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姚才剛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12出版)  作者:姚才剛  頁數(shù):296  

前言

現(xiàn)代文明的興盛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福祉,也給人類帶來了許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三大類:一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后果問題;二是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問題;三是人類的不平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關系到人類的幸福,而且關系到人類的自由、價值、尊嚴乃至人類的生存、命運和前途這樣一些根本性問題。這些根本性問題都不是單純地靠發(fā)展科學、教育、文化、經(jīng)濟、技術所能解決的,而是需要哲學家重新認識人類,重新認識人類的價值理念,重新認識人類的實踐原則,重新認識人類與社會、世界、宇宙的關系,并根據(jù)這種總體性和根本性的哲學思考和探索加以研究解決的。哲學是人類生存智慧的結晶,其使命就是要告訴人類如何有智慧地生存。當代各種全球性人類問題的突出,迫切需要哲學家們以自己的智慧思考和探索這些問題,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根本理念和一般原則。這既是對哲學的嚴峻挑戰(zhàn),也為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空前機遇。今天的哲學已經(jīng)不再是少數(shù)哲學家的思維藝術品,而已經(jīng)成為事關人類能否走出目前困境、獲得普遍幸福的價值導向者。哲學家肩負著巨大的職業(yè)責任和歷史責任。我們每一位哲學家都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責任,熱情關注和積極探索各種重大的人類問題,為人類走向更美好的未來作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內容概要

  王陽明心學自產(chǎn)生以來,便備受當時學者們的關注,王學的信奉者、追隨者較多。不過,王學又是一種較易引起爭議的學說。在明中葉至清初時期,對王學的理論缺失進行反思、批駁、補救的學者也不乏其人,此類學者可稱為王學修正派。王學修正派相互之間未必有師承關系,各自的學說也不盡相同,可是,他們在對待王學的問題上卻聲氣相通,遙相呼應。王學修正派對王陽明心學及其部分后學的學說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反思,對它們暴露出來的諸種弊病加以修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將王學由“虛”扭轉為“實”,進而重建了儒家的道德理性精神。

作者簡介

姚才剛,1972年4月生,湖北棗陽人。1995年獲湖北大學法學學士學位,1998年、2001年分別獲武漢大學哲學碩士、博士學位。已出版專著《終極信仰與多元價值的融通》,發(fā)表論文近50篇,參編論著多部。主要從事中國哲學、中國倫理學研究。現(xiàn)任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倫理學研究所副所長。

書籍目錄

總論一 研究對象與基本思路二 王陽明的學術貢獻與理論罅漏(一)王陽明的學術貢獻(二)王陽明心學的理論罅漏三 “左派王學”的思想傾向及其利弊得失(一)關于“左派王學”(二)思想傾向及其利弊得失(三)“左派王學”與晚明學風四 王學修正運動的興起及主要類型(一)王學修正運動的興起(二)王學修正運動的主要類型五 王學修正運動的核心問題意識(一)批駁、修正王陽明的“心即理”說(二)批駁、修正王陽明的良知說及“左派王學”的“現(xiàn)成良知”論(三)格物之辯(四)駁斥王門“無善無惡”說,重申性善論(五)重新梳理本體與工夫的關系(六)佛禪習氣之批判第一章 羅欽順一 駁“心即理”說(一)“心即理”說有“求內遺外”之弊(二)“心即理”說有“師心自用”之嫌(三)“心即理”說易與禪學混淆二 駁良知說三 陽明格物論質疑四 駁《朱子晚年定論》第二章 湛若水一 心物之辯二 格物之辯三 良知之辯四 “勿忘勿助”之辯五 “隨處體認天理”六 理氣心性合一論七 修養(yǎng)工夫論第三章 李材一 “舍至善之外無別有體”二 “止”、“修”并舉三 修身方法論第四章 許孚遠一 “無善無惡不可為宗”(一)對于善、惡內涵理解上的差異(二)“無善無惡”與“為善去惡”之間的矛盾(三)“兩種法門”之爭二 “心即性”質疑三 “以克己為要”第五章 顧憲成一 “只提出性字作主,這心便有管束”二 “吾儒之旨,只在善之一字”三 “語工夫,只是小心二字”四 重視研習儒家經(jīng)典五 彰顯救世情懷第六章 高攀龍一 “知性善而后可言學”二 “學必由格物而人”三 “不敢縱口說一句大膽話”四 駁“三教合一”論五 “扶持程朱之學”第七章 劉宗周一 開掘“獨體”凸顯性體(一)“獨”與“慎獨”(二)凸顯性體二 倚重工夫三 汲取氣學思想四 嚴辨“意”、“念”之異(一)“自其主宰而言謂之意”(二)“意”、“念”之辨五 駁斥“致良知”六 “四句教”之爭第八章 黃宗羲一 評王門良知說二 評王門“四句教”三 理氣心性思想四 “一本萬殊”五 政治哲學第九章 顧炎武一 “今之清談談孔孟”(一)心性之學茫昧不可解(二)空談心性有害于治世(三)“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四)王學末流流弊之批判二 “明道救世”(一)“博學于文”(二)“行已有恥”(三)“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第十章 顏元一 反對程朱、陸王的學術立場(一)程朱、陸王學說之“空疏無用”(二)程朱、陸王學說均有佛禪化與支離的弊端(三)二元人性論之“悖謬”二 倡導經(jīng)世實學三 正視利益問題四 重視“習行”五 復古傾向與寡頭的實用主義(一)復古傾向(二)寡頭的實用主義結語一 王學修正派的主要功績與缺陷(一)主要功績(二)主要缺陷二 個性解放與道德理性精神三 知識與道德四 心性之學與事功之學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事實上,王陽明也講良知即天理,湛若水所謂師心自用的擔憂是否顯得多余?從湛若水的立場來看,此種擔憂并非多余之舉。他認為,王陽明講良知即天理,天理乃是虛指,良知才具有實義,可是,徒致良知是遠遠不夠的,它難以做到“天地位,萬物育”,所以必須還要“隨處體認天理”,如此才是徹上徹下、貫通內外之功,才可避免僅僅局限于一腔之內來立論。然而,依王陽明,天下之理是不必盡知的,關鍵在于良知能否自作主宰,人能致良知,推致良知于事事物物,成己以成物,則人、物都有合適的安頓,從這個角度講,“致良知”亦含攝“隨處體認天理”之義。湛若水強調學問思辨行的工夫,平心而論,王陽明亦未嘗忽略工夫,他的“致良知”說同樣倡導本體與工夫的統(tǒng)一。王陽明雖有從積極的功能說良知的話頭,但卻不以之立教,在陽明看來,就一般人而言,其良知既有晦蔽之時,但也有呈現(xiàn)之時,而要保此“時有發(fā)現(xiàn)”的良知不失,就必須有“致”的工夫。王陽明的“致良知”說不過是要求學者以自己的良知為是非之準則來審查自己的每一意念,看它是否符合于天理本體,這里實際上體現(xiàn)了良知在王陽明工夫理論中的每一種審查、批判的消極功能,與其說它要求積極地去成就善,毋寧說它更強調消極地去抑制惡。

后記

當我的第一本書《終極信仰與多元價值的融通一一劉述先新儒學思想研究》2003年由巴蜀書社出版之后,我便開始構思本書的寫作。這幾年來,我搜集、閱讀了不少明清哲學原著及近現(xiàn)代以來的相關研究論著,在教學之余,我將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書稿的寫作之中,內心所念茲在茲者即為此書。本書不像以往多數(shù)研究者那樣從正面直接評論、闡釋王學,而是專門探討了明中葉至清初的王學修正派對王學的批駁、修正,并反思了與王學修正運動思潮相關的各種問題。本書分論部分選取了王學修正派的十位代表人物進行研究。本書既重視對明中葉至清初聲名顯赫、且備受當代學術界關注的哲學家及其學說的重新闡釋,也重視對那些聲名暗淡、但在王學修正運動有突出貢獻的哲學家及其學說的探討(如許孚遠、李材,等等)。當然,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還有一些王學修正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如王夫之、李頤、孫奇逢等人),本書只在總論部分提及,而未列專章進行研究,不免為憾。本書以后若有修訂、再版的機會,將會補充以上章節(jié)。對于已選取的十位代表人物的文集,我往往是通讀并作詳細摘錄之后,再動筆來寫。這也是本書篇幅不算太大,但寫作卻耗時達四五年之久的原因。我的導師郭齊勇教授、田文軍教授在我畢業(yè)之后,仍十分關注我的學術成長。本書的寫作就得到了郭老師、田老師的多次鼓勵。

編輯推薦

《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明中葉至清初的王學修正運動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