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詩學與文學思想研究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中國社科  作者:劉懷榮  頁數(shù):261  

前言

  20世紀以來,有兩種觀念對我們的文學研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是來自中國傳統(tǒng)的對事物發(fā)生源頭興趣不夠的思想,這使得我們在一些文學發(fā)生問題上常常容易滿足于文獻的記載,而不做更深入的思考;一是西方的純文學史觀,它不僅改變了我們對中國文學的傳統(tǒng)認識,而且有效地改寫了中國古代文學史?,F(xiàn)代學術史上的諸多成績與不足,可以說大都與這兩種觀念分不開。具體到周漢詩學和文學思想方面,我們對《周禮》所謂“六詩”的普遍懷疑,對“魏晉時代為文學自覺時代”的盲目信從,實為非常典型的例證。其中,由于不相信“六詩”的真實性,更不相信“六詩”還有更為古老的發(fā)生源頭,致使從《毛詩序》的“六義”人手,對豐富多彩、代有其新義的賦、比、興難以做出清楚解釋的尷尬長期存在。由于固守純文學觀念,確信文學自覺于魏晉,就不免影響到對漢代文學思想的深入思考?;蛘邔ζ浒l(fā)展及特征的研究失之粗率,或者雖有較為深入的探討,卻囿于西方純文學史觀,而不愿正視中國文學思想的實際?! ”緯词枪P者近年來圍繞這兩大問題進行思考的一個小結。全書一方面在把賦、比、興作為中國古代最基本的三種民族藝術思維方式的前提下,嘗試對賦、比、興的發(fā)生及其在周漢這一歷史階段的發(fā)展演變,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詩學問題進行重新解讀,對賦、比、興作為中國詩學原生概念和基本構架的事實進行初步的描述。另一方面,堅持在大文學史觀的視野下,對蘊涵于文、史、哲一體化狀態(tài)中的漢代文學思想的發(fā)展、演變進行具體的探討,對于傳統(tǒng)的“文學自覺”問題,以及近十余年來中國大文學研究的實踐,提供一點自己的思考。全書分上、下兩編,共十六章。上編主要是從中國詩學核心概念的文化發(fā)生人手,在把賦、比、興作為中國古代基本的藝術思維方式的前提下,以賦、比、興這一組詩學概念為基本的研究個案,對賦、比、興的產(chǎn)生及其早期關系,“香草美人”、言意問題、賦與賦體文學之關系等重要理論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內(nèi)容概要

  《周漢詩學與文學思想研究》在關注民族文化早期特征的前提下,探討周代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某些詩學范疇及其在漢以后的發(fā)展演變。同時,立足于大文學的視野,重新審視了從與史學、哲學融為一體,到逐漸分化獨立的漢代文學思想的發(fā)展歷程。既重視史的梳理,也對這一時期文學思想的理論特點和歷史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全書內(nèi)容豐富,視野開闊,理論思考和學術觀點,均不乏獨到之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劉懷榮,男,1965年4月生,山西嵐縣人。1992年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師從著名學者霍松林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青島大學特聘教授、文學院副院長,兼山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詩經(jīng)學會理事、山東省中國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已出版《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中國詩學論稿》、《唐宋元詩詞曲名篇解讀》、《二十世紀以來先秦到唐代詩歌研究》等學術著作十余部,在《文學遺產(chǎn)》、《文史哲》、《社會科學戰(zhàn)線》等刊物發(fā)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100余篇。曾獲山東省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等科研、教學獎勵。2004年被評為山東省高等學校首屆教學名師,2005年獲山東省優(yōu)秀青年知識分子榮譽稱號,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書籍目錄

前言上編第一章 早期賦、比、興之異同與比興思維的發(fā)展第一節(jié) 賦、比、興在發(fā)生期的異同第二節(jié) 比興思維在發(fā)生期的演變第二章 漢代以來比興思維的演變第一節(jié) 漢人興、比混同的詩學觀第二節(jié) 唐人重諷諭寄托的比興觀第三節(jié) 比興之藝術審美品格的成熟第三章 “香草美人”思維方式與比的關系第一節(jié) 楚辭中的“香草美人”及其闡釋混亂”第二節(jié) “香草美人”思維方式產(chǎn)生的文化思想基礎第三節(jié) “香草美人”思維方式的發(fā)展演變第四章 中國的“香草美人”與西方的“雙性同體”第一節(jié) 神話思維中的“香草美人”與“雙性同體”第二節(jié) 作為文學批評術語的“香草美人”與“雙性同體”第三節(jié) “香草美人”的民族特色及其與“雙性同體”的本質(zhì)差別第五章 賦的思維方式的發(fā)展演變第一節(jié) 獻詩、賦詩與賦的思維方式的轉化歷程第二節(jié) 縱橫游說、諧辭隱語與賦的思維方式的發(fā)展第三節(jié) 先秦辭賦:賦的思維方式的文體形態(tài)第四節(jié) 漢大賦:賦的思維方式的藝術升華第五節(jié) 賦體的詩性特征與賦的形式化第六章 言意問題的歷史源流與玄學“言意之辨”第一節(jié) 言意問題的提出第二節(jié) ,魏晉之前關于言意問題的三種觀點第三節(jié) 魏晉玄學“言意之辨”中的四種言意觀下編第七章 漢初詩學思想的歷史繼承與轉換第一節(jié) 上古“樂教”與儒家“《詩》教”之要義第二節(jié) 三家詩對《詩》教倫理精神的發(fā)揚第三節(jié) 楚騷藝術精神的歷史轉換第八章 漢代的賦學與詩學思想第一節(jié) “苞括宇宙”的賦學思想第二節(jié) 漢樂府所體現(xiàn)的詩學思想第九章 毛詩及鄭箋的詩學思想第一節(jié) 毛詩《序》、《傳》的理論特點第二節(jié) 《毛傳》標興的詩學價值第三節(jié) 鄭玄對傳統(tǒng)《詩》學的繼承與突破第十章 《呂氏春秋》的文學思想第一節(jié) 《呂氏春秋》的編撰意圖第二節(jié) 取眾出一的內(nèi)在旨趣第三節(jié) 系統(tǒng)完整的形式構架第四節(jié) 以“適”為美的中和思想第五節(jié) 得意舍言的思維導向第十一章 《淮南子》的文學思想第一節(jié) 《淮南子》創(chuàng)作的潛在動機第二節(jié) 游心于虛、舉事順道的整體傾向第三節(jié) 體本抱神、神與形化的形神論第四節(jié) 憤中形外、有感而發(fā)的至情說第五節(jié) 有符于中、各因其宜的尚用觀第十二章 董仲舒的文學思想第一節(jié) 天:文學的本源第二節(jié) 天地之美與文學之美第三節(jié) 天人體系中的文學情感第四節(jié) 王道理想與文學實用精神第十三章 史官文化的天人理論與司馬遷的文學思想第一節(jié) 《史記》的整體傾向第二節(jié) 實錄精神與愛奇取向第三節(jié) 發(fā)憤著書與人性張揚第四節(jié) 批評模式的因襲與審美情趣的新變第四章 “九天說”與揚雄的文學思想第一節(jié) 揚雄思想的二重性第二節(jié) “先王之法”與“鴻文無范”第三節(jié) “文必艱深”論的傳統(tǒng)評說第四節(jié) “文必艱深”論的哲學基礎第五節(jié) 從揚雄晚年悔賦看“文必艱深”論第十五章 求實與創(chuàng)新:王充的文學思想第一節(jié) 《論衡》文化精神述要第二節(jié) 人文品第的理論意義第三節(jié) 立足實誠的文本思想第四節(jié) 超越六經(jīng)的創(chuàng)新意識第十六章 班固文學思想的正統(tǒng)色彩與史學意識第一節(jié) 感于哀樂的詩言情論第二節(jié) 宣德崇儒與麗雅征實第三節(jié) 辨源清流的史學意識附錄一 《詩經(jīng)》怨刺詩論析第一節(jié) 謀國圖遠者的怨責第二節(jié) 不滿朝政者的怨刺第三節(jié) 自傷傷時者的怨歌第四節(jié) 怨刺詩的藝術特點附錄二 漢哀帝罷樂府與東漢歌詩發(fā)展之關系第一節(jié) 漢哀帝罷樂府的政治背景第二節(jié) 漢哀帝罷樂府對歌詩發(fā)展的影響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節(jié) 獻詩、賦詩與賦的思維方式的轉化歷程  我們曾從賦犧牲到貢賦制的客觀實在的方面和“《詩》教”的發(fā)展過程考察了賦、比、興由宗教、文化及社會概念向詩學概念演變的軌跡。①這里則想從語言學的角度人手,結合獻詩和賦詩的實際,對賦的演化過程作出更進一步的說明。之所以如此,是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賦、比、興系列概念的原始含義中,賦重在指具體的行為過程(賦犧牲或貢賦),而比、興更偏重于這過程的結果.,相比之下,不如賦具體實在。這一特點直接影響了賦、比、興后來的發(fā)展,使得賦更適宜于從名實轉化的語言學的角度來討論。二是在賦、比、興中,賦之含義最豐富,其語言表現(xiàn)力和衍生力也最強,客觀上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詩學術語?! 恼Z言學的角度來說,賦在詩學領域化生出的概念很多,有詩體之賦,有詩法之賦,有用詩之賦,有作詩之賦。此外,從詩之功能論,賦與頌密切相關;從賦的總體特征論,它又是賦體文學形成的必要前提。凡此種種,使賦的語義特征變得極為復雜。對這一語言現(xiàn)象,以往因為只承認詩歌表現(xiàn)方法之賦,并且人為地割斷它與賦體文學問的聯(lián)系,因而絕少有人注意。對賦的各種涵義間的聯(lián)系也自然缺乏整體的探討。而這恰恰是弄清賦在古典詩學傳統(tǒng)中的地位所不可不深究的?! 》N種跡象表明賦的文化概念與詩學概念,在語言學上有著一致的演變規(guī)律,其詩學概念的發(fā)展又是通過與會盟活動息息相關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即獻詩與賦詩的社會實踐完成的?! £P于獻詩,學者們多愿從古籍中零星的記載來討論其特點,承認在周代確曾有過這樣一種制度,即由公卿、列士及矇、瞍、瞽、師、工等樂工以獻詩的方式向君主提出諷諫。但對這種制度的產(chǎn)生,則往往不予提及。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周漢詩學與文學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