十九章 科學的解釋
第五十章 概率論思維的興起
第十二篇 心靈及其在自然中的位置
第五十一章 活力論與突現(xiàn)
第五十二章 行為主義與心理學
第五十三章 格式塔心理學
第五十四章 維特根斯坦的心靈概念
第十三篇 哲學與社會科學
第五十五章 社會科學方法論
第五十六章 社會人類學的興起
第五十七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意識形態(tài)批判
第十四篇 倫理學、宗教與藝術(shù)
第五十八章 從直覺主義到情感主義
第五十九章 宗教哲學
第六十章 作為哲學的文學
第六十一章 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美學:藝術(shù)與解放
第十五篇 法律與政治
第六十二章 漢斯凱爾森與規(guī)范的法律實證主義
第六十三章 自由民主國家:捍衛(wèi)與發(fā)展
第六十四章 自由民主國家:批評者
附錄傳記與文獻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收入《倫理學研究》的一篇題為“我的地位及其責任”的著名(有人說是臭名昭著)的論文里,布拉德雷詳細陳述了自己的道德論點。他在文中論證說,一個人愿為自己而滿足他的社會地位所提出的要求,并“作為社會有機體中的一個器官”而行事,那么,他就能夠?qū)崿F(xiàn)善良的自我(Bradley 1927:163)。盡管有時這被當作布拉德雷的最終觀點,但他仍認為道德的發(fā)展是經(jīng)過一系列階段的,上面所述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布拉德雷明確指出,“我的地位及其責任”一文的學說忽略了有關(guān)善良自我的一些重要方面。沒有任何社會是完美無缺的,理想自我的某些方面并非是社會性的(。Bradley 1876[1927:202-206])。要消除這一弊病,布拉德雷描述了一個比“我的地位及其責任”所述更高級的階段,他稱之為“理想道德”的階段。這一階段的自我是道德理論上的理想自我,是將自己實現(xiàn)為全面和諧的整體的自我(Bradley 1876『1927:219-220])。即使這是道德理論中的最高階段,但它依然是有問題的。道德要求我們?yōu)榱藢崿F(xiàn)善良的自我而壓制邪惡的自我(Bradley 1876[1927:215])。問題在于我們?nèi)绻晒Φ刈龅搅诉@一點,由于這需要有邪惡自我的存在,那我們也就等于破壞了道德。因此,道德不能明確規(guī)定自我實現(xiàn)的最終目標(Bradley 1876[1927:313_314])。但布拉德雷爭辯說,這一目標是由宗教提供的;在布拉德雷的世俗化了的基督教中,宗教命令人們?yōu)榱松疃崛プ晕遥磳崿F(xiàn)自己的理想的自我)(Bradley 1876[1927:325])。唯有在《倫理學研究》一書中,布拉德雷的觀點與格林的觀點是相合的。盡管在他的第二部著作《邏輯學原理》(The Principles D廠Logic,1883)的一開篇,布拉德雷就接受了在格林對洛克與休謨的批判中隱含的關(guān)于判斷的說明,但他仍然對這一說明做了發(fā)展,他所采取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格林的形而上學。布拉德雷是從推理的前提,即他稱之為“判斷”的真的或假的實體開始的。
編輯推薦
《劍橋哲學史(1870-1945)(套裝上下冊)》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