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萬秀蘭 頁數:298
前言
非洲是人類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地域廣闊,物產豐富,歷史文化悠久,人口約10億,共有53個獨立國家和1500多個民族,是發(fā)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球發(fā)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來,非洲局勢發(fā)展總體平穩(wěn),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一體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社會對非洲關注和投入不斷增加,非洲在國際格局中地位有所上升。 中國是非洲國家的好朋友、好伙伴,中非傳統(tǒng)友誼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中非雙方就互有了解,并開始間接貿易往來。1405-1433年,明朝航海家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其中4次到達東非沿海,至今肯尼亞等國還流傳著鄭和下西洋的故事。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非關系新紀元。1956年5月,中國同埃及建交,開啟了新中國同非洲國家的外交關系。中國曾大力支持非洲人民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的正義斗爭;在非洲國家贏得獨立后,中國堅定支持非洲國家維護主權和尊嚴、真誠無私地幫助非洲國家發(fā)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贏得了非洲朋友的尊重和信任。中非友好經受住了時間和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中非人民的友誼與日俱增。
內容概要
中國是非洲國家的好朋友、好伙伴,中非傳統(tǒng)友誼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中非雙方就互有了解,并開始間接貿易往來。1405-1433年,明朝航海家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其中4次到達東非沿海,至今肯尼亞等國還流傳著鄭和下西洋的故事。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非關系新紀元。1956年5月,中國同埃及建交,開啟了新中國同非洲國家的外交關系。中國曾大力支持非洲人民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的正義斗爭;在非洲國家贏得獨立后,中國堅定支持非洲國家維護主權和尊嚴、真誠無私地幫助非洲國家發(fā)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贏得了非洲朋友的尊重和信任。中非友好經受住了時間和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中非人民的友誼與日俱增。
作者簡介
萬秀蘭,女,湖北鄂州人,1965年出生,教授,教育學博士,中國比較教育學會理事,浙江省高等教育科學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F(xiàn)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高等教育學)、浙江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比較高等教育研究。目前重點進行非洲高等教育的研究。近期主持完成了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教育部重點研究工程《非洲國別高等教育研究》第一期和第二期多項子課題的研究。先后在《新華文摘》、《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世界歷史》、《世界民族》等期刊發(fā)表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3部,譯著3部。獲得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1項、學術進步獎1項,浙江省社科聯(lián)青年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1項,浙江省高等學校科研成果二等獎多項。
書籍目錄
深入了解非洲,增進中非友好——《非洲研究文庫》總序 前言 序言 全球化背景中非洲高等教育的本土化(代序) 第一章 肯尼亞教育體制:傳統(tǒng)與變革 第一節(jié) 肯尼亞教育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jié) 肯尼亞現(xiàn)代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fā)展 第二章 肯尼亞高等教育的歷史沿革 第一節(jié) 獨立前肯尼亞高等教育的初創(chuàng) 第二節(jié) 1963年獨立后至80年代肯尼亞高等教育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肯尼亞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 第四節(jié) 肯尼亞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第五節(jié) 肯尼亞高等教育的歷史發(fā)展評論 第三章 肯尼亞高等教育管理體制 第一節(jié) 肯尼亞教育系統(tǒng)的組織和結構簡介 第二節(jié) 肯尼亞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歷史沿革 第三節(jié) 肯尼亞公立高校的管理 第四節(jié) 肯尼亞私立高校的管理 第四章 肯尼亞公立高教財政體制的轉型與高校市場籌資 第一節(jié) 肯尼亞公立高教財政體制轉型及其原因 第二節(jié) 肯尼亞公立高教財政體制轉型的主要表現(xiàn)——高等學校市場籌資 第三節(jié) 肯尼亞高教財政體制轉型的成效分析 第四節(jié) 肯尼亞高教財政體制轉型存在的問題分析 第五節(jié) 結語 第五章 肯尼亞大學生貸款 第一節(jié) 肯尼亞大學生貸款基本情況 第二節(jié) 肯尼亞與中美大學生貸款工作比較分析 第六章 肯尼亞高等院校的課程與教學 第一節(jié) 肯尼亞高等學校的課程 第二節(jié) 肯尼亞高等學校的教學 第七章 肯尼亞遠程高等教育 第一節(jié) 肯尼亞遠程高等教育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jié) 肯尼亞遠程高等教育的組織機構與項目設置 第三節(jié) 肯尼亞遠程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 第四節(jié) 肯尼亞遠程高等教育的經費 第五節(jié) 肯尼亞遠程高等教育中的學生分析 第六節(jié) 對肯尼亞遠程高等教育的思考 第四節(jié) 問題及趨勢 附:蒙巴薩多科技術學院艾滋病政策中師生的權力和責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值得一提的是,在1920年前,有幾位非洲人開始在肯尼亞建立獨立于殖民政府和教會的學校?! ∪?、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教育(1919~1939年) 在20世紀20年代,殖民政府開始較多地直接為肯尼亞本地人開辦學校。根據1918年教育委員會的建議,殖民政府為肯尼亞人的教育提供經濟援助,有時候也提供土地。當然,對這些學校,教會提供教師、建筑物以及若干經費。①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大多數當地人的教育仍由羅馬天主教和新教傳教士團體主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之問,肯尼亞人的教育仍然與傳教士的工作密不可分。 與為歐洲人和印度人提供的教育不同,為肯尼亞黑人提供的教育,其“性質長時期沒有明確”。教會學校所提供的主要是所謂的實業(yè)教育,但他們培養(yǎng)的肯尼亞手藝人總不如亞洲手藝人,“只能干些粗活”。因此這種教育持續(xù)受到各地官員的抱怨。教會學校提供的普通文化教育同樣是粗淺、有限的。二三十年代的殖民地官員抱怨教會學校的學生“在殖民當局政府機構中不能勝任辦事員和會計的工作”。各地教會學校的畢業(yè)生在申請辦事員和會計之類的工作時被發(fā)現(xiàn)仍然是“半文盲”。原因之一是絕大多數教會學校并未提供超過3年級或4年級的教育。它們被稱為鄉(xiāng)村學校,提供非常少的世俗教育。1931年統(tǒng)計顯示,肯尼亞有2266所教會學校,其中絕大多數是鄉(xiāng)村學校,只有32所被發(fā)展成為中心學校。1935年只有45所學校提供的教育達到小學畢業(yè)水平。鄉(xiāng)村學校從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提供小學6年級課程,但真正能做到的學校數量很少。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