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過程與譯文的演生

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王克友  頁數:376  字數:326000  

內容概要

本書以翻譯過程為主要論題,從哲學認識論、心理學、語言論和交際論等多個層而步步深入地探討了翻譯活動涉及的文本生成與理解、譯文的接受和演化等問題,全方位地論證了翻譯的對象、意義的追蹤與文本的產生、翻譯和演化過程,提出了“顯文本”、“隱文本”、交際意義、綜合與分析過程、橫向與縱向過程、面向意義與面向語言的翻譯理念等概念。內容涉及而廣,多學科交融,除了闡述翻譯理論,還觸及對索緒爾、雅柯布森、韓禮德、巴爾特、德里達等兩方經典與現(xiàn)代理論以及對中國古典的語言觀和美學思想的看法。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引論  1.1.1  研究目的和意義  1.1.2  研究動機  1.1.3  研究方法及方法論思考  1.1.4  結構及章節(jié)安排  1.1.5  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翻譯的認識過程  第一節(jié)  康德的認識論    2.1.1  認識論與哥白尼式革命    2.1.2  感性、知性、經驗與范疇    2.1.3  判斷、綜合與知性的立法作用    2.1.4  康德認識論對翻譯的啟示  第二節(jié)  皮亞杰的圖式學說    2.2.1  知識的框架:圖式    2.2.2  同化、順應與平衡    2.2.3  圖式的發(fā)展與建構    2.2.4  皮亞杰學說對翻譯的啟示  第三節(jié)  認識的心理機制    2.3.1  記憶系統(tǒng)與信息處理    2.3.2記憶的種類及特點    2.3.3  記憶機制中的信息加工流程    2.3.4記憶、語言和翻譯第三章  翻譯的語言過程  第一節(jié)  符號和文本    3.1.1  符號與信號      3.1.2  能指與所指    3.1.3  識別與理解    3.1.4  語言和言語    3.1.5  顯文本與隱文本  第二節(jié)  語言的認知功能    3.2.1  語言對世界的格式化    3.2.2  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    3.2.3  語言的“元功能”:認知與交際    3.2.4  語言與思維發(fā)展    3.2.5  語言的局限性  第三節(jié)  語言的眼鏡喻說    3.3.1  各種各樣的鏡片喻說    3.3.2  康德的知性眼鏡    3.3.3  語言與隱喻    3.3.4  語言與理性及非理性    3.3.5  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  第四節(jié)  語言的工具價值:巴爾特的語言觀    3.4.1  詩歌語言與散文語言    3.4.2  語言的“零度”狀態(tài)    3.4.3  現(xiàn)實的語言與可能的語言    3.4.4  言與意,筌與魚    3.4.5  夢的語言與無意識    3.4.6  詩歌語言與文學翻譯第四章  翻譯的意義過程  第一節(jié)  什么是“意義”?    4.1.1  意義存在于何處    4.1.2  意義如冰山之整體    4.1.3  意義之意象與意境    4.1.4  意義與文本  第二節(jié)  意義和語境:內部信息和已知信息    4.2.1  什么是語境    4.2.2  語境和文本的缺省    4.2.3  語境的動態(tài)性    4.2.4  文本對讀者的依賴及譯文的合法性  第三節(jié)  意義的增殖、演變與明晰化    4.3.1  語言符號的多義性與單義化    4.3.2  語義明晰化與銷祛規(guī)則例說    4.3.3  分析蘊含與綜合蘊含    4.3.4  “詞語有意義”與詞義變遷    4.3.5  兩種“意義”:語言意義和語用意義  第四節(jié)  意義的理解    4.4.1  翻譯與語用推理    4.4.2  翻譯的語義理解步驟例說    4.4.3  翻譯的語用理解步驟例說    4.4.4  中央處理模塊與理解的效率    4.4.5  關聯(lián)度:心理投入與語境效果  第五節(jié)  符號指意的工具用法和元語言用法    4.5.1  符號學的雙重指意:語義和語用    4.5.2  文本的信息:表達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    4.5.3  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翻譯的詩歌功能    4.5.4  “意義”和“使用”:翻譯的文化語境第五章  翻譯的程序過程  第一節(jié)  翻譯過程中的理解與表達    5.1.1  “解碼”與“編碼”謬誤    5.1.2  理解和表達過程中的分析與綜合    5.1.3  翻譯過程的數學模型    5.1.4  翻譯過程的縱橫維度  第二節(jié)  翻譯的縱向過程    5.2.1  波普爾的三個世界與文本生成    5.2.2  奈達的逆轉換過程    5.2.3  王宏印的縱向涉入模式    5.2.4  翻譯等于創(chuàng)作:朱光潛的翻譯觀    5.2.5  翻譯不同于閱讀或寫作  第三節(jié)  翻譯的泛化論:混淆翻譯與非翻譯    5.3.1  翻譯的描述性用法與翻譯泛化    5.3.2  描述翻譯學與翻譯概念的泛化    5.3.3  解釋學普遍主義與翻譯泛化論    5.3.4  翻譯的目的性與翻譯泛化論  第四節(jié)  翻譯的橫向過程    5.4.1  本雅明的翻譯觀    5.4.2  魯迅的翻譯思想    5.4.3  韋努蒂的異化論    5.4.4  橫向翻譯與中西語言和思維對比  第五節(jié)  翻譯的宏觀過程    5.5.1  譯文演化的基本原理    5.5.2  譯文演化的宏觀透視    5.5.3  錢鐘書:把讀者向原作過渡    5.5.4  譯文變化的實際狀況:以《水滸傳》翻譯為例第六章  結論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2.2.2.3順應  順應是當客體作用于主體而主體的圖式不適應客體時,主體調整圖式或在原有圖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圖式,以便接納并適應客體的過程。當主體遇到新情況或新客體時,會試圖首先運用舊圖式將其同化,當同化不能完全做到時,才會調節(jié)或改變主體的原有圖式,調節(jié)是指個體受到刺激或環(huán)境的作用而引起和促進原有圖式的變化和創(chuàng)新以適應外界環(huán)境,也就是順應過程。只有在順應調節(jié)發(fā)生之后,圖式才能更新,然后在新的水平上進行下一輪同化。同化是主體改造客體的保守性過程,而順應表明了在客體的作用下主體得到改造的過程,所以,同化和順應這一對機能代表了主客體的相互作用。①  皮亞杰多次指出,順應發(fā)生的前提是主體對某一新客體感興趣,而原圖式又無力將其同化。但主體所面臨的新客體不計其數,并不是其中每一個都能引起主體的興趣。只有當新事物與舊事物既有某些相似之處,又與之有差別時,才能引起主體的興趣。②主體在同化客體時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人們生活在絢麗多姿的客觀世界中,這個奇妙的世界從每一角落向我們發(fā)放無數信息,主體每時每刻都要接受這些信息,并對其作出反應。只有適宜的刺激才能引起反應。所謂適宜刺激是符合主體需要,能夠被主體所同化的刺激。外界刺激中只有一些刺激在一定時刻能滿足主體的需要,因而能被主體所同化。但主體的需要是隨適應能力而發(fā)展的,那些不適宜刺激將隨著主體的需要和同化能力的發(fā)展逐漸變?yōu)檫m合刺激,暫時不能被主體所認識的客體,隨著認識過程的發(fā)展終將會被認識。③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翻譯過程與譯文的演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書很好,送貨也快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