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復雜性的觀念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白利鵬  頁數(shù):247  
Tag標簽:無  

前言

該書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chǔ)上充實修改而成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作者所提出的歷史復雜性觀念,或許意味著以哲學方式理解人類歷史的某種前沿性思考。一依據(jù)(通常所謂“機械的”或“辯證的”)規(guī)律性來解釋和說明人類的歷史,是一種在近代以來才出現(xiàn),并逐步占據(jù)強勢地位的理論意圖;其在哲學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統(tǒng)稱為規(guī)律性歷史觀。在這種歷史觀的燭照之下,形態(tài)紛繁、詭譎多變的人類歷史,至少在被賦予某種“本質(zhì)”意義之后,就成為理論思維所可以把握的了,而不再是不可理喻的“偶然事件的堆積”了。其思想貢獻,確實顯赫而輝煌;在現(xiàn)實的歷史實踐方面,亦多有震撼人心、催人奮進之處。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以歷史規(guī)律性的客觀存在作為核心假設(shè)(該書作者認為:就其無法終極性地證實或證偽而言,任何本體論都是假設(shè))的認識方式,就是解釋和理解歷史的最好方式或最后方式;否則,即意味著人類歷史和歷史哲學在某種意義上的完成或終結(jié)。因為規(guī)律性這個概念本身,終究只是時至近代才產(chǎn)生的、傳統(tǒng)自然科學的產(chǎn)物,它嚴重地依賴于簡單性科學這種特殊的認識背景,其作為一種思維范式的歷史性或暫時性,亦隨著復雜性研究這種科學本身的新的歷史形態(tài)的出現(xiàn),而日益凸顯出來。

內(nèi)容概要

  因為規(guī)律性這個概念本身,終究只是時至近代才產(chǎn)生的、傳統(tǒng)自然科學的產(chǎn)物,它嚴重地依賴于簡單性科學這種特殊的認識背景,其作為一種思維范式的歷史性或暫時性,亦隨著復雜性研究這種科學本身的新的歷史形態(tài)的出現(xiàn),而日益凸顯出來。

作者簡介

  白利鵬(1968.5.1~),蒙古族,2006年7月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獲哲學博士學位,并獲該學年度吉林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研究生榮譽稱號。主要理論興趣在于建構(gòu)歷史復雜性觀念,并探索以復雜性范式理解和反思人類歷史及現(xiàn)實命運之可能性與有效性。近年來先后在《學習與探索》、《長白學刊》、《社會科學研究》、《學術(shù)月刊》等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多篇,并作為骨干成員參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生活世界理論研究”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整體把握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研究”,另主持省、廳級科研課題各一項。現(xiàn)任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書籍目錄

緒論 一 歷史哲學關(guān)注人"類"的命運 二 人類的命運就是歷史復雜性 三 鎖定歷史復雜性--歷史哲學的主題回歸與問題轉(zhuǎn)換 四 重讀哲學的"歷史哲學化"理想第一章 思想對"復雜性"的自覺 第一節(jié) 復雜性科學淺論  一 什么是復雜性科學及其理論  二 復雜性科學的思想理論影響  三 復雜性科學是科學的新的歷史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思想對"復雜性"的自覺  一 一種本體論承諾:"一切都是復雜的"  二 一種認識論反思:"一切結(jié)論都是簡單的"  三 一種方法論訴求:理性如何超越自身 第三節(jié) 根據(jù)自覺的"復雜性"觀念反思以往理論思維的前提  一 作為科學思維前提的有序性觀念  二 作為哲學思維前提的有序性觀念第二章 歷史復雜性觀念的提出 第一節(jié) 歷史的觀念片論  一 歷史觀念的"大寫"性  二 歷史觀念的歷史性  三 歷史觀念的假設(shè)性  四 歷史觀念的經(jīng)驗性  五 歷史的觀念就是認識和理解歷史的觀念性工具 第二節(jié) "家族相似"--可能存在的簡單化傾向和簡單性特征  一 歷史結(jié)論的獨斷性  二 思維方式的科學化  三 思想前提的簡單性 第三節(jié) 提出歷史復雜性觀念的基本根據(jù)  一 "復雜性"的啟示  二 經(jīng)典作家的歷史復雜性意識  三 唯物史觀是思考和認識歷史復雜性的方法論基礎(chǔ)  四 對歷史復雜性的初步界定  五 從歷史復雜性觀點反思歷史哲學的兩大階段或?qū)哟蔚谌隆v史復雜性--有序性與無序性的破缺性統(tǒng)一 第一節(jié) 人類歷史的有序性  一 有序性是人類歷史本身的客觀、真實的存在  二 有序性也是人類歷史存續(xù)的一種必要存在  三 有序性被過度強調(diào)的原因  四 更全面地理解歷史有序性的某種嘗試 第二節(jié) 人類歷史的無序性  一 無序性是歷史本身的客觀、真實的存在  二 無序性也是人類歷史存續(xù)的一種必要存在  三 更深入地理解歷史無序性的某種嘗試 第三節(jié) 統(tǒng)一性的破缺性--歷史之有序性與無序性的復雜關(guān)系  一 唯物史觀如何向歷史縱深敞開?  二 歷史有序性和歷史無序性之辯證統(tǒng)一性的破缺性結(jié)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對于人類之由遠古走到今天,其間創(chuàng)造了多少輝煌燦爛的文明和文化,遭受了怎樣深重的災難與嚴重的挫折,在人文社會學科領(lǐng)域當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同時也積淀著深切的感受與深刻的領(lǐng)悟?!白诮绦叛雒\,文藝表達命運,哲學思索命運?!雹賹τ跉v史哲學而言,則尤其不能囿于種種感性或知性的滿足,而必須通過廣泛、深入的思考達到某種觀念性的理解,以其特有的方式實現(xiàn)對于人類自身命運的,或許是某種更深層次、更加根本的把握。在這個意義上講,哲學層面的歷史思考在與一般哲學同樣久遠并且同樣坎坷曲折的思想旅途當中,不斷演繹著的某種夸父式的、西西弗斯式的悲壯神話,不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永遠值得期許的;它所扛起的那種沉重與尊嚴,它所遭遇的種種困頓與無奈,確實不是將哲學歸結(jié)為思想游戲或概念游戲的各種無根之論所能超脫,同時也絕對不是后現(xiàn)代意義上的所謂“意識形態(tài)的陰謀”這樣的說法所能消解的。

后記

唐代思想家韓愈曾有膾炙人口的越古名言:“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钡沁@話似乎也可以反過來說:“師之所存,道之所存”——對于有意向?qū)W而又不堪其拙——如我者而言,當然不能說:找到了老師,也就是找到了“道”;但是大概也可以說:至少是找到了某種尋“道”的勇氣和信心;當然在相當微末的個人治學能力方面講,或許還有某種至今亦常常自以為是、并于竊下敝帚自珍的所謂方法。我是在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師從楊魁森攻讀博士學位、并多方恭聆孫正聿、劉福森、孫利天、賀來等各位導師教諭的三年求學生涯當中,對此深有體會并深信不疑的。我曾倉皇面壁,試思人類命運之“道”;也曾苦悶登高,嘗想浮生歷世(歷史?)之“理”;更曾遙對書山卷海而長嗟短嘆,恨無一蹊可尋、一楫可渡……應該說,在大學畢業(yè)及碩士畢業(yè)以后的很長時間里,我是由于不能無師自通而飽嘗了無師之苦的。楊老師不以我身罹殘障而拒棄,使我得以忝列門墻之內(nèi);又不以我生性魯鈍而不教,使我能夠初涉思考的痛苦與快樂。可以肯定地說,在吉林大學的三年,是我平生最為充實的三年,也是我永遠懷戀的三年。屈指算來,畢業(yè)三年矣!老師以霜鬢花甲之年、大病未愈之身,多次親蒞我的三尺斗室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宛然如新;而當時南區(qū)九舍窗外的蒙蒙細雨和烈烈驕陽,也早已定格為我多舛命途當中永遠美好、瑰麗的風景……

編輯推薦

《歷史復雜性的觀念》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歷史復雜性的觀念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初讀并未見好,時間越久,越覺得蠻有道理,好書都這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