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中國社科 作者:牟宗三 頁數(shù):330 字數(shù):346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此書一方是接著我的前作《認識心之批判》而進一步疏解康德的原義,一方是補充我的近作《心體與性體》綜論部關于討論康德的道德哲學處之不足?! ∥业那白鳌墩J識心之批判》一方面是重在數(shù)學的討論,想依近代邏輯與數(shù)學底成就予以先驗主義的解釋,把它提出于康德所謂“超越的感性論”(超越的攝物學)之外,一方面就知性底自發(fā)性說,單以其所自具的純邏輯概念為知性底涉指格,并看這些涉指格所有的一切涵攝為如何,以代替康德的范疇論?! ∥椰F(xiàn)在對于康德的范疇論這方面稍微謙虛一點。我承認知性底涉指格可分兩層論。一是邏輯的涉指格,此即吾前書之所論;另一是存有論的涉指格,此即康德之所論。吾人若單就邏輯中的判斷表說,實不能從此表中直接地發(fā)見出存有論的涉指格以為知性之所自具,吾人只能發(fā)見出一些純粹的邏輯概念以為知性之所自具。順這一層說,自然是實在論的意味重。但雖不能發(fā)見出存有論的涉指格,然而吾人的知性之認知活動卻可以順這判斷表以為線索,再依據(jù)一原則,先驗地但卻是跳躍地對于存在方面有所要求,提供,或設擬。即在此要求,提供,或設擬上,吾人可以承認存有論的涉指格之建立為合法??档率前堰@要求,提供,或設擬說成知性所自具,所自給,至少這兩者是混而為一,說得太緊煞,并未分別得開。因此,遂有“知性為自然立法”、“知性所知于自然者即是其自身所置定于自然者”等過強的說法,這便成了一般人所厭惡的主觀主義。我現(xiàn)在把它松動一下,分開說。知性底主動性自發(fā)性所自具的只是邏輯概念,并非存有論的概念;存有論的概念只是知性底自發(fā)性之對于存在方面之先驗的要求、提供,或設擬。即使說“自給”,亦有自具的自給予要求、提供,或設擬的自給之不同??档碌哪且惶讓嵵皇沁@要求,提供,或設擬的自給。
內(nèi)容概要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作者牟宗三畢生致力于弘揚民族文化,為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作出巨大貢獻。其許多著作被譯成英、韓、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邏輯曲范》、《理性的理想主義》、《道德的理想主義》、《歷史哲學》、《佛性與般若》、《才性與玄理》、《圓善論》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學》、《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斷力之批判》等3部譯作。其哲學成就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現(xiàn)代發(fā)展的新水平,其影響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國劍橋哲學詞典譽之為“當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創(chuàng)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
作者簡介
牟宗三(1909—1995) 字離中,山東棲霞人。中國現(xiàn)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xiàn)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當代新儒學的集大成者。1927 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后升入哲學系。1933年畢業(yè)后,曾先后在華西大學、中山大學、金陵大學、浙江大學等校任教,以講授邏輯學和西方哲學為主。 1949年去臺灣,任教于臺北師范大學、臺灣東海大學,講授邏輯、中國哲學等課程。1958年與唐君毅、徐復觀、張君勱聯(lián)名發(fā)表現(xiàn)代新儒家的綱領性文章《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0年去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主講中國哲學、康德哲學等。1974年退休后,專任新亞研究所教授。1976年又應臺灣“教育部”客座教授之聘,講學于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等處。1987年被香港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1995年4月病逝于臺北?! ∧沧谌吷铝τ诤霌P民族文化,為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作出巨大貢獻。其許多著作被譯成英、韓、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邏輯曲范》、《理性的理想主義》、《道德的理想主義》、《歷史哲學》、《佛性與般若》、《才性與玄理》、《圓善論》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學》、《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斷力之批判》等3部譯作。其哲學成就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現(xiàn)代發(fā)展的新水平,其影響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國劍橋哲學詞典譽之為“當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創(chuàng)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
書籍目錄
1 邏輯的涉指格與存有論的涉指格2 存有論的涉指格底發(fā)見之線索與原則3 判斷表與范疇表很難一一對應4 知識上的設準5 設準(范疇)底先驗性之確義——知性之自給法則與意志之自給法則之比觀6 從范疇處所說的“先驗綜和判斷”之確義——此名恰當否7 海德格論“有限理性底超越性”——對象化底活動8 海德格論“知識底有限性之本質(zhì)”,兼論對象與自在相、現(xiàn)象與物自身9 海德格論“超越的對象=X”10 “超越的推述”之大義11 康德之言“超越的對象=X” 12 超越的對象有關各分際之厘清以及其恰當?shù)臎Q定13 超越的對象與物自體14 物自身與現(xiàn)象之分之意義15 物自身之消極的意義與積極的意義16 智的直覺之意義與作用17 “自我”之厘定18 智的直覺如何可能?儒家“道德的形上學”之完成19 道家與佛教方面的智的直覺20 天臺宗之圓教:從無住本立一切法21 華嚴宗真常心系統(tǒng)中智的直覺之全體大用22 基本存有論如何可能附錄 海德格:實有與時間
章節(jié)摘錄
1 邏輯的涉指格與存有論的涉指格 由對于知性施一超越的分解,可以發(fā)見知性有兩層的純粹先驗概念之設置。第一層我名之日邏輯的涉指格(Logical referenCe-scheme);第二層是康德所說之范疇,我名之日存有論的涉指格(Ontological referencescheine)?! ∮蓪τ谶壿嬒到y(tǒng)之意指的解析,進到形式的解析,再進到超越的解析,便可獲得純理自己之展現(xiàn)。獨立地由此純理自己之展現(xiàn),便可安立數(shù)學。內(nèi)在于知性之認知活動中,此純理自己之展現(xiàn)隨認知活動之外涉便可示現(xiàn)出一些涉指格,而為知性之認知活動所必憑借之以成其為認知活動之虛架子。此由純理自己展現(xiàn)所直接示現(xiàn)的虛架子只是邏輯的,不能有任何其他的增益,所以名之日“邏輯的涉指格”。在此邏輯的涉指格中,順因故格度有范疇之設立,此范疇不同于康德之所說,乃至不同于順古希臘傳下來所說之范疇,因為他們所說的范疇都是些基本的存有論的概念,而且可以列舉,如柏拉圖列舉一、多、同、異存在,亞里士多德列舉為十個,康德系統(tǒng)地整理為十二個,但是我這里所說的范疇則不是存有論的概念,亦不可以列舉,只是一種設準的運用,所以也只有認知中邏輯的意義,而無存有論的意義。 合此邏輯的涉指格與設準運用意義的范疇,它們在認知活動中對于外物的作用,我都名之日認知中“超越的運用”,而不名之日“超越的決定”。因為只是邏輯的,所以才只有超越的運用,而無超越的決定。如果是存有論的,則即可以說“超越的決定”,如康德之所說。凡此,俱見吾舊著《認知心之批判》?! ∥岙敵跻詾榭梢杂梦徇@一系統(tǒng)代替康德之所說?,F(xiàn)在仔細一想,則當稍微謙退一點,即吾現(xiàn)在承認可以有兩層涉指格。除邏輯的涉指格外,還可以講一些存有論的涉指格。吾現(xiàn)在即順這一層看康德所說之實義當該何所趨,何所趨才是其恰當?shù)囊饬x。
編輯推薦
牟宗三先生是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獨力翻譯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學與孔孟陸王的心學,以中國哲學與康德哲學互相詮解?!吨堑闹庇X與中國哲學》即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