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鄭湧 頁數(shù):380 字數(shù):39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的前一本書《道,行之而成》呈現(xiàn)的是,我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直接、如實地“看”人生。我通過自己“實際”所“做”的兩件“事”,“看”見了在“做事”中所形成的人生,也“看”見了在這種“做事”中所發(fā)生的意識、思想、語言等等。 而這樣的一種“看”,是那次與H.一G.伽達默爾(Hans-GeorgGadamer,1900-2002)在火車站的意外“遭遇”教會我的。這是一種“現(xiàn)象學的‘看”’,這是把H.一G.伽達默爾的日常生活行為作為一種“現(xiàn)象”、一件“事情”來“看”,“看”它是如何自行發(fā)生的;而這樣一種發(fā)生,又給人以怎樣的意外和震撼。這次意外“遭遇”,這樣意外地“回到”H.一G.伽達默爾的“無蔽”的“本真生活”狀態(tài),這樣一種“真實的當下”,這樣一種的對他的“最直接的‘看”’,這樣一種的對他的“原始地擁有”,使我從以往哲學的“做夢”中“驚醒”過來,并一下子“懂得”了許多?! £P(guān)于這次“遭遇”,我在《道,行之而成》中有如下“描述”: “1987年6月20日下午,在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城的火車站上,H_一G.伽達默爾突然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使我驚訝不已:一個身材魁梧、目光炯炯的獨自行走的老人,身著普通的夾克(而不是講壇上筆挺的西裝革履),脖子上掛著大旅行袋,拄著拐杖,一瘸一拐地朝我所在的方向走來。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甚至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而且是有殘疾的老年人,獨自走在人來人往的火車站臺上,不被人注意,更沒有了往日在講臺上的那種仰慕的目光和熱烈的掌聲。這是一個前哲學生活世界里的H.一G.伽達默爾,即實際的世俗生活中的H.一G.伽達默爾,一個被書本和講臺所遺忘了的H.一G.伽達默爾,是一個從書本里。
內(nèi)容概要
中國禪宗六祖慧能,發(fā)自樵夫的內(nèi)心,講述了一種平民百姓都能懂的哲學。在《壇經(jīng)》中,讀者所“看”到和體驗的,是日常的真實世界里的事件發(fā)生,是人在實際生活中的種種“遭遇”和相關(guān)“應對”,由此而形成并超越著人自己的“存在”。哲學家的職責,就在于不失時機地察覺這些事件的發(fā)生,并作出如其所是的描述。本書用現(xiàn)象學的解釋學去?!翱础敝袊姆鸾探?jīng)典《壇經(jīng)》,在和書齋哲學的區(qū)別中,描述了一種朝向真實世界的哲學。這種哲學只是一種召喚或提醒,以幫助讀者回歸現(xiàn)實生活與內(nèi)心世界。
作者簡介
鄭湧,1944年生于江蘇海門。1978年調(diào)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86年在聯(lián)邦德國洪堡基金會的資助下,先后在美茵茲大學與G.馮克研究現(xiàn)象學、在海德堡大學與H.-G.伽達默爾談論解釋學,知道了“哲學并不像我們所說”。1997年走出哲學研究所,到書齋之外的真實世界里生活,“
書籍目錄
前言一 《壇經(jīng)》的“文本重構(gòu)”——缺席與出席 (一)原作者與原著的缺席 1 原作者與原著問題上的有關(guān)分歧 2 原作者與原著缺席的不可避免 3 原作者與原著的不可還原 4 原作者意圖本身的不必追究 (二)改編者與改編本的出席 1 改編者與改編本出席的主要成因 2 改編與對原著的忠實 3 解讀是改編的繼續(xù) 4 解讀者的眼光與境界 5 解讀的機緣 6 “啐啄同時” (三)哲學小結(jié) 1 “獦獠”與宗教典籍 2 版本的演變與生存論 3 文本重構(gòu) 4 起點并無一定 5 理解如何可能 6 力量來自何方二 《壇經(jīng)》的“非關(guān)文字”——話語與無言 (一)解讀《壇經(jīng)》的當代語境 1 中國哲學的語言現(xiàn)狀 2 改變中國在世界哲壇的失語狀態(tài) 3 解讀中國的宗教典籍 4 從對名人名著的解讀到實際地生活 5 作為以實際行動為主的生命踐履 6 改變中國老百姓的失語狀態(tài) (二)《壇經(jīng)》的語言經(jīng)驗 1 地道的中國底層生存經(jīng)驗及其語言 (1)語言的社會分層與底層語言的生成 (2)“生活世界”及其“經(jīng)驗”的“文本”化 (3)底層生活與地氣、底氣 (4)土地與人生死攸關(guān) (5)“土地”與中國哲學的淵源 (6)生命的草根性 (7)地氣、底氣、文氣 (8)“氣”與現(xiàn)象學 2 《壇經(jīng)》所涉及的語言哲學問題 (1)“對話”的哲學思考 A.《壇經(jīng)》“對話”文體的哲學意義 B.“對話”作為生命、他者的叩問 C.在“應對”、“回答”中所實現(xiàn)的生命 (2)“白描”的哲學思考 A.日常生活語言與“白描” B.日常生活的“白描”與哲學語言 C.以哲學視角來看“白描” D.“白描”中的“發(fā)生” E.“白描”與對“文本”的超越 ……三 《壇經(jīng)》的“非精英”道路——人生的定位與定義四 《壇經(jīng)》的“非精神”生活世界——精神生活與肉體勞作五 《壇經(jīng)》的“作為動物的人”——獸、人、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壇經(jīng)》的“文本重構(gòu)”——缺席與出席 “看”書,直接面對和應對的是擺在面前的書;解讀《壇經(jīng)》,首先是“遭遇”《壇經(jīng)》的著作、“文本”,即那種“語言文字”的“存在”?! ∠旅妫抑v講《壇經(jīng)》版本的“缺席”與“出席”;也就是說,講一種以版本形式出現(xiàn)的“生存”方式、“存在”的不同形式如“不在”與“在”,等等。這些“在”與“不在”等等,再次驗證了:書,都有它們各自的命運?! ≡诒緯摹肚把浴防铮乙呀榻B,我所解讀的這本《壇經(jīng)》,并不是現(xiàn)成的;不是事先計劃要找的,也不是刻意尋求的;而是“意外”“遭遇”、突然出現(xiàn)的。它不是在我的讀書過程中得到的,而是在讀書之外的經(jīng)商活動中“碰巧得到”的。換句話說,現(xiàn)在我所解讀的這個《壇經(jīng)》版本,原先對我是“隱蔽”的、“不在”的、“缺席”的;而它的“顯現(xiàn)”、“存在”、“出席”和“給出”,完全是“偶然”的、“意外”的。這些,突出顯示了“顯現(xiàn)”、“存在”、“出席”的和“給出”的非“事先設計”、“無意識”,包括“無”“先驗意識”、“無”“先驗自我”?! ∵@樣一種解讀,也沒有像通常所做的那樣,先去找到《壇經(jīng)》的古本、善本,再進行相關(guān)的解讀。我把這樣一種版本選用方法,稱之為“追根溯源”式的。所謂“追根溯源”的做法,就是先去找到并確定《壇經(jīng)》的“原著”;找到原著,從這種“最初者”人手,再來開始對《壇經(jīng)》的解讀?!白犯菰础?,在哲學上,被看作是“起源哲學”的一種常見的做法。 ……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饒有興趣地閱讀了您的手稿。盡管我還不能明確無誤地理解您所有的思想;不過,我已經(jīng)看出,您所關(guān)注的問題:在于無、在于沉默、在于我所思考的藝術(shù)和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之間的關(guān)系上面?! 狧.-G.伽達默爾 “黃昏時的朦朧”和“黎明時的朦朧”,我把這兩個名詞送給你的文章。 ——錢鐘書 鄭湧同志的這一著作用解釋學去解讀《壇經(jīng)》這部中國佛教的經(jīng)典是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其中新見迭出,很有學術(shù)價值。特此推薦?! 晷拧 ∴嵔淌趶乃睦蠋熧み_默爾那里向前走了一步,突破并越過了精神層面,進入實際生活,把精神哲學和身體哲學結(jié)合起來?! W(wǎng)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