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外語學習動機研究

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盧敏  頁數(shù):248  

前言

  現(xiàn)在似乎已成為一個慣例,大凡學生出版著作,必定要讓導師給作序,本書也不例外。然而,本人深知,以自己目前的水平和地位,尚沒有資格,因為第一,從學術上講,盧敏在外語學習動機方面的研究已達到本人所不能企及的高度;第二,本人出身寒微(本科畢業(yè)于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學校,按照某些學校現(xiàn)在的標準,是不能登上“211”或者“985”學校的講臺的),而盧敏則可以說是出身“望族”,況且我們現(xiàn)在是同事,為同事的專著作序,總感覺有點尷尬;第三,老師給學生的書寫序,總不免有“老王賣瓜,自吹自夸”之嫌。但是,之所以勉為其難接受其請求,基本上出于以下考慮:首先,無論是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還是在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幾經(jīng)修改與擴充的專著——《課堂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的第一讀者,本人無論是對其內(nèi)容還是對整個研究與寫作過程,都非常熟悉,因此由我來寫這個序可謂駕輕就熟;其次,本人對(無論是否是自己門下的)學生在學術方面的要求(無論是修改欲發(fā)表的學術論文,還是索取資料,抑或是討論選題、研究方法等),向來都是有求必應;再次,古人還有舉賢不避親之說,本人褒揚一下學生,也就更無可非議了;最后,學生能夠做出如此優(yōu)異的成績,也是老師的光榮,實在是沒有理由拒絕。說以上話,并非出于自謙,而是真實的想法與感慨!  閑話少說,還是回到正題上來吧。既然是作序,無怪乎要做兩件事情:一是對作者的為人為學做一介紹,二是對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特色、貢獻等做一簡要的描述。

內(nèi)容概要

  外語學習動機是廣大外語教師關心的一個話題,也是近幾十年二語習得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墩n堂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以心理學、教育學以及應用語言學領域?qū)W習動機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從社會建構主義視角出發(fā),將動機研究的視點集中在外語課堂上,使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探討課堂內(nèi)外在因素對大學生英語學習行為的影響,其研究結果對外語教學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課堂外語學習動機研究》讀者對象包括廣大的英語教師和研究生,也可供對外語學習動機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作者簡介

  盧敏,女,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應用英語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分別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和山東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經(jīng)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英國雷丁大學訪學一年。主要研究方向為第二語言習得與應用語言學,主持“中國外語教育基金”項目和“全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資助金項目”重點課題,并參與多項科研項目,發(fā)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書籍目錄

  序  致謝  導讀  第一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義  1.4 全書結構    第二章 動機研究綜述  2.1 動機的定義  2.2 心理學與教育學中的動機研究  2.2.1 行為主義視角與強化  2.2.2 人本主義視角與人類需求  2.2.3 認知視角與人類觀念  2.2.4 交互主義視角與社會影響  2.3 教育學中的情感研究  2.3.1 興趣  2.3.2 焦慮  2.4 教育心理學中的課堂動機研究  2.4.1 課堂任務  2.4.2 教學實踐  2.4.3 課堂關系  2.5 二語習得中的動機研究  2.5.1 二/外語學習動機的理論構建  2.5.2 二/外語學習動機的實證研究  2.6 中國的動機研究  2.7 動機研究評價與研究空白  2.8 小結    第三章 課堂外語學習動機的概念模型  3.1 社會建構主義視角  3.2 課堂外語學習動機的概念模型  3.3 變量的工作定義  3.4 排除掉的因素  3.5 小結    第四章 研究設計  4.1 定量研究設計  4.1.1 研究假設  4.1.2 研究被試  4.1.3 研究工具  4.1.4 數(shù)據(jù)收集  4.1.5 數(shù)據(jù)分析  4.1.6 課堂外語學習動機的模型構建  4.2 定性研究設計  4.2.1 研究目標  4.2.2 研究被試  4.2.3 研究工具  4.2.4 數(shù)據(jù)收集  4.2.5 數(shù)據(jù)分析  4.3 小結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5.1 課堂外語學習動機的模型構建  5.1.1 歸因量表的描述統(tǒng)計與結構效度  5.1.2 動機問卷的描述統(tǒng)計與結構效度  5.1.3 模型的描述與解釋  5.2 基于模型的不同類型學生的比較  5.2.1 性別差異  5.2.2 專業(yè)差異  5.2.3 成功與不成功學生的差異  5.3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6.1 主要發(fā)現(xiàn)  6.2 研究啟示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6.4 未來研究建議  附錄  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sumptions are derived from the attribution theory. The first assumption isthat individuals are motivated by a goal of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the environment and thetnselves. The second assumption is that peopletry to understand the causal determinants of their own behavior as well asthe behavior of others ( Pintrich & Schunk, 2002). Drawing on the work of Heider (1958), who was interested in thereasons people give for an outcome such as success or failure on a task,and that of Rotter (1966), who incorporated attributional concepts in histheory of locus of control, Weiner (1972) classified causes in his attri-bution theory along two dimensions: locus (internal/external to the per-son), and stability ( relatively stable/unstable over time). Later, Weiner( 1979, 1992) added a third dimension of controllability ( controllable/uncontrollable by the person) to the attribution theory. Early studies ofattribution i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ocus on four causes: ability, ef-fort, task difficu  ty, and luck. Al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ability isclassified as internal, stable, and uncontrollable. Effort is internal, un-stable, and controllable. Task difficulty is external, stable, and uncon-trollable. Luck is external, unstable, and uncontrollable. It is thesecausal dimensions that have the psychological force to influence expect-ancy for success and self-efficacy beliefs as well as influencing affect andactual behavior.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課堂外語學習動機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