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社會活動與政治思想研究

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馬亮寬  頁數(shù):39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作者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是繼《傅斯年·大氣磅礴的一代學人》、《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以后對傅斯年專題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為此書的寫作,作者在全國各地包括兩次赴臺灣中研院、臺灣大學等地收集、查閱資料。本書是在對各種資料的收集、梳理、考辨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書中對傅斯年一生參與的社會政治活動與思想理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論述,其中對有關(guān)傅斯年記述的錯訛不實之辭進行了糾正,試圖給讀者提供一個更接近歷史真實的傅斯年。

作者簡介

馬亮寬,1959年12月生,山東菏譯人。1983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2005年分別獲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F(xiàn)為聊城大學歷史學教授、《聊城大學學報》主編。長期從事中國社會史、士人知識分子等專題研究。并出版《齊魯人士與秦漢社會》等著作,在《近代史研究》等報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50多篇,論著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產(chǎn)生一定影響。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緒論  一  選題緣起  二  主體思路  三  學術(shù)史回顧  四  繼承與創(chuàng)新第一章  傳統(tǒng)與新潮  一  經(jīng)世思想源流    (一)家世與家學    (二)思想學問的奠基  二  北京大學的陶冶    (一)新學舊學相依違    (二)五四運動與社會批判    (三)發(fā)展自己與改造社會  三  留學西方的收獲    (一)留學歐洲簡況    (二)思想的收獲第二章  書生報國  一  撰寫《東北史綱》  二  輿論干政  三  抵制日寇“華北自治”陰謀    (一)積極投身反對“華北自治”的社會活動    (二)制止北方領(lǐng)導人合作對日妥協(xié)    (三)為制止“華北自治”積極奔走    (四)傅斯年救國理念探析  四  漢賊不兩立  五  堅拒文化漢奸第三章  參政而不從政  一  中山大學初涉政  二  救亡圖存的主張  三  政治清流  四  抗戰(zhàn)時期的政治改革思想第四章  抨擊時弊  一  討伐孔祥熙    (一)抗戰(zhàn)救國必須賢者在位    (二)乘勢猛擊,動搖孔祥熙根基    (三)將孔祥熙轟下政治舞臺  二  炮轟宋子文    (一)傳統(tǒng)持論觀點辨析    (二)對宋子文上臺的認識    (三)攻擊宋子文內(nèi)容探析  三  抨擊孔、宋的性質(zhì)第五章  不植高原復何悔  一  共赴國難  二  為國共團結(jié)斡旋  三  政治協(xié)商與改革    (一)傅斯年與政協(xié)會議    (二)參與憲法草案的修改  四  出入政治漩渦第六章  在臺灣歲月  一  臨去徘徊  二  整頓臺灣大學  三  爭取教育的相對獨立  四  參與臺灣政治    (一)與《自由中國》的往來    (二)拒不組黨結(jié)派    (三)關(guān)心民間公共權(quán)益  五  身殉臺灣大學第七章  綜論  一  傅斯年社會政治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    (二)時代影響    (三)社會政治思想發(fā)展歷程  二  傅斯年的自由社會主義思想論析    (一)自由社會主義:傅斯年主要的思想傾向    (二)堅持自由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    (三)自由社會主義思想制約因素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傳統(tǒng)與新潮一 經(jīng)世思想源流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舊歷光緒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出生在聊城北門里祖宅。其家世是典型的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傅斯年在家鄉(xiāng)生活了l3年,年幼時期的生活環(huán)境和所受教育,對其一生的行為方面、世界觀和社會政治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一)家世與家學傅斯年的故鄉(xiāng)聊城,自古是華北平原上的重鎮(zhèn)。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地屬齊國,西接韓趙,北通幽燕,南襟魯衛(wèi),既是兵家爭戰(zhàn)之地,又是齊魯文化、三晉文化及戎燕文化交流融會之處。各地文化的交流融會使得該地區(qū)文化積淀豐厚,雖說不上物華天寶,但也孕育了不少風流人物。才智卓越之士、謀國經(jīng)邦之臣歷代不絕,鴻儒賢相聯(lián)翩鵲起,騷客智士蜂擁輩出,如伊尹、馬周經(jīng)邦之才,程昱、王旦謀國之忠,魯仲連、華歆處世之智,孫臏、王顏章治軍之能,都是彪炳史冊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傅斯年社會活動與政治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天下總有這么巧的事。
      
      小時候的現(xiàn)代文閱讀大部分給了魯迅,其二弟雖有耳聞,但終于不甚了了,不過印象倒是中還算好的。等到中學眼界開始拓展,周作人便終于成了重要的人物;然而卻好像越是有期待便越怕讀似的,而且后來的趣向也逐漸輕文重哲,所以竟然一直也沒有真正去看。
      
      傅斯年在我印象里則一直屬于民國群像中的一員。有一陣子網(wǎng)上流行懷念民國時期的學人,還出過《民國那些人》這本書。我本來從魯迅跟其他人的文字來往中窺得過一點當時的狀況,經(jīng)這個潮流一坐實,便終于在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個仿佛雨花臺烈士雕塑似的那么一個群像,當時的學人在其中或坐或立,或俯或仰,或纖細或粗獷,或拈花微笑或怒目金剛,總而言之有名氣但我又不太熟悉的一大群人,如傅斯年林語堂丁文江等等,便都被派到了那里邊去。要說不敬倒也沒有,不過總覺得有些面目模糊似的。
      
      偶然在網(wǎng)上看到了《知堂回想錄》的掃描版,下載完成之后,竟然鬼使神差地讀了起來——電子書也下了有上百個,卻偏偏從這個讀起,委實詭異。與此同時也看起另一本書,卻就是這本《傅斯年社會活動與政治思想研究》。這本書也是偶然遇上的,當時拿起它來,主要也是為了給自己描描民國學人群像的輪廓,要不然總是一知半解地究竟有些不舒服??戳饲把灾?,這作者乃是落戶聊城師范學院的,而當?shù)卣阏埶麃斫o出身聊城的傅斯年做些研究。原來是小康人家招女婿修家譜的!
      
      這兩本書穿插著讀,一開始也都相安無事?!吨没叵脘洝分v述著少年有魯迅共處的那段歲月——也是我最感興趣,并且之前就知道一點的部分——在家,避難,南京,日本。周作人一貫清淡地摹述著當時的種種,力圖把所有事情都講得平淡無奇,包括魯迅曾經(jīng)著力描寫過的事情。而另一方面,《傅》則毫無意外地遵循著古代替賢者立傳的傳統(tǒng),描述著傅斯年少時聰穎過人,志向遠大之類的事跡。我本以為這樣兩本書,大概就會像之前我看過的許多書那樣,默默地看完,除了給我增加了一些知識之外,沒有再留下什么痕跡吧。
      
      慢慢地《知》就來到了五四的年代。冷不防,在卷三·一二八《每周評論(上)》這篇里就看到這樣一段文字:
      
      “新潮”的主干是傅斯年,羅家倫只是副手,才力也較差。傅在研究所也擔任了一種黃侃的文章組的“文”,可以想見在一年之前還是黃派的中堅。但到七年十二月(引注:民國七年,即1918年,下同理)便完全轉(zhuǎn)變了。所以陳獨秀雖自己在編“新青年”,卻不自信有這樣的法力,在那時候曾經(jīng)問過我,“他們可不是派來做細作的么?”我雖然教過他們這一班,但實在不知底細,只好成人之美說些好話,說他們既然有意學好,想是可靠的吧。結(jié)果仲甫的懷疑到底是不錯的,他們并不是細作,卻實在是投機;“五四”以后羅家倫在學生會辦事也頗出力,及至得學校的重視,資送出洋,便得到高飛的機會了。他們這種做法實在要比舊派來得高明,雖然其動機與舊派一流原是一樣的。
      
      言語間甚是輕蔑。民國學人的恩怨我是知道一點的,但也只知道跟魯迅有關(guān)的;一向淡然的周作人對于傅斯年如此耿耿,之前是真的沒料到。可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而且傅斯年反過來又是什么態(tài)度呢?不得而知,只好接著讀下去。
      
      好在,《傅》書也進行到了西南聯(lián)大回遷的日子。其時周作人(至少在外人看來)已經(jīng)落水,跟錢稻孫等老朋友一起呆在日本人扶持著的所謂“偽北大”。抗戰(zhàn)勝利,大學回遷,傅斯年被任負責北大的事務;而他這時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就是曾在“偽北大”任職的教員,一律永不錄用。原來如此!看起來,周傅二人雖曾有師生名分,但早年就不相與;如今有了這個樁子,更是完全決裂。網(wǎng)上有關(guān)于周作人的生平資料,還曾經(jīng)神秘兮兮地說,“他不到臺灣,與傅斯年接任臺灣大學校長不無關(guān)系?!钡挂灿幸欢ǖ览?。可見這樁事情的影響,一直延伸到了后來。
      
      事已至此,后人往往會喜歡站出來評判是非。從自己的觀點出發(fā)評價一個人的對錯固然沒什么問題,但我這兩本書看到這里之后,卻總覺得這兩個人在這里的沖突并無對錯,只是性格和時勢使然;就算有一個平行宇宙,那里沒有發(fā)生過北大回遷的事情,這兩個人大概還是會因為別的事情而劍拔弩張,說不定在那里,周作人先到了臺大任教,而傅斯年會因此堅拒臺大校長的任命呢。
      
      這兩個人,統(tǒng)而觀之,我愿意送給兩個人各一個字。給周作人的是“扭”,這里讀niu4,其實就相當于執(zhí)拗的拗。周作人的面目,在他的隨筆集中,一向是溫文爾雅,恬淡閑適的。但其實這并不是他的全部。知堂的性格深處有一種隱藏起來的執(zhí)拗,這使得他雖然表面上好像盡是不爭和隨意,但一旦有人站出來激烈地否定他的選擇,他便會加倍激烈地否定這個否定來作為反抗。然而由于缺乏力量,他的反抗又是消極的反抗,文人的反抗,看不到刀光劍影,也看不到大吵大鬧,往往人前屈折而背后強項。他執(zhí)拗地堅持于他自己的選擇,但是這種堅持往往僅見于他自己的胸中,于文字中偶有閃露,已經(jīng)是最大的尺度。所以他與魯迅失和,日據(jù)期間落水,與傅斯年交惡,他自己事后都不肯辯解(《知堂回想錄》中前后三次引用倪元鎮(zhèn)為張士信所辱的典故,稱“一說便俗”),但是恨恨然如在眼前。一般我們會覺得周氏兄弟的性格截然相反,而周作人的這種執(zhí)拗,大概是性格上真正與魯迅的不屈不撓相通的地方。只是(可能由于成長經(jīng)歷不同),樹人如刀,作人如毫。刀強則易折,毫柔則多辱,兩兄弟的性格,各自決定了他們最終的命運。
      
      給傅斯年的則是“擰”,這字要讀作ning4,大概就是倔的意思。這個意思與剛才那個“扭”相近,但也有一定的不同。作為一個(非常合格的!)山東人,傅斯年的性格的確是非常倔強,非常認死理的?!陡怠窌性岬?,傅斯年因為明末的祖公傅以漸曾經(jīng)仕官清廷而認為他沒有氣節(jié),對人堅決不提。傅斯年從小接受的是他祖父傅淦所給予的精神非常正統(tǒng)的教育,特別強調(diào)忠義孝節(jié)。雖然后來他曾經(jīng)旅歐多年,知識系統(tǒng)也都是在那里得來的,可精神取向卻始終是祖父給留下的傳統(tǒng)士大夫的底色。但是取“擰”而不取“倔”,是因為單單“倔”還不足以概括傅斯年;而“擰”同時還令人聯(lián)想到同音的“濘”,而傅斯年的確是堅持這些信條到了有些沉溺的程度了。這些價值評判標準已經(jīng)成為他的最高信條,全人類都應該遵守,否則不管不看具體情況,違者一律殺無赦。從這一點來說,他實在有些海瑞的樣子。
      
      這樣兩個人放在一起,又是那個年代,怎么可能相安無事呢?主動而外露的傅斯年必然會走在社會運動的潮頭,而隱居起來的周作人必然會心生不以為然;而一旦傅斯年所代表的潮流橫掃社會,有一天也必然逼到周作人精神草廬的門外去,可是執(zhí)著于己心周作人又怎么會就范。于是傅斯年目周作人為不可救藥,而周作人視傅斯年為莫名其妙矣。沒有北大的公案,倆人一樣會因為別的事情別扭得不可開交。
      
      最后說說這本書本身。作者在這本書里明顯很露怯,材料組織不力且多有重復,語言蒼白平常,內(nèi)容也不甚充實,甚至很讓人懷疑是不是資料挖掘不足。作為毛坯還可以粗淺了解一下傅的生平,但要說結(jié)題交差,恐怕還差得遠。大概招女婿修家譜這種事,總須比試招親一下的好,你看同樣是修家譜,湖州的那本《從士族到紳族:唐以后吳興沈氏宗族的變遷》,質(zhì)量就要好得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