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王成軍 頁數(shù):366
Tag標簽:無
前言
擺在我書案上的是成軍同志由博士論文修改加工而成的專著,作為成軍同志的博士論文導師,不管是從師生的情誼上,還是從研究的興趣上,我都愿意對這一專著談談我的一些想法。成軍同志曾師從朱本源和任鳳閣先生,后留校在陜西師大歷史文化學院從事世界古代史和中西比較史學研究多年,2003年在朱本源先生和任鳳閣兩位先生的大力推薦下,來到北京師范大學,做我的學生,進一步從事中西古史比較的學習和研究。成軍對中西比較史學有著強烈的興趣,他結合自己的研究實際,選定了司馬遷與普魯塔克傳記史學觀念之比較這一題目,之后,他潛心鉆研中西史學比較的一些理論和實踐問題,經(jīng)過近五年的學習,在發(fā)表了一系列較高層次文章的基礎上,寫就了他的博士論文。在答辯會上成軍的論文得到了諸位評委的好評。之后,針對評委的建議,成軍同志又進一步修改,使主題進一步深入和擴展,成為現(xiàn)在這部專著。成軍同志在我這里學習多年,我對他的學習特點還是比較了解的。成軍在進行中西史學比較時,注意對中西比較的理論和方法的探討,在發(fā)表了若干篇關于比較史學理論文章的基礎上,他努力以現(xiàn)代史學成就為依據(jù),運用中西比較的基本原理,從史論結合的基本原則出發(fā),對中西古典史學的共性和不同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內容概要
運用中西比較和跨學科的方法對司馬遷和普魯塔克的傳記史學觀念進行研究,在研究二者傳記史學的共性——以人物為中心的前提下,注意探索二者傳記史學觀念的諸多不同點。普魯塔克在理性的斯多葛主義指導下,其傳記史學徘徊于主與客、人與事、歷史與文學、真與善之間;而司馬遷則是在具有濃厚的辯證思想——“通變”的史學綱領指導下,將主觀與客觀、將事與人、歷史與文學、真與善、因果判斷與價值判斷在歷史的基礎上有機統(tǒng)一起來,并探討了兩者在傳記中所表現(xiàn)的較為發(fā)達的比較史學觀念。同時,在注意挖掘兩者傳記史學觀念所具有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基礎上,還借助詮釋學的理論和方法,著意探索兩者傳記史學觀念對現(xiàn)代傳記史學思想、現(xiàn)代史學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努力將古今聯(lián)為一體,中西合為一璧,以揭示古今、中西兩者史學觀念、特別是傳記史學觀念間所存在的客觀而真實的歷史關聯(lián)和思想關聯(lián)。
作者簡介
王成軍,歷史學博士,陜西省西安人,在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從事中西史學比較和世界古代史教學研究工作。在《史學理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等報刊上發(fā)表文章多篇。
書籍目錄
序緒言 一、論題的意義 二、研究概述 三、主要討論的問題 四、方法論 五、著重點和目的論第一章 中西傳記史學產(chǎn)生的源流及其趨向 一、中西古代的文化結構及其特征 二、中西原始文化與傳記史學觀念的產(chǎn)生 三、中西傳記史學的基本結構及其精神 結束語第二章 理性主義史學與“通變”史學之比較——傳記史學的歷史觀 一、普魯塔克理性主義史觀的內涵及其特征 二、司馬遷“通變”史觀的內涵及其特征 三、傳記史學觀之比較 結束語第三章 因果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對立與統(tǒng)一——傳記史學的價值觀 一、司馬遷傳記價值觀的內容及其特征 二、普魯塔克傳記價值觀的內容及其特征 三、價值觀之比較——因果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對立與統(tǒng)一第四章 “軼事”與“宏大敘事”的對立與統(tǒng)一——傳記史學的軼事觀 一、《史記》所表現(xiàn)的軼事觀念 二、《名人傳》所表現(xiàn)的軼事觀 三、比較——“軼事”與“宏大敘事”的對立與統(tǒng)一第五章 文與史的交融與對立——傳記史學的真實觀 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文與史的交融 二、傳記人物心靈的贊歌——《名人傳》歷史與傳記的對立 三、歷史真實與文學真實的對立與統(tǒng)一第六章 傳記人物的歷史比較——傳記史學比較觀念之比較 一、《史記》人物的歷史比較 二、《名人傳》人物的歷史比較 三、司馬遷與普魯塔克傳記史學的比較觀念之比較 余論第七章 誰與評說——司馬遷與普魯塔克的歷史影響及其地位 一、歷史影響 二、繼承與超越 三、歷史地位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從比較史學的觀點來看,司馬遷和普魯塔克兩人在傳記史學的比較觀念上仍具有明顯的不同點。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其一,兩人在對歷史人物比較角度的選擇、比較人物的寬度和深度以及所使用的比較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普魯塔克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平行對比,所選擇的傳記人物主要是希臘羅馬的政治軍事人物;而司馬遷的傳主則包括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所涉及的傳主內容是整體的,因而其比較觀念就是全面的多層次的類比。其二,普魯塔克傳記比較觀念的重點是在比較認識的第一階段——側重于異中以求同,即側重于表現(xiàn)傳記人物性格的共性和道德理想性,因而其史學比較觀念還局限于道德史學的范疇之中。司馬遷則在異中求同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在同中以求異,因而《史記》中的人物,特別是《列傳》中歷史人物一方面能夠同真實的歷史聯(lián)系起來,以展現(xiàn)歷史的個性,突出地體現(xiàn)了傳記的史學比較特色;另一方面也表明司馬遷的比較史學思想突破了道德史學的桎梏,進入了探求歷史規(guī)律——“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境界。造成這一史學比較觀念同異的根本原因在于兩者所具有的并不相同的歷史觀念和世界觀,從現(xiàn)代傳記史學觀念來看,司馬遷的比較史學觀念更符合現(xiàn)代中西史學比較的發(fā)展趨向。(七)誰與評說——《史記》與《名人傳》的歷史影響及其地位司馬遷和普魯塔克作為東西古典時代著名的傳記史學家,長期受到人們的關注,他們的代表作《史記》和《名人傳》包含著極其豐富而發(fā)達的超越時空的傳記史學觀念和哲學觀念,對東西方的文化思想、歷史觀念、傳記史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學者對兩人的傳記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而持久的研究,碩果累累。
后記
應該說,這是我的第一部關于中西史學比較方面的專著。這一著作的意圖是在比較史學理論的指導下,以司馬遷與普魯塔克的傳記史學觀念為管孔,來窺探中西古典史學和傳記史學的異同,從而探討現(xiàn)代中西傳記史學發(fā)展的趨向。毫無疑問,這部著作突出地反映了我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四年半博士學習階段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但實際上它也是我長達14年中西比較研究的心得體會,它的確來之不易,因而從我內心里來講,是十分珍視的。盡管如此,它仍是我學術生涯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我有決心在以后的學習和研究歲月中不斷克服其中的缺點,豐富其中有意義的心得體會,從而為學界同行拿出較高學術水平的學術著作。在這部著作即將出版之際,也使我對許許多多在不同時期、從不同方面給我?guī)椭睦蠋?、學長、朋友常懷感激之情。顯然,這是我以博士論文為基礎而加工的研究心得。因而這本專著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想法都深深地打上了恩師——我國著名的史學家劉家和先生的思想烙印。
編輯推薦
《中西古典史學的對話:司馬遷與普魯塔克傳記史學觀念之比較》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