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

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李靜  頁數:407  

前言

  處理與協(xié)調民族關系是多民族國家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多民族國家關注程度比較高的一個話題。交往作為民族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之間起著整合、溝通、協(xié)調、融合與促進發(fā)展的功能。翻開每一個民族的歷史,都是一部復雜的民族交往史,無論是文化渠道的交往,還是戰(zhàn)爭渠道的交往,都充滿了接觸、交流與融合,每個民族以自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在平原、山地、河邊、草場中尋求繁衍生息的土壤,在生存的意義上遷徙、融合、形成并不斷發(fā)展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促進社會穩(wěn)定繁榮的歷史進程中,協(xié)調民族關系、處理文化差異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大任務。綜觀我國歷史,民族關系的和諧與融洽是社會生活穩(wěn)定、經濟文化繁榮的必要條件。民族交往的表現及其構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綜合性的內容,研究民族交往心理就是對民族關系進行心理層面的研究?! ∶褡褰煌敲褡尻P系的具體體現?!敖煌笔且粋€多學科共同使用的科學概念,心理學、社會學、民族學、哲學都在研究交往問題。交往以自身難以估量的巨大能量在社會現實的發(fā)展中客觀地發(fā)揮了難以想象的作用,是民族歷史走向世界的重要條件。歷史交往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是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方式,是人類主體之間相互發(fā)現、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揚棄和相互融合的交互作用的復雜過程。由于交往,人類的文明成果才得以交流、保存和傳承,社會才得以進步和發(fā)展?!叭魏我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因此,我們應積極主動參與到全球化進程之中,加強同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交往,在沖突中相互比較和學習,在交融中各自取長補短。

內容概要

研究民族交往心理對于了解各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關系,深化對民族分化、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現象及規(guī)律的認識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項成果從民族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視野出發(fā),以對西北民族地區(qū)的調查為基礎,側重對生活于西北地區(qū)的民族交往心理進行跨文化研究。    本書結合作者所進行的田野工作以及相關的理論,論述了交往及民族交往、交往的心理動因與社會交往理論;提出了研究民族交往心理的指標體系,認為民族交往心理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民族交往需要動機、民族認知、民族情感、民族意識以及民族交往行為五個要素;同時對民族交往態(tài)度與心理距離、社會結構性差異及其對民族心理的影響、生計模式重構及現代交往中的文化心理、交往鏡像中民族宗教生活及宗教心理變遷、民族交往與民俗心理的互動、民族交往中的女性性別角色等內容進行民族心理學視角的調查研究,最后對和諧民族關系建構的民族心理因素進行了分析。

作者簡介

李靜,女,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渥太華大學文化交流中心客座教授。曾經主持和正在主持的課題有:“西北少數民族交往心理研究”、“甘肅特有民族婦女宗教心理研究”、“社會結構性差異對民族心理影響的研究”,另外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以及教育科學規(guī)劃辦重點課題等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主要從事民族心理學及女性人類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后在《光明日報》理論周刊、《教育研究》、《民族研究》及其他核心期刊發(fā)表有關民族心理學方面的論文七十余篇;出版的專著有《民族心理學研究》、《民族心理學教程》、《交往與流動話語中的村落社會變遷》;出版的譯著有《神之變——女性主義與傳統(tǒng)宗教》以及《身體的復活——女性主義、宗教與精神分析》。在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國首家民族心理實驗室,形成了以民族文化心理、女性人類學為中心的研究方向。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研究視閾中的民族學田野  一  寧夏固原市回漢分布狀況及宋家巷回族社區(qū)  二  新疆調查地區(qū)基本情況  三  甘肅新坪社區(qū)及藏族農民工  四  青海調查地區(qū)簡況第二章  交往及民族交往  一  交往及其研究  二  交往的意義  三  民族交往第三章  交往的心理動因與社會交往理論  一  交往的心理動因  二  社會交往理論  三  社會交往的功能第四章  民族交往心理構成要素  一  民族交往需要動機  二  民族交往認知  三  民族交往情感  四  民族交往意識  五  民族交往行為第五章  民族交往態(tài)度與心理距離  一  民族交往態(tài)度及其影響因素  二  交往態(tài)度的測定  三  雜居區(qū)民族交往態(tài)度研究  四  民族交往心理距離  五  民族交往態(tài)度及心理距離特點第六章  社會結構性差異及其對民族心理的影響  一  雜居區(qū)民族關系與民族交往現狀的調查  二  雜居地區(qū)民族的社會結構性差異分析  三  社會結構性差異對民族心理的影響第七章  生計模式重構及現代交往中的文化心理  一  傳統(tǒng)生計方式及其解構  二  重構中的生計方式與經濟收入結構  三  現代交往中的文化適應心理第八章  交往鏡像中民族宗教生活及宗教心理變遷  一  宗教對人們的生活觀念依然產生重大影響  二  藏族傳統(tǒng)宗教文化網絡與社會交往  三  現代交往語境中的藏族苯教信仰及其宗教心理變遷  四  宗教信仰在回漢交往中的認同心理第九章  民族交往與民俗心理的互動  一  流動語境中的藏族婚俗變遷  二  漢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交流、融合與共享  三  各民族風俗習慣的相互尊重與吸納心理第十章  民族交往中的女性性別角色  一  女性自我認知及角色定位分析  二  民族交往中的性別心理  三  穆斯林女性對內對外交往所秉承的宗教倫理觀  四  女性交往對象與交往方式的選擇第十一章  和諧民族關系建構的民族心理分析  一  民族交往關系的心理基礎  二  交往中存在的民族心理問題  三  基于民族心理基礎上的民族關系主要參考文獻附件  民族交往調查問卷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因此,我們在做了大量文獻資料分析工作的同時,確定并實施了民族學實地調查工作。我們通過對調查對象一一新疆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qū)、烏魯木齊縣少數民族群眾的考察,根據學術界對民族之間社會交往的民族文化因素的研究,參照采集的個案進行案例分析,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參與觀察、比較分析等調查方法,探究新疆少數民族間交往的各種民族、文化的因素及其在心理上的表現,研究其中發(fā)現的問題,以期有助于了解新疆民族關系的現實狀況,并對促進新疆民族關系的和諧發(fā)展有一定的現實參考意義。  該項赴新疆的調查先后進行了兩次。第一次調查于2007年1月底至3月初進行,為調查的前期階段。主要是考察新疆烏魯木齊市及周邊地區(qū),確定調查地點,并查找調查地區(qū)的相關背景資料、人口及社會環(huán)境等相關數據;在部分調查地區(qū)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情況對調查問卷進行進一步的修訂。第二次于2007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為調查的主要階段。調查以烏魯木齊市的沙依巴克區(qū)、烏魯木齊縣甘溝鄉(xiāng)為主,以阜康市及其他周邊地區(qū)為輔,針對新疆人口較多的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等群眾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觀察?! ≡诘谝淮蔚恼{查中,關于調查地區(qū)的背景資料主要存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圖書館的地方文獻收藏室。調查對象的文化及社會環(huán)境是調查對象交往心理的重要影響因素,但目前,在國內的資料中,專門反映這部分內容的較少,對局部地區(qū)進行專門分析的更少,只在人口統(tǒng)計中有相關的數據。因此,調查人員在這部分資料的收集時,重點注意了調查對象的受教育程度、職業(yè)分布結構、行業(yè)分布結構、社會地位等有關社會結構的因素,并分析比較了調查對象的社會結構差異及其交往心理的社會人文環(huán)境基礎。  在考察具體調查地點方面,調查人員翻閱了烏魯木齊市地方志等方面的資料,并走訪了部分地區(qū)。認為,在烏魯木齊市下轄的七區(qū)一縣中,沙依巴克區(qū)、烏魯木齊縣是較適宜的調查地點。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和陌生的民族握手前,要曉得的一些基礎。
  •   專業(yè)書籍,有一定的幫助
  •   研究內容多,有大量相關理論敘述,做的問卷調查和訪談沒有期待中好,感覺一般,有一定學術借鑒作用。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