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美學道范疇論綱

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王哲平  頁數(shù):219  
Tag標簽:無  

前言

以“審美視野中的‘道”’為博士學位論文之題,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02Bzx064)的最終成果——《中國古典美學“道”范疇論綱》,對我來說,無疑是一次艱難的冒險和嚴峻的歷練。因為要嘗試著把“道”范疇從哲學的語境移至美學的維度進行圓融不執(zhí)的通觀整合,以揭橥“道”范疇更為深邃豐贍的審美本質(zhì)內(nèi)涵,并試圖在許多學者畢生求索的成果基礎(chǔ)上有所推進,其難度可想而知。它要求研究者既要立足于美學的本位,又要有哲學的思辨、藝術(shù)的感悟以及倫理學、文化學、社會心理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知識的積累;而且,有關(guān)典籍資料的爬梳剔抉亦相當繁雜,頗費精力。但是,“道”,是中國美學的元范疇;“道”范疇研究,是中國美學研究的基礎(chǔ)性工作;“道”的獨特魅力及其美學價值吸引著我走近它,體悟它,考量它。殫精竭慮,始有今日之粗廓。然而,對于一個如此重要、既深且廣的中國美學課題,欲以有限的篇幅畢現(xiàn)其包攝萬象、深富遐亙的真諦,一定還有某些尚未窮究之處。例如,關(guān)于“道”與中國美學史上諸重要概念、范疇、命題間的聯(lián)系,本欲立專章作更充分深入的考辨,但由于問題繁復和時間關(guān)系,難以盡如人意。因此,本著的探討權(quán)為初步的嘗試和拋磚之作,進一步的問題容后繼續(xù)思考,增補完善,或辟專文論述。管窺蠡測,難免淺薄,誠祈方家不吝賜教。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嘗試著把〔道〕范疇從哲學的語境移至美學的維度進行通觀整合,以期揭示〔道〕范疇更為深邃豐富的審美本質(zhì)和內(nèi)涵,尋繹其衍變、延拓和生成的規(guī)律,昭示中國美學的獨特精神。這對于形成跨學科的對話與交流,拓展當前美學研究的路徑,建構(gòu)中國美學范疇體系定會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

王哲平,浙江臨海人,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新聞學系教授,文學博士、新聞傳播學博士后,美國南加州大學富布賴特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影視傳播、廣電新聞和文藝美學研究。

書籍目錄

中文摘要Abstract引言第一章 沿波討源:“道”的原起與嬗變 一 “道”的原起 二 “道”的嬗變第二章 闡幽顯微:“道”的審美特征  一 道家之“道”的審美特征  二 儒家之“道”的審美特征第三章 精義曲隱:“道”的內(nèi)涵層次  一 “道”作為一種審美理想  二 “道”作為一種人生境界  三 “道”的認識論內(nèi)涵第四章 沉吟視聽:“道”的審美映現(xiàn) 一 繪畫:“浮云出沒有無間” 二 書法:“萬古風流點畫中” 三 詩歌:“豪華落盡見真淳” 四 音樂:“聲音之道與政通”結(jié)語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沿波討源:“道”的原起與嬗變“道”之理脈,源遠流長。“道”由原初的一個具體指稱,逐漸衍化為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終又拓展成一個獨立的美學范疇,其間經(jīng)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進程。振葉尋根,觀瀾索源,我們不僅可以洞悉“道”的參伍因革,深富遐亙,而且亦能窺見中國古代賢哲探究審美問題的思維歷程。故此,本章僅就“道”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流衍,舉其大要述之。一 “道”的原起(一)“道”的本旨原始文化遺物本真的狀態(tài)不僅是早期人類生存斗爭和生活世界的一種歷史濃縮,而且這些器物在形態(tài)上從簡單到復雜、從粗糙到精致的巨大演變也是人類審美意識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一種有力確證。如果離開對考古資料的實證考察,審美發(fā)生學研究將會變成一種純粹的思辨玄想。因此.直接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事實材料出發(fā),追索遠古時代的審美歷史,已被公認為最具學術(shù)價值的一種研究途徑。據(jù)張立文先生考證:“甲骨文中雖未見有道字,但有途字……其中,道途之途為本字,屠殺之途為借字。此后,途字多在道途的意義上使用?!薄暗馈弊质滓娪诮鹞摹逗炎迂铡泛汀对叀分?。金文“道”字由首、行兩部分組成,或由首、行、止三部分組成。

編輯推薦

《中國古典美學道范疇論綱》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典美學道范疇論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