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拜根興 頁數(shù):355
Tag標簽:無
前言
有關唐朝與新羅關系史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不僅中韓兩國學者多關注這個問題,日本、港臺地區(qū)學者亦多有涉及者。由于研究隊伍的壯大,從而進一步推進了唐羅關系史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拜根興同志就是近年來在這個研究領域內涌現(xiàn)出來的新秀,取得不少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關注。拜君曾留學于韓國,由于其兼具中韓兩國語言的優(yōu)勢條件,再加上他本人的勤奮努力,近年來新著迭見,發(fā)展勢頭頗猛。繼前幾年出版了《七世紀中葉唐與新羅關系研究》一書之后,今年又推出了這一部新著,匯集了近幾年在這個方面的研究成果,的確可喜可賀。筆者對唐羅關系史用力不多,本不該擔承寫序之事,因拜君一再囑托,只好勉為其難,談一談閱讀此書后的一點體會?!镀呤兰o中葉唐與新羅關系研究》主要論述的是公元七世紀中葉的唐羅關系,而此書主要研究了這之后的唐羅關系中的許多具體問題,包括碑刻鐘銘所見的唐羅關系、歷史人物、白江口之戰(zhàn)、《三國遺事》所見的唐羅關系、新羅人唐求法僧、唐朝使者出使新羅等問題,以及對中韓關系史研究成果的評論等。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七世紀中葉唐與新羅關系研究》一書的續(xù)篇,對唐與新羅關系的研究延伸至九世紀。作者對唐與新羅問題的研究,在學術界處于較高的水準,前一著作曾連獲省部級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省部級高校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作者簡介
拜根興,1964年生,陜西大荔人。1983-1990年在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習,獲學士、碩士學位,1990年起在該校唐史研究所從事教學科研工作。1998-2002年赴韓國國立慶北大學校留學,獲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至今在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任教。著有《七世紀中葉唐與新羅關系研究》等,在《中國史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60余篇?,F(xiàn)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代中韓、中日關系史,以及隋唐史的教學科研工作。
書籍目錄
序百前言上篇 石刻碑志所見唐朝與新羅關系 第一章 石刻碑志與唐新羅關系 第一節(jié) 朝鮮半島古代石刻碑志的編輯研究 第二節(jié) 石刻碑志所見古代中韓交往 第二章 昭陵十四蕃君長像之新羅真德王石像殘軀及其底座銘文 第一節(jié) 歷代史書、方志對十四國蕃君長石像的記錄 第二節(jié) 貞觀、永徽年間唐新羅交往與真德王石像 第三節(jié) 真德王石像殘軀及其底座銘文的發(fā)現(xiàn) 第三章 登州所在石刻遺跡與唐新羅關系 第一節(jié) 登州與登州府城 第二節(jié) 陀磯島石刻 第三節(jié) 仵臺館佛塔銘 第四章 《大唐平百濟國碑銘》關聯(lián)問題 第一節(jié) 《碑銘》撰作時間及緣由 第二節(jié) 歷代對《碑銘》的著錄 第三節(jié) 《碑銘》撰者賀遂亮其人其事 第四節(jié) 《碑銘》關聯(lián)問題及人物事跡考辨 第五章 《李訓夫人王氏墓志》及其新羅和上 第一節(jié) 關于王孝杰及其后裔 第二節(jié) 大云寺及新羅和上下篇 唐朝與新羅關系的新探索 第一章 唐朝將領蘇定方、王文度事跡 第一節(jié) 蘇定方及其蘇定方墓” 第二節(jié) 王文度赴朝鮮半島事跡 第二章 唐朝新羅聯(lián)合與白江口之戰(zhàn) 第一節(jié) 唐朝與倭國如何走向沖突 第二節(jié) 白江口之戰(zhàn)的各方統(tǒng)帥 第三節(jié) 唐羅、倭濟雙方力量對比 第四節(jié) 唐羅聯(lián)軍與倭軍決戰(zhàn)白江口 第三章 《三國遺事》所見唐羅關系 第一節(jié) 唐羅交涉關聯(lián)史事考 第二節(jié) 唐羅文化交流關聯(lián)史事考 第四章 新羅僧侶入唐求法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入唐求法僧侶關聯(lián)問題考述 第二節(jié) 入唐新羅僧侶在唐活動述論 第三節(jié) 入唐新羅僧侶與新羅九山禪門的興盛 第五章 唐中后期赴新羅使者的動向 第一節(jié) 赴新羅使者關聯(lián)史料考辨 第二節(jié) 在唐新羅人受命出使新羅 第三節(jié) 赴新羅使者相關問題考辨 第六章 九世紀初唐朝與新羅的往來 第一節(jié) 雙方使者往來關聯(lián)問題考 第二節(jié) 雙方交往兩則遺事考釋 第七章 九世紀初張保皋海洋活動的動因 第一節(jié) 航路頻繁使用與海船的制造 第二節(jié) 對海洋關聯(lián)問題認識的空前提高 第三節(jié) 八世紀中期后東北亞三國中央政權的衰微及其后果附篇 第一章 韓國學界中韓古代關系史研究現(xiàn)狀 第二章 九世紀張保皋海洋活動關聯(lián)問題研究的現(xiàn)狀 第三章 《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評介 第四章 《古代韓中外交史——遣唐使研究》評介 第五章 《唐長安的新羅史跡》評介附表 表1 唐中后期赴新羅使者統(tǒng)計表 表2 入唐求法新羅僧侶統(tǒng)計表 表3 唐中后期入唐新羅使者統(tǒng)計表 表4 朝鮮半島碑志銘文所見唐朝年號 表5 新羅造像銘、鐘銘文使用唐朝年號統(tǒng)計表作者已發(fā)表與本書關聯(lián)的學術論文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663年11月,整個百濟戰(zhàn)場才平靜下來。劉仁愿繼續(xù)駐守百濟,為實施南北夾攻高句麗戰(zhàn)略,協(xié)調戰(zhàn)后新羅與百濟,唐朝與倭國關系奔波。劉仁軌則苦盡甘來功成名就,在完成新羅、百濟會盟之后,帶領新羅、百濟、倭、耽羅使者返回唐朝。新羅王金法敏率軍隊退回新羅,醞釀新環(huán)境下與唐朝交涉之策略。百濟原太子扶余隆先是被任命為檢校熊津都督,后又擔當司稼正卿,參與乾封元年(666)封禪泰山之大典。而倭國舉國上下則被白江口之戰(zhàn)失利氣氛所籠罩,開始實施一系列針對唐朝可能越海進攻的切實應對措施。關于白江口之戰(zhàn)唐、倭雙方勝敗的原因,至今仍是學界經(jīng)久不衰的談論話題。需要說明的是,唐朝雖然獲得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但由于與新羅對朝鮮半島前途設計的差異,唐、羅關系迅速惡化,并引發(fā)相互戰(zhàn)爭。而此時唐朝西北吐蕃勢力頻繁東進,危及唐朝都城的安全。唐高宗君臣在痛苦的抉擇中最終與新羅達成妥協(xié),即在新羅承認并加入唐朝固有的天下秩序前提下,認同新羅三國統(tǒng)一的既成事實,唐朝勢力退出了朝鮮半島。新羅完成統(tǒng)一,并成為白江口戰(zhàn)斗后最大的受益者。倭國在白江口戰(zhàn)斗后,放棄此前對朝鮮半島的非分企圖,加大力度改造內政,延續(xù)學習大陸先進文化政策,通過各種渠道頻繁遣使人唐。與此同時,倭國時刻保持警惕,采取積極防御政策,組織百濟、高句麗遺民修筑朝鮮式堅固的城池,確保日本列島的安全。
后記
過去數(shù)年間有關唐與新羅關系的論作,經(jīng)過增補修正、重新編排,形成本書的主要內容。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思源感恩、合掌祈福,并以無比崇敬的心情,想對在此期間給我提供諸多支持幫助的海內外前輩老師、領導同仁、親人朋友表達我誠摯的謝意。首先,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韓國國立慶北大學校人文大學的朱甫暾教授,是朱先生將我引進中韓關系史研究領域,他的恩惠我將永生銘記。2002年末博士畢業(yè)回國之后,先生仍然關心我,邀請我赴韓國參加“一然禪師與《三國遺事》”、“慶州新羅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國際學術會議,給我提供發(fā)表論文的機會。感謝韓國東國大學校史學科金相鉉、鄭炳朝、鄭炳俊教授,忠南大學校百濟研究所的鄭淳模、禹在炳教授,慶北大學校的尹在碩、任大熙教授,首爾大學校樸漢濟教授;一直未能謀面的美國東習匕亞論壇擔當李明先生;臺灣大學高明士教授、臺北大學王國良教授。他們邀請我參加相關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做學術報告,給我提供古代東北亞國家關系史研究多方面指導和幫助。學術交流是學術研究深入拓展的重要途徑,相信通過不間斷的學術切磋和交流,加深學者之間的友誼,推動學術研究的進步。
編輯推薦
《唐朝與新羅關系史論》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