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張海鵬 編 頁數:486 字數:556000
前言
發(fā)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但后來由于沒有創(chuàng)造性地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體制和機制逐步僵化,導致發(fā)展速度緩慢甚至停滯,至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面臨嚴重的困難。而在此同時,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fā)展,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抓住新技術革命興起的機遇,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不斷調整自己的體制和政策,緩解社會矛盾,表現出穩(wěn)定和快速發(fā)展的勢頭。另一方面,從國內背景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也遭遇了極大的挫折。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后,極大地發(fā)展了經濟社會等項事業(yè),但也走了彎路,甚至發(fā)生“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失誤,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一度停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性挑戰(zhàn)和壓力。在這樣的國際國內歷史背景下,肩負著復興中華民族和發(fā)展社會主義雙重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深刻思考為什么社會主義在發(fā)展的進程中面臨如此巨大的挑戰(zhàn)和困難,而資本主義為什么在發(fā)展進程中又起死回生,表現出新的發(fā)展勢頭,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怎樣才能克服困難和挫折,發(fā)展起來,并最終戰(zhàn)勝資本主義。這一重大現實問題引出如何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如何認識當代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引出了中國共產黨人毅然決然走改革開放之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抉擇。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實踐者們來說,推進改革開放,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當代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就必須首先回答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問題,又要依次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執(zhí)政黨,怎樣建設執(zhí)政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問題。而上述三個問題最終歸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這事關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長期執(zhí)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興衰成敗,歸結起來,就是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問題。這些問題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依次提出,而又依次得到回答,并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實踐,又不斷地得到新的解決。歷史實踐已經證明,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已經創(chuàng)造性地并將進一步深入地回答這一系列重大歷史性課題。
內容概要
本書論述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歷史學發(fā)展的概況和現狀,并對其前景及趨勢做了展望。內容涉及中國考古學、中國地方史、民族史、邊疆史、歷史地理、經濟史、社會史、思想文化史、史學史、史學理論、城市史、宗教史、科技史、世界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戰(zhàn)后國際關系史等,比較完整地勾勒出中國歷史學30年來發(fā)展變化的全景。本書作者皆是歷史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學術帶頭人、著名學者,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和權威性,這使得本書成為研究和學習歷史學必讀的參考書。
書籍目錄
序言當代中國歷史科學鳥瞰新中國考古發(fā)現及其對認識中國歷史的貢獻當代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幾個特點新世紀以來中國的民國史研究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述論近年來中國的世界史研究的進展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研究中國的戰(zhàn)后國際關系史研究中國地方史、區(qū)域史、民族史研究30年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學科的繁榮與發(fā)展——兼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的第三次研究高潮近30年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回顧與展望: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百年滄桑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的異軍突起30年來的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新發(fā)展新成就新境界——近30年來的中國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研究中國城市史研究綜述(1986-2006)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宗教史研究概述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概況30年來的中國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和清史纂修工程簡述中國的史學研究機構及其研究狀況中國歷史學與歷史教育附錄 中國歷史學的現狀及發(fā)展前景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中國的史學研究機構及其研究狀況自古以來,中國就有著無與倫比的史學研究傳統(tǒng),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擁有非常優(yōu)秀的史學研究機構,涌現了無數出類拔萃的歷史學家。他們?yōu)楣爬系闹腥A文明的傳承和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問,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史學研究機構的建設,中國史學研究的傳統(tǒng)得到進一步繼承和發(fā)展。“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在政府的支持下,不僅原有的研究院所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還新創(chuàng)辦了一批新的史學研究機構?,F就改革開放30年來的史學機構(許多單位可追溯到新中國成立之時)做一簡單綜述。由于篇幅有限,難免遺漏不周,不當之處,敬請批評。一國家設置的專業(yè)史學研究機構為了進一步繁榮發(fā)展社會科學,1977年在原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下轄的史學機構有“五所一中心”,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促進史學發(fā)展的“國家隊”。它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成立于1950年,是在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部分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救蝿帐牵隈R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以田野考古為基礎,應用包括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在內的各種方法,并結合古代文獻,揭示史前及各歷史時期不同類型文化遺存的內涵、特征、性質及其相互關系,進而對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進行全方位的考古學研究,探討古代社會發(fā)展演變的進程和規(guī)律。同時,開展對古代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其研究方向與任務是,有重點地進行考古發(fā)掘、整理和研究,不斷完善中國考古學體系。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國文明的起源、夏文化、商周文化、中國城市起源及發(fā)展規(guī)律、邊疆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的歷史關系及當地少數民族的早期歷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和研究等方面。設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漢唐考古研究室、邊疆民族宗教考古研究室和考古科技實驗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另在西安設有研究室,在洛陽和安陽設有工作站。主管的研究中心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等,掛靠的學術團體有中國考古學會。目前主要圍繞中國史前史的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夏商周三代歷史研究的空白、中國封建帝國的形成與發(fā)展特點,以及邊疆地區(qū)研究熱點,開展一系列考古調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1960年由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第二所合并而成。目前,研究所下設先秦史研究室、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室、隋唐宋遼金元史研究室、明史研究室、清史研究室五個斷代史研究室和思想史、社會史、文化史、歷史地理學、中外關系史、歷史文獻學與史學史六個專門史研究室。該所還設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文與商史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敦煌學研究中心、徽學研究中心、古代服飾研究中心,掛靠的學術團體有中國殷商文化學會、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中國明史學會、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主辦刊載中國古代史及史學理論研究成果的專門學術刊物《中國史研究》和《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成立于1950年,主要研究1840-1949年間的中國歷史,內容涉及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社會等領域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的歷史。其前身為延安馬列學院歷史研究室、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1950年5月1日成立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5月改稱現名?,F設有政治史(晚清史)、民國史、中外關系史、經濟史、思想史、文化史、革命史、史學理論、臺灣史等9個研究室,《近代史資料》編譯室,《近代史研究》《抗日戰(zhàn)爭研究》編輯部,思想史、社會史兩個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設在該所。掛靠的民間社團有中國史學會、中國孫中山研究學會、中國現代文化學會、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學會、中國中俄關系史研究會。該所編著出版的《中國通史》《中華民國史》《沙俄侵華史》《19世紀香港史》《中國復興樞紐——抗日戰(zhàn)爭的八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長編》《中國近代通史》《中國近代文化轉型》等專著為學術界矚目。目前正進行的研究項目主要有中國國民黨(含臺灣時期)史、資產階級與中國近代社會、民國外交史、臺灣歷史、中華民族抗戰(zhàn)史等多項國家和院重大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歷史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專門學術機構。研究方向與任務是以研究世界近現代歷史為主,同時開展對世界古代和中世紀歷史的研究。在國別史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跨時代、跨國別、跨地區(qū)的專題研究;探討和闡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特別是自16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演變的統(tǒng)一性、多樣性與歷史經驗;探討和闡述史學理論和方法論在歷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闡述資本主義社會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歷史經驗及教訓。主要研究部門有:史學理論研究室、古代中世紀史研究室、俄羅斯東歐歷史研究室、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歷史研究室和西歐北美歷史研究室。該所設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西班牙研究中心和加拿大研究中心。掛靠的民間社團有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學會、中國非洲史研究會、中國世界近代現代史研究會等14個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1990年經中共中央批準成立專事編纂、研究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機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行政代管。下設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和社會史、外交史與港澳臺史四個研究室,主辦國內唯一的國史學術期刊《當代中國史研究》和國家一級社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該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合作設立了國史系,與中國人民大學合辦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該所先后編寫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序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百科全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1949年卷和1950年卷等學術著作;組織出版了《當代中國》《當代中國人物傳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簡史》等系列叢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 成立于1983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直屬的開放性研究機構。邊疆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以中國近代邊界研究、中國古代疆域研究和中國邊疆研究史三大研究系列為內容,重點研究中國近代邊界變遷,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歷史上治邊政策的經驗教訓以及中國邊疆研究的歷史遺產,充分發(fā)揮以史為鑒的作用。
后記
本書是根據中國史學會會長會議決定,組織國內各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編撰的。李文海會長主持了這次會長會議。2005年7月,中國史學會的代表出席在悉尼召開的第20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時,向國際歷史學會執(zhí)行局提交了2007年在北京舉辦國際歷史學會代表大會的申請。國際歷史學會代表大會通過了這一申請。2007年9月,國際歷史學會代表大會在北京順利舉行。在這次會議期間,中國史學會為各國歷史學家專門組織了一天的學術討論會,會議主題是:中國歷史學的現狀和未來。中國史學會為討論會提供了ll篇學術報告的中、英文文本,有9位中國歷史學家在會議上作了報告。這些報告引起了各國學者的熱烈反響。國際歷史學會秘書長對這次學術討論會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將11篇報告的英文文本發(fā)表于國際歷史學會的官方網站。為了準備好上述會議,中國史學會會長會議在2006年9月決定邀請相關學者準備學術報告,并在這次學術報告的基礎上,擴大范圍、增加篇幅,對中國歷史學各主要領域的學術發(fā)展作一次初步總結。會長會議責成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海鵬主持這項工作。我們邀請了國內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相關學科20多位學者參與其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建朗副所長、科研處金以林同志全力支持了這項工作。經過努力,他們申請了國家社科基金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課題,并且獲得了批準。本書的各項研究得到了國家社科基金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項目的經費支持。中國史學會會長會議通過了各項研究專題及其承擔人。在實施課題研究和約稿的過程中,研究專題和承擔人都有個別調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決定出版系統(tǒng)總結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30年來的發(fā)展狀況的叢書,要求把本書納入其中。
編輯推薦
《中國歷史學30年(1978-2008)》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