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趙康太 編 頁數(shù):291
內(nèi)容概要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位于延安市西北部的棗園。對于延安,我有著特別的感情。我出生在軒轅黃帝陵下的軒轅街,在寶塔山下和延河水畔讀完了小學和中學。鳳凰山、楊家?guī)X、王家坪、棗園,這些當年中共中央的辦公場所,不但是我從小生活的家園,而且也是我從小接受革命傳統(tǒng)熏陶的地方。我清楚地記得,鄧小平1964年來延安訪問時,我們這些小學生在南關體育場列隊歡迎的場面;我也清晰地想得起,周恩來1973年來延安時突然經(jīng)過我們身邊,走進鳳凰山麓延安革命紀念館的情景。高中畢業(yè)后,我下鄉(xiāng)到當時的棗同公社溫家溝生產(chǎn)大隊王皮灣生產(chǎn)小隊。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比較研究與中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比較研究 一 比較研究法與比較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 二 中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比較的范疇和領域 三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比較研究的原則、步驟與方法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建與蘇聯(lián)模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大理論發(fā)現(xiàn)及其思想理論教育探索 二 列寧的理論貢獻及其思想理論教育的“灌輸”思想 三 斯大林的思想理論教育觀及其歷史地位 四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蘇聯(lián)模式及其世界性意義 五 比較思想理論教育研究:“中國特色”與“蘇聯(lián)模式”第三章 “以蘇為鑒”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曲折探索 一 蘇聯(lián)“政治新思維”教育: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 二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會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三 “東歐道路”與東歐六國的思想理論教育的經(jīng)驗及教訓 四 “以蘇為鑒”:中國的理論反思與馬列主義教育的誤區(qū)第四章 中國與越南: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育比較 一 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比較 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地位比較 三 主渠道和主陣地:高等學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比較 四 執(zhí)政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比較第五章 中國與老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與思想理論教育比較 一 老撾人民革命黨與“有原則的全面革新路線”選擇 二 老撾人民革命黨的思想建設與思想理論教育 三 中國與老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與思想理論教育問題比較第六章 中國與朝鮮: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朝鮮化” 一 “朝鮮革命”與金日成主體思想的基本內(nèi)涵 二 主體思想教育與朝鮮“思想、技術(shù)、文化”三大革命 三 中國與朝鮮: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認識比較第七章 中國與古巴及拉美:社會主義認識論與思想教育比較 一 何塞·馬蒂思想及其對拉丁美洲“社會主義”的影響 二 古巴共產(chǎn)黨的社會主義道路特色與思想理論教育 ……第八章 發(fā)達國家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思想理傗教育比較第九章 發(fā)展中國家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思想理論教育比較第十章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民族特色與歷史經(jīng)驗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比較研究與中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比較研究中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比較的研究,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呈多元化發(fā)展趨勢的背景下,為了發(fā)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事業(yè),而選擇的一種與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界對話的方式。這固然是歷史趨勢和時代要求,但也表明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對“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性的承認,也表明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態(tài)度。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如何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本國國情出發(fā)認識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內(nèi)容是什么?他們是如何在本國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對這種教育他們采取了哪些保障的條件和措施?這些做法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他們的做法有哪些可以為我們所借鑒?這些問題的研究,對于我們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們增強當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一 比較研究法與比較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比較研究,是當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它始于18一19世紀的伏爾泰、萊布尼茨等西方思想家。他們擺脫了長期以來盛行的“歐洲中心”論的思維模式束縛,不但把眼光投向世界,而且對東西方的思想與文化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分析。
后記
進行中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比較研究,這是近年來我的學術(shù)興趣所在。此前我主持出版的《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比較研究》,就是這個研究興趣的開始。不過,真正深入思考這個課題,是我在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習的日子里。中國延安干部學院位于延安市西北部的棗園。對于延安,我有著特別的感情。我出生在軒轅黃帝陵下的軒轅街,在寶塔山下和延河水畔讀完了小學和中學。鳳凰山、楊家?guī)X、王家坪、棗園,這些當年中共中央的辦公場所,不但是我從小生活的家園,而且也是我從小接受革命傳統(tǒng)熏陶的地方。我清楚地記得,鄧小平1964年來延安訪問時,我們這些小學生在南關體育場列隊歡迎的場面;我也清晰地想得起,周恩來1973年來延安時突然經(jīng)過我們身邊,走進鳳凰山麓延安革命紀念館的情景。高中畢業(yè)后,我下鄉(xiāng)到當時的棗同公社溫家溝生產(chǎn)大隊王皮灣生產(chǎn)小隊。在三年的陜北農(nóng)村生涯中,耕地、拿糞、鋤地、收割、背莊稼,當過知識青年,也當過民辦教師。后來外出求學,我每年都會回到延安的窯洞看望父母親。毛澤東說過,延安窯洞里有馬列主義。這次回到延安學習,我才意識到,我與馬列主義的緣分竟然是從我在延安窯洞中的生活開始的。在延安學習的日子里,我再次親密接觸了記憶中的陜北。這是陜北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春暖花開的3月,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翠綠的柳芽、鵝黃的楊蕾,綻放在黃土高原的川塬溝峁里,滿山碧透,層林盡染,宛如一幅壯美的油畫。望著黃土、綠草、鮮花,我總是戀戀不舍,不愿意離去。
編輯推薦
《中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比較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