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1 出版社:李必桂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05出版) 作者:李必桂 頁數(shù):257
Tag標簽:無
前言
李必桂博士的博士論文探討了尼采和海德格爾在美學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國內學界是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它也許會帶來贊成或者是反對的聲音,但無論如何,它都會促進人們對于尼采和海德格爾思想的進一步的閱讀。中國的現(xiàn)代思想史與古代思想史的一個根本不同在于,它始終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相遇、沖突和交流等。就西方思想而言,古希臘、中世紀、近代的思想前所未有地被翻譯、介紹到中國,并對中國自身思想的產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推動了中國現(xiàn)代思想進程的西方思想家沒有人能和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爾媲美。如果沒有這三位現(xiàn)代的德意志思想大師向中國思想界的言說,那么中國的現(xiàn)代思想史就是另外一個情形了。
內容概要
隨著現(xiàn)代思想基本情調的轉移,藝術之本源乃存在的發(fā)生之地,它聆聽存在的召喚而非首先接受理性的規(guī)制。《原藝:尼采與海德格爾藝術哲學比較研究》將在存在的歷史與世界兩個層面追尋尼采與海德格爾藝術思想的差異及其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虛無主義構成尼采的基本歷史經驗,海德格爾把握的歷史乃存在之遺忘史。當偉大藝術發(fā)生之時,歷史開始或重新開始。尼采經驗世界為混沌,藝術憑借給混沌賦形神化世界。海德格爾帶著世界灰暗化的經驗走向藝術作品的世界。然而,藝術的本性問題仍需鑒于純粹的道說加以規(guī)定。
作者簡介
李必桂(1973-),男,1973年11月生于湖北廣濟(今武穴市),無黨派人士。1992年至1996年在武漢大學中文系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2004年獲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德國現(xiàn)代哲學和美學。在各類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多篇,參與編著《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書籍目錄
凡例導論 藝術如何與存在相關上篇 藝術與歷史第一章 藝術作為虛無主義的反對運動第一節(jié) 歐洲虛無主義的歷史第二節(jié) 反對運動:藝術第二章 藝術是本性意義上的歷史第一節(jié) 形而上學的歷史第二節(jié) 藝術為歷史奠基第三章 歷史的終結與開端下篇 藝術與世界第四章 藝術神化這個世界第一節(jié) 作為混沌的世界第二節(jié) 藝術作為權力意志的最高表達第五章 藝術作品設立世界第一節(jié) 林中空地的世界第二節(jié) 藝術作品中的世界和真理第六章 作為變化的存在與作為生成的存在結語 藝術在道說中生成參考書目附論文評閱意見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三章 歷史的終結與開端尼采把曾有的歐洲歷史診斷為虛無主義的歷史,而同樣的歷史在海德格爾看來卻是形而上學的歷史,尼采哲學自身構成形而上學歷史的終結。尼采和海德格爾都相信他們的哲學既是曾有歷史的終結又是未來歷史開端的基礎。這種信仰源自他們思想中深刻的根本性的區(qū)分:對尼采而言是肯定的權力意志和否定的權力意志的區(qū)分,對海德格爾來說是存在者與存在的存在論差異。曾有的歷史必須從未來的歷史那里獲得意義,但如何從曾有的歷史過渡到未來的歷史?尼采力圖通過肯定的權力意志把虛無主義的歷史轉渡到永恒輪回的歷史中去,而海德格爾嘗試著通過對話和思念實現(xiàn)形而上學的歷史向存在思想的歷史的過渡。從這方面講,他們都是末世論者。盡管歷史的轉折對他們的意義不盡相同,但在新舊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他們都把目光投向了藝術。在將尼采和海德格爾的歷史終結的思想納入比較的視野之前,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什么在尼采和海德格爾那里一種末世論的思想成為必然?某個特別的歷史性的瞬間將歷史一分為二,但藝術為什么能夠參與并促成這個瞬間的生成?也就是說,在這樣一個危機時刻,藝術憑什么能夠成為拯救的力量?海德格爾又是如何批判尼采的虛無主義?毫無疑問,末世論思想來源于基督教,基督教把歷史時代區(qū)分為一個“基督誕生前的時代”和一個“基督誕生后的時代”,基督誕生的那個時刻就成了前歷史時代的終結和歷史的開端。但我們這里并不是要在歷史學上追尋尼采和海德格爾末世論思想的基督教來源,對我們而言,從尼采和海德格爾思想中找出末世論的內在依據(jù)才是最重要的。海德格爾明確的提到“存在的末世論”,這將成為我們探討的起點,然后再轉到尼采,相對而言尼采的末世論思想較為隱蔽。海德格爾提出“存在的末世論”的一段文字保留在《阿那克西曼德的箴言》一文中。問題提出的語境本身就已經暗示出存在的末世論與存在歷史的關聯(lián),因此它根本上有別于基督教的創(chuàng)世、墮落、拯救和末日審判的
后記
博士論文就要出版了,按照慣例,自然少不了一篇后記之類的文字,以記述它的“身世”,及其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人和事。我在大學是學文學的,卻對哲學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沖動。當同學們興高采烈地談論著馬拉美詩歌、博爾赫斯小說時,我卻坐在一旁固執(zhí)地捧著黑格爾的《小邏輯》?,F(xiàn)在想起來,當時真有點“形式大于內容”的味道,裝樣子的成分要多于對黑格爾哲學本身的學習。艱澀難懂似天書的《小邏輯》并沒有讓我對哲學望而生畏,反而激起了更強烈的求知欲望,發(fā)狠心非要將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一探究竟。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沒來由的“決定”徑直把我推到今天,或許還要左右我今后的生活。難道這就是不可捉摸、不可更改的命運?
編輯推薦
《原藝:尼采與海德格爾藝術哲學比較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