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徐奉臻 頁數(shù):395 字數(shù):302000
前言
“概念”(concept),即關于“一類事物的基本觀念”(idea underlying a class of things;general notion)。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產(chǎn)物,也是抽取和組合事物共同特征后所形成的知識單元,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明晰性和動態(tài)性。在功能上,概念既是思維的起點和思維的基本單位,又是判斷、推理和論證的依據(jù)。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氏文通·正名》有言:“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義之所在。”由于“教學改革”、“理念創(chuàng)新”和“教學模式”,是本書的三個關鍵詞。因此,厘清這三個術語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就成為撰寫該書的起點所在。 一 概念及其關系:教學改革/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reformation of teaching)是系統(tǒng)性概念。如果把“教學改革”作為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那么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就構成該系統(tǒng)的不同子系統(tǒng)。借用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認識,可將“教學改革”訴求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真髓的功能表述為: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內容概要
本書基于作者20年教學實踐,以對“教學改革”、“理念創(chuàng)新”和“教學模式”概念的厘定為楔入點,闡釋了在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教學中構建的“一主三線梯級型教學模式”、“導/研究/協(xié)調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RMSD教學模式”、“研究型-開放式-動態(tài)性社會實踐模式”、“參與式-體驗式教學實踐模式”、“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生發(fā)原則、學理依據(jù)、操作程式、意義功能等,并就其中重要問題做個案研究。全書立足于“五個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相結合”、“選修課教學改革與必修課教學改革相結合”、“本科生教學改革與碩士生教學改革和博士生教學改革相結合”、“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并由此體現(xiàn)教育的復雜性和系統(tǒng)性。
作者簡介
徐奉臻,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史學碩士,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先后任教于哈爾濱師范大學和哈爾濱工業(yè)大學。1999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8年被評為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三級教授。中國世界近代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現(xiàn)代化理論與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序言 一 概念及其關系:教學改革/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二 余年從教之路回眸:一個簡短的勾勒第二章 “一主三線梯級型教學模式”的構建——博士生課“現(xiàn)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教學改革 一 課程描述:“現(xiàn)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 二 關鍵詞釋讀:一主/三線/梯級型 三 六個不同于:“一主/三線/梯級型教學模式”的構建原則 四 “一主/三線/梯級型教學模式”的學理依據(jù) 五 “一主/三線/梯級型教學模式”的路徑功能 六 “馬克思主義”:課程理論主線之詮釋 七 動態(tài)性—常規(guī)化:“現(xiàn)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考試體系第三章 “RMSD教學模式”的構建——本科生課“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改革 一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與“RMSD教學模式”釋讀 二 R(Revolution)/M(Modernization):教學內容的革命/現(xiàn)代化路徑 三 S(Special:ization):教學過程的專題化運作 (一)“基礎課專題化”的必要性 (二)“基礎課專題化”的操作路徑 (三)“基礎課專題化”的合理性 四 D(Diversification):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形式 (一)問卷式調研法 (二)回溯提升教學法 (三)問題引領式教學法 (四)名篇名著導讀法 (五)案例教學法 五 “研究型—開放式—動態(tài)性社會實踐模式”的構建 (一)“研究型—開放式—動態(tài)性社會實踐模式”的動因意義(r) (二)“研究型—開放式—動態(tài)性社會實踐模式”的框架路徑 (三)“研究型—開放式—動態(tài)性社會實踐模式”的特點功能 (四)“研究型—開放式—動態(tài)性社會實踐模式”的操作建議 (五)“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社會實踐手冊 六 “參與式—體驗式教學實踐模式”的構建 (一)四個銜接:“參與式—體驗式教學實踐模式”的訴求 (二)“參與式—體驗式教學實踐模式”的程式與原則 (三)“參與式—體驗式教學實踐模式”的功能分析 七 構建“RMSD教學模式”面臨的四對關系及其解決對策 (一)“綱要”與中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關系及解決對策 (二)“綱要”與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關系及解決對策 (三)“綱要”與大學本科專業(yè)歷史的關系及解決對策 (四)“綱要”與“概論”課程之間的關系及解決對策 八 累加式—發(fā)散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考試體系 (一)“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之“累加式”考試框架 (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之“發(fā)散型”試題示例第四章 “導/研究/協(xié)調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構建——碩士生課“現(xiàn)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與“中國科技思想史”教學改革 一 導師之“導”:如何導? 二 研究生之“研究”:如何凸顯“研究”? 三 “協(xié)調”:研究生培養(yǎng)之各種關系形態(tài) (一)主體關系:“教”與“學”之相生相長 (二)博約權重:“樹木”與“樹林”之關懷互現(xiàn) (三)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與“論文寫作”之互以為緣 (四)目標定位:“知識生產(chǎn)”與“人格生產(chǎn)”之雙重訴求 四 研究型—發(fā)散式:碩士研究生課程考試體系第五章 “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本科生課“世界近代史”教學改革探索 一 框架勾勒:多元化教學模式 二 史學理論多元化個案:群體心理歷史學 (一)“群體心理歷史學”的定位與學理路徑 (二)“群體心理歷史學”的功能及方法論 (三)“群體心理歷史學”的意義與學科價值 三 “教學方法多元化”之盤點 四 “教學內容多元化”之嘗試 (一)時代性:溝通歷史與現(xiàn)實/銜接中國與世界 (二)客觀性:傳統(tǒng)史學與政治文化史學相結合 (三)教化性: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專題講座 五 內容/方法多元化個案:縱橫雙向多維整合 (一)縱橫雙向多維整合的必要性 (二)縱橫雙向多維整合的特點與方法 (三)縱橫雙向多維整合的視閾或論域 六 口試—討論式:“世界近代史”課程考試體系 七 附錄:《史海清如許源頭活水來——記徐奉臻》第六章 關于“第二課堂”與選修課教學 一 “第二課堂”和選修課教學活動盤點 二 “第二課堂”和選修課教學的特點與功能第七章 教學科研成果一覽 一 教學科研課題一覽 二 教學科研著論一覽 三 教學科研獲獎一覽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一主三線梯級型教學模式”的構建——博士生課“現(xiàn)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教學改革 “一主三線梯級型教學模式”是筆者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博士生課程“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與馬克思主義”教學中,探索課程內容、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的重要嘗試。從2001年起,該教學模式開始實施。時至今日,已歷時8年?! ≡凇耙恢魅€梯級型教學模式”構建中,筆者相關的教研項目和教研成果主要包括:課題“構建‘一元三線梯級型教學模式’——博士生公共理論課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研究”(世界銀行貸款資助項目);課題“現(xiàn)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研究生主干課程建設項目);論文《“一元三線梯級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思考——有關博士生“現(xiàn)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課程內容與體系的一項探索》(載于《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7期);論文《“一元三線梯級型教學模式”的功能定位及可行性分析》(載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學改革研討會獲獎論文集》2004年9月);論文《試論“一元三線梯級型教學模式”》(“中國第八屆理工農(nóng)醫(yī)科院校博士生教學模式研討會”人選論文,2000年8月·北京);論文《有關博士生“現(xiàn)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課程理論主線的思考》(“中國第九屆理工農(nóng)醫(yī)科院校博士生教學模式研討會”入選論文。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